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Ben 哥哥有話兒 / 你應該知道的心理學小知識

【心理文章】社會成功人士多是付出者還是索取者?

不同人有不同性格,有些人總是願意以協助其他人為最大的使命,即使犧牲自己利益也在所不惜。另一種人則喜歡為自己尋求最大利益,縱然有時需要犧牲其他人的利益也沒有所謂。在接下來數篇文章,筆者會和大家分析一下付出者和索取者,究竟那一種人會比較容易獲得成功。針對這題目,外國研究人員曾經針對160多位專業工程師進行研究,研究人員要求這些工程師評估其他同事的付出和獲利程度,從而判斷他們是一位付出者,還是索取者。結果發現,被團隊成員認為是付出者的工程師工作表現往往比索取者為差,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工作期間,會主動協助其他人,希望其他人能夠做得更加好。相反,他們用於自己工作項目的時間則被分薄了,他們能夠完成的工作量相對較少,因此工作表現被判斷為較差。 

比利時進行了一個類似的研究,研究人員針對600多位在醫學院就讀的學生,他們想知道學生的成績和他們願意協助其他人的程度有什麼關係。結果發現,成績最差的學生往往是那些平時願意樂於助人的學生。這些學生經常犧牲自己溫習時間去協助其他同學追上進度,結果同學們成績追上了,而他們自己成績則因為沒有足夠時間溫習而降低。從上面兩個研究,大家不禁會想,付出者是否比索取者更難獲得成功呢?因為他們往往犧牲自己珍貴的資源幫助別人,結果自己能夠完成的成就較少,獲得的成績也較差。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給予·華登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亞當·格蘭特進行的研究發現,社會上最成功的人士剛巧也是付出者。我們剛才提到那些工作表現最差的工程師往往是付出者,但在同一個研究中發現,那些表現最出色的工程師也是付出者。而在比利時的研究中,那些成績最差的學生是付出者,但是那些成績最好的學生同樣也是付出者。這個研究結果十分有趣,它告訴我們,付出者同時包攬了最成功和最失敗的名銜,當中關鍵就是付出者懂不懂策略地利用自己的優勢,在勇於協助他人的同時,為自己爭取利益。 

在《付出》一書中提到一個關於理財顧問彼得·歐迪特的案例,他本身就是一位典型的付出者,在工作期間經常幫助其他人,甚至一些還未入職的員工,他也會着意提攜。有天,彼得的同事收到了一位客戶來電,這位客戶表示自己希望能夠對自己的養老基金作出一點調整,而他的養老基金價值大約7萬美元。彼得的同事翻查了這位客戶的基本資料後,發現他是從事廢五金買賣生意,利潤不高,於是這位本身應該負責這客戶的同事就不願意浪費時間在這位客戶身上,他知道彼得是一位熱心助人的付出者,於是就將這客戶轉交彼得跟進。這時,彼得不加思索就接受了這位客人,他回憶說:「他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客戶,正常沒有人想為他提供服務,不管那個同事為他服務都會覺得吃虧。但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的大小而不將他放在眼內。」結果,彼得抽出寶貴時間親自拜訪這位商人,並用心協助他改善理財計劃。結果不久,彼得發現這位客戶其實是一位大富翁,這客戶也十分欣賞彼得的付出,並對彼得建立起珍貴的信心,在短短一年間,這位客戶透過彼得購買的服務費增加了100倍,成為了他的大客戶。彼得的成功在於他是一位付出者,他在起初不計較這位廢五金商人的生意微薄,主動付出協助,贏得對方信任,最終獲得了回報,這就是付出者獲得成功的好例子。   

在接下來的數篇文章,筆者會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能夠在協助別人的同時,為自己建立成功的道路。 

Ben哥哥有話兒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