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 勇於表達愛 

0
這本書雖然出自筆者手筆,但內容都是由筆者三位小寶貝提供的,每章節內容都以小孩子日常事件作為重點,務求讓各位最真實地了解孩子們的想法。當然,筆者會就這些內容作出分析,讓我們能夠從小孩子行為中有所得着。話說,筆者本文執筆之時正是父親節,筆者小孩們各自製作了父親節卡,大兒子將卡交給筆者時含羞答答,雙手遞上,好像遇上初戀情人般,說:「爸爸,父親節快樂,這是送給你的。」看到孩子這樣可愛的面容,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有時候,孩子在餐廳點了他喜愛的食物。當弟弟或哥哥想試一試對方食物時,雙方都會刀光劍影,不讓對方嘗試。這時候如果我們表示想試一下時,孩子們卻會回答說:「可以,爸爸媽媽想吃多少也可以。」大家能夠想像到筆者當時心情會是多麼的感動嗎?孩子對於其他人計較錙銖,但對父母的愛是不止息的,這就是親情的可貴。大家可能會想:「那麼為什麼小孩子不讓親兄弟呢?」其實,答案十分簡單,兄弟之間總有著十分特別的化學反應,成長途中他們既是互相扶持,又會互相競爭,畢竟家庭資源有限,無論哥哥或弟弟角度,另一方的存在正是影響他們能夠獲得資源多寡的原因,他們彼此又愛又恨。隨着他們長大,心智系統變得成熟,彼此就會變得更加愛護對方,磨擦逐漸減少。  小朋友情感是真摯的,是不掩飾的,他們覺得喜歡就喜歡,反之亦然。無論是對於父親的愛,對於兄弟愛恨交纏,小孩子都不會掩飾,這種坦蕩蕩情懷值得我們這些大人學習。各位大人請試想一下,我們很少會認為小孩子行為虛偽,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有時候向別人坦白,別人不單止不會介意,反而會認為我們的說話和行為真摯,願意和我們合作。相反,成人世界虛偽,我們本身希望掩飾一些不願意被他人發現的東西,例如謊話、誇大陳述等等,但我們越是掩飾和隱瞞,別人越會發現當中的破綻,他們或許未必知道事實的真相,但卻會懷疑我們的可信程度,影響大家日後合作基礎。 

【勵志文章】壞的東西都套在別人頭上 

0
最近看了《怪奇事物所 II》一書,作者分享了世界各地千其百趣,卻又是事實的東西,增長了一些冷知識。  其中一個章節提到關於一種讓人們聞風喪膽的性病「梅毒」。16世紀梅毒被發現後,各國對於這種疾病沒有基礎知識,卻見識到這種疾病為人們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人們不懂如何消滅這種疾病,不同國家的人竟然做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將這種疾病套上敵對國家的名字。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例如:  法國人將其稱為意大利病;  德國和意大利人將其稱為法國病;  波蘭人將其稱為德國病;  俄羅斯將其稱為波蘭病;  荷蘭和葡萄牙將其稱為西班牙病;  土耳其穆斯林將其稱為基督教病;  太平洋大溪地上的人將其稱為英國病;  日本人將其稱為唐病(中國人又稱為唐人)  這說明人們喜歡將自己不喜歡東西格硬套在自己不喜歡的人身上,這明顯就是推卸責任的心理。相反,一些好東西就會用自己來包裝,例如「美國隊長」顯然就是美國利用這英雄人物為美國作出軟性宣傳。將好東西歸功自己,將壞東西強加他人身上,當中並沒有道理可言,日子過去,回望歷史,大家只會覺得笑料下則矣。 

【勵志文章】你知道跑步機的原型是什麼嗎? 

0
大家看完這篇文章,或許從此會對跑步機失去興趣。19世紀,英國科學家邱比特想出了一條妙計,「善用」犯人的精力,他發明一個刑具,讓犯人站在一個滾筒上面,不斷走動。滾筒設計不能長時間停下來,只要犯人站上滾筒一刻起,雙腿就需要不斷走動。邱比特將滾動轉動產生的能量來抽水和磨碎穀物,這個設計一方面懲罰犯人,另一方面帶來實際效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不過,這個創新的設計隨着人權主義興起,而被取替了。事實上,這個犯人站的滾筒,和我們現在常見的跑步機概念有八成相近。大家在跑步機做運動的時候,都是漫無目的地消耗體能,實際功效甚至比不上當年那些被迫勞動的犯人。  進一步說,那些強迫犯人勞動的刑具和我們健身用的跑步機有什麼分別呢?自願性便是當中關鍵。有時候,我們即使知道某東西毫無用處,但只要那東西是自己選擇的,便會心甘命抵,不會後悔。相反,有些別人為我們作的選擇,即使我們知道對自己有幫助,但由於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們對於別人決定總是戴上有色眼鏡,產生對抗心態。 

【勵志文章】夏令時間 

0
【勵志文章】扶羊人  每逢下雨天,對於紐西蘭牧羊人來說,工作會變得格外繁重。因為下雨過後,綿羊身上的羊毛沾濕雨水,牠們往往會重得蹲在地上,不能自行站立,牧羊人需要用力將綿羊拉起,好讓牠們將身上雨水揈乾,才能自行活動。  大家可不要取笑那些笨重的綿羊,其實綿羊的特性告訴我們,人們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有時候我們一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東西,對某些人來說十分困難,此時此刻我們是否願意主動提供協助呢?公共停車場通常設有一些傷殘人士駕駛者特別車位,一些沒有公德心的駕駛者為求方便,會將車子停泊在這些座位上,真正有需要的朋友便不能夠使用這些設施。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呢?除了貪方便外,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沒有逆地而處,思考這些設施成立的目的,如果他們曾經將自己想像為那些殘疾人士,即使車場沒有其他位置也不會停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牧羊人和綿羊詩共生的關係,彼此互相倚賴,牧羊人需要綿羊提供的羊毛,綿羊則需要牧羊人的悉心照顧,互相合作。人與人關係中,我們同樣需要互相扶持,大家千萬不要為了短期利益,犧牲彼此信任基礎,多一點關顧別人,長期來說必定會助人自助。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兄弟情 

