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如何讓人洗澡快一點

559

1992年,加州大學克里斯·迪克森團隊在一個泳池進行一個實驗,目標是想看看能否讓人們洗澡時間縮短,從而節約用水。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三批,工作人員預早在更衣室前等候剛剛游完水的女生,他們詢問第一組參加者一些關於日常洗澡習慣,例如是否支持節約用水、使用番梘或洗頭液時會不會先關掉水龍頭、會不會控制自己洗澡時間等等;

針對第二組參加者,工作人員預先準備好有關游泳池更衣室節約用水宣傳資料,並要求參加者在上面簽名以表示支持;針對第三組參加者,他們既需要回答工作人員關於日常洗澡習慣的問題,又要在宣傳資料上簽名表示支持節約用水。

接着,工作人員便讓參加者在更衣室內洗澡。正當參加者以為實驗已經完成的時候,其實工作人員正一直觀察着各位參加者。他們想觀察第一批、第二批及第三批參加者洗澡時間會否變化。結果發現,第三組參加者洗澡時間最短,他們在實驗第一部份被工作人員詢問關於自己的洗澡習慣,又再在節約用水宣傳品上簽名。這個實驗巧妙地利用了人們「認知失調」的心理現象, 成功改變參加者行為。對於一般人來說,正常洗澡習慣是相對比較浪費用水的,尤其在不用付錢的公眾地方,例如使用番梘時不會關掉水龍頭,也不會留意自己洗澡時間長短。在實驗第一部份,工作人員詢問參加者日常洗澡習慣,目的就是讓參加者知道自己平時洗澡習慣是浪費用水的。接着,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簽上一份節約用水聲明書,聲明書內容明顯和參加者日常洗澡習慣有所衝突,形成參加者認知失調,因為他們承諾自己會節約用水,但自己日常習慣卻相反而行。為了讓自己言行一致,他們接下來在更衣室洗澡時間會相對縮短,這就是為什麼第三組參加者洗澡時間會相對第一及第二組參加者為短。

現在,我們明白利用人們認知失調的心理狀態,能夠有助改變他們習慣,我們應該如何執行呢?簡單來說,我們在正式向人們提出要求時,不妨先讓他們說出他們平時的習慣。當他們發現現時習慣和我們其後合理要求不同時,他們就會產生認知失調。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想鼓勵路人遵守公共交通燈,我們不妨先詢問他們平時過馬路的習慣,例如有沒有衝紅燈等等。然後緊接着,我們告訴他們安全過馬路需要注意的地方,並希望他們承諾日後會遵守,最好得到對方書面承諾,效果更佳。認知失調造成我們思想矛盾,而人們總是希望自己言行一政,當我們發現自己出現矛盾的時候,就會透過改變行為,讓行為和思想達致一致。

Ben哥哥有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