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恩人回報效應 

263

大家有沒有發現,不少公司都會願意投放一些資源贊助弱小社群,老實說,投放資源給弱勢社群改善生活,公司從中得到的廣告效益未必及即是在各大媒體打廣告為大,為什麼這些企業依然會這樣做呢?原來,這些企業助人計劃是一種「放長線、釣大魚」的助人方式。 

杜克大學丹·艾瑞利教授曾經進行一個研究,他們將參加者分為兩組,工作人員要求兩組參加者參看兩個畫廊的畫作,這兩個畫廊的作品分別由「第三個月亮」畫廊及「孤獨的狼」畫廊提供。工作人員告知參加者其中一個畫廊十分慷慨,他們為了答謝參加者,會為參加者提供一定酬金。針對第一組參加者,工作人員表示酬金是由「第三個月亮」畫廊提供,第二組參加者則被告知酬金由「孤獨的狼」畫廊提供。 

參加者欣賞這兩個畫廊作品的方法十分特別,他們不用在畫廊中穿梭,反而被安排躺在一部功能性磁振造影機中,工作人員會將這兩個畫廊合共60幅作品投射在機器裏面,好讓參加者能夠清楚看見。而且,在每幅畫左上角,都會顯示出提供畫作的畫廊名稱。當參加者欣賞完畫作後,他們需要將作品按照喜好次序評分。結果發現,參加者對於贊助自己酬金的畫廊作品會有較高的評價。 

回應首段的問題,其實不少公司在贊助有需要人士時,他們並不是着眼於即時利益,而是希望將自己的品牌形象建立在對方心中,正所謂:「受人恩惠千年記,寒天一滴水點,滴在心頭。」在別人有需要協助時候提供協助,往往會在對方中建立優質形象,這形象是較為正面和持久的,這種軟性推廣效果遠比其他推廣方式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