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些人總能夠獲得別人的協助,反觀自己不論多主動和謙卑向別人請求協助,總是不得要領。究竟別人和我們的分別在哪裡呢?1966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強納生·費里曼曾經進行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中,工作人員招攬一班家庭主婦分為四組參加者。針對第一組參加者,工作人員先請家庭主婦花幾分鐘回答一些關於肥皂品牌偏好的簡單問題。接着,工作人員再詢問她們是否願意讓研究小組到家中就各種家用品牌進行詳細的訪談研究。針對第二組參加者,工作人員並沒有先請參加者回答一些關於肥皂品牌偏好的簡單問題,工作人員直接就要求參加者讓研究人員來到他們家中進行詳細的訪談。
結果發現,那些曾經答應花幾分鐘先進行簡單電話訪問的參加者,超過一半人願意讓研究人員來到他們家中進行進一步訪談。相反,沒有接受電話訪問的家庭主婦,只有五分一人願意讓工作人員來到他們家中。這實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別人在一些比較困難問題上為我們提供協助,我們應該先鼓勵別人為我們提供一些較簡單協助,讓他們參與其中,這樣他們之後願意為我們提供較困難協助的動機會較大。因為當別人為我們提供一點協助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參遇了我們的計劃,成為團隊的一份子,當日後出現一些更困難的任務時,他們因為已經「洗濕了頭」,他們的心理會協助我們說服他們協助完成較艱巨的任務。
不少商家就是利用人們這種心理,讓他們不知不覺地上釣。大家在街上看見一些攤位,只要我們填寫輕鬆的問卷,就能夠獲得一些超級市場禮券或類似獎品,表面上對我們來說10分吸引,因為我們只需花上數分鐘時間填寫問卷,就能夠獲得一份有實質價值的禮物。但大家不知道的事,當我們填寫這份問卷後,商家已經成功改變了我們的心理,日後商家利用我們的資料向我們作出各式各樣的推廣時,我們理所當然和心甘情願地逃出荷包,這就是商家的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