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邱吉爾】忍讓並不代表懦弱 

216

1910年11月,英國一班煤炭工人發起罷工活動,他在攻擊當地商店,引發起暴動。當局為了平亂,於是從倫敦派出400名士兵前往南威爾士。當邱吉爾知道這消息後,馬上命令撤回部隊,反而只向當地派出200名倫敦警察和70名騎警,當中所有士兵都沒有配備武器。邱吉爾的決定引起當地人們不滿,他們認為邱吉爾正是向着暴徒讓步和屈服。 

結果,邱吉爾在下議院的辯論中,為自己的決定作出解釋:「我們必須維持法律和秩序,但我相信議會將會同意我的想法,我們應該避免士兵和正在發生勞資糾紛的群民發生衝突,這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目標。使用武器參與這些武裝衝突必定會造成死傷,這將會嚴重損害軍隊的聲譽。英國志願軍一直重視和人們的關係,如果兩者發生武裝衝突將會引起長期紛爭和仇恨,這影響足以影響一代人。英國國內各民族多年來都致力避免爆發武裝衝突,我敢說內政大臣這樣做是正確的,這是十分的擔帶的行為,他願意承擔起處理問題的責任,避免士兵流血犧牲。謝天謝地,南威爾士最後成功避免了流血的衝突。」 

看到邱吉爾這樣的處理方法,大家回想香港近年社會氣氛,相信一定會感到唏噓。正所謂「一隻手掌拍唔響」,某些人做出某些行為明顯是想引起對方注意,如果對方作出激烈回應,顯然就是墜進了敵人的圈套,結果大家打起泥漿摔角,兩敗俱傷。邱吉爾明白工會罷工和引發暴亂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行為,但他堅持國家不能夠利用高壓方法回應,以免產生連鎖效應,導致災難性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