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種瓜得瓜,種果得果

0
有位農夫每天都在田中辛勤工作,其他農夫對他說:「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呢?老實說,你每天翻土,收成不見得會比我們多很多,但你卻要付出比我們數倍努力。不如你跟我們去花天酒地,不是更好嗎?」這位農夫並沒有因為別人質疑而減慢努力腳步,繼續每天勤奮地在田中工作。  有天,其他農夫看見這位農夫全身穿上名貴衣服,還駕駛著名貴跑車回到家中,就好奇地問農夫:「為什麼你忽然會變得那麼富有呢?」這位農夫笑着說:「因為我昨日在田中發掘出一粒寶石,我就將寶石拿到城中拍賣行,結果發現這是一粒稀世鑽石,他們給了我一筆一輩子也花不完的財富。」這班農夫懷疑地說:「哦,現在我們明白了,你每天那麼努力在田中工作,其實就是一早知道田中埋有寶物,不是嗎?」農夫笑着說:「我不是神仙,又怎會早知道田中有寶物呢?但是,我每天都懷着感恩的心,我認為努力始終會得到回報。當然,在我努力的時候,我不知道回報將會是什麼,也不知道它會何時來到,但我從沒有一刻抱着消極態度,我甚至認為自己已經是富有的人,也許是因為這種正能量讓我獲得寶物吧。」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位農夫利用的就是「吸引力法則」,他對世界充滿正能量,世界也會給他正面的東西,反之亦然。大家有沒有發覺,當一些好事發生時,其他好事總是接踵而來。相反,當我們遇到壞事的時候,其他壞事總是接二連三地來,讓我們應付不下。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很簡單,當我們遇到好事時,我們心態就會變得正面,正面心態會為我們帶動更多好事接踵而來。維持積極和感恩的心態,是讓我們獲得豐厚人生不二的法門,這就是種瓜得瓜,種果得果的道理。 

【勵志文章】認錯的威力 

0
筆者認識一對父子,爸爸本身經營着一門不錯的生意。有趣的是,兒子在畢業後主動要求加入公司,希望能夠協助爸爸經營生意。正常來說,子承父業,對於父親來說應該十分高興。但是這位兒子進入公司後,便是父親惡夢的開始,這位兒子對於父親任何做法都持反對意見,而且他對父親也表現得十分不尊重,就算在同事面前也會經常責難父親。這間公司是由爸爸一手創立的,他一直將公司打理得有聲有色,絕對不是這位孩子口中所說的那麼無能。可惜的是,這位孩子可能由於一些本身的性格問題,加上自己認為比父親有較高學歷,總是懷着拯救公司心態在公司工作。他認為公司現行的方法沒有效率,如此下去必定會被社會淘汰,他總以「救世者」自居,對父親並沒有一點尊重。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起初,父親對於孩子的魯莽還是加以忍讓,畢竟他內心愛着孩子,而且難得孩子願意為自己公司努力,縱然理念和管理方法有不同,他也默默承受。但孩子的表現越來越過分,他甚至將陪伴爸爸一起「打江山」的老臣子全都開除。父親認為長此下去公司運作必定會受到影響,於是決定解僱了孩子,讓他到先到外面闖一闖。由於筆者分別認識這對父子,在他們不和後,我也和他們維持溝通交流。筆者發現他們經過冷靜後,各自都明白自己在處理家庭糾紛中有不足地方,但他們都不願意先向對方認錯。結果,事件一直發展了幾年,直至那位爸爸因為一場突發意外去世,兩人也沒有見過一次面。在安息禮現場,這位男士嚎哭起來, 因為他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和父親的爭執只源於一些小事,但由於他不願意放下面子認錯,結果斷送了和父親多年的交流,直至父親意外去世的一刻,他也無法表達出自己對於父親的愛。如上面提到,筆者也認識這位父親,知道他其實也是對孩子充滿愛,只是礙於父親的形象,不願意放下架子,形成這悲慘的結局。  認錯是一種氣度,很多時候我們認錯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做錯了,而是因為我們珍惜和他人的關係,願意先付出。認錯是一種溝通的方式,讓我們對事情的對錯看開一點,明白認錯只是為了維持和對方的關係,只要我們願意踏出第一步,問題能夠妥善解決的機會則會大增。有人會說,如果我根本沒有犯錯,但主動向對方認錯,道理又怎能說得通呢?這豈不是縱容對方下次重施故技?大家可想多了,如上面提到的兩父子,他們都不願意認錯,他們到永別一刻有修正過自己的錯誤嗎?其實,是否願意改錯取決於我們的承擔感。每個人都必定會有經歷錯誤的時候,認錯並不代表軟弱,而是表現我們氣量的時候。筆者並不是說大家需要無限量包容對方過錯,事實上我們也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告訴別人自己的看法,利用道理說服他們。「時機」這兩個字十分重要,當事件剛發生,情緒有時候會蓋過理智,這時即使我們跟別人談什麼道理,對方都未必能夠聽入耳。相反,我們不若等大家都回復冷靜的時候,再客觀地討論事件,陳述自己的感覺,這樣對方必定會更加容易接受。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筆者有另一個親身的經歷,話說筆者有次和客人報價的時候,由於一時粗心大意忽略了一點細節。這些細節卻導致了一些不必要的開支。當服務完結後,筆者需要向這名客人嘗試收回這筆多餘的開支。起初,這位客人對於筆者沒有事先告訴他額外開支而感到憤怒。但筆者馬上承認責任,坦白承認自己在報價的過程中忽略了一些因素,同時表示願意承擔後果,如果客人對於承擔這筆額外成本有很大的難度的話,筆者願意承擔相關費用。結果,客人態度轉變,並且願意主動承擔相關費用。認錯,能夠讓對方的戒心降低,也能夠讓對方更加容易妥協。認錯並不代表軟弱,反而是增強我們實力的技巧,大家下次不妨試試看。 

