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邱吉爾】對資料準確的執着

527

在《二戰回憶錄》中,邱吉爾提到戰爭期間,他發現戰爭雙方往往會高估自己為對方造成的傷害。以德國為例,當他們對英國施展空襲後,他們嚴重高估英國損失的飛機。錯誤數據往往會引致領袖對於全局誤判,所以邱吉爾在戰爭中, 十分強調訊息準確性的重要。

1940年8月17日,邱吉爾收到一份關於英國戰機在過往兩天戰鬥損失報告。針對當中數字,邱吉爾親自向空軍參謀長了解真實的情況。邱吉爾提到在8月16日戰爭中英國損失了7架轟炸機,8月17日又有21架轟炸機在機場被炸毁,這加起上來總共有28架轟炸機被炸毁。另外還有22架戰鬥機被擊落,這意味英國在這兩天共損失了50架飛機。根據軍方資料,德國同時間損失了75架飛機,這意味這兩天英國和德國損失比例是二比三,根據過往戰鬥經驗,英國空軍殲敵率能夠比德國高達兩至三倍。由此可見,英軍這兩天損失十分嚴重,失去了英軍本身擁有的有利位置。邱吉爾十分重視所獲得的數據,準確的數據能夠讓他判斷軍事形勢,從而制定對應方案。在《二戰回憶錄》一書中,邱吉爾在戰爭不同時期也會統計英軍的殲敵率,從而計算當時英軍策略是否得宜。

回到21世紀,領袖們是否對於數據準確性有着邱吉爾那般執着呢?在世界各地遊行示威中,經常會聽到針對同一個遊行活動有兩個出席人數的統計。第一個是主辦單位提供的出席人數統計,第二個則是由政府當局提供的出席人數,正常來說不同統計者對着同一班遊行人士,理應統計出來的數據相差不遠,但事實告訴我們,政府和主辦單位統計數據往往能夠相差一倍甚至更多,為什麼會出現這情況呢?究竟是有單位希望透過調整人數導致形勢看起來對自己有利,還是統計工作人員胡亂子計算呢?無論甚麼原因,筆者認為收集數據就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從中分析結果,如果數據投入不準確,我們分析必定會有誤差,數據也會變得無用,這才是值得關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