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好人的定義

505

這個題目看似簡單,但相信大家討論一輩子也不會得到共識,何謂好人?每個人標準也有不同。今次,筆者並無意為這個題目訂下答案,純粹分享一下一些哲學家對於這個題目的看法,再提供一些筆者的個人看法,讓大家思考。

首先,一批哲學家認為好人的定義就是我們日常對待他人的行為,正是我們希望他人對待我們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看待別人,也希望別人用相同態度看待我們。由於是對等關係,我們不希望他人對我們不好,所以我們也不會做出一些對別人不好的事情。

另一批哲學家認為,好人的定義是我們不會對其他人做出一些破壞他們福祉的事。簡單來說,我們做每一樣行為,只要不影響其他人利益,即可進行。

大家能夠看到上面兩批哲學家想法的不同嗎?大家又認同那邊哲學家的想法呢?說實話,第一種哲學家對於好人的定義是比較難達到的,因為他們要求我們對別人的態度,正是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的態度,這個覆蓋面很大。舉個例子,我們在街上看見一位路人暈倒地上,根據第一批哲學家的想法,我們應該主動提供協助,例如協助報警和急救等,因為如果我們自己暈倒在地上,我們也希望別人會這樣照顧我們。相反,對於第二種哲學家的想法,只要我們的行為不影響其他人利益,我們就已經是好人。根據這個想法,假使我們在街上看見一個路人暈倒,我們即使視而不見,也無損我們好人的特質。

看到這裏,相信不少朋友都會認為第一種哲學家的想法才是理想社會應有的態度。但是,我們撫心自問,我們這些自稱「好人」的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分每秒都會看見有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我們是否每一次都願意主動提供協助呢?如果不是,客觀的情況來說,第二種哲學家的定論會否才是比較客觀上比較可取呢?

參考上面兩個定義,筆者就好人定義提出第三個概念,當日常生活中,我們遇見需要協助的人當然需要主動提供協助,但協助需要達到的深度則視乎我們的能力和客觀的環境。大家不妨設身處地對方的立場來思考,假如我們是對方,自己會願意提供多少協助, 從而得到一個相對客觀的想法。打個比方說,現在社會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有錢人壟斷世界上90%財富,有時候大家會想:「這些有錢人如果良心發現的話,會否將財富平分給社會上的窮人,讓大家財富能夠更加平均呢?」針對窮人來說,如果有錢人能夠和他們平分財富,顯然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幫助。但有錢人的財富是他們努力的成果,也是他們衡量自己成就的標準之一,如果強行分配他們財富,對他們又是否公平呢?大家不妨設身處地想,如果我們是有錢人,我們會願意捐出全部財富救助貧窮人士嗎?如果不會,我們會願意捐出多少呢?當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我們漸漸就會得出比較中肯的答案,我們不會要求有錢人捐出全部財富,而只是捐出某個百分比的財富已經很好,甚至他們願意提供一些非物質協助也已經深感滿足,我們也會由衷地認為這些願意提供協助的朋友是好人。

同樣以剛才提到在路邊暈倒的路人為例子,如果根據第一種哲學家的想法,他們認為路人應該主動提供協助,並一直協助至這位暈倒朋友回復健康,他們才算做完一件好事,這是多麼難做到!如果利用筆者的第三種方法思考,幫當們面對一位暈倒在地上的路人,設身處地,這位暈倒的路人必定明白每個人的時間都十分寶貴,他們未必有能力協助自己,這時我們會想:「假如對方肯為自己打一個電話報警,他已經做了一個十分偉大的貢獻。」這個想法顯然容易達成得多,而且大家也會對別人滿滿感恩,社會必定和諧得多。

筆者最後強調一點,這篇文章並不是要為好人作出一個定義,因為這是一個討論一輩子也得不出共識的命題,筆者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從日常和別人溝通過程中,亦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達致社會共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