【勵志文章】艾力克?

0
除了為保護當時人私隱外,以下故事內容都是真實的。緊急電話接線生每天都會接到不少千奇百趣的電話。有天,接線生提起電話的時候,說:「你好,這裏是緊急電話,請問有什麼能夠協助你呢?」  「艾力克。」  接線生聽得莫名其妙,聽筒裏對方咬字不清,幾乎完全聽不到他想表達什麼,於是接線生再次發問:「請問你是誰?」  「壓力黑芝麻所。」  如果普通人接到這樣的電話,相信早已覺得對方是在玩電話而掛上電話。但電話接線生受過專業訓練,他不想因為自己的直覺而影響任何需要救援的人,何況遇到緊急情況時,口齒不清是常見現象。於是,電話接線生嘗試憑着對方發音猜想對方想表達的意思。   「埃里克做了一首碳酸。 」  「你的名字叫艾力克,你做了一艘帆船?」  聽筒內傳來一陣笑聲,接線生便知道自己已經猜對了八九成,於是就繼續發問:「你這艘模型是為誰制作的?」  「我為媽媽做了一艘帆船作生日禮物。」  這時接線生明白一切,原來電話對方是一位小朋友,今天是他媽媽生日,他為媽媽制作了一艘帆船模型為生日禮物。就在這時候,聽筒傳來一位女士的聲音,她看起來十分緊張地說:「對不起,我從來沒有想過艾力克真的會打電話給警察,他經常說自己最喜歡的朋友就是警察叔叔,真的不好意思,影響了你們。」  接線生笑着說:「真的不要緊,老實跟你說,這通電話是我今天接聽過讓我感到最快樂的一個電話,謝謝你。而且艾力克是一個很乖巧的小孩,這是你的福氣。」  這場電話鬧劇就在大家的歡笑中結束。 

【勵志文章】核彈的價值 

0
提起核彈,大家都會認為這是不好的東西,因為核彈能夠對世界造成極大的破壞,甚至毁滅性的後果。對的,如果核彈落入立心不良的領袖手上,而且除了這領袖之外沒有其他國家擁有核彈技術的話,核彈會造成毁滅性的局面。這就是為什麼愛因斯坦本身是德國人,但他千里迢迢將原子彈技術帶到美國,讓美國發明出原子彈並投放在日本,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國們開始深化研究核彈技術,並先後研發出比原子彈更加厲害的氫彈。氫彈比原子彈體積更細,運輸變得更容易,也就是說它的破壞力更加驚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和美國成為兩個核彈大國,這兩個國家核心價值南轅北轍,但他們卻從來沒有正式和對方打過一場硬仗,這是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戰爭爆發,必定會是一場核子戰爭。核子戰爭一爆發,雙方必定會兩敗俱傷,沒有贏家。在以往的戰爭中,雙方都是利用一般的軍事武器作戰(例如槍械坦克),需要配合將領謀略,方能獲得成功。但當核子戰爭爆發,雙方都幾乎能夠在同一時間發射核彈,核彈威力驚人,不管國家擁有多麼先進的防衛技術也沒有可能阻擋到。因此,核子戰爭的爆發,意味着地球毁滅,而且彼此毫無退路。核彈就像給予美蘇領導人一個水晶球,讓他們能夠清楚知道如果和對方發生戰爭的後果,如果他們早已經知道戰爭會導致毁滅,他們必定會忍住手不會發動戰爭,所以筆者認為核彈不單止不會制造戰爭,而且會對著世界和平起著一定作用。  事實上,二戰後,美國和蘇聯致力開拓自己的地盤,美國以美洲和西歐為基地,蘇聯則以東歐和歐洲為基地,兩者不斷向所屬的地盤灌輸其理念。由於這兩個陣營的核心理念南轅北轍,因此形成了很長的冷戰時期。過程中,世界上一些個別角落雖然發生了一些地區性的戰爭,美國和蘇聯都間接參加了這些戰爭,但雙方在過程中都十分克制,在適當時候也主動承認失敗。例如越戰和韓戰等等。美蘇雙方都不願直接和對方交手,這種克制表現其實對於整個世界安全起着十分關鍵作用。  由於雙方都擁有核彈,美蘇實力在地球上起着平衡作用,兩者核心理念雖然不同,但他們明白包容對方遠比消滅對方為好。在古巴飛彈危機中,蘇聯本身執意要在距離美國本土只有150公里的古巴境內裝設導彈,但最後經歷短短的13天的交涉,古巴飛彈危機就在和平中解決。過程中,美蘇雙方都致力給予對方一個落台的機會,不會將對方趕上絕路,世界的平衡就是這樣建立起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核彈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武器,也是最安全的武器,武器的功用就是用來攻擊對方,如果一個武器根本沒有用不上的地方,這件武器就沒有戰爭的用途。由於核彈威力實在太大,沒有國家願意將它投放在真正的戰爭中,唯一的用途就是威嚇對方。當我們都知道敵人都擁有核武時,我們明白雙方實力均等,如果戰爭爆發,只需要數分鐘已經能夠讓戰爭白熱化,雙方都會有毁滅性的後果。說實話,美國和蘇聯等強國擁有核武對於世界和平有利而無害,但如果核彈落入一些橫蠻無理的小國/領導人身上,後果則會不堪設想,例如朝鮮等,因為對於這些小國來說,他們本身就處於弱勢,他們寧願抱着「搏一搏」的心態,利用核彈為自己增加談判籌碼,因為他們沒有東西可以輸,連輸都不怕的對手才是最恐怖的。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以為首的強國會針對北韓核問題召開了六方會談,希望透過溝通讓北韓放棄發展核武。  世界本身就是弱肉強食的,核彈的出現稍為改變了這句千年不變的定律,美國經濟一枝獨秀,但蘇聯為首的勢力依然因為擁有核武而能夠和美國分庭抗禮,形成現代政治的有趣格局。 

