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心理價格預期

893

這篇文章關於心理學的心理價格預期理論

心理價格預期調查

同一樣的產品,在不同的地方出售,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顧客願意付出的價錢也會有很大的分別。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一個針對就讀工商管理碩士生的消費調查。

調查人員向受訪者問以下2條問題,2條問題的差異用括號表示著。

「在炎炎夏日,你躺在沙灘上,只有冰水可以喝。這時你在想,如果現在可以飲一瓶十分喜愛品牌的啤酒就好了。在這個時候,躺在你旁邊的朋友站起來,正要到附近打電話,他表示能夠幫你去買一支啤酒回來。

在海灘附近只有一個賣啤酒的地方,就是(一間高級的度假酒店) 【一間小小的雜貨店】你朋友決定和你玩一個遊戲:「由於這裡只有那個賣啤酒的地方,那裡的酒可能會賣得很貴,但我待回不會告訴你那裡的酒賣多少錢,也就是說你沒有講價的可能。你現在告訴我,你願意為那瓶啤酒付出多少錢,如果那裡的售價比你預期的便宜,我就會幫你買回來,否則你還是乖乖的喝冰水吧!」

結果發現,受訪者平均願意在度假酒店付出7.25美金買一瓶啤酒,而只願意在雜貨店付出$4.10美元。這情況出現是因為人們對於酒店和雜貨店心理預期的不同,大部分人認為酒店比較高檔次,縱然在酒店和雜貨店售出的啤酒是一樣的,而且對於受訪者的享受是沒有分別的(因為他們只是待在沙灘上,不會享受到酒店奢華的服務),顧客還是願意付出較高的價錢。人類的心理想法的確十分有趣,不少商戶就是利用人們這種心理,將店鋪裝潢得華麗一些,增加顧客對產品的價格心理預期,顧客也樂於接受。

心理帳戶實驗 (1) :演出實驗

1981年,普林斯頓大學心理教授Dan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 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公佈他們研究人們在判策過程中的心理規律,他們曾經作了以下實驗。

首先,他們請來一班實驗參加者,讓他們分析如果遇到以下問題的應對方法:

情景1:參加者打算去劇院看表演,表演票價是 $10美金。但當參加者到達劇院時,發現不見了口袋裡的一張$10美元鈔票,參加者還會選擇繼續買票看表演嗎?

情景2:參加者打算去劇場看表演,並且已經買了表演的門票。但當參加者到達劇院時,發現自己口袋裡的門票不見了,參加者會選擇再買一張門票看表演嗎?

結果發現,在情景1中,在183名受訪者中有88%參加者表示會繼續購買門票看表演。在情景2中,在200名受訪者中則只有46%參加者表示會再買一張門票。更有趣的是,如果客觀分析,無論情景1和情景2,最後參加者都需要付出$20美金才能欣賞表演,但為甚麼兩個情景中參加者的選擇分別會那麼大呢?

根據Danniel的分析,情景1的參加者將門票的開支和口袋裡面的$10鈔票分開考慮,兩者並無關系,所以丟了鈔票,還是會看表演。但情景2則不同,因為參加者已經將那 $10購買了門票,兩者已經有密切的關系,所以門票丟了,參加者也不願意額外付$10看表演。

心理帳戶實驗 (2) :你會接受手術嗎?

在1981年,普林斯頓大學心理教授Danniel Kahneman針對人們在判策過程中的心理規律,作出了以下這個實驗。

他們請來一班實驗參加者,讓他們分析如果遇到以下問題的應對方法:

情景1:假如參加者患有嚴重的心臟病,醫生建議他們做一個大手術,而醫生指出在100名接受這手術的病人中,5年後會有90人健康地生活下去;

情景2:假如參加者患有嚴重的心臟病,醫生建議他們做一個大手術,而醫生指出在100名接受這手術的病人中,5年後會有10人因為併發症死去;

