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0月,希爾和新婚太太回家探望外母。回家路上,他們必須要經過一條已經十分破舊的木橋,由於那時候剛好是下雨時節,雨水打在希爾身上,加上路上一片泥濘,弄得希爾好不狼狽。當希爾來到外母家中的時候,他由一位翩翩君子變成了一隻「落湯雞」,心中當然不是味兒,於是就向太太家人詢問有關那條木橋的事,為什麼那麼破舊也沒有人去維修的原因。
原來,當地一間有軌電車公司曾經提出過修葺木橋,但由於修葺費用巨大,他們只願意分擔三分之一費用。結果,維修之事不了了之,人們依然年復一年地接受着這條搖搖欲墜的木橋。希爾決心改變這個局面,他細心觀察了木橋周遭的環境,發現這木橋除了有軌電車乘客會使用,當地鐵路也會經過木橋的附近,如果木橋修葺成功,對鐵路乘客也會有好處。於是他就馬上和村民一起組織了一個針對修葺橋樑的委員會,並分別約談了鐵路公司和當地縣政府。希爾首先和各單位解釋現在木橋面臨的問題,並提出由鐵路公司和縣政府各支付三分之一修葺費用的建議。
為加強說服力,希爾還指出橋樑經過修葺後,將會為當地經濟帶來可觀的回報。這建議由三個組織分擔維修費用,三個組織都認為成本比單一機構付出化算很多,所以都願意進行這項投資。六個月後,當地就出現了一條全新建造的新橋,而參與投資的三個團體也因此獲得可觀的回報。希爾這個事例告訴我們,當我們遇上一些問題時,必須要向着問題核心解決,否則就只會如當地居民一樣,每年都默默承受這條破損的木橋,並無其他改善行動。事實上,只要我們願意踏出一步,找出各持份者利益而進行協調,解決問題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