【勵志文章】謝謝你將我看待為普通人

0
德國緊急服務熱線每天都會收到不同類型的求助個案,很多個案內容都是我們想像不到會發生的。一天,接線生收到一位露宿人士打來的求助電話,這位露宿者的名字叫古塔斯。   「這裏是110 ,請問有什麼可以幫到你?」   「我的確需要幫助,我是一位露宿者,我睡的地方經常會被其他露宿者騷擾,甚至攻擊。好像那位睡在我旁邊的朋友,他昨天被狠狠打了一頓。現在每一個晚上我都睡得不好。」接着,這位露宿者陳述了他的一生,原來他本來是一位工程師,16年前,他太太和女兒在一場交通意外中喪生,這場意外讓古塔斯失去了人生倚靠,淪落成為一位露宿者。聽到這裡,這位接線生不禁為古塔斯感到唏噓,但他明白自己的角色需要為古塔斯提供適切的協助,而不是「聽故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於是,他就跟古塔斯說:「你知道這裏是緊急電話,我的確能夠為你提供一些官方協助,首先你能夠入住露宿者之家,那裏會有義工幫助你獲得正常生活。我剛才也搜索過你居住的區域,發現那裏已經有義工警察巡邏,我會叫他們重點埋伏在你位置附近,看看有沒有什麼發現。」   「我想我並不需要你上面提供的協助,我只是想和你分享一下我的人生。謝謝你剛才聽到我的故事後,還能將我當作普通人看待。」  「那麼很好,我現在還有其他工作,如果你再遇上什麼特別情況的話,可以隨時再打給我。」   「對的,如果有需要的話,我會再打給你。」   古塔斯雖然是一位露宿者,有着坎坷身世,但他需要的並不是物質生活,即使他知道露宿者之家能夠讓他獲得安全和溫暖的居住環境,但由於他本身是一位工程師,對自己人生有着一點的尊嚴,所以不願意接受這些服務。這位緊急電話接線生從對話中明白了古塔斯的需求,他沒有硬推那些針對露宿者而提供的服務,反而將古塔斯當作普通人看待,用朋友方式聆聽古塔斯的故事,讓古塔斯能夠在混亂世界中獲得了數分鐘平靜。   (adsbygoogle =...