實驗結果發現,情景1中的病人較願意進行手術,情景2則相反。有趣的是,無論情景1和情景2,手術的死亡率都是一樣的,不過對參加者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心理感覺。主要原因是,情景1中醫生主動提起的是手術的存活率,這是正面的訊息。而情景2,醫生則提到手術有可能引致的死亡率,這是負面的資訊,難怪病人卻步。

不一樣的五百元

情景一:節日大優惠來到了,你打算買一部手提電話,你在商場中見到一部心儀的手提電話,售價為$3000。正當你去付錢的時候,你同行的朋友說:「我知道距離這裡半小時路程的一間商店、只售$2500。」你會為了$500 而去較遠的商店購買嗎?

情景二:你打算買一部電視,它的售價是 $30000,正當你要付錢的時候,同行的朋友說:「我知道距離這裡半小時路程的一間商店、只售$29500。」你會為了$500 而去較遠的商店購買嗎?

大家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其實情景一和情景二一樣,只要你願意走半小時的路程,你就能夠省回$500。研究發現,大部分人在情景一時都會走到較遠的商店購買,但在情景二願意多走半小時路程的人則不多。有趣的地方是,人們在不同情景中,竟然對於相同成本的省錢方案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

其中一個原因是,電視機比手提電話貴得多,另一間店能夠省回的金額雖然一樣,但佔整個產品的比例卻差得多。$500 是電話售價$3000的六分之一,而只是電視售價$30000的六十分之一。人們就是基於這個原因,面對相同 $500 ,有著不同的處理手法。

預先通知還是延後通知好:加醋啤酒實驗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教授丹·艾瑞里團隊進行了一個關於心理實驗,他們預先研發了一款新的啤酒,其實就是在普通的啤酒內加了一點醋。在實驗過程中,他們將參加者分為兩批,他們跟第一批參加者預先指出工作人員在啤酒裏加了一點醋,再請他們品嚐啤酒,然後說出感覺。

而第二批參加者,他們不預先告訴參加者啤酒內加了醋,而是在他們品嚐後,才告訴他們在啤酒內加了醋,最後同樣問他們喝了啤酒的感覺。結果發現,事後才知道啤酒加了醋的參加者(即第二批參加者)對於這款新研發的啤酒感覺遠比預先知道啤酒內加了醋的參加者( 即第一批參加者)好。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分別呢?筆者就要和大家 再分享一個商業世界裏十分著名的案例,在軟飲料界,可口可樂自創立後必是全球獨大的飲料公司,但當百事可樂創立後,它就決心挑戰可口可樂的地位,在1975年,百事可樂展開名為「百事挑戰」的推廣活動,在美國各大城市展開了盲目測試,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品嚐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然後詢問參加者那款汽水比較好飲,結果發現,大部份參加者都認為百事可樂較為好飲。這個推廣活動十分成功,因為參加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就是沒有偏見的情況下,選出較為美味的是百事可樂,這是最強的宣傳效果。

無論百事可樂挑戰和啤酒加醋的實驗,關鍵在於參加者如果在事前已經知道產品和平時有不同,他們心裏就會預先作出心態調整和準備。相反,如果他們預先不知情,他們的感官就會當作平常產品看待,他們的感官沒有預先準備,即使在試後馬上被告知產品有所不同,他們也未必反應過來,所以對於產品的感官會相對中性和平淡。

定價越精準,潛在顧客議價動機越低

行為科學家馬利亞·梅森(Malia Mason) 研究團隊曾經進行一個心理學研究,他們想了解在價格談判時, 提出一個較精準的價錢,還是提供一個較籠統的價錢,會較容易在談判的過程中取得優勢,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三批,他們需要扮演二手車的賣家,每位參加者會看到一位潛在顧客的報價,然後他們需要對於潛在顧客的報價作出還價。

以下是三組參加者看到的顧客報價:

