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邱吉爾】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4146

對邱吉爾有一點認識的朋友都知道,邱吉爾對共產主義一直抱着十分厭惡的立場,他從來沒有對此加以掩飾。有趣的是,二戰期間,英國、蘇聯和美國卻成為了同盟國的三巨頭,一起對抗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邱吉爾當時以英國首相的角色和蘇聯史太林一起攜手合作,當時他的心態究竟是怎樣呢?他用一句簡單的名言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邱吉爾的意思是,他跟蘇聯合作並不是他認同蘇聯的共產主義,而是他清楚明白要在二戰中獲得勝利,他就需要和蘇聯合作,他純粹從利益出發。邱吉爾這種果斷和願意跟理念不同的敵人妥協合作的精神,正是邱吉爾成功帶領英國打勝仗的關鍵。

事實上,1933年起,希特拉在德國掌權後,便開始對附近國家磨刀霍霍,他快速建造軍備及招攬軍隊,其後更加公然違反《凡爾賽條約》佔領非軍事地帶萊茵河地區。1938年3月,德國吞併奧地利,並向着捷克弗斯洛伐克進發。當時,蘇聯曾經和英國及法國進行會議,希望就希特拉冒起建立一些共同對抗策略。但當時英國和法國對於蘇聯的建議表現得十分冷淡。蘇聯外長在一次國際聯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為了世界和平而組織的國際組織,以解決成員國之間紛爭)。會議中參加國代表群起譴責德國,並表示願意和法國一起聯手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可惜的是,當時法國認為希特拉入侵的國家與法國無關,不願意提供實質協助。

英國首相張伯倫更加反其道而行,在1938年9月30日,他和希特拉簽下著名的《慕尼黑協定》,結果在捷克沒有代表在場情況下,強行將部分捷克領土割讓給希特拉,以換取希特拉不會對其他國家進行侵略行為的回報。可惜的是,希特拉攻佔捷克後,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繼續發動侵略行為。蘇聯經過幾次主動要求和英法結盟抵抗希特拉,但得不到積極回應,這時候蘇聯為了自身安全,放棄了和英國法國結盟的願望,轉而和德國納粹黨進行談判,並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有了蘇聯的承諾,便更加放心在歐洲開展侵略計劃,在很短時間內揮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蘇聯本身希望和法國及英國結成同盟,一起對抗德國,但英法兩國冷淡回應徹底改變了蘇聯的想法,轉移向敵人結盟,反正猼得對方答應不入侵自己承諾就好了。簡單來說,英法的冷淡和高傲變相將自己的朋友推向敵人陣營。邱吉爾掌權後,他明白和蘇聯合作對於抗德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放下對共產主義的成見,主動和史太林合作,歷史証明他這決定是正確的。而我們從英法和蘇聯的合作前因後果,能夠得到以下的啟示。

一:不要抱着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心態。起初,蘇聯主動要求和英國及法國結盟抵抗希特拉,原因是蘇聯意識到希特拉野心將會為自己帶來危險。相反,當時英國及法國則對希特拉抱有憐憫態度,他們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不公平,甚至有一種愧疚感,於是容忍希特拉公然無視《凡爾賽條約》內容。而且,他們看見希特拉在這時候攻擊的只是奧地利和捷克,和他們國境還有一段很長距離,於是抱着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心態,最後容忍卻導致二戰全面爆發;

二:綏靖政策的失敗。歐洲諸國面對希特拉的冒起,都採取容忍的綏靖政策,他們認為只要給希特拉適當的發展空間,就能滿足他的慾望,進而減低他繼續入侵其他國家的機會, 但歷史告訴我們,無限量容忍只會讓敵人得寸進尺,甚至看輕我們反抗的決心,釀成更大災難;

三:邱吉爾的政治取態是堅定的反共人士,但他作為首領需要綜觀全局,他發現納粹黨比共產主義更可怕,兩害取其輕,他願意放下成見,和蘇聯合作,正如他曾經提到:「這世界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大家試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上一些想法和風格和自己不一致的人,我們會選擇避開,還是選擇大方地跟他們合作呢?這就要視乎我們是否如邱吉爾一樣有廣闊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