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這篇文章關於心理學的錯覺課題有關
那條線較長?
今天和大家玩一個十分著名的心理測驗。首先各位請看下圖,請問那條線比較長呢?
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會認為下面的那條線比較長,對嗎?
現在請大家拿出一把間尺量度一下,就會發現兩條線長度其實是一樣的!
下面2條直線的分別是它們頭部和尾部有著不同的箭頭方向,這足以影響我們對於直線長度的錯誤估計,這就是著名的「萊耶錯覺圖」。這實驗告訴我們,很多時候「眼見未必為實」,因為我們思考系統往往會被直覺誤導,有些東西看起來以為理所當然,但其實如果仔細分析,結果會不一樣。要打破「萊耶錯覺圖」的困局,我們必需要適時壓抑自己的直覺思維,拿起間尺作理性的分析。這個實驗可以應用在生活上不同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必定正確的東西,其實經過詳細分析,就會發現結果截然不同。
不一樣的$7
人的心理十分奇妙,在不知不覺間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外國研究人員阿摩斯.·特維斯基和丹尼爾·卡尼漢就曾經做了一個相關實驗。
他們先告訴參加者,他們的任務是先買一支筆,在參加者所左位置附近有一間文具舖,這款筆的售價是25美金。正當參加者想付款之際,參加者忽然想起在距離這裏15分鐘路程外,有另一間文具舖正在促銷,這款筆只售$18 ,也就是說,參加者能夠因此節省7美金。大部份參加者都表示他們願意為了節省$7而步行15分鐘的路程。
工作人員然後又告訴參加者,當買完筆後,需要再買一件西裝,在附近有一間西裝店,售價為$455美金。正當參加者想付款之際,有另一位顧客告訴參加者在15分鐘路程外有間商店正在促銷,同款西裝只售$448美金,也就是說,參加者因此能夠節省7美金。結果,在這情況,大部份參加者都表示不願意為了節省$7而步行15分鐘。
心水清的朋友會發現,上面這兩個情境中,參加者都是能夠節省$7美元,理論上$7美元的價值是一樣的,但是參加者的選擇卻會截然不同,這是為甚麼呢?原因十分簡單,筆的售價比西裝的售價便宜得多, $7美元佔筆的售價($25)足足有28%,但$7美元佔西裝的售價($455)只有約1.5%,由此可見,筆的折扣遠比西裝的折扣為高,所以我們願意步行15分鐘節省這$7。但回到老問題,無論是購買西裝或筆,我們都是利用15分鐘的路程,節省$7 ,這產品的價值都是一樣的,影響我們決定的只是我們的心態。
嘉士伯社會實驗:人不以貌相
嘉士伯是世界知名的啤酒廠,它曾經在廣告中融入了一些心理學的元素,帶出了一點道理。
這個廣告本身是一個心理實驗,在一間有150個座位的戲院中,其中148個座位都被預早安排好的工作人員坐滿。特別一提的是,這些工作人員都是身上有紋身的大隻佬,而他們的打扮都像騎著電單車的惡漢一樣。反正,正常人見到這些人也會心裡有點懼怕。
接著,無辜的一對情侶走進了戲院,他們看到了眼前148個大隻佬,顯然有點不知所措。這實驗進行了幾個回合,幾對情侶先後面對了這處境,結果有些情侶寧願不看電影,轉身便離開。有的則選擇硬著頭皮穿過人群,來到自己的座位。當他們坐下的時候,全場的人都為他們歡呼,和送上免費的嘉士伯啤酒。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觀人不能從他們的外表便下定論,因為我們見到的未必是他們真實的一面。
深度知覺天生的嗎?
