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Ben 哥哥有話兒 / 你應該知道的心理學小知識

【心理文章】你喜歡的並不是歌曲,只是排行榜 

心理文章

社會學家沃茲曾經進行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他想了解一下金曲排行榜對於人們對歌曲喜愛程度有什麼影響。首先,工作人員將48首歌曲放上網站,讓參加者能夠免費下載。下載過程中,參加者能夠看到每首歌曲的下載次數,以及排名,也就是說參加者能夠清楚知道其他參加者下載了什麼歌曲,怎麼歌曲獲得其他參加者的喜愛程度較高。首先,工作人員請750名參加者在網站上自由選擇下載的歌曲,工作人員則會如實地記錄他們下載次數。 

接着,實驗來到第二部份,這部份共有6000名參加者,他們被隨機分為兩部份,第一組參加者在下載時依然能夠看到其他參加者對於每首歌曲的真實下載數據。針對第二組參加者,工作人員在數據上偷龍轉鳳,將一些本身受歡迎歌曲的下載數據和一些本身不受歡迎歌曲的下載數據交換,那就是說參加者看到網站上最受歡迎的歌曲其實是最不受歡迎的,反之亦然。例如在排行榜本身排行第一的歌曲,工作人員會將他們變成第48名。接着,參加者需要自行決定下載什麼歌曲。 

結果,第一組下載排名最高的歌曲名叫《她說》,下載率達到500次,人氣最差的則是《佛羅倫斯》,下載次數只有29次。由此可見,參加者對於這兩艘歌喜愛程度相差甚大。到了第二組參加者,由於工作人員預先將數據倒轉,那就是說參加者在下載之前看到的數據顯示《佛羅倫斯》的下載次數排名最高,《她說》的下載排名則變為最低。結果發現,第二組參加者下載《佛羅倫斯》的次數出乎意料地高,讓《佛羅倫斯》的名列前茅。大家看到這個實驗結果一定會會心微笑,因為在工作人員沒有做手腳情況下,人們認為《佛羅倫斯》並不是一首受喜歡的歌曲,他們不會選擇下載。但當工作人員偷偷將數據變更,他們預先告訴參加者《佛羅倫斯》廣受其他參加者喜愛,這首歌曲支持度會大為增加。這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喜歡的並不是產品本身,只是背後支持着他們的排行榜。 

回到日常生活,在不同環境中我們也會遇到不同的排名榜,例如在學校,老師會按照我們的考試結果列出排名,大家不難發現,一些名列前茅的學生會受到老師重視和喜愛。其實這些學生的質素是否真的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呢?未必,事實上這些班次排名有機會導致其他在早前考試未能夠獲得出色成績的同學構成不公平,所以有些學校現在甚至會取消某些年級的排行榜。 

在電台收音機,我們經常會聽到歌曲龍虎榜。電 台 DJ會為我們介紹本週最受歡迎的歌曲,這些歌曲早由人們透過選舉產生出來的。大家有沒有發現,越多人喜歡某首歌,我們不知不覺間也會開始喜愛這首歌,這究竟是因為甚麼原因呢? 

社會學家馬修·薩爾甘尼克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邀請14,341名參加者隨機在兩個網站上下載自己喜歡的48首歌曲。實驗期間,參加者被隨機兩組,其中一組獲分配下載樂曲的網站會列出其他參加者曾經下載的歌曲,也就是說參加者清楚知道那些樂曲比較受歡迎。相反第二組參加者下載歌曲的網站並沒有標明其他參加者的選擇,只是列出參加者能夠下載的曲目,讓參加者自行選擇。結果,第一組參加者由於能夠參看別人的選擇,他們知道那些歌曲比較受歡迎,他們會因為從眾效應跟著下載那些較受歡迎的樂曲,結果形成某些樂曲越來越火爆,一些不受別人重視的樂曲,則會變得越來越消沉。第二組參加者則沒有這情況,因為參加者在下載過程中並不知道其他人的選擇,他們無從作出參考,只能夠按照自己喜好作出選擇。 

聰明的讀者思考一下必會發現,如果每個人都是基於自己喜愛下載樂曲,理論上第一組及第二組參加者下載的曲目會是相似的,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原因是因為第一組參加者受到社會群體效應影響,他們選擇某些歌曲並不是因為自己本身喜歡,而是因為他們發現這些歌較受歡迎,他們心態上也會認定這些歌曲比較吸引,因而下載。從眾效應能夠導致某些產品在短時間內忽然火爆,當日子過去,大家會發現自己講不出這些產品火爆的原因,唯一能夠解釋就是這產品在火爆期間善用了從眾效應,讓人們不知不覺間喜歡他們。當我們明白從眾效應的影響,我們在選擇過程中必須提醒自己:「冷靜一點,先想想這是否自己認為的最佳選擇,還是只是以訛傳訛,認為別人的選擇必定更好而作出相同選擇呢?」這樣,我們就能夠有效避開商家為我們佈下的狡猾圈套。 

上文提到部分學校為某些級別取消學生成績排名做法,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學生之間比較,也不要讓老師先入為主,認為某些學生表現必定更加出色,因而減少對其他學生的重視程度。當然,人類社會就是充滿競爭性的,長遠自然,排名榜在我們生活中任何一個範疇也會無聲無息地影響着我們,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經常說:「我們做事三分靠實力,七分靠運氣」的原因。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