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大學羅夫托斯博士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讓學生參看幾段車禍短片,然後需要參加者估計車子在發生意外之前車速有多快。
平心而論,影片中車速並沒有很快。工作人員就是想測試一下向參加者以不同方式表達,會否引起他們對於車子速度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工作人員會問其中一組參加者:「你們認為當兩部車發生『強力碰撞』的時候,車速如何?」有的參加者則被詢問:「你認為兩部車『碰撞』的時候,車速有多快?」結果發現,第一組參加者認為當時車速有65公里,但第二組參加者認為車速不會超過50公里。大家留意的是,兩組參加者參看的是同一段影片,而影片中客觀來說車速並不快,但兩組參加者的答案竟然相差超過20%,原因就是工作人員在發問時候採取引導的方式,針對第一組參加者,工作人員先入為主地提出「強力碰撞」表述,引導參加者認為當時車速一定很快,否則也不會發生強力碰撞。
從這個實驗,我們知道人們很容易受到別人說話影響,而且很多時候被影響也不自知,誤導他人的圈套。所以,如果我們作出一些重大決定是,當我們聆聽別人問題時,必須讓自己腦袋清醒,消除對方句子中的多餘形容詞及主觀描述,以免讓我們腦袋被產生引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