先和大家分享一件心理學界經常引用的趣事,S.B. 先生天生就是一個瞎子,直至他52歲的那年,接受了一項突破性眼科手術,他終於第一次能夠看到東西。S.B. 先生十分興奮,他馬上走到醫院的窗前,想欣賞一下這個世界。他將頭探出窗外,打算看一看街上川流不息的車子。這時S.B. 半個身子已經探出窗外,但他還沒有覺得有一點危險,幸好有護士及時將他拉回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S.B. 先生的經歷引起了心理學家的興趣,平常人看到周遭事物,會有遠近和深淺的感覺。例如,當我們站在懸崖邊時,會有危險的感覺,而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警號,警告我們不要再向前行,否則就會跌落懸崖。S.B. 先生的前半生都在沒有視力的情況下渡過,現在他終於能夠看見東西,但好像失去了深度的知覺,也就是說沒有遠近和深淺的概念。心理學家開始想,人類的深度知覺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的呢?對此,心理學家埃里諾.吉布森 (Eleanor Gibson) 和理查德.沃克 ( Richard Walk ) 利用一班六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一個實驗。
在實驗開始前,工作人員準備了一張1.2 米高的桌子,桌子的一半桌面是由實木造成的,上面塗著紅白格仔圖案。而桌子的另一邊則是一塊透明的大玻璃,透過玻璃能夠見到地面,地面上一樣塗著紅白格仔圖案。簡單來說,這桌子的設計就是想測試一下嬰兒對於高度(危險)的感覺。
工作人員找來了36名6至14個月大的嬰兒參加實驗。實驗開始時,工作人員將嬰兒放在桌子的中間,讓他們能夠選擇向哪個方向爬行。在實驗的第一部分,嬰兒的母親站在實心桌面的那邊,呼喚著嬰兒向著自己方向爬過來,結果有17名嬰兒果真聽著媽媽的指示,爬過實木桌面。
在實驗的另一部分,嬰兒的媽媽站在玻璃桌面一側,同樣呼喚著嬰兒。結果只有3名嬰兒願意爬過那玻璃桌面,爬到媽媽身邊。這嬰兒看見實木桌面和玻璃桌面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這說明:大部分參加實驗的嬰兒都已經有了深度知覺。但這代表這些嬰兒天生就有深度知覺嗎?這也不一定,因為這實驗的研究的對象年齡最少也有6個月大,他們剛出生至六個月期間,可能經歷了不少東西,讓他們訓練出深度知覺,而不一定是天生的。
那麼深度知覺是先天得來的,還是後天訓練出來的呢?根據SB 先生的例子,深度知覺應該是通過後天訓練出來的,因為如果這是先天的本能,他經手術後獲得光明後,就不會將身子危險地探出醫院大樓外看街上的車子。
事實上,對於深度知覺是先天形成的,還是後天訓練出來的,在心理學界還未有統一的答案,相信要經再深入的研究實驗,才能找出答案。大家對於這題目又有沒有甚麼特別的想法呢?
看不見的猩猩
在Christopher Chabris和 Daniel Simons的著作《看不見的猩猩》中,他們分享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為實驗拍了一段影片,影片內容是一場藍球比賽。其中一隊球員穿著白色球衣,另一隊則穿著黑色球衣。參加者被告知的任務是留意影片中穿著白色球衣球員的傳球數目。實驗有趣之處是,工作人員在影片球賽中,安排了一位女士穿著扮猩猩的服飾在球場上走動,而且足足出現了9秒時間。大家想像一下,一隻猩猩狀的東西在球場上走動,這會是多麼引人注目的事。
實驗發現,在一萬多位看過影片的參加者中,只有一半人能夠發現到猩猩的存在。為甚麼會出現這情況呢?分析發現,原因和參加者在實驗中被委派的任務有關,他們把集中力高度集中在藍球比賽上,所以將在球場上經過的猩猩也留意不到。
