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是充滿不確定。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在某方面擁有濃烈的興趣和出色的才能,但是否能夠獲得別人欣賞多半在乎運氣。如果運氣沒有到來,不管我們多麼努力,也不會獲得成功。應對這種不確定性的人生,抱住隨遇而安態度或許是其中一個可取的方法。羅丹是著名法國雕塑家,他被譽為現代雕塑的先驅。羅丹從小便對美術充滿興趣,但他曾經兩次投考法國美術學院都不成功,當時法國美術學院入學門檻不高,這兩次的失敗讓羅丹深感失望,甚至對自己產生懷疑。其後,他姐姐因急病去世,讓羅丹感悟人生,知道生命無常,他決定尋找宗教的慰籍。他加入教會進行服侍,並認為自己會終身在教會工作,從此與追尋藝術之路無緣。
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羅丹所屬教會的領袖認為羅丹是一位充滿藝術細胞的人,他認為羅丹在追求藝術方面的成就必定會大於教會服侍,他鼓勵羅丹向當時雕塑大師安東路易巴列求學,羅丹從此踏上雕塑家之路。其後,他透過自學和向當時傳統雕塑學家求學的方法,讓自己掌握了各種雕刻技巧,漸漸創出自己風格。羅丹設計特色是仿真度很高,他創作出的《青銅時代》是一位男性雕塑,這雕塑真的像真人一樣,仿真度是當時其他雕塑無法比擬的,難怪當時不少人看到《青銅時代》時,都問這個雕塑是否真人來的。一個潦倒的人可能一輩子潦倒,因為運氣可能一輩子都碰不上他,或者他沒有掌握好命運。但如果一個人能夠掌握好運,不管多潦倒的人也會平步青雲,踏上高峰。羅丹就是這樣的人,自從他創作出《青銅時代》等一系列作品後,他在雕塑界名氣越來越大。但羅丹希望能夠在雕塑界長足發展,他追求的不是物質生活,而是雕塑技巧的進步和能夠留下的作品,他花上差不多30年時間按卻但丁《神曲》中的《地獄之門》片段制作了—石個雕塑,這個雕塑一直到他去世一刻還未完工。為了持續追求創作,晚年時候他決定將自己所有作品捐給法國政府,政府作為回報提供羅丹一日三餐照顧,以及一間工作室,好讓他能夠隨心所欲創作作品。
有人說,羅丹捐出作品的行為十分偉大,筆者卻覺得這是他追求理想的手段,不同人有不同理想和人生目標,有些人追求物質生活;有些人追求家庭幸福;有些人像羅丹一樣追求自己能力上的突破。羅丹認為人生帶給他最大的幸福就是雕塑,他願意放棄金銀財寶、物質生活以換取隨心所欲追求理想的機會,他和法國政府進行了一場心甘情願的交易。看完羅丹的故事,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如果我們遇上羅丹一樣的逆境,年少時候投考兩次美術學院也不成功,我們會選擇放棄嗎?當我們在人生的舒適圈中,例如有安穩的工作的時候,正如羅丹投入教會事奉工作,大家還會願意為了理想再次離開舒適圈,艱辛努力追尋理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