0
經常聽別人說:「一生人兩兄弟」,意思是兄弟之間的關係是不可替代,珍貴無比的。雖然我們無法選擇兄弟是誰人,但大家從小到大互相扶持,一起開心,一起悲傷,這種感情是很難替代的。有時候,大家為了爭玩具拼得你死我活,互不相讓。但當兄弟不在身邊時,我們心中又會感到一點戚戚然,有點思念感覺。兄弟能夠協助我們成長和融入社會。有兄弟的朋友必定會察覺到,兄弟其中一個最常互動活動就是爭玩具,哥哥看見弟弟玩什麼玩具,就希望自己也能夠馬上玩這玩具,縱然自己本身對這玩具沒什麼大興趣。爭玩具的時候,大家心態就是為了爭贏後獲得的勝出者快感,這種快感甚至高於玩玩具本身的愉快感覺。對於爭輸一方,心中自然感到不滿,抱頭痛哭,希望喚醒爸媽注意,居中調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隨着小孩子長大,漸漸會發現彼此互相爭奪對大家沒有好處,其後反而會主動為哥哥/弟弟爭取福利。某天,我獨自和大兒子逛街,為他買了一點小玩具,他馬上跟我說:「爸爸,我想買多一件給弟弟,否則他會不高興。」說實話,有時候作為父親也不會想得那麼仔細,但將心比己,逆地而處,我們便能明白兄弟兩人互相替對方爭取福利的原因,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明白,如果他不先為兄弟爭取相同的禮物,回到家中兄弟必定會從自己手上爭奪僅有的資源。經歷無數次爭奪,小朋友漸漸知道,要和諧地玩玩具,就需要先讓兄弟們都獲得禮物。小孩由爭奪變成共享,這說明小孩子社交能力會隨年月進步。在大人世界的談判中,我們也應該抱着這種共贏態度,希望彼此雙方都能夠獲得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在合作過程中,如果對方永遠勝出,漸漸我們就會覺得和對方合作並無趣味,這樣合作必定不會長久。  兄弟關係無可替代的,他們在成長期間互相扶持,由弱小變得堅強。兄弟成為互相最大的後盾,有時候對方被他人欺負,自己會主動站出來協助。記得有次,筆者兩位小朋友參加課外活動,下課後哥哥主動跟筆者說:「剛才弟弟被一位小朋友利用書包襲擊,我馬上跑上前擁着弟弟,結果書包重重地打在我背上。」這時候。弟弟打斷說:「那時我有叫哥哥馬上離開,但他總是不離開。」這短短的對話足以讓人感動,這充分體現出他們兄弟之情,互相保護。小朋友特點就是直率,哥哥保護弟弟之情發自內心,弟弟不希望哥哥犯險也是出於一片親情,人越長越大,思想也變得越複雜。在幫助別人之前,我們會先思考自己的回報以及面臨的風險,經過一番計算,需要幫助的人或許已經不再需要幫助,因為一切都變得太遲。筆者希望小朋友長大過程中能夠保持這份真誠,但不要太單純,要學懂保護自己,因為紛亂的世界並不會因為部份人單純而變得純潔,學懂保護自己也是必須的。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反正我不在乎 

0
筆者覺得考試其實並不是考驗小朋友,而是對家長的考驗。自從大兒子進了小學,每年三次考試,每次跟孩子溫書,總覺得自己比孩子緊張。有時候,看到簡單的題目,小孩子想了半天不得要領,筆者難免會有點焦急,但坐在身旁的小兒卻一臉茫然,看起來真的不懂如何作答,作為父母應該耐心教導,不應操之過急,以免拔苗助長,筆者只會收起怒容,用着最大的耐性重新教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記得家長日那天,太太陪同小朋友見家長,老師嚴肅地跟小兒說:「你必須加倍努力溫書,否則成績不進步,有機會需要離開精英班。」聽到這句說話,太太自然擔心,這是因為望子成龍心態作祟,但對於只有六歲的兒子來說,老師這忠告好像沒有什麼作用。那天晚上,太太和兒子睡前耳語,重新提起老師的訓示,這時兒子輕鬆地回答一句:「我都不在乎這些東西。」這裏先說明一點,筆者大兒子是一個十分單純的人,也是一位樂觀主意者,他回答態度絕對不是消極對抗,而是他真心想法。聽到太太回憶這段對話,筆者的確跟兒子學了一點東西。首先,老師在家長日這樣跟孩子訓示,顯然認為孩子成績未如理想,有很大進步空間。更重要的是,老師說這句說話前,顯然已經將大兒子成績跟其他同學作出比較,希望利用小兒用追落後心態,奮起直追。小兒卻淡然一句:「我不在乎」,總結了老師消極的評語。大兒子的意思是:「我的人生只需要向自己交代,我有沒有努力溫書只有自己知道,我無需要因為自己成績比其他人差而感到懊惱,因為我已經努力了。」大家可能會想,筆者也許想多了一點,或許大兒子真的只是消極對抗,不在乎成績。由於筆者每天都跟大兒子相處,看到他是如何溫習,可以很確定地告訴大家,大兒子溫書用功,性格樂觀,不是輕言放棄的人。亦因如此,大兒子心態給我們這些大人一點啟發:「為什麼我們必須跟其他人比較呢?」和他人比較的確有點好處,能夠讓我們知道自己位置,激勵自己進步。但過多的比較,尤其是發現自己和其他人能力相差太遠的時候,難免會有消極感覺。每個人都經營着不一樣的人生,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判斷自己在過程中是否已經用盡全力,如果流盡汗水也未能獲得預期成績,我們還是需要接受現實,等待下一次努力的機會。  最後,大家需留意,不需要過分和別人比較的前提是,我們已經用力做好自己。如果經常用「我不在乎」來包裝自己的不努力,這只是一個為自己開脫的藉口,不會驅使自己進步。良好心理狀態應該是,我們先努力,努力後不問成績,享受過程便好了。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公平 

