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Ben 哥哥有話兒 / 你應該知道的心理學小知識

【談邱吉爾】需有自知之明

二戰中期,隨着美國加入作戰,盟軍勢力大增,他們開始策劃橫渡英倫海峽,反攻歐洲大陸。英國和美國提出「霸王作戰計劃」,根據羅斯福和邱吉爾的協定,由於歐洲屬於英國主場,所以他們認為霸王作戰計劃中的司令官應該由英國人擔當。事實上,英國當時在軍隊上的投入跟美國均等,並沒有因為國土及資源較少而獲得優待,所以英國希望能夠在霸王作戰計劃中擔當決策角色非不無道理,於是邱吉爾就任命布魯克將軍為總司令,羅斯福對此欣然同意。

不過,隨着和美國的合作越深,邱吉爾越來越發現英國在戰爭中的實力開始有點力有不逮,部份原因是英國在美國參戰之前已經獨力作戰了一段長時間,無論是士兵和軍備都有一定程度消耗。相反美國剛剛參戰,各方面都擁有較多的資源,邱吉爾雖然渴望權力和地位,但他是一位以大局為重的領袖,他明白執意讓英國人擔當霸王作戰計劃的總司令,並非不可,但對於計劃來說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作為盟軍總司令,這個人必須能夠獲得大部份的士兵信服,試問美國士兵又如何能夠順服於已經在戰鬥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領袖呢!於是邱吉爾主動向羅斯福提出,願意交出總司令位置給美國軍官負責。羅斯福聽到邱吉爾這個建議,馬上便答應,顯然他一早已經有這想法,奈何早前答應了邱吉爾,無可奈何而已。

從這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得出邱吉爾的大將之風,作為領袖不一定要將光環戴在自己頭上,有時候為了大局著想,讓別人擔當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對於事情發展必定有更好幫助。可惜的是,在現代社會中,能夠願意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的人實在不多。人與人之間為了爭名逐利,互相競爭,結果導致資源消耗,對於整個世界也沒有好處。人類歷史上不斷重複這個可悲的現象,例如世界的經濟重心幾百年前一直在歐洲大陸,但隨着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權力中心漸漸由歐洲轉移至美國,近五十年美國幾乎壟斷了整個世界。直至21世紀,美國疲態漸現,中國悄然崛起,已經是不爭事實。在每一次權力中心轉移的時候,本身的強國都不是心甘情願,他們會築起高牆和對手競爭,直至事與願違無力回天的時候才會放棄。有時候筆者想,如果各國能夠真心放下成見,充分利用各國資源互相補足,對於整個世界發展來說會否更美好呢?當然,國際局勢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並不是個人想法可以影響,作為俗世中的一顆小塵埃,我們只能靜觀其變,在縫隙中走位,爭取生存的機會。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