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張伯倫

161

提起張伯倫,不少人馬上會想起綏靖政策,張伯倫政府縱容希特拉公然違反《凡爾賽和約》,擴充軍備,甚至在沒有知會盟友法國的情況下簽訂《英德海軍條約》,讓德國海軍能夠大幅提昇軍備;另一方面,張伯倫政府卻邀請法國一起進行裁軍計劃,此消彼長情況下,這是導致法國在二戰迅速被德國打敗的原因之一。當希特拉入侵捷克時,張伯倫在沒有知會捷克情況下和德國一起簽定《慕尼黑協定》,強行割讓捷克部份領土給希特拉,以和希特拉簽訂「和平」契約。 

但從上面事件可見,張伯倫表面看來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奸人,他犧牲盟國和小國的利益,換取英國的「和平」。但歷史人喜歡問「如果」?如果張伯倫綏靖政策真的能夠讓希特拉收手,今天我們對張伯倫的評價會不一樣嗎?如果大家詢問身邊人,相信很多人都表示不願意戰爭爆發,在戰爭發生之前,大家都希望能夠透過協商達致雙方認同的解決方法。談判過程中,雙方必定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和顧及對方底線作出讓步,從而達致雙贏局面。說實話,張伯倫跟希特拉談判的時候,他割讓捷克部份領土以換取希特拉不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承諾,如果希特拉信守承諾的話,張伯倫的確為世界創造了和平。在道德層面,張伯倫犧牲小國利益固然有商榷餘地,但為大局着想,張伯倫作出如此決定也是無可厚非。但歷史沒有如果,希特拉在簽定《慕尼黑協定》後不久便發動席捲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徹底失敗,也因此成為眾矢之的,他在英國歷代首相排名也變得較後位置。 

張伯倫對綏靖政策的堅持和執着,讓他賠上政治前途。不過,張伯倫心中是希望為國貢獻的,在邱吉爾組成戰時內閣中,張伯倫甘心當上副車,直至他患病的時候,也不願意退下來。直至邱吉爾向他保證,他已經得到國王的批准,由於張伯倫生病需要回家休養,邱吉爾會命人每天將國家最新情況及政策發送到張伯倫家中,張伯倫才願意接受暫時休假建議。由此可見,張伯倫對英國和當時發生的戰事是關心的,希望親身參與。從這角度看,張伯倫並沒有出賣國家的本心,他是真心真意為國家爭取最好的利益,只是他提出的綏靖政策剛好遇上不守承諾的希特拉,結果讓自己在歷史上留下污點。當然,本文篇幅有限,我們只是蜻蜓點水地提到張伯倫,每個人一生中都由很多件事組成,任何正直的人也有陰暗面,任何陰暗的人也有正面的部份,我們如果想多些了解這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相關的英國前首相,不妨多一點看關於他的書,再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