0
「爸爸,我要你抱我的時間,跟你剛才抱哥哥的時間一樣。」這是筆者經常聽到二孩子說的話,「獲得和他人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小朋友公平的第一印象。反正長輩給了哥哥一個蘋果,我也要一個一模一樣的蘋果,這樣就好了。  通常聽到小朋友這樣說,筆者都會關顧小兒感受,抱著他一段時間。隨着小兒年紀漸長,筆者現在只會因為一些特別原因才會抱孩子,例如大兒子要在迪士尼裏欣賞煙花。二兒子站在前排這能夠觀望清楚,哥哥則瑟縮後面,如果筆者不抱高哥哥,他會什麼都看不到。在這情況,筆者在長20分鐘煙花時間,也會用「騎膊馬」形式背着哥哥。煙花表演後,弟弟表示希望我也能抱他這麼長的時間。這時候,筆者抱起弟弟,並走一段路。然後就將他放回地上。說實話,筆者在這段路抱着弟弟的時間。遠遠短於抱着哥哥看煙花的時間。有趣的是,放下弟弟後,他不但沒有投訴爸爸抱的時間太短,而且十分高興。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我們平常帶小朋友買玩具的時候,他們在挑選玩具之前,通常都會跟我說:「我的玩具要跟弟弟/哥哥一樣大。」「我的一定要比哥哥大。」也就是說,小朋友在看見玩具前,他們都是以禮物大小作為衡量自己是否獲得公平對待的指引。但當走進玩具店,看見不同玩具時,他們想法漸漸會改變,他們會開始根據自己喜好選擇玩具,例如小弟弟會選擇消防車玩具,哥哥則會選擇海洋生物或恐龍玩具。最後,他們挑選出來的玩具大小不一,但他們都會為着自己選玩具感到開心,不會再拘泥於禮物大小。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得出小朋友對於公平的態度,在資訊不完全時期會單憑物品大小作出判斷,其後獲得更多資訊則會作出調整,選擇真正所愛。小朋友特色就是真誠和坦率,小兒反應正正是不少成年人心聲,只是成年人喜歡利用掩飾方式,掩蓋自己的虛偽。  弟弟希望爸爸抱他的時間和哥哥一樣長,其後卻沒有認真計較擁抱時間,這說明小孩子真正注重的是爸爸的重視,只要爸爸願意行出第一步,不管抱的時間很短,也會心滿意足。成人世界其實一樣,很多人口中追求公平,說穿了就是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對於一位閱歷豐富的成年人,我們都知道世上沒有東西是完全公平的,追求公平是不切實際的,只要別人願意為我們付出一點關心,其實已經好好。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有時我們明白自己未必能夠滿足對方所有要求,我們只要主動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彼此的矛盾很快便能夠解決。在買禮物例子中,我們明白很多人未必真的知道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什麼,總以為貴的東西比平的好;大的東西比細的好;別人的東西總比自己好;因而形成各種無謂的比較。不同人各有喜好。我們即使能獲得跟別人一樣的人生,但也未必會感到快樂,因為我們墜進了對等陷阱, 總要選擇和別人一樣的東西,而不是自己所愛的東西,徒然浪費機會,這是十分可惜的。我們心中或許羨慕醫生和律師能夠有高薪厚職,但我們會否明白他們在工作上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嗎? 

《學會講故事的重要》為何鐵達尼號總是充滿神秘? 

0
無論大家是否對郵輪有認識,大家都必定聽過鐵達尼號的大名, 鐵達尼號建造時是當時體積最大的遠洋輪,被譽為「永不沉沒的船」。可惜,這艘巨輪首航旅途中遇上冰山沉沒。一百多年過去,人們對於鐵達尼號興趣有增無減,不少人希望能夠親自到達大西洋海底,尋找鐵達尼號遺骸,一睹她風采。最近,一架載着五名乘客的深海潛水艇泰坦號在尋找鐵達尼號途中失去聯絡,船上五位富翁生命岌岌可危,究竟鐵達尼號有什麼吸引力,讓人們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呢?  鐵達尼號由建造一刻起,設計師和船東便為這艘船打造獨一無二的故事。首先,作為世上最大郵輪,這絕對是好的開始,設計師索性將她稱為「永不沉沒的船」,這標籤成功引起公眾的興趣。這情況如筆者如果告訴大家:「筆者手上有一隻永遠不會被打破的雞蛋。」你也會對筆者手上雞蛋充滿興趣,心想:「我們平時見到的雞蛋都是脆弱的,難道你手上的雞蛋有什麼特別?」一個言過其實的標籤,也能引起人們對於鐵達尼號的興趣。鐵達尼號撞上冰山沉沒,這足以證明「永不沉沒」標籤其實誇大了。一個成功故事需要起承轉合,有了好的開始,鐵達尼號一開始便打造了永不沉默形象,但在首航中沉沒,造成人們期望落差實在太大,人們之間廣泛討論,加上船沉默位置位於大西洋海底數千尺之下,人們上很難可以到達,這種「知道但不能夠接觸」的情況,更加讓人們充滿期待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一個成功的故事需要持續的討論性,史提芬史匹堡以鐵達尼號為題材拍電影,利用愛情故事為鐵達尼號重新包裝和加持,這套歷久不衰的電影至今依然風行全球,也為鐵達尼號魅力添上不可或缺的一筆。回望歷史,不少古老船隻甚至比鐵達尼號更加歷史久遠,而且妥善保存至今,例如停泊於英國的大不列顛號建造1845年,經歷了差不多200年風霜,現作為博物館保存着;日本氷川丸建造於1929年,退役後一直停泊於日本作為博物館保存着;相信如果筆者沒有跟大家談及上述兩個名字,大家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知道他們的存在,但她們的歷史甚至比鐵達尼號更悠久。為什麼她們 聲望 卻完全不能跟鐵達尼號比擬呢 ?原因就是沒有有心人為她們包裝故事,結果她們隨着時光流逝,不留半點痕跡。  所以懂得說故事十分重要,故事能夠引起人們共鳴,出色的故事起承轉合,帶有一些神秘感覺,讓人們能夠在討論中傳播。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反向教材 

