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稟賦效應:得到的便不想失去

194

心理學家丹·艾瑞里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組。他們邀請第一組參加者想像自己年薪有60,000 美金,他們能夠選擇將每年薪金某個百分比儲蓄起來,作為退休金。同一時間,雇主會對應參加者儲蓄百分比作出一樣百分比的供款,而儲蓄上限為年薪10%。簡單來說,參加者如果選擇儲蓄10%年薪為退休金,雇主也會對應提供多10%年薪作為參加者的退休金供款。有趣的是, 60,000美金年薪對於一位普通美國人來說並不算高,由於美國文化熱衷花費, 60,000年薪不足以應付日常各種開支及娛樂生活,所以參加者在決定儲蓄退休金時需要進行取捨。結果發現,即使雇主會按照員工退休金儲蓄作出同樣比例投入,但依然不能引起員工很大的儲蓄動機,他們願意抽起年薪作為退休金的百分比十分低。

針對第二組參加者,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雇主已經在每個月月初預先將500美元存入他們的退休金帳戶中,如果參加者當月決定將$500工資投入退休金帳戶中,雇主在月底的時候就不會將已經投入的雇主供款部份抽走。相反,如果僱員當月投入退休金帳戶的薪金不足$500 ,例如只有$300 ,雇主就會將已經投入部份的差額,即$200抽走。而且每個員工月底會收到當月的報告,上面表明由於員工在當月供了不足$500美元,因此雇主需要將差額取回。

心水清的朋友知道,無論第一組和第二組參加者,雇主的供款額同樣都是他們的年薪10%,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矣,但他們面對情況最大不同的地方是,第一組參加者的雇主是在員工供款後才需要供款,第二組的雇主是預先供款,當員工供款不夠數時才會將相關差額抽走。方法不同,引起結果截然不同。第二組參加者每月儲蓄比率遠比第一組參加者高得多,原因是他們認為雇主供款已經存放到他們戶口中,已經成為他們囊中之物,他們不願意輕易放棄,於是只好咬緊牙關,努力儲蓄,甚至願意犧牲自己平常享樂開支也在所不惜,這就是稟賦效應的體現,當我們獲得了某樣東西,即使需要附上重大的代價,也不願意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