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千里迢迢來到,你絕對不能錯過這附加項目 

270

大家有沒有試過參加旅行團,當我們去到某國家,例如日本的時候,導遊總會在既有行程外為我們推薦一些「自費項目」,這其實是旅行社佈下的陰謀,他們故意將這些景點或項目不加在團費,讓團費顯得比較便宜一些。然後,導遊在旅程中不斷推薦這些自費項目,因為他們能夠從自費項目中抽取佣金,作為他們的人工,他們推銷動機十分熱切。而且,這些自費項目通常都是不便宜的,導遊會將這些項目包裝成為十分稀少的樣子,彷彿錯過了就如沒有到訪當地一樣。 

導遊說:「你們試想一下,你們不辭千里迢迢來到日本,這個景點平時不能隨便進來,需要通過預約,名額有限,你們能夠錯過這機會嗎?」 

很多時候,聽到導遊這樣說,不少人都會放下戒心,心想:「導遊說的並非完全錯誤,畢竟我們能夠來到日本機會不多,反正已經來到,不如花一點錢增加體驗。」於是,我們就乖乖地掏出荷包,導遊則袋袋平安。當我們欣賞完表演或到訪相關景點後,往往會有後悔感覺,因為這些表演和景點往往並沒有導遊推介般值得欣賞。 

今天,我們會從心理學和經濟學角度,和大家分析一下導遊在推銷時佈下詭計的技巧,也讓大家心態上有所準備,能夠及早提防。經濟學上有一個名叫「機會成本」(又名沉沒成本) 的理論,意思是一些已經發生和過去,無法逆轉的成本,它們的出現並不應影響我們日後作出的決定。打過比方,我們在巴士站等了15分鐘巴士,這15分鐘就是機會成本,其實對我們是否應該繼續等巴士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我們雖然已經等了15分鐘,這並不代表巴士很快就會來到,或許巴士誤點是因為路程中有位置發生嚴重交通意外,警察需要長時間清理現場,這樣我們即是多等15分鐘、30分鐘,甚至1小時也未必能等到巴士。 

相反,我們在不遠處見到一個地鐵站,地鐵雖然比較轉接,但在這情況可能會較快將我們送到目的地。受到機會成本影響的朋友,由於覺得自己已經在巴士站頭等了15分鐘,所以現在轉乘其他交通工具會有一點蝕底感覺。受到機會成本(既往成本)影響的朋友會作出一些不客觀決定,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機會成本是已經發生的,無論如何也不能夠挽回或減少相關的成本,我們不應該受到它們影響,繼續盲目在這方向增加投入,以免造成更大損失。例如我們在巴士站等了15分鐘沒有巴士,我們不應該考慮已經等車的15分鐘。而是應該客觀考慮其他可行方法,例如轉乘其他交通工具,這些才是決定自己是否應該繼續等待的原因。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導遊推銷自費行程,我們由香港千里迢迢來到日本,機票價錢和坐飛機時間已經付出了,無論我們是否選擇參加這些自費項目,我們也無發收回這部份成本。我們不應該因為千里迢迢來到日本而決定是否參加這些自費項目。我們應該考慮參加這些自費項目的金錢能夠有什麼其他用途,例如瘋狂購物,掃街享受美食等等。這些選項才是真正我們參加自費項目時需要取捨的。我們參加了自費項目,無疑就是減低了其他項目的消費能力,這才是我們參加自費項目的真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