0
「小朋友,唔好意思,滑板車是不能進入迪士尼的。」迪士尼保安人員截停我和小兒,態度跟我們說。  這天是星期天,我本身興致勃勃打算帶着小兒到迪士尼。出門時,小兒堅持要帶滑板車前往。當時,我並不知道滑板車不能進入廸士尼,但我認為我帶着滑板車十分不方便,於是就叫小兒不要攜帶。小朋友通常比較倔強,有時想要某樣東西,就非要得到不可,經過一番周旋,小兒依然堅持要帶滑板車前往,於是我作出讓步。  來到迪士尼門口,工作人員就將我們截停,這時候可尷尬了。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滑板車由於不能入園,只能放左寄存位置,並需要支付$140,這當然不化算。筆者當時另一個方案就是打道回府,下次再來玩。筆者轉身望向小兒,說「現在他知道問題所在嗎?」這時,小兒默不作聲,低着頭,眼淚已經流下來。小兒性格比較要面子和固執,很少會在別人面前認錯,這次也不例外。由於今天天氣比較熱,筆者也有點不耐煩,就跟小兒說:「你如果現在認錯,知道自己不應該將滑板車帶來,我會支付寄存費用,並開始遊玩。但如果你不認錯,只是站在這裏哭,我就會馬上帶你回家。」小兒高傲的性格沒有讓步,於是筆者便拉着小孩打道回府,這天並沒有進迪士尼遊玩。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究竟小兒有沒有在這次事情中獲得教訓呢?顯然是有的,兩星期後,筆者再次帶小孩到迪士尼玩,出門口前,筆者故意跟小兒說: 「我們今天去迪士尼,我們不如將滑板車帶上吧!」說完之後,筆者作狀拉起滑板車,這時小兒用很快速度制止筆者,顯然他已經吸收上次教訓。有時候我們教導小朋友不需急在一時,小孩子情緒往往比大人澎湃,在他們情緒激動的時候,無論我們跟他們說什麼大道理,他們也聽不入耳。結果大人憤怒,小孩不懂,彼此互相傷害。從失敗中學習,讓小孩子感受失敗,明白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他們即使口硬不承認,其實還是會記在心中。小孩子不願承認錯誤,成年人何嘗不一樣呢?也許成年人愛面子程度比小朋友更甚,有時候我們看着對方支吾以對, 用盡各種方法掩飾,這時候我們最好讓他們在風險可控情況下迎接他們行為的結果,讓他們身同感受,真心明白需要改善和進步,這就是主動改變和被迫改變的分別。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規矩 

0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認為規矩是甚麼?」不少朋友認為規矩是一些用來規管我們言行舉止的規條,作為奉公守法、合乎道德的人,我們需要主動遵守規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那麼願意遵守規矩嗎?你有試過不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嗎?你有試過在街上胡亂拋棄垃圾嗎?你有試過排隊打尖嗎?相信絕大部份人都有一些上述經驗,大家回想一下當時我們想法是怎樣?  以不遵守交通規則為例,香港人工作日理萬機,時間寶貴,有時候實在不願意在紅綠燈前等候交通燈轉色。我們看見四周馬路都沒有汽車,顯然沒有危險的時候,我們雙腿就會自動踏出馬路,完全不理會交通燈的顏色。如此看來,我們有時候知道規矩的存在,但是否遵守則視乎我們主觀判斷。如果筆者上面說出大家心聲,大家不妨繼續看下去,看看小兒有甚麼和我們分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Benson是一位十分乖巧的小朋友,老師平時在學校教授他關於安全過馬路及環保守則,他便變成家中的環保小先鋒和交通督導員。每逢十字路口,我們這些成年人早知交通信號燈的變更規則,如果打斜橫過馬路,能節省很多時間。Benson看到這種情況,會馬上制止說:「我們要順着斑馬線規則過馬路。」 Benson並不是說完就算,如果我們不遵守,他便會說:「爸爸曳曳。」有次,我們帶Benson到長洲玩耍,在渡輪上 Benson看到海面上飄浮的垃圾,就跟我們說:「我真的十分憤怒,看着海上的垃圾,它們會導致海洋生物失去生命。」成年人通常不守規矩是在於我們認為四周沒有人監視著我們的行為,例如我們看見四周沒有人,手中拿着一件垃圾,而四周又沒有垃圾桶,有些人就會乾脆將垃圾擲在地上。又例如船開到海中央,我們明知就算將垃圾丟到海裏,也沒有人會發現及追究。但對於一位只有六歲的小朋友來說,規矩就是規矩,守規矩是個人的事,不關乎四周有沒有人,這就是小孩和成人想法不同的地方。  相信大部分不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的人,在過馬路之前都已經留意四周交通情況,確保不會意外被車撞倒,但我們個人觀察能夠代替遵守交通規則?顯然不能,事實人長得越大,我們個人主觀判斷漸漸凌駕於規則本身,自私的人性是當中一大誘因。對於小孩子,他們在學校獲得的教導是,無論甚麼情況都需要遵守規則,和四周有沒有留意自己言行無關。在小孩子角度,自己就是監管自己行為的人,不守規則時會有內疚和不安感覺,自我監管心態能夠讓自己抵抗誘惑能力加強。相反,對於不少大人來說,總抱着「博一搏,單車變摩托」僥倖心態,是否遵從規則並不是由於個人價值觀,而是在乎四周有沒有人會發現自己的壞行為,這有點本末倒置。自我監管比外在監管有用得多,因為自我監管是無時無刻的,習慣成自然,漸漸形成我們的人生價值觀。相反,外在監管是有時限性的,當沒有別人監管時,我們便會胡作非為,因為我們並不是真心認為遵守規則的重要,不會真心配合。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柔弱是最厲害的武器 

