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
在《一百種沉默的模樣》一書中,作者海莉葉‧蕭克羅斯分享了一個他的親身經歷。話說,他求學時代在一間以寄宿生為主的學校唸書,全學校只有三名學生是早上到校,晚上由父母接回家中的日讀生,其他學生則需要留宿學校。這些寄宿生大部份時間都不能隨意跟父母談天,只能夠在特定時間透過信件和父母聯繫。對於蕭克羅斯這些極少數的日讀生,其他寄宿生都表現得十分妒忌,他們心想:「為什麼你能夠每天回到父母身邊,我們卻不能!」
同學之間本身不認識,所以蕭克羅斯在入學之前也不會有機會開罪了其他同學,但她每天能夠回家就成為了她的「原罪」。寄宿生不能夠和父母經常相見,這和蕭克羅斯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不是她阻止其他同學見父母的,但由於蕭克羅斯能夠每天和父母見面,就成為寄宿生和她之間的一條鴻溝。蕭克羅斯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學校生活,因為其他學生總是也對她視而不見,起初她嘗試透過對話打開隔膜,但卻不成功。日子漸漸過去,其他同學的忽視讓作者失去了和其他同學溝通的動機,自我孤立起來。群體忽視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一些新加入公司的成員往往會難以適應,因為其他同事會認為這些新同事對自己地位會構成威脅,因此會抱着戒心。如果每位同事都抱着這心態,新來的同事就會被群體忽視,感到公司沒有人情味,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新員工不能夠適應試用期的原因。面對這情況,新員工的心理質素十分重要,他們需要讓其他同事明白自己的存在並不是要取替任何人,而是希望起輔助角色。公司管理者需要特別保護這些新加入的成員,在保護過程中又不能出現過分偏幫,以免其他同事產生更加敵視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生活在這世界上大部份人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願意打開心扉,主動和他們溝通,其實大家都有無盡話題,與其互相提防,不如互相關心,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