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Ben 哥哥有話兒 / 你應該知道的心理學小知識

【勵志文章】拒絕比答應需要更大的勇氣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來源是取自宋睿祥醫生的《無國界醫生行醫記》。一天,宋醫生接收了一位患有結核病的病人。肺結核是十分嚴重的疾病,能夠導致人們行動不便,十分痛苦。宋醫生當時工作的醫院處於偏遠地區,當地沒有治療肺結核的藥物,但他知道市中心醫院卻有這種藥物,於是他就打算將這位病人送到市中心的醫院。誰知,醫院主管彭丘卻反對宋醫生的建議。  

宋醫生心想,這位病人只要送到市中心醫院,便能夠獲得適切治療,為什麼彭丘會反對呢?由於宋醫生認為自己決定是正確的,他堅持要將病人轉送市中心醫院,但彭丘寸步不讓。這時候,宋醫生忍不住說:「為什麼你不讓我將這位病人送到能夠提供適切治療的醫院?你不是醫生,你不了解我的立場!如果這個人是你的親人,你會不會拒絕讓他接受這個治療的機會?」這時彭丘說:「我明白你的感受。我也很想幫助他,我們心中常常想着說Yes,想着我們一定要幫助其他人。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Say Yes之後其實會製造出更大的問題?你想想,你知不知道這個病人在市中心有沒有朋友或家人可以照顧他?」 

宋醫生的確沒有了解過病人背景。彭丘接着說:「患有結核病病人如果要接受治療,他們需要無間斷地服用六個月藥物。根據市中心醫院規定,病人住院兩個月後,只要情況改善,醫院就會將病人送出院。也就是說,在療程最後的四個月,病人需要居住在醫院外面,並定時到醫院取藥。市中心這個已經人口過度稠密的地方,一個病人能夠如何謀生呢?就算藥是免費的,但如果他連吃都吃不飽,生存都有問題,那麼他下一步會怎樣呢?他只好想辦法回到這裏。當他回到這裏,就會把身上殘餘有抗藥性的細菌一起帶回來。那麼,當有一天我們這裏有資源可以治療結核病時,他身上的病毒可能已經擁有抗藥性,關於這點,你又有沒有考慮過呢?」  

彭丘這段說話讓宋醫生當頭棒喝,他真的沒有考慮過上述情況。作為醫生,他希望拯救每位病人,但他在決定之間想得不夠周詳。有時候,我們答應別人很容易,只需要一句說話。但在答應過後,我們能否真的做到預期效果呢?如果不能,我們豈不是給了別人一個空夢想!很多時候, 當別人請求我們幫助的時候,他們是無助的,他們希望我們在答應為他們提供協助的時候,能夠「講得出,做得到」,否則我們只是在他們的傷口上曬鹽。凡事想遠一點,將最壞的情況預先考量,作出的決定或許會不一樣。拒絕,不一定是壞事,因為人生漫漫長路,停一停,走一些曲折路其實可能更快到達目的地。 

Ben哥哥有話兒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