【勵志文章】不要將對手趕絕:凡爾賽和約

0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列強為了懲罰德國發動戰爭,於是對德國採取了報復性的懲罰,簽訂了不平等的《凡爾賽和約》,公開羞辱德國並需要它背負起發動戰爭的罪名。除了面子受辱外,德國還需要付出尋重的代價,包括失去了2.5萬平方英里的領土和700萬人口。列強為了防止德國再次發動戰爭,迫使它將陸軍數目縮減至10萬人,禁止德國擁有空軍、坦克及潛水艇。在賠款方面,德國需要賠償超過330億美元,對於經濟經過一戰而受重創的德國,根本上無法償還賠款。讓情況更加惡劣的是,列強在簽訂和約後初期並沒有對德國加以體諒,法國更加在德國無力償還賠款後,派兵進駐德國的魯爾工業區。 《凡爾賽和約》彷彿為德國架上了一個沉重的枷鎖,當地人民看不到希望,漸漸覺得英法為首的列強正在不斷侵害他們的利益,他們甚至開始將自己國家在一戰中的戰爭責任忘記得一干二淨,希特拉承時在德國冒起,他利用民眾不滿歐洲列強強加在德國身上的各種約束條款,迅速獲得了人民的認同,成立納粹黨,目標就是為了重拾德國的輝煌。在《凡爾賽和約》中,戰勝國對於德國強加了很多過分苛刻的條款,無疑就是將對手迫上絕路,物極必反,西方列強這樣的立場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事實上,英國和法國在簽定和約後,自己也覺得條約過分苛刻,於是他們對於德國日後嘗試反抗和約內容採用了綏靖政策,盡量包容,這就是為什麼希特拉掌權後馬上宣布退出為歐洲和平而設立的國際聯盟及裁軍會議,宣布擴軍讓德國軍隊數量增加三倍,並建立空軍,英法也無無強烈的反應。當對別人做出一樣東西這自己也覺得過分的時候,我們就會受到良心責備,同時對於對手做出的過分行為自然加以包容,因為我們會覺得有愧於他們在先。其後,希特拉更加將軍隊開進了本身應該是非軍事化的萊茵地區,利用民族自決的方式取得了蘇台德地區和波蘭的控制權。 英法的不斷讓步促成德國不斷擴張,希特拉最後甚至對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發動閃電式攻擊,跨過了法國為了防止戰爭而建設的馬奇諾防線,迅速將法國和英國聯軍打敗,將英國趕到敦克爾克。這時候,英國和法國終於知道希特拉並不是鬧着玩的,但他們後悔已經太遲,無力回天。大家試想一下,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列強並沒有對於德國採用過分嚴苛的《凡爾賽和約》,德國人民也未必會感到羞辱和無助,從而支持主張極端擴張的希特拉。另一方面,如果英法等國家不是因為對於自己草擬出過分苛刻的《凡爾賽和約》而感到內疚,他們也不會對於德國違反和約內容採取忍讓態度,由於受到良心責備,他們坐視着德國的崛起,結果全世界都陷入了更大的災難當中,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凡事不要將對手逼得太盡,因為這樣不單止會讓對方喘不到氣,而且惡果最終還是會由我們自己承受。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勵志文章】盡責並不代表需要將任務全都綁在身上 

0
繼續和大家分享《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一書提到關於宋醫生在葉門充當無國界醫生的一個經歷。有天,醫院送來一位差不多100歲的老人家,他身體十分虛弱,而且有腸缺血情況,情況看起來不樂觀。宋醫生跟老人家的家人商量,根據他的經驗,即使經過手術,老人家也可能會出現各種併發症,存活機率大約只有10%。當時他家人只是回答說:「一切都遵從阿拉的意思。」這句說話可難為了宋醫生,因為他又怎會知道阿拉神的意思是怎樣呢?但他一向認為,醫生要盡力協助病人,於是他就跟老人家家人說:「那麼我們就試試動手術吧!」  手術醫生和麻醉師是合作關係,沒有麻醉師為病人進行麻醉,醫生無法進行手術。在為這位老人家動手術前,這間醫院的麻醉師莎樂美跟宋醫生說:「為什麼你會決定為這位老人家做手術呢?他年紀已經那麼老,不能承受手術的過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宋醫生說:「他有明顯的腸缺血,如果不及早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莎樂美說:「但是他的腸子還在動呢,你根本沒有需要進行手術。」  宋醫師回答說:「他的腸正缺血,你有沒有試過聽過他的心音,他有明顯的心房顫動,這種病人如果繼續缺乏治療,能夠康復的機會就會越低。」  莎樂美說:「無論你用什麼原因,我也不會為他麻醉,他最終將會死在手術枱上,甚至死在你的刀下。」宋醫師回答說:「好,那麼請你跟我一起到家屬面前將這段話解釋給他們聽,說清楚是你不願意為他麻醉,因為你判斷他100%會死在手術枱上,而不是我不願意為他做手術。而且,你需要清清楚楚地記錄在病人病歷表上。」  莎樂美:「如果你真的想為這位老人家做手術,你就將他送到另一間醫院吧!」  這時,宋醫生明白到這位麻醉師並不是擔心老人家應付不到手術過程,只是認為手術風險太高,這位麻醉師不想病人因為自己的操作而死亡附上責任。  宋醫生對於拯救病人有一種執着,他寸步不讓地跟麻醉師說:「剛才你不是說不管怎麼麻醉,他都會死嗎?那麼為什麼你又會將這個爛攤子推給其他麻醉醫生呢?我不會將這位病人轉去其他醫院,如果你執意不執行這手術,那麼請你在相關報告上簽字,證明你不願意接受這任務。」各位讀者必定能夠想到當時的討論氣氛會是多應的緊張,最終這位麻醉師也在相關的文件上簽了紙,而宋醫師只好無奈地跟病人的家人說經過團隊的考慮,決定不為老人家進行手術。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正當宋醫生以為家人會責怪醫生團隊放棄老人家的時候,家人竟然像放下了心頭大石一樣,露出了輕鬆的面容,說「好的,那麼就跟從阿拉的旨意吧。」原來,這班家人本身也不想老人家在手術中受苦,但他們又不輕易放棄老人家康復的機會。於是,他們就將老人家的生死決定交給他們最尊敬的阿拉神,他們相信阿拉會透過醫生為他們作出最好的決定。經過宋醫生團隊分析決定,老人家不合適進行手術,他們也欣然接受。更何況,這位老人家已經100多歲,對於任何人來說已經是高齡,他應該不會感到後悔。  宋醫生肯定是一位盡忠職守的醫生,面對病人,他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能夠讓他們獲得重生的機會。但有時候這性格會讓他變得執着,就像麻醉師和老人家的家人一樣,他們同樣關顧老人家的生死,但他們明白各安天明,有些東西不是人們能夠控制的,適當時候懂得放下也是對別人的幫助。麻醉師認為這樣年紀的老人家不適合進行手術,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點難聽,但並不是全無道理。就連老人家的親人也願意放下自我,將命運交給他們信奉的阿拉,這讓宋醫師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  (adsbygoogle...

