心理文章【救助對象越明顯,越容易獲得別人的幫助?樂施會實驗】

433

社會科學家辛西婭,克賴德(Cynthia Cryder) 研究團隊曾經進行了一個關於募捐的心理學實驗,他們將參加者分為三組,並要求他們分別瀏覽一個「樂施會」的捐款網站,然後問參加者願意就這機構捐多少錢。有趣的是,工作人員為這個實驗設計了三個版本的樂施會網站,而每組參加者只能看到其中一種版面的網站

第一組: 普通版網站,樂施會是世界上最高效率的援助組織之一,向全世界人們提供種類繁多的人道主義援助;

第二組:高價值的細節版網站,網站中除了包括普通版網站的文字,還加了一句說話:「樂施會運用資金的其中一個例子是為人們送上清潔的用水。」

第三組:低價值的細節版網站,網站中除了包括普通版網站的文字,還加上一句說話:「樂施會運用資金的其中一個例子是為人們送上瓶裝水。」

結果發現,那些看到高價值細節版網站的參加者,他們捐款的數目比普通版的參加者高出37% !這個結果不能理解,我們如果告訴參加者更多關於幫助別人的原因和理念,這樣會讓人們更加願意慷慨解囊。但有趣的是,第三組參加者,即看到低價值細節版網站的參加者,他們捐款金額甚至比第一組看到普通版網頁的參加者更少,這是為什麼呢?第三組參加者看到的網站不是提供更多關於捐款用處的資料讓參加者了解嗎?原來,第三組參加者看到的網頁雖然相對普通組有較多的資料,但這些資料看起來並不是參加者想了解的,參加者甚至會因為看到這些資料而停止捐款,因為他們不期望捐錢給樂施會,但災民只是得到普通的瓶裝水。結果,參加者對於樂施會執行方向的不滿轉化在捐款數額身上,因此捐款的數目比第一組更少!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我們傳遞訊息給參加者時,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不要以為自己提供的資訊都是有價值和寶貴的,我們要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如果他們看到這些訊息,會有正面的反饋,還是負面的反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不得要領

#散文 #文章 #勵志 #正能量 #創意 #心理 #實驗 #中學 #小學 #幼稚園 #歷史#創新 #歷史 #理想人生說明書 #心理學可以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