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蠟燭問題

442

1940年代,心理學家卡爾·鄧克提出著名的蠟燭問題。大家不妨先看看下面圖畫,然後嘗試回答:「如何能夠讓蠟燭固定在牆壁上,而點燃中的蠟燭並不會將蠟滴在地上。」大家先用數分鐘思考一下,然後才參看答案。(答案:在文章最底處)

根據鄧克研究發現,不少參加者花了很長時間才能夠想出正確答案,有的甚至到實驗完結也想不出答案。但當大家看到答案後,一定會同意答案其實一點也不困難,但為什麼自己會花上差不多10分鐘時間也解決不了呢?鄧克認為這和人們心理有關。當我們看見第一幅圖畫時,我們看見火柴包、盒子裝着的大頭釘和一支蠟燭,我們馬上就會思考這些物品對於解決題目有什麼作用。例如火柴就是點燃蠟燭之用,大頭釘是為了固定物品的用途。當我們對於個別物品有固定用途想法,我們很難跳出這個框架作出思考。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裝着大頭釘的盒子也能夠成為這個題目中的主角,能夠化身成為一個盤子承載蠟燭,這樣當蠟燭點燃時,蠟就會滴在盒子上,而不會滴在地上。 不少人在思考這題目時,花了很多時間在大頭釘、火柴和蠟燭,而忽略那個承載大頭釘的盒子。這個思考盲點讓我們用錯了心神,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夠想出真正方案。

在這個蠟燭問題提出後十四年,紐約大學格魯茲堡教授深化了這個實驗,他想知道如果在這個實驗中為參加者帶來獎賞,會否讓他們更快啟發思維,跳出原有思考框架。結果發現,當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如果能夠較快回答問題的參加者能夠獲得獎品時,這些參加者平均需要花多3至4分鐘才能夠想出正確答案,這表示獎賞並不能做到鼓勵參加者提升思考效率的作用。為什麼會這樣呢?工作人員表示,這是因為加入獎賞元素,參加者在思考過程中被獎品分心,他們心裡想着希望獲得獎品,這時候他們部份專注力被分散了,並不集中於解決這難題,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夠想出正確答案。這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獎勵並不是鼓勵別人工作的萬靈丹,如果在不適當時候為別人提供獎勵,反而會適得其反。當然,究竟什麼時間為別人提供獎勵會大大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斷閱讀Ben哥哥的文章,日子有功,必定會從不同文章中找到有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