【勵志文章】蘇格拉底的堅持

0
提起哲學,不能不提蘇格拉底,他是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作為哲學家,蘇格拉底對於自己提倡的理念十分堅持,而且希望將他認為正確的東西都和其他人分享,毫不保留,然而,哲學家提出的概念往往是新穎的,和當時社會既有觀念顯得截然不同。事實上,當時蘇格拉底提出的一些觀念正衝擊着當時權貴的利益,有權勢的人害怕雅典人民會受到蘇格拉底影響,從而威脅自己地位,於是就將蘇格拉底告上法庭,控告他荼毒雅典年輕人,及嘗試引入新的神祇以衝擊希臘既有的宗教思想。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時雅典陪審團由501人組成,他們以投票方式決定蘇格拉底是否有罪。蘇格拉底是一位偉大的演講家,如果他勇於為自己辯護,相信他一定會獲得足夠的支持而脫罪。但蘇格拉底沒有這樣做,他認為陪審團應該有足夠的智慧判斷他是否有罪,他十分自負地對陪審團說:「我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壞事,我不但不應被懲罰,而且應該受到誇獎,讓我一世都有免費膳食可吃。」如大家所料,陪審團看到蘇格拉底這樣囂張,對蘇格拉底的同情心自然會下降,結果經過投票蘇格拉底被判有罪,而且是死刑。  蘇格拉底面對死刑無怨無悔,他安然地飲下毒藥。蘇格拉底對於自己相信東西的堅持值得我們的尊重。作為現代人,我們生活中有多少行為是為了生活、財富、或其他原因而放棄了自己的信念呢,大家不妨深思一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勵志文章】解釋神

0
在《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一書中,宋醫生分享了他在葉門經歷齋戒月的趣聞一則。話說在齋戒月,人們在日出後便要禁食,就連飲水也不能,他們需要等待日落後才能夠進食。宋醫生發現當地人的生活在齋戒月起了微妙的變化,由於當地人在日間不能進食,日落之後市內彷彿變成了一個嘉年華,不少人都放縱飲食,彷彿要補償早上不能吃東西的損失。 宋醫生的同事艾麗是一位從蘇丹回來的回教徒,她唏噓地說:「現在齋戒月已經變成了一個嘉年華會,人們認為禁食是一種懲罰,他們覺得在白天受罪,到了晚上自然會有一種需要補償的心態,想慶祝一番。當年穆罕默德先知在《可蘭經》制訂齋戒月並不是為了懲罰子民,而是為了讓人們體驗飢餓的感覺。他希望回教徒體驗一下在同一個社會中,有人一年到晚都活在饑荒當中,先知要他們明白那種受到飢餓困擾的感覺,進而讓自己對別人產生同情感,願意和有需要的人一起分享食物。在齋戒月期間,傳統晚上大家相聚一起的時候,彼此分享食物。因此在齋戒月,沒有人應該是餓着肚子的。」按照艾麗的分析,齋戒月是一個學習分享的月份,穆罕默德想子民感受窮困的痛苦,從而學會分享。但現代不少回教徒雖然身體依然守着齋戒月,但他們已經將活動程式化,並不理解背後的意思。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我讀到這段描述,腦海中想出了兩樣東西。第一就是隨着時代變更,人們對於宗教規條背後的理念開始不了解,這是十分可惜的。另一個讓筆者思考的角度是,不同人或許對宗教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穆罕默德是先知,但有誰能夠百分百確定自己清楚明白穆罕默德的意思呢?老實說,艾麗或許只是按照自己對教義的了解來解釋穆罕默德對於齋戒月的看法,由於我們都不是穆罕默德,就算從書本中看到教義,這些書本其實也是由其他人寫成的,所以無法真的了解穆罕默德的真實想法。 不少人喜歡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其他事物身上,例如宗教。筆者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人問牧師,為什麼壞人會死。牧師回答說:「因為上帝要懲罰壞人。」那人接着問牧師:「那麼為什麼好人也會死?」牧師回答說:「因為上帝需要好人作為見證,見証壞人受罰的過程。」簡單來說,這位牧師承認好人和壞人都會死,至於死亡原因則明顯是牧師的個人分析,顯然他沒有為神作代表的資格。很多時候,人類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自視過高,認為自己能夠代表其他東西發表定論,但其實提及的內容只是自己幻想出來,沒有事實基礎。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越成功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表達得自己越渺小,因為他們明白認識這世界越多的時候,他們就會知道自己不了解的東西更多,遠大的眼光讓他們懂得謙卑。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勵志文章】誤信情報