看不見的大猩猩:紅色加號實驗
有些人認為看不到的大猩猩實驗只是一個極端例子, 史提夫·莫斯特團隊於是又做了一個類似的心理學實驗,這實驗的過程盡量模仿「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他們將原本實驗中的球員改為白色和黑色字母,而那隻猩猩則由一個鮮艷的紅色加號代替。在實驗時,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記錄所有白色字母擊中指定窗戶的數目。
在實驗期間,一個紅色加號直線地穿過螢幕,特別一提的是,螢光幕上除了這個加號外,並沒有其他東西是紅色的,結果還是有30%的參加者從來沒有發現這個加號的存在。這個實驗回應了那些對「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的批評者,他們認為猩猩的深色造型和着黑色球衣的球員造型相似,才會被忽略。在這個實驗中,紅色加號和黑色字母形態和顏色截然不同,這個實驗在證明人們在專心做指定任務時,我們會將其他東西忽略。
這個實驗還有一個延伸的版本,在這個版本中,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同樣需要計算螢幕中白色字母擊中窗口的數目,而另一組參加者則在計算的同時,需要同時和朋友談電話。 結果發現,打電話的參加者和沒有打電話的參加者能夠計算的數目相若,也就是說,打電話並沒有影響參加者的計算能力。但沒有打電話的參加者只有30%沒有發現紅色加號經過螢幕,另一邊廂,一邊講電話的參加者則有90%人忽略了那紅色加號,這是十分值得我們關注的一點。這說明當我們駕車時講電話,也許不影響我們架車的能力,但卻會讓我們忽略駕車時周遭發生的突發情況,從而減低我們應變的能力,不少意外也是因此發生。
看不見的大猩猩:電單車實驗
當人們在將注意力專心在某事時,很容易會忽略身邊發生的其他事,縱然這些事可能影響深遠,以下是史提夫·莫斯特和羅伯特·亞斯圖進行的一個心理學實驗。他們首先邀請參加者登上一架「模擬駕駛器」,參加者就像駕駛着汽車一樣,他們需要依從着螢幕上藍色箭嘴方向前進。在實驗的過程中,參加者偶然會發現有些黃色箭嘴,但漸漸他們會將它們忽略。
突然之間,汽車來到了一個交叉路口,一架摩托車突然衝出,結果發現,如果摩托車是藍色的,幾乎所有參加者都能夠及時煞掣,避免了一次交通意外。但如果那架摩托車是黃色,那位駕駛摩托車的朋友並不太幸運,因為有36%的參加者會因為煞掣不及,撞向摩托車,而有部份參加者更加從來沒有嘗試過剎車。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我們專心進行某種工作時,我們很容易會忽略周遭發生的事物,也就是說,我們以為自己能夠看得到的東西遠比實際的少。
「打在郎身,痛在妾身」這句說話是對的
美國心理學家塔利亞·辛格(Tania Singer) 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實驗參加者是一批恩愛夫妻,工作人員輪流對夫妻進行輕微的電擊,然後觀察他們大腦的反應。
當工作人員對妻子施加電擊時,發現她們大腦中有三個不同的區域會被激活,當中一個區域負責處理身體的痛覺,而另外兩個區域則處理他們接受到痛覺後產生的情緒反應。
接着,工作人員對她們先生施加電擊,這時神奇的東西出現了,當她們丈夫被電擊時,工作人員發現這時候妻子大腦中負責處理接受到痛覺後產生的情緒反應的區域也同時被激活了,也就是說妻子確實能夠感受到丈夫受到電擊痛苦而引起的情緒,這個實驗也許證明了「夫妻同心」所言非虛。
你的潛意識正被控制着,你知道嗎?
