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Ben 哥哥有話兒 / 你應該知道的心理學小知識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規矩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認為規矩是甚麼?」不少朋友認為規矩是一些用來規管我們言行舉止的規條,作為奉公守法、合乎道德的人,我們需要主動遵守規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那麼願意遵守規矩嗎?你有試過不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嗎?你有試過在街上胡亂拋棄垃圾嗎?你有試過排隊打尖嗎?相信絕大部份人都有一些上述經驗,大家回想一下當時我們想法是怎樣? 

以不遵守交通規則為例,香港人工作日理萬機,時間寶貴,有時候實在不願意在紅綠燈前等候交通燈轉色。我們看見四周馬路都沒有汽車,顯然沒有危險的時候,我們雙腿就會自動踏出馬路,完全不理會交通燈的顏色。如此看來,我們有時候知道規矩的存在,但是否遵守則視乎我們主觀判斷。如果筆者上面說出大家心聲,大家不妨繼續看下去,看看小兒有甚麼和我們分享! 

Benson是一位十分乖巧的小朋友,老師平時在學校教授他關於安全過馬路及環保守則,他便變成家中的環保小先鋒和交通督導員。每逢十字路口,我們這些成年人早知交通信號燈的變更規則,如果打斜橫過馬路,能節省很多時間。Benson看到這種情況,會馬上制止說:「我們要順着斑馬線規則過馬路。」 Benson並不是說完就算,如果我們不遵守,他便會說:「爸爸曳曳。」有次,我們帶Benson到長洲玩耍,在渡輪上 Benson看到海面上飄浮的垃圾,就跟我們說:「我真的十分憤怒,看着海上的垃圾,它們會導致海洋生物失去生命。」成年人通常不守規矩是在於我們認為四周沒有人監視著我們的行為,例如我們看見四周沒有人,手中拿着一件垃圾,而四周又沒有垃圾桶,有些人就會乾脆將垃圾擲在地上。又例如船開到海中央,我們明知就算將垃圾丟到海裏,也沒有人會發現及追究。但對於一位只有六歲的小朋友來說,規矩就是規矩,守規矩是個人的事,不關乎四周有沒有人,這就是小孩和成人想法不同的地方。 

相信大部分不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的人,在過馬路之前都已經留意四周交通情況,確保不會意外被車撞倒,但我們個人觀察能夠代替遵守交通規則?顯然不能,事實人長得越大,我們個人主觀判斷漸漸凌駕於規則本身,自私的人性是當中一大誘因。對於小孩子,他們在學校獲得的教導是,無論甚麼情況都需要遵守規則,和四周有沒有留意自己言行無關。在小孩子角度,自己就是監管自己行為的人,不守規則時會有內疚和不安感覺,自我監管心態能夠讓自己抵抗誘惑能力加強。相反,對於不少大人來說,總抱着「博一搏,單車變摩托」僥倖心態,是否遵從規則並不是由於個人價值觀,而是在乎四周有沒有人會發現自己的壞行為,這有點本末倒置。自我監管比外在監管有用得多,因為自我監管是無時無刻的,習慣成自然,漸漸形成我們的人生價值觀。相反,外在監管是有時限性的,當沒有別人監管時,我們便會胡作非為,因為我們並不是真心認為遵守規則的重要,不會真心配合。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