0
越戰期間,美國和越共在越南森林中發生多場激烈的戰鬥,雖然美國士兵對於越南地形不熟悉,但他們擁有大量先進科技和武器,尤其是在軍事通報方面。有天,一隊美國士兵在一個茂盛的森林中迷路,他們就利用電報請求指揮部為他們所在位置作出提醒和指引。  不久之後,這班士兵便收到指揮部發來的電報,電報指示他們一直向前行,不久就會見到一個山洞,只要穿過山洞後就是美軍已經佔據的港口。電報中還特別提到,他們即將穿過的是一個幽閉的山洞,但裡面十分平坦和寬闊,所以士兵們不用擔心。這班士兵就按照著電報指示的方向前行,果然不久就發現了一個山洞。起初,他們看見這個看不見盡頭的山洞裡烏黑一片,心裏還是有一點驚慌。但軍隊是服從性十分高的群體,他們奮起鬥志,拿着電筒便走進山洞。他們行了大約兩個小時,就從山洞另一邊走出來,果然看見這是美軍戰艦停泊的港口,成功全身而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隔日,美軍收到一個情報,越共一隊精銳部隊昨天在森林不遠處遇到山洪暴發,幾乎全軍覆沒,而事發地點是一個山洞。軍事情報顯示,原來這班越共士兵在美軍接收到電報當天也誤收到美軍這封電報,他們當天也剛巧迷路,他們誤收到美軍電報便以為這是長官給自己的指示,於是不虞有詐地走進山洞,結果遇上山洪暴發,傷亡慘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接收到指示,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的處境便胡亂執行,只會適得其反,落得災難性後果。故事中越共士兵,如果他們在執行指示前曾經核實一下電報來源,或許就不會誤信情報,前往正在山洪暴發的山洞。認清自己的位置是做事成功的重要一步,也能夠讓我們行少一點冤枉路。 

【勵志文章】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

0
最近看了一本台灣無國界醫生宋睿祥的著作《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書中記錄了他在戰火連天的葉門當外科醫生的一些經歷。在葉門,宋醫生經歷了生離死別,感慨戰火對人類的無情,透過這本書的內容跟我們一起反思人生。當中些情節就如電影一般有趣,筆者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 話說,宋醫生在葉門的工作地點並沒有航班直接到達,加上戰火中斷了一些路段,當他到達葉門首都沙那後,需要經過十分迂迴的方式才能夠到達工作目的地。根據計劃,他先要離開葉門國境,來到了局勢相對穩定的沙地阿拉伯,然後再從沙地阿拉伯另一個關口重新進入葉門境內。然而,沙地阿拉伯邊境人員對於人們以這種方式進入國境並不甚滿意,甚至會蓄意阻攔。當宋醫生團隊來到了沙地阿拉伯邊境,當地關員就將宋醫生等人欄著,並說他們不能從這裏過境。經過一輪周旋,沙地阿拉伯關員還是寸步不讓,命令他們先回到葉門境內等候。宋醫生團隊中有一位名叫安的成員,她很熟悉當地人的處理作風,如果他們這樣便離開,能夠再次進入沙地阿拉伯的機會將會更加低,於是他們決定採取「賴皮」策略,在關口一直等待,同時給關員一點壓力。關員無可奈何,只能夠讓他們在辦公室內等待,又過了一段時間,關員勸他們不要再等待,所有流程最快也要二十四小時才能完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由於已經等了很長的時間,宋醫生團隊也真的感到今次要過關不太容易,於是他們開始考慮是否應該先回葉門。他們就致電無國界醫生在葉門首都的辦事處,辦事處同事叫他們再等一回,並打開電視機。當他們打開電視機的時候,就發現半島電視台正在報道葉門內戰的消息,內容提到:「日前,政府軍和什葉派游擊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所有葉門境內的通道都被封閉,救援物資無法從境外運輸,目前薩達境內極需要醫療援助,可惜的是現在國際救援組織也無法進入相關地區,無國界醫生日前嘗試從沙地阿拉伯邊境進入卻也受阻…」新聞報道就像神蹟一樣降臨在宋醫生團隊身上,當沙地阿拉伯關員看到這新聞,那位本來執意攔阻他們通過的軍官馬上責備其他關員:「難道你看不出他們是國際救援組織的人嗎?快些給他們放行。」在場的宋醫生看到軍官「變面」的速度,禁不著心中發笑,他們也順利通過了沙地阿拉伯國境,展開人道救援工作。 生活在香港的我們,很難想像在一個國家內行走,由於戰火阻路而需要繞過另一個國家,才能重新回到國境。宋醫生經歷告訴我們,凡事堅持多一步,奇蹟就會忽然降臨在我們身上,只要懂得堅持,多困難的問題也會有可能輕鬆解決,而這些解決方法也許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正如送宋醫生從來都沒有想過一則新聞報道會為他們解決了一個花上一整天也解決不到的問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勵志文章】放下身份的勇氣