0
這件事發生於大兒子一歲的時候,話說有天, 大兒子興致勃勃在家中跑來跑去,突然間,公公由於害怕他跑得太快會跌倒,於是用較大的聲量對着大兒子叫了一聲,這時只有一歲的大兒子馬上收起本身燦爛的笑容,不需1秒變露出水汪汪的眼睛,一滴眼淚從面頰上流下。這時候,原本一臉嚴肅的公公馬上露出慈祥笑容,笑騎騎地對着孫兒說:「我不是罵你。」接著他伸手將孫兒擁左懷中。說實話,我們從來都沒有見過公公這樣有趣的笑容,他好像有點不好意思,又好像有一點覺得孫兒實在太可愛的樣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啼哭是小朋友的必殺技,因為不少家長都十分討厭小孩子哭泣,他們總希望用最快的方法讓小朋友冷靜下來。當小孩子想哭不哭,一臉無辜樣子,這是讓大人感到最不好意思的情況。小孩子顯露出柔弱一面,讓大人反思自己作為強者(相對小孩來說),應該對弱者施加關懷。提起小朋友,他們生氣時候,總喜歡叉着腰,面部裝出憤怒樣子。大人通常一眼便能看穿小孩子這種扮嬲伎倆,有趣的是,大人看到這樣的小孩往往會更加包容。筆者認為小孩子技倆成功之處在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自己弱小一面,有時候他們憤怒是裝模作樣,足以讓能力比自己強無數倍的大人讓步。大人讓步原因並不是害怕小朋友,而是我們自省不能以大欺小。在日常工作中,不少人都希望充當強者角色,不喜歡表現出自己能力不足一面,害怕被人取笑。客觀來說,人的力量有限,不同人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有時候願意在別人面前表露弱點,就像小孩子一樣,一來讓別人知道自己不是和他們對着幹,二來告訴別人自己對於接受其他人的幫忙持開放態度,這樣能夠激起別人鋤強扶弱,拔刀相助的決心。乾柴配上烈火,必定會導致火光熊熊,引申出連鎖大災難。相反,如果被弄濕了的柴枝,不管你用多麼厲害的火也不容易將它點燃。以柔制剛,不管對方對我們多麼強勢,我們都像水一樣順勢配合,不管多麼厲害的對手也會奈我們不何。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講大話食玻璃 

0
小孩子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會受到長輩耳濡目染,漸漸塑做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從小到大,我們都灌輸小孩子應該誠實待人,不要說謊,為了加強震懾效果,家中長輩經常提小孩子:「講大話要食玻璃」、「講大話,打雷時雷公就會劈這個人。」  有天,天打著雷,小兒忽然間筆者:「爸爸,公公今天會俾雷打中嗎?」無端端被小孩這樣一問,筆者反應不了,就回答說:「別亂說話,公公怎會被雷打中?」小兒回答說:「公公經常說帶我飲茶,但總無一次實現承諾,他就是講大話,之前你們說講大話會俾雷劈,不是嗎?」聽到小朋友這樣說,筆者忍俊不禁,會心微笑,打消了責罵小孩子亂說話的念頭。原來,平時我們對小朋友的教導,他們暗中會記在心中。而且,他們會觀察我們成年人是否能夠「講得出,做得到」。對於我們這些長輩來說,我們要加倍警醒自己的說話,言行一致,否則會造成小孩子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意思是,當我們遇到的事情和自己一直信奉的東西不同,我們思緒就會出現一些混亂,讓我們感到不安。為了減少矛盾感覺,我們思考會漸漸作出調整,將一些錯誤東西想像為正確。打個比方說,我們教導小朋友要看交通燈過馬路,如果他們看見父母衝紅燈,他們心中第一時間會想:「為什麼爸媽教我要看交通燈過馬路,但媽媽卻在紅燈時衝過馬路呢?」他們心中會有十萬個不明白和不安,這時候他們會繼續觀察。如果父母接二連三地衝燈,他們心中就會想:「父母教我要遵守交通燈,但他們有時候因為其他原因,例如趕時間也會衝燈,看來只要有原因解釋的話,衝燈其實沒有什麼問題。」當小孩子有了這想法,就會將衝燈合理化,漸漸養成壞習慣。認知失調會讓我們腦海中將一些不正確的東西合理化,劣幣驅逐良幣,一些壞的習慣會漸漸取替好的習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我們想小孩子養成某些好習慣,就需要在孩子面前言行一致,不要說東做西。有時候小朋友不會將他們觀察說出來,但他們早已記在心中,日後我們想改正便十分困難。回到小兒的例子,問題需要盡速解決,我們家庭經過內部會議,盡快安排公公和小兒來一次豐富「飲茶之旅」,消除小孩子認為長輩說謊的理解,將這負面的印象盡快消除。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利是錢 

0
有天,小兒忽然問筆者:「爸爸,我的利是錢放在哪裏?」以正常思維分析,筆者以為小兒希望利用利是錢購買玩具,事實上筆者早前也有跟他提過,爸爸會幫他將零用錢儲起,方便他日後自己選擇禮物。筆者回答:「就在家中,你想運用那些利是錢做什麼呢?」  小兒回答說:「我們之後去海洋公園,需要將這些利是錢都帶上,我要捐錢給海豚。」聽到小兒這樣說,筆者感到十分感動,因為他竟然不是希望利用這些利是錢購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反而希望捐助喜歡的海洋動物。說實話,小兒不是不喜歡玩玩具,哪個小孩子不喜歡購買自己喜愛的玩具?小兒子才六歲,他想起利是錢的用途,竟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吃喝玩樂,而是為了幫助他認為需要幫助的人和事,這種想法十分難得。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又有一次,筆者的二兒子參加足球比賽,大兒子為了激勵二兒子努力做好,就跟弟弟說:「如果你今天表現好,我就會利用我的利是錢為你購買一份玩具。」聽到後,筆者感動萬分,大兒子知道弟弟正參加比賽,他希望激勵弟弟盡力做好,於是主動提出如果弟弟表現良好便提供獎勵。他給弟弟的獎勵並不是要求由爸媽提供,而是從自己的利是錢中撥款,這種性格不是「慷他人之慨」。很多時候,我們口中說幫助別人很容易,尤其是需真正提供幫助的不是我們自己,但當我們需要動用自己的資源協助他人時,很多人都會猶豫,甚至視而不見。一位六歲的小孩,他那種童真是天真無邪的,他希望幫助別人是由心出發,不計較自己得失,這種情懷相信不少大人也做不到。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可達到的目標才是有用的 