著名潛意識學者威爾森,布賴恩曾經在電影院進行一個心理學研究,在觀眾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在影片中加入了兩段文字信息,「肚餓嗎?來一點爆谷吧!」和「可樂真的很好飲。」這兩段文字每隔5秒便出現一次,但每次出現的時間不超過3000分之一秒,所以正常人肉眼是不能看見,參加者也不會發現這段文字的出現。
但看不見並不代表參加者並沒有受到這訊息的影響,工作人員經過長達六星期的觀察,發現加添了這訊息後,爆谷和可樂分別錄得了58及18%的增長。這實驗證明人的潛意識的確能夠被人在不經意間控制,十分恐怖的,難怪美國、英國等相關國家最後立例禁止在影視內容中安插和潛意識有關的技術,以免消費者在自己不情願的情況下購買產品。
記憶錯覺: 911實驗
2001年9月11日,對於美國來說是悲痛的一天,因為這天發生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超過三千人喪命。心理學家針對這場災難,對人們做了一個關於記憶力實驗。在2001年9月12日,珍妮弗和魯賓邀請了杜克大學的一班學生充當參加者,填寫一份關於911事件的問卷,並且要求他們描述一些剛剛經歷的日常生活普通事(例如:星期天約了老黃吃飯。)
這實驗並不是一次過完成的,參加者完成第一次問卷後,分別在六個星期、三十二個星期後,需要回到實驗室,重複填一次相同的問卷。工作人員參看比較參加者三次填寫的問卷,並互相比較,發現隨着事情發生久遠,人們的記憶力會變得模糊,而且不準確,儘管他們經歷的是史上最大的恐怖襲擊事件。
在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特意詢問參加者,他們對於自己記憶力有多大信心。結果發現,對於普通事,隨着時間過去,參加者對於自己的記憶力自信心會減低,但對於一些大事,例如911恐襲,參加者的自信心並沒有隨着時間減低。但事實上如實驗第一部份提到,從問卷答案顯示,他們的記憶力的確變得模糊,也就是說,隨着時間的過去,人們對於大事會越容易產生記憶錯覺,即是自己以為自己想法是對的,但其實不是。
綠葉的重要:咖啡店實驗
有天,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教授丹·艾瑞里及其團隊在校園內進行了一個心理學實驗,他們首先在校園開設一間臨時咖啡店,路過的學生只要回答幾條簡單的問題,工作人員就會請他們飲一杯咖啡。工作人員邀請參加者來到一張長枱,長枱上擺設着各種咖啡常見的添加材料,例如鮮奶、奶油、白糖和紅糖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太常見的調味料,例如丁香、豆蔻、甜味紅辣椒粉、小豆蔻等等。
實驗將參加者分為兩指,當第一批參加者品嚐咖啡時,工作人員故意將這些調味料放在一些十分精緻和高貴的器皿內,例如一些鑲金邊的玻璃器皿,有的則放在金屬盤子上,反正參加者一眼就知這些器皿是來自名牌。
到第二批參加者品嚐咖啡時,工作人員則將這些調味料放在一些十分普通,甚至看起來會讓人覺得低級的器皿內,例如白色的發泡膠杯,上面還有被人修剪過的痕跡。
工作人員想知道的是,參加者會否因為調味料放在較高級的器皿,從而增加他們添加調味料的機率呢?結果發現,無論調味料放在多麼高級的器皿內,也沒有明顯增加參加者使用的機會。但有趣的是,當調味料放在較高級的器皿時,參加者普遍反映這杯咖啡比較好飲,還會詢問工作人員什麼時候會在學校正式推出這種美味的咖啡。相反,如果調味料放在普通的器皿內,參加者只覺得這是普通的一杯咖啡,飲完也沒有覺得什麼特別。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們的思維是十分表面的,當我們看見某些產品(甚至只是產品的配套產品,而不是產品的本身,例如這個實驗中的調味料器皿,而不是咖啡本身)看起來比較高級,參加者也會覺得這個產品比較高級和感覺良好。
相信不少朋友有親身經歷,當我們經過一間餐廳,如果餐廳裝修美麗和有品味,就會進去品嚐,—餐廳內的餐牌菜式價格也十分「高級」(貴)。當大家閱讀過這個實驗後,也許就會明白,菜單上的「貴」並不一定貴在食物的本身,而是貴在餐廳的裝修,而我們之所以接受這個「貴」的價錢,就是因為我們和上面實驗中看到精美調味料器皿的參加者一樣,覺得配套美麗,就代表這間餐廳高級。
勵志文章、好人好事、心靈小品、心理學、創意、創新、管理、故事、郵輪、旅遊、書、名人格言、神秘故事、X-file
人生導師、文章分享、語錄、網上學習、網上書籍、文章、故事、笑話、佳句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