0
一天,哥倫比亞舉行一場國際性的科學研討會,會場內有超過1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界別,例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會議期間,有位科學家由於需要接聽一個電話,於是就離開會議房間。不到幾秒鐘,這位科學家氣沖沖地跑回演講廳,並大叫着:「你們快些出去看看,外面有一架飛碟,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這時,房間裏其他科學家看着那位跑進來的科學家,他們都沉默不語,沒有任何行動。結果,那位科學家只好沒趣地自己再次走出走廊,目送這隻飛碟離開,也因為這樣,這次珍貴的飛碟目擊事件中,竟然沒有一位證人能夠印證事件的確有發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事實上,筆者關心的並不是飛碟是否有真正出現過,有興趣的是,場館內超過100名科學家,為什麼他們聽到有飛碟出現的時候,不主動行幾步到走廊求證呢?科學家不是應該有求真精神嗎?原來,科學研究需要有很強的邏輯思維,科學家不能給人們感覺自己會相信一些未被主流認可的東西,因為害怕這會影響他們專業形象。結果,他們寧願放棄求真精神,即使知道外邊很可能有飛碟出現也不願意求真。事實上,這並不是虛構的故事,在現實世界中,有不少飛機師曾經目擊不明飛行物體,在不少飛機師編寫的書本中也提到,他們不敢公開表示自己曾經在飛行期間見過不明飛行物體,以免其他人對於他們精神狀態產生懷疑;在醫院中,醫護人員即使見過靈體出現,也不敢承認,因為醫學是不承認鬼神之說的。身份影響了我們看待事情的態度,嚴重的話更會影響我們的分析能力。   要減低這種由身份導致的思考盲點,我們不妨跟多一些來自不同類別的朋友溝通和交流,從多方面接收資訊,補充自己的不足。 

【勵志文章】甘迺迪與種族隔離

0
美國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但在歷史很長時間,白人在美國處於壟斷性的領導地位,他們甚至會無理剝削其他種族(特別是黑人)的權益,種族隔離政策在美國奉行了一段很長時間。甘迺迪總統知道隨着時代進步,種族隔離主義已經是落伍的思想,作為美國總統,他有責任修正和教育國民,讓不同種族國民都能夠為國家效力。甘迺迪當政的年代主流民意是白人至上,尤其是南方地區,甘迺迪要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並不容易,他實行種族平權,必定會讓他損失不少來自南方的選票。   作為出色的領袖,甘迺迪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他在短短一屆任期,就為美國黑人平權之路踏前一大步。在60年代前,美國不少大學都只會取錄白人學生,黑人連基本上學權利也沒有。但隨着歷屆總統的努力,各州大學都開始放寬這規定,唯獨位於南方的阿拉巴馬大學一直堅持着只取錄白人學生。阿拉巴馬大學之所以態度強硬是因為它所在位置處於白人主義盛行的阿拉巴馬州,當地州長喬治華萊士更加是隔離主義的死硬派。他曾經公開說:「如果有一天,有人想干預阿拉巴馬大學不取錄黑人學生的決定,他會親自站在學校大門,阻止這件事發生。」他還提到:「他已經決定向聯邦政府作出挑戰。我們的州現在就要實行種族隔離,明天也要實行種族隔離,之後永遠也要實行種族隔離。」對於白人主義興盛的南部州分來說,當地居民都十分支持華萊士州長,這也間接壯大了這位鷹派州長的勢力。如果甘迺迪首先對華萊士採取過分強硬的措施,勢必影響他在南部州分的選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1963年6月11日,兩位名叫薇薇安馬龍和詹姆士的黑人學生認為自己受到憲法保障,有權利報讀阿拉巴馬大學,於是他們就相約這天一起到學校提交申請表。事實上,這兩位黑人學生的計劃早已經透過傳媒廣傳,就連甘迺迪也密切關注事件,他還在事前以個人的名義和詹姆士通過電話,說:「我只想告訴你,我對你現在的所作所為感到驕傲。」甘迺迪不只利用言語鼓勵詹姆士,還派出心腹司法部長聯同詹姆士兩人一起到阿拉巴馬大學進行申請。   當天,甘迺迪一直利用電視觀察着阿拉巴馬大學的現場情況。當詹姆士兩人走到大學門口時,華萊士州長果然早已站在大學門口,恭候着兩位黑人學生。這時,甘迺迪知道州長是不會動搖的,一場總統和州長的衝突勢必發生。甘迺迪總統派出的官員將政府要求阿拉巴馬大學取錄這兩位黑人學生的命令交給了州長,但州長態度堅定,而且對着傳媒表示自己會死守着大學,寸步不讓。不但如此,華萊士還召來了國民警衛軍,打算封鎖學校大廳入口,讓事件進一步升級。由於事件涉及到國民警衛軍,這明顯已經威脅到甘迺迪的管治地位,這時甘迺迪知道自己必須展示強勢。於是,他馬上下令接管華萊士的國民警衛軍,並要求國民警衛軍請華萊士離開。事實上,甘迺迪正在進行一場賭博,如果華萊士面對國民警衛軍要求也寸步不讓,美國很有可能會爆發另一場內戰。幸好,在最後一刻,華萊士州長決定讓步,1963年6月11日下午3時33分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迎來第一位黑人學生,意味着美國平權之路又邁進了一大步。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甘迺迪再次在博弈中獲得了勝利。甘迺迪的甘迺迪再次在博弈中獲得了勝利。甘迺迪的成功源自於他對於正義的執着和責任感,他並沒有屈服於南方權貴勢力,也沒有為了來年大選而埋沒良心,積極推動美國民主平等發展。這種傲骨和堅持,就是他能夠成為美國歷史上其中一位最偉大總統的原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WbLGlIzW88