0
目標很重要,它能夠推動我們向着明確方向努力,也讓我們有標準衡量努力是否獲得成功的標準之一。在開始任務前為自己設定目標甚至比過程中的努力更重要,正如一艘船必須有航海圖指引航行的方向,否則船子只會在大海中漫無目的地漂流,永遠來不到目的地。以偉大航海家哥倫布為例,他當初出發就是為了尋找傳說中富裕中國等地,他一直為着這個目標進發,結果發現了美洲大陸。冇錯,哥倫布本身希望尋找中國地區,但卻意外發現了美洲大陸,這正告訴我們只要有目標,加上努力,我們或許未能夠百分百知道最後能夠達到的成就,但必有收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然而,我們制定的目標必須既有挑戰性,但又能夠達到的。對於一些高不可攀的目標,不管我們知道達到目標後能獲豐厚回報,但也不會放在心上,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有可能成功。制定一個成功的目標在乎於這個目標客觀上是能夠做到的,但要經一番努力,或許加上一點點運氣,但絕對不是毫無希望的。為了鼓勵小孩子在考試中獲得佳績,筆者會在考試前為他訂定一些目標,我們告訴小孩子,只要在考試每科獲得90分以上,就會帶他到心愛的海洋公園玩。相信經歷過考試的朋友都知道, 90分絕對不是容易達到的成績,結果一如所料,小兒未能夠考到這成績。這時候尷尬的情況出現了,我們還應該帶他到海洋公園嗎?我作為家長角色觀察,小兒在溫習期間已經用盡努力,但依然未能夠達標,如果不和他去好像有點打擊了他弱小心靈。筆者小兒十分乖巧,他知道自己成績不達標,考試後並沒有求我們帶他到海洋公園。但作為父母,我們卻有一點尷尬,甚至有點罪惡感,也讓我們反思了。作為家長,當然希望孩子成績越高分越好,最好科科100分,但現實情況是考試的成績會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小孩子身體情況、試卷深淺等。如果單憑試卷分數判定小孩子是否已經用力,對於小孩子來說有一點不公平。由於我們早前訂定90分為標準,決定小兒能否去海洋公園,現在小孩子不達標,如果我們依然帶他到海洋公園,這或許會給小孩子一個印象:「原來我是否達標,父母還是會讓步,那度下回考試我不用那麼努力了。」這顯然不是我們作為父母希望得到的效果。另一邊廂,如果我們堅持由於小孩子不達標,所以不應該期望得到獎賞,小孩子由於已經用盡全力溫書,他或許會覺得父母為他制定目標不切實際,不管他多麼努力溫習也不會達到目標,因而選擇消極放棄,這肯定也不是我們的初衷。  因此,制訂目標時,我們應該多思考一步,不要不設實際地期望,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而且具挑戰性的,過於誇張的目標會不斷侵蝕我們鬥志,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沒有意義。 

【勵志文章】你有沒有想過盲人也能夠看到東西 

0
有次,筆者在大埔市政中心外經過,發現一位視障男士拿着盲人杖經過筆者身邊,但他的步速比筆者更快,筆者看見前面有一個停車場路口,心怕他發生意外,所以主動提醒他留意一下。誰知這位男士面向筆者,笑着回答說:「謝謝提醒。」然後揚塵而去,完全沒有減慢的意思,筆者靜靜跟在他後面,希望幫看看停車場內有沒有汽車駛出來,以免發生危險。很快,筆者便知道自己擔心是多餘的,男子輕鬆便過了馬路,來到前面是一條長樓梯,他就像正常人一樣行下去,中間完全沒有猶豫樣子。筆者心中不禁驚嘆,難道這位男子眼疾是假裝出來的,為什麼他盲了眼,還能像正常人一樣健步如飛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讓筆者想起2010年外國一個著名實驗。工作人員安排一位名叫TM的男子在一條長長走廊經過,這條走廊中堆滿不同雜物,包括椅子、盒子,甚至櫃子。對於正常人來說走動也需要十分小心,才不會觸碰到路上雜物。神奇的是, TM經過走廊時,能夠避開所有雜物,輕鬆渡過。最後,工作人員向大家展示一個震撼的信息,TM先生原來是一位盲人,在醫學上他是沒有可能看到東西的。那麼,他究竟是怎樣做得到呢?事實上,TM自己也解釋不到是如何避開這些雜物。科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人們視覺系統十分複雜,失明有可能是由眼睛受傷或缺陷造成,亦有可能是因為大腦中負責視覺部份出現損毁而造成的。有時候,如果某人將TM一樣,腦部某部份出現缺陷,導致他們看不到東西,但腦中有部份區域並沒有受到傷害,所以依然能夠執行部分視覺反應,只是本人感受不到矣。  大家可不要以為上面提到例子的主角是一位盲人,所以和大家無關係。如果筆者告訴大家,其實我們雙眼也有盲點,也就是說我們眼前都有些東西是自己看不到的,大家會相信嗎?根據人類眼睛結構,我們眼睛正前方有部份位置沒有感光細胞,理論上是看不到影像的,視線應該有部份是黑色的,也就是上面說的盲點。但為什麼我們視線沒有黑色部份呢?原來,大腦十分聰明,能夠利用周遭景象為我們創造出盲點地方的影像,讓我們不會察覺眼睛缺陷。如果大家有興趣了解一下自己的視覺盲點,不妨嘗試以下的步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篇文章希望告訴大家人類身體構造比我們想像複雜得多,很多時候我們低估了自己潛能。我們遇到逆境時,先不要選擇放棄,反而應該珍惜我們還擁有的,發揮潛能。另一方面,我們每人都有弱點,問題是我們能否接受這些缺點,並將缺點融入自己當中,漸漸我們會發現缺點會被優點覆蓋,別人不會發現,就如我們的視覺盲點一樣。 

