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10日,英國發生一件大事,吸引4萬名居民來到了帕丁頓,他們正要見證人類史上第一條地下鐵路誕生。這條鐵路得來不易,建築師剛提出地下鐵路概念時,民眾對於這項目不感興趣,甚至有點恐懼,畢竟人們習慣地上生活,不慣在幽暗地底活動。1862年,英國《泰晤士報》一則報道中,一位編輯指出地下鐵路建設在技術上看起來是可行的,但這項目注定失敗,因為沒有人會使用它。編輯這句說話道出當時不少人心聲,恐懼、排斥和不信任,彷彿是英國當時民眾對於地鐵的感覺。
當時建造鐵路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是以「邊挖邊蓋」方式建造,建築工人會在地上掘一條深度淺的坑,然後在上面放置路軌,再在上面利用磚建做一條管道,這建設方式讓地鐵距離地面比較接近,沿路不少民居會受到影響,例如:嘈音、震動等,難怪地鐵未開始服務已經招致居民不滿。當地鐵正式投入服務後,不少民眾因為好奇心,想親自嘗試人類史上第一條地下鐵路。很快,他們感到地鐵的好處,讓他們避開擁擠路段,節省更多時間。然而,當時地鐵不像現在這麼方便,當時地鐵運用蒸氣推動,產生動力時會產生大量污染物,當乘客離開地鐵站時,往往滿身灰塵,但這些缺點早已經被地鐵為人們帶來方便好處所覆蓋,倫敦地鐵開幕那年,已經有超過1,100 多萬倫敦人坐過地鐵。
每當新概念推出時,由於人們沒有見過,往往會抱著懷疑態度,負面想法四方八面傳來。作為提出新概念的人,我們需時刻提醒自己,由於我們創造的是全新東西,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這概念能夠達到的目標和高度,我們無需過分解讀他人意見,因為如果他們一早已經知道我們新概念的好處,他們一早便會付諸實行了。法國當年為了世界博覽會而興建巴黎鐵塔,興建時並不是作為永久保存的建築物, 不少當地人認為巴黎鐵塔毫不美觀,就像一座怪獸聳立在這個美麗都市上。巴黎鐵塔建成後,民間出現微妙變化,人們開始看慣了鐵塔,並且認為鐵塔是他們城市不可或缺的部份,即使世博後,鐵塔並沒有如預期般被拆毁,直至今日已經聳立了超過100多年,成為巴黎的象征,這是建築師從來沒有期望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