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位於香港深水埗,超過100年歷史的主教山配水庫面臨清拆危機。當時清拆工作已經展開,如果不是一班保育人士前往阻攔工程展開,相信整個配水庫已經在地球上消失。事實上,在保育人士到現場時,建築公司言之鑿鑿早已獲得相關當局批准,其後事件越鬧越大,政府才不得不重新審視工程,並將工程煞停。兩年過後,當局終於交出事件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對於水務局和古蹟辦事處各打三把掌 ,表示雙方如果當初能夠行多一步,事件將不會發生,配水庫也不會受到傷害。有趣的是,根據報告水務局提供的資料,他們表示同事視察水庫時,由於現場環境太黑,加上沒有專業器材看不清楚。以下為《前深水埗配水庫事件檢討報告 》提到的內容:「唯(發展局)工作小組注意到, 技術通告並沒有就工務部門須向古蹟辦提交資料的種 類和細節,訂立明確的指引,以致水務署在事件中向古 蹟辦提供了不完整或不合適的資料。工作小組注意到, 水務署向古蹟辦 所提交的資料未能反映前配水庫內部 的建築特色;然而,水務署擁有另一份可展示前配水庫 橫切面及拱形頂部設計的工作圖則,唯署方在諮詢古 蹟辦時並沒有提交該份圖則。儘管如此,工作小組認為,前配水庫的內部建築特色一直「埋藏」於漆黑的密 閉空間內。若沒有預先安排高效率照明或數碼掃描裝 置,要拍攝高質量的相片存在困難;工作人員亦難以體 會有關建築特色。 」
他們甚至更古蹟辦說:「這只是水缸。」難怪古蹟辦事處聽到後沒有認真看待。當然,古蹟辦也有缺失,他們作為專業古蹟認証機構,應該主動了解相關項目是否與水務署所說並無歷史價值,而非採取被動態度接收資訊。
主教山配水庫事件已經解決,人們已經可以預約參觀這個擁有超過100年歷史的古羅馬建築。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次事件是特例,還是香港常見事件呢?說實話,筆者認為這件事並非特例,主教山配水庫只是眾多同類事件中的幸運兒,由於傳媒將其曝光,讓它得以保存下去,但更多的情況是文物從來沒有在媒體聚光燈下被報導出來,在不經不覺間被拆除。如果大家有去過外國旅行,大家會發現在繁華市中心街頭,滿佈的往往不是高樓大廈,而是充滿古舊味道的建築。原來,不少歐洲國家文化都不喜歡拆除古舊建築,反而會透過翻新樣建築物,讓它們回復生氣。當你走進這些古建築時,你不會有老土感覺,因為裏面的設備和技術比我們香港的還要先進。就西方利用活化建築物概念,讓古建築能夠獲得重生機會。事實上,這做法也是對於人類的一種尊重,人們是經過漫長歲月進化得來的,如果沒有前人努力,我們沒有今天成果。如果我們只抱著利用新東西取替舊事物的態度建設城市,一來是對舊事物的不尊重,二來也是抹煞自己傳承文化的機會。
外國人對於古老物品有多麼的尊重,筆者可以舉多一例。英國人有個傳統就是會利用古老帆船組件活用在建築物中,當一些古帆船由於歷史久遠需要清拆的時候,工作人員會小心翼翼地將一些還能夠使用的木頭妥善拆下來,並融合於新建築物設計內。當大家走進現代建築物中,就像走進一間船博物館一樣,充滿濃濃的海洋氣息。位於英國倫敦黃金地段牛津街和攝政街的商業街中,有一座名叫 Liberty London 的百貨大廈,這座百貨大廈已經有超過100年歷史,裏面貨品應有盡有,但最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這幢五層樓的建築物是由兩艘古英國戰艦船身興建而成的,這兩艘戰艦分別是堅固號和印度斯坦號,建築師將兩艘戰艦還能夠使用的部分作為興建百貨大樓的素材,興建成為裏面的樓梯、窗、門、各種裝飾品,甚至屋頂。設計師讓這兩艘本身已經需要退役拆毁的船隻獲得重生機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發光發亮,也讓人們能夠感受一下大英帝國以海洋聞名於世的輝煌歷史。時至今日,這間百貨公司依然是不少遊客到訪倫敦後必定會參觀的景點。由此可見古老並不代表老土,反而視乎現代人看待它們的心態,以及是否願意為它們作出努力。
回到香港,主教山配水庫事件值得香港人心思,相信絕大部份香港人在發生這件事之前都沒有聽過主教山配水庫的名字,更加不要說知道它所在位置。其實人們在得悉工程正在破壞配水庫時,很多人表達意見只是羊群心理,宣洩對平日生活的不滿。說實話,政府部門能夠草率看待古蹟,部份責任在於市民沒有做好監督工作,如果我們平時對於環境保育及歷史保育加以重視,有關部門還能夠採取得過且過的處理手段嗎?筆者絕對沒有將責任從政府開脫,只是鼓勵大家多做一點,群策群力,化被動為主動。例如,圖書館有很多關於香港歷史書籍,大家不妨借來看看,多一些了解我們的家,透過了解我們能夠作出的貢獻必定會更多。
《前深水埗配水庫事件檢討報告 》全文:
https://www.dev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31/Ex-SSP_Service_Reservoir_Review_Repor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