【心理文章】同一位偶像,不同的觀感 

0
無可否認, 香港年輕組合 Mirror 中的姜濤是本港近年話題性最高歌手。每年他生日,歌迷聚集在他長大的地方銅鑼灣,即使偶像不會親臨現場,歌迷們還是會借偶像生日當作嘉年華般看待,整個銅鑼灣變成「姜濤灣」,十分熱鬧。姜濤風頭一時無兩,但在世界任何地方,有支持者就必定有反對者,相信連姜濤本人也會察覺到不少人是他的Hater(不喜歡他的人),反正姜濤做什麼,他們也會覺得反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姜濤曾經在不同場合公開感謝欺凌他的人,他認為不歡他的人能夠鞭策着他進步。作為粉絲,偶像做什麼東西都是正面的,讓他們感到快樂,Hater則相反,他們雙方的存在證明社會維持着平衡狀態。不過大家需要留意的是,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對於自己信奉的東西被其他人質疑時,立場往往會變得更加堅定,越難被別人說服。以姜濤為例子,相信他們歌迷也必定知道Hater存在,他們卻絲毫沒有被他們影響,反而愛得更厲害。另一邊廂,Hater則會對於姜濤越來越反感,反正他呼吸一口空氣也是錯誤的。筆者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製造分化,而是想告訴大家這種心理不單止在香港見到,放諸四海皆通。幾十年前的美國總統大選,尼克遜和甘迺迪進行電視辯論,心理學家乘機觀察雙方陣營支持者對偶像辯論比賽表現。結果發現,同一場辯論中,甘迺迪支持者會覺得偶像對對方窮追猛打,大快人心。相反,尼克遜支持者則會覺得尼克遜在辯論過程中表現出色,無懈可擊。而且,當偶像因為某些事情道歉時,反對者會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早已預料得到。支持者則會認為偶像謙遜和願意承擔責任,將此視作為偶像優點。大家回想現在的Mirror文化,也不難看出異曲同工之妙。  人們心理十分奇妙,不同人不同想法,透過討論未必一定能夠達成共識,更有機會造成雙方走向極端。世界數千年歷史,人們依然就不同議題達不成共識,我們活在當世,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其中一粒沙塵,即使我們能力多大,也不要期望自己能夠說服天下人,我們明白這道理,就不會強加自己想法在其他人身上,這樣不論對我們和他人,都算是給予生存的空間。 

【心理文章】人們對於物品價值有着特別鑒定標準 

0
相信就算不戴手錶的朋友,都一定會聽過勞力士這個品牌,這是手錶界的名牌,我們想買一隻新推出的勞力士手錶,不是走進門店購買即可,而只能夠透過門市先預訂,店員記錄下我們資料,然後就需要經過漫長排隊流程,排隊時間動輒都以年計算。勞力士手錶價錢一點也不便宜,平則以萬元計算,貴的甚至上百萬。筆者有時候想:「難道勞力士手錶比較準確?真的值得這個價錢嗎?」說實話,科技日新月異,勞力士手錶是傳統機械式運作手錶,無論多麼準確也不會比得上現在的電子錶,或者智能電話衛星時間。既然如此,為什麼人們還會花上那麼高昂的代價購買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找來了21位專業小提琴手,告訴他們即將需要通過一個盲目測試,測試過程中,工作人員會讓參加者聆聽一段樂曲,這段樂曲分別由六部現代製小提琴,以及一部已經有三百年歷史的古代小提琴(名叫斯特拉迪瓦里名琴)進行演奏,參加者需要分辨那一部琴音質最好。正常對於專業小提琴手來說,無人不認識斯特拉迪瓦里名琴,這部古琴價值數百萬美元,是小提琴界殿堂級樂器,專業琴手必定會認為這琴音質最好。結果,這21位專業小提琴手中,其中13名小提琴手選出認為最好的小提琴音並不是那部古琴。從此可見,在盲目測試下,專業小提琴手未必認為價值高昂的古琴音色比現代製作小提琴好。  接着,工作人員告訴小提琴手實驗結果,小提琴手對於實驗結果感到詫異,接著開始自圓其說為自己選擇作出解釋。例如他們說:「彈奏小提琴需要樂師和樂器配合,古琴如果落左普通琴師手上,未必能完全發揮水準。」有的琴師則認為古琴在特定表演場地才能夠發揮最好表現。懂得心理學的朋友都會知道,這些專業小提琴手其實只是利用這些自圓其說方式來消減他們認知失調反應。  心理學家並沒有因此放過這些小提琴手,他們針對小提琴手的回應進行了另外一個實驗。這次實驗中,工作人員邀請10位專業小提琴手作為參加者,找來了6部珍貴無比,超過300年歷史的古代小提琴,另外六部則是現代製作的小提琴。實驗第一部份,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在排練室聆聽由這12部小提琴彈奏樂曲75分鐘;實驗第二部份,工作人員將表演地點搬至專業演奏廳。接着,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判斷那些小提琴音色比較好。結果發現,專業小提琴手在這回合依然認為現代小提琴音色普遍較好。這實驗正好說明或許現代小提琴表現真的比價值高10倍的古琴還要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很多時候,我們會先入為主,認為一些古老和有歷史味道的東西質素比較好,但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想法。不少品牌就是利用人們這種荒誕心理賺大錢。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手錶行業,汽車也是一個例子。傳統跑車品牌例如保時捷和法拉利,他們標榜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快速起步,這是一部跑車能夠售數百萬的原因。Tesla電動車技術顛覆世界,它利用電力推動汽車,它生產出來的車子起步速度甚至比得上傳統跑車品牌,但他售價只需幾十萬,和傳統跑車相差幾倍。客觀事實雖然如此,但當我們在街上開到法拉利跑車和Tesla 電動車在街上行駛的時候,其他人對我們的觀感卻會截然不同,人類就是人們心理的膚淺。 

