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Ben 哥哥有話兒 / 你應該知道的心理學小知識

【談邱吉爾】為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堅持

很多時候,當我們推出一個新建議和方案,團隊其他成員由於各種立場和想法,會對我們看法加以抨擊。這時候,大家會選擇放棄,還是據理力爭呢?1938年,希特拉剛開始對鄰國虎視眈眈,當時英國主流意見是綏靖政策,但邱吉爾認為國家必須及早做好準備,防禦希特拉入侵的可能,由於當時英國並沒有專門管理生產武器的部門,於是邱吉爾敦促政府設立軍需部,以便盡快強大英國軍備,抵抗入侵。 

1938年11月17日,英國下議會正討論邱吉爾提出的建立軍需部的建議,當時只有兩名保守黨議員願意跟從邱吉爾進入議會大廳,表示他們對邱吉爾政策的支持。與此同時,首相張伯倫強烈排斥邱吉爾的建議,他認為邱吉爾天生聰明但缺乏判斷能力,這對於邱吉爾顯然是不公平的論斷。邱吉爾並不是省油的燈,面對張伯倫的批評,他在演講中提出反擊:「首相前幾天在下議院中提到,雖然我聰明,但失敗之處在於缺乏判斷力。我十分樂意交出本人在過往五年在國防和外交事務的判斷,和他比較一下。」邱吉爾對於別人不合理的批評毫不退讓,不管對方是當時的首相。

邱吉爾提出應該及早為戰爭作好準備,他的建議其實是正確的,也是負責任的。奈何當時英國人希望透過釋出善意讓希特拉讓步,不要發動災難性的戰爭,但他們不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對別人好,別人未必一定對我們好。」要讓別人不敢傷害自己,就必須讓自己更強大,利用實力讓對方懾服,這就是邱吉爾一直提倡的觀點。他本身不是特別喜歡戰爭,他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南非戰爭,他知道戰爭會為人們帶來的禍害,但他同時知道現實情況是,總有些人希望借助戰爭謀取利益,所以唯一解決辦法就是讓自己強大到別人不敢進犯。 邱吉爾是英國當時極少數堅定對抗希特拉,反對使用綏靖政策的政治人,也就是因為這樣,當希特拉入侵波蘭注定綏靖政策失敗的時候,國王在沒有其他更好人選下,只好任命邱吉爾成為戰時首相。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相信的東西是正確的,就必需堅持下去,讓日子證明我們是正確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