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香港,我們近年的政治環境,讓我們覺得有選擇比一切東西都重要,但在心理學上,不少實驗告訴我們,過多選擇會導致我們出現反效果,出現選擇困難症。外國工作人員曾經研究一間公司的員工保險制度,他們發現如果參加者能夠對於保險組合內容越多選擇,參加者選擇參加保險的機會越低,因為他們不知那一個選擇才是最好的方案,猶豫未決。
另一個實驗由尚恩•腓特烈及一班學者進行的,他們將參加者分為兩組。針對第一組參加者,參加者能夠選擇以1000美元購買一部名牌先鋒pioneer 音響系統,還是用$700購買Sony索尼音響系統,果他們選擇後者,他們就有$300餘錢可以用作其他用途。針對第二組參加者,工作人員讓參加者選擇以$1000購買一部名牌先鋒音響系統,或者購買一部$700Sony音響系統配上價值300美元的CD組合。
結果十分有趣,購買Sony音響系統配上CD組合的參加者多於單單購買Sony音響系統的參加者。大家可能會覺得十分奇怪,其實這兩個選項內容大致相同,都是購買一部Sony音響系統,分別只是第一組參加者有$300自由消費額,而第二組參加者則被指定購買$300 CD。理論上,第一組參加者比第二組參加者自由度更大,但他們顯然因為這$300餘錢不懂如何消費而感到懊惱,所以他們貪求方便,就索性購買比較昂貴的$1000先鋒音響系統,不用多思考。
人們普遍就是有這種惰性,不喜歡過度思索,最好別人為我們鋪排好一切,不管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其實也擺脫不了這種心理。近年香港的社會氛圍,其實只是一種因為得不到而感到懊惱的心態,當然,絕對沒有選擇權利也是不理想的,如何能夠獲得一個平衡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