【心理文章】痛苦能夠增加喜悅感 

0
沒有痛苦的過程,就不會有成功的喜悅,這句說話想告訴我們任何成功都需要努力獲得。這個世界沒有事情能夠不勞而獲,我們希望中六合彩頭獎,我們起碼也要到馬會排隊購買彩票,否則不管我們多幸運也不會中獎。而人們在努力爭取過程中經歷痛苦,心理學家發現這些痛苦會增加我們對於這事情的喜悅感。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相關實驗,工作人員找來一班正申請加入學校團體的同學作為實驗參加者。參加者需要通過入會儀式,工作人員在這些入會儀式中做手腳考驗參加者。針對第一組參加者,他們需要經歷較嚴苛和讓他們尷尬的儀式,他們需要對着工作人員高聲朗讀一段露骨的性愛文章,對於正常的人來說必定感到十分尷尬。第二組參加者則比較幸運,工作人員只要求他們朗讀一些中的詞語,正常來說不會讓人尷尬。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來到實驗第二部份,工作人員讓參加者聆聽一段錄音,告知他們內容是這個組織成員就某個議題的討論內容。在這部份中,第一組參加者和第二組參加者聆聽的是同一段錄音,坦白來說,這段錄音枯燥無味,無聊到極點,錄音內的成員說得甩甩咳咳,看起來表達不清,思維緩慢。參加者聆聽完錄音帶後,工作人員要求兩組參加者評價錄音中發言的成員。第一組參加者(也就是剛才經歷讓他們尷尬入會儀式的參加者),他們往往會對於這段錄音內容感到興趣,他們認為錄音內容新奇有趣,對於錄音中成員印象較好,認為他們較聰敏,自己十分期待未來能夠和他們在同一團體中活動感到期待。相反,對於第二組參加者,他們認為錄音枯燥乏味,錄音內成員蠢鈍得很,認為自己日後需要在組織跟他們一起相處實在為難。  人的心理真奇怪,明明兩組參加者聆聽同一段錄音,但彼此感覺卻會南轅北轍,形成當中差異主要原因是在實驗第一部份,第一組參加者經歷較具挑戰性和讓人難堪的入會儀式,第二組參加者則沒有。這實驗說明當我們需要耗盡心力得到某東西時,我們會覺得這東西份外珍貴,對這東西的好感也會大為增加。相反,如果一樣東西十分容易得到,我們便不懂珍惜,這和心理學「認知失調」概念有着密不可分關係,當我們遇到一些難堪或痛苦事情,我們心中自然會有點不是味兒。這時候,我們為了說服自己剛才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當有一點成績時,我們便會將這成績效果無限放大,讓自己感到鸛快慰,從而減少腦中矛盾感覺。作為管理者,當我們明白這個心理現象,我們在給予同事獎勵時,必先要讓下屬經歷努力過程,不能白白給予,以免下屬覺得一切都來得理所當然,無需努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 

0
坊間有很多名人傳記、成功人士給後代的家書,這些偉人希望透過自己成功事蹟,為後輩點醒迷津。從某些角度看來,這些偉人事蹟好像有點過於離地,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當然,筆者也十分建議大家閱讀多一些這些書籍,我們縱然此時此刻未必能夠馬上做到這些偉人的成就,但他們的處事方法會在我們心中一點一滴累積着,在某些時候為我們人生帶來一點突破。  《家中3位寶貝教曉我的東西》和那些名人傳記不同風格,這本書希望透過筆者和三位可愛的小兒子的日常接觸,和大家分享一些他們教懂我的人生小智慧。筆者的小兒子剛剛來到這世界才數年,他們就像一張白紙般觀察這世界,正一點一滴地累積經驗和閱曆。話雖如此,小朋友的眼光和我們這些閱歷甚深的成年人比較,他們卻多了一份天真無邪的善心,他們有時無端端爆出的一句金句,既好笑,又充滿智慧,這些都是我們這些已經被世界大染缸污染了幾十年的成年人思考不到的。筆者相信這本書將會是我寫過最長的書,因為兩位小孩子為筆者帶來的道理是無限的,與日同增。筆者必須一題的是,大家可不要將這本書內容看待成金科玉律,這本書是以小孩子角度看世界,由他們充滿童真的眼睛告訴我們他們認為的理想世界是什麼樣子,為我們混亂的生活帶來一點調劑。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大家不妨用輕鬆角度看待本書,當作生活小品或笑話也可,因為小孩子一句說話也足夠妙趣橫生。世事無絕對,我們這些成年人應當明白世界充滿灰色地帶,也是筆者經常提到的「濁水區」,但在小朋友角度,他們往往覺得事情非黑即白,只有對和錯,這種矛盾的交錯,成年人或許覺得天真了一點,但同時也告訴我們:「你們這些成年人平時思考實在複雜了一點。」閒話不多說,現在我們一起看看三位小寶貝有甚麼和我們分享吧! 

【心理文章】地球不會毁滅,其實也在我預計之內 

0
1954年12月21日,一班相信地球將會在這天毁滅的朋友來說,這是重要的一天,他們相信外星人將會來到地球拯救他們,他們預早已經將財產變賣,那天晚上相聚一起,期待着外星人將他們接走。當時社會心理學家里昂預·費事丁格預早知道這個團體的預言,決定親身混進團體當中,跟蹤事態發展。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然,費事丁格本身不相信地球將會毁滅,他想了解一下,當這個宗教團體的預言失效時,團體成員會如何看待結果,尤其是當中不少人已經抱着九死一生心態,堅信地球將會毁滅而賣掉家財,沒有退路的信眾。12月20日半夜,信眾們都靜待外星人到來,相信聰明讀者都知道地球並沒有在那天毁滅,也沒有外星人出現,否則我們就不會活到2023年的今天。究竟這個宗教團體成員在預言失效後,會否對組織產生否面感覺呢?他們又會否對於自己衝動行為作出後悔呢?工作人員發現成員們不但沒有為自己衝動感到後悔,他們認為是他們誠心打動上帝,導致世界不至於毁滅,他們心存感恩,感到前所未有的樂觀。  費事丁格這個親身觀察說明,人們有認知失調的本性,當我們遇到一些事實和預期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懂得改變思考,減少心中矛盾感,在外人眼中看來充滿荒謬,但這種心態卻讓當局者感覺好一點,以免情緒出現崩潰。這也告訴我們,不要期望在和別人有分歧的時候能夠說服別人,這是天方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