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隨機和造馬 

131

話說有次筆者參加聯歡聚會,聚會有抽獎儀式,結果提供獎品的善長人翁在抽獎過程中意外地抽回所有他們早前捐出的獎品,在場所有人一片嘩然,竊竊私語,說:「這是造馬的,他們捐出獎品,自己抽回。」、「重新再抽一次」、「不公平」、「沒有可能」之聲此起彼落,弄得在場抽象嘉賓十分尷尬。 

這事看出兩種心態,第一就是在場參加者有「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心態,他們在抽獎機制下未能夠獲獎,有點妒忌心,他們又不願意承認自己運氣不濟,所以就將自己不能夠獲獎歸咎於抽獎制度。 

第二個啟示更加值得我們關注,究竟什麼是隨機呢?提供獎品的善長人翁抽回自己獎品,假設抽獎過程並沒有人出蠱惑,所有參加者名字也在抽獎箱內,抽獎嘉賓也是隨手抽出獎券,理論上每個人獲獎機率都是一樣的, 他們抽回自己獎品有什麼問題呢?在場部分人士反應顯然認為這種巧合不是隨機,而是人為安排的,這情況就如六合彩,大家認為六合彩攪珠號碼得出結果1、2、3、4、5、6、7波的機率較高,還是3、9、17、23、25、38、47波的機率較高呢?相信大部份朋友都會認為第二組波攪出的機率較高,但真實情況是上述兩組出現機率是一樣的,因為每一個數字背後都只是代表一個波,每個波被抽中機率其實是一樣。但為什麼人們會認為第二組雜亂無章的號碼出現的機率較高呢?這是因為人們認為隨機意思就是不確定和難以捉摸的,如果順序七個號碼一起出現,人們會認為這實在是過於巧合過,難以接受。這又是人們一個思考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