第一組:整數$2000美元

第二組: 1865美元

第三組: 2135美元

參加者看到顧客報價後,需要向顧客作出還。工作人員發現,相對看到整數報價的參加者(即第一組),第二組及第三組參加者還價相對溫和得多,他們一般還價的幅度是顧客報價提高10至15%。而看到整數報價的參加者還價金額則比較誇張,提升金額達到23%。為什麼會出現這情況呢?心理學家認為,因為當賣家看到買家提出的報價是精準的數字時,就會想到買家是否已經在報價之前考慮了諸多的因素,才會制定出這樣特別明確的報價數字,既然如此,他們也不敢過分還價,以免失去一個交易的機會。相反,如果買家提供的只是一個籠統的報價,買家就會相對較少站在潛在顧客角度考慮,反而會將自己期望得到的價格表達出來,因此還價的幅度會較大。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談判時,我們不妨將提供給別人的數字弄得越精準越好,因為這樣可以給別人一個訊息:「我們可不是鬧着玩的,你還價時必須要格外留神。」

產品數目和價格,商家應該向顧客提及那一樣先?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大家有機會為產品定價,大家會如何將價錢表達出來呢?大家會先描述產品名稱及數目,還是先表明價格呢?大家可不要看輕這個問題,這個細微的差異會對產品的銷量造成很的影響。

心理學家吉許·巴格奇(Rajesh Bagchi )研究團隊曾經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幾組,他們需要評估一間電視台的收費方案的吸引程度。其中一組參加者看到的方案是價格在前面,產品數量放在後面,也就是消費者第一眼看到的是產品的售價,然後才會看到數量,例如消費者需付300美元便可以欣賞600小時節目。另一組參加者看到的方案則是產品數量在前,價格在後,例如消費者欣賞600小時的節目就需要支付300美元。另外幾組參加者看到的數字雖然和頭兩組參加者的不同,但組合邏輯基本一樣。例如60小時電視節目收費30美金、285.9美金可以欣賞580小時電視節目,以及580小時電視節目收費為285.9美金。

大家認為那一種表達方式最受消費者歡迎呢?結果發現,如果當某些產品數量和價錢對於消費者來說十分容易轉換,例如600小時電視節目需要支付300美元,即是每小時電視節目價值0.5美元,普通人也能夠容易計算得到。在這情況下,消費者對於商家如何表達定價沒有太大的不同喜好,即是價錢放在前面或產品放在前面效果基本上一樣。

但如果對於一些消費者不易換算的提案時,人們心理就會將注意力放在最先出現的訊息上,例如產品數量、價格及其他因素。因此,在較難兌換計算的情況下,消費者普遍喜歡商家將產品數量放在前面,以上面電視台收費方案為例,消費者會比較喜歡電視台將收費方案表達為「580小時電視節目收費為285.9美元」,而非「支付285.9美元能夠欣賞580小時的電視節」。消費者出現這喜好差異的原因是,由於他們在計算複雜的情況下,他們會較重視首先出現的資訊,如果將他們得到的產品數量放在前面,這資料會深深記在他們腦海中,而且這資訊是他們喜歡知道的,他們因而對之後看到的價格留意程度則會較低,結果對這個定價方案產生好感。相反,如果我們首先提出價錢,消費者第一感覺也許就是覺得這產品價格十分昂貴,他們對於之後提到產品數量已經不太感興趣,所以購買的動機會相應減少。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我們為產品定價也是一門藝術,尤其是如何將產品數量和定價清楚表達出來,當產品數量和價格並不容易換算,建議大家不妨先將產品數量表達出來,讓潛在顧客對產品數量留下深刻印象,然後才公布價錢,這樣會增加潛在顧客購買的機會。

勵志文章、好人好事、心靈小品、心理學、創意、創新、管理、故事、郵輪、旅遊、書、名人格言、神秘故事、X-file

人生導師、文章分享、語錄、網上學習、網上書籍、文章、故事、笑話、佳句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