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Ben 哥哥有話兒 / 你應該知道的心理學小知識

【心理文章】勞力士為什麼總的有市場

勞力士是世界上最名貴的手錶品牌之一。有趣的是,隨著智能電話出現,智能電話利用衛星計算時間,理論上能夠為我們提供最準確的時間,這是勞力士手錶比不上的。但勞力士的炒賣市場卻歷久不衰,究竟有什麼因素吸引人們不斷炒賣呢?外國心理學家丹·艾瑞利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組,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這實驗和止痛藥有關。工作人員告訴第一組參加者,他們即將服食一款價值2.5美元的止痛藥(以市價來說,這是一粒十分昂貴的止痛藥),然後他們需要進行一個電擊測試,他們需要告訴工作人員服用止痛藥後能否有效舒緩電擊帶來的痛楚。第二組參加者同樣需要參加電擊測試,之前他們會被告知進食的是一粒價值10美分的止痛藥。

結果發現,那些服食每粒2.5美元的止痛藥的參加者,他們普遍認為在電擊實驗中接受到的痛楚只有第二組參加者的一半。有趣的是,兩組參加者進食的其實是同一款止痛藥,只是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兩粒止痛藥不同價格,並無其他不同之處。這實驗告訴我們,人們是十分膚淺的,很多時候我們會按即價格高低決定我們對於產品質素的觀感。不少商家利用人們這種心態牟利,例如不少名牌會推出節令產品,例如名牌服裝店推出中秋月餅、賀年糕點等等。說實話,他們只是服裝界的名牌,但對於食物生產很多時候一無所知,他們只是憑藉自己品牌價值,聘請代工生產節令食品,然後以高昂價格出售牟利,而他們這些產品質素未必能夠比得上生產這些節令產品的傳統生產商。而我們收到這些名牌節令產品,我們很多時候不會想起他們是否生產這些產品的專家,還是會因為名牌效應而覺得這些產品十分高貴。

當我們知道人們有以價錢判定產品質素的心理特質,我們訂價的時候,就多了一些想像空間。筆者曾經聽過一個案例,話說有對夫婦經營着一間雜貨店,裡面出售的都是先生從世界各地搜羅回來的精品。一般來說,先生負責店內產品定價和銷售。有天,先生需要離開商店到城中物色新產品,於他就將產品銷售工作交托給太太。先生在離開前囑咐太太各產品的售賣價格,但太太是一位十分善忘的人,當先生離開後,她幾乎將先生囑咐產品價錢全都忘記了。但產品總是需要賣的,於是太太就發揮小宇宙,將產品按照自己心意訂價,結果先生回到商店,發現一些持久滯銷的產品竟然都賣光了,而且價格比自己預期高出很多倍。於是,他就問太太是怎麼做到的,太太就回答說:「我也不知道,當你離開後,我就已經將產品價格忘記了,但我認為這些產品十分精美,於是我就按照我心目中認為它們值得價格訂價,很快這些產品就全部賣光了。」先生覺得十分有趣,因為這些滯銷產品已經囤積了一段時間,他用很便宜的價錢希望賣出也不成功。現在太太將價格升價幾倍,反而短時間內全部賣出。這故事再一次證明,價格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個指標,有時候高昂的價格會讓他們覺得產品珍貴,反而會樂於購買,很多潮流產品也是利用這種方式,賺得盤滿缽滿。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