【勵志文章】危險的背後

0
有天,一對新婚夫婦正渡蜜月,晚上他們在酒店正要休息的時候,一個強盜闖進房間,由於他手持著槍,這對夫婦不知所措。強盜首先在房間一角放置一張椅子,命令丈夫坐在座椅上,然後他又在椅子周圍畫了一圈,命令丈夫不能夠離開圓圈範圍,否則就會開槍殺死他們。  接着,強盜就逼令那位太太跟自己跳舞,並輕薄她,如果不是那位太太劇烈反抗,相信已被那強盜性侵了。最後,幸好強盜並沒有傷害這對夫婦,他偷走錢財後便離去。事後,這位太太十分不滿丈夫剛才的表現,就跟他說:「你算什麼男人!我剛才被人欺負,而你則在圈子內袖手旁觀。」丈夫一臉委屈地說:「我沒有袖手旁觀。」太太接着說:「那麼你剛才做了什麼呢?」丈夫回答說:「我曾經反抗那強盜,剛才當強盜背向着我的時候,我多次離開圈子。」  這個故事中丈夫的表現和不少人一樣,當面對危險出現的時候,只會瑟縮一旁不敢面對。但當危機稍為舒緩的時候,自己又會衝作勇士,扮作能夠處理挑戰的樣子。在故事中,丈夫遇到強盜的時候,他絲毫也不敢離開強盜所畫的圓圈,但當強盜背向自己的時候,他卻夠膽離開。面對太太質疑時,他甚至滿肚委屈,認為太太誤解了自己。局外人一看,面對強盜,如果想保衛家園,理應據理力爭,和強盜周旋。但故事中的先生卻在強盜看不見的時候才敢行動,這對解決問題有什麼幫助呢?回到我們的人生,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挑戰的時候,我們是勇於面對向着難關衝去,還是瑟縮一角,之後卻表示自己曾經勇於挑戰呢? 

【勵志文章】從古巴飛彈危機學習甘迺冷靜處事技巧

0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一直以冷戰狀態共存着,美國和蘇聯都是擁有核彈的國家,他們知道如果世界再次發生戰爭,核彈將會讓整個世界毁滅,亦因如此,他們陣營之間的對決一直以冷戰狀態舉行,沒有發生真正的大型戰爭。但是,擦槍走火情況經常發生,而且美國和蘇聯往往希望在隱瞞對方的情況下,擴大自己勢力範圍。1962年的10月,蘇聯就開始在古巴設立了導彈系統,根據美國情報人員資料顯示,如果這套導彈系統投入服務,將會能夠覆蓋美國大部份大城市,直接對美國本土構成巨大威脅。  由於古巴距離美國佛羅里達州只有150公里,美國絕對不能容許古巴國土上建有敵對勢力的導彈系統。當甘迺迪政府知道蘇聯正在興建導彈系統,並能夠在短時間內投入服務,整個內閣都為這事爭論不休,根據軍方意見,他們認為入侵古巴並徹底消滅導彈系統是最可行的方法。但甘迺迪曾經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曾經駕駛着巡邏艦被日軍撞沉,在荒島上流浪數天。他明白到戰爭對人們的禍害,所以他竭力想制止事件不斷惡化,以免讓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強國陷入戰爭當中。甘迺迪跟幕僚說:「如果投入戰爭,我們這一代人還是可以的,因為我們已經享受過人生。但對於我們下一代,他們還未享受過世界,這對他們實在太不公平。」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甘迺迪作為總統和父親,他肩負起保護國家和人民的責任,雖然軍方不斷對他施壓,但甘迺迪依然堅定立場,希望能夠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事情發展到10月27日,甘迺迪政府收到來自蘇聯政府領導人的一封信,蘇聯表示美國只要答應不入侵古巴,蘇聯就會將古巴境內的導彈全部拆除。這時,甘迺迪以為事情已經解決,因為蘇聯願意拆除古巴的導彈。誰知,第二日蘇聯政府又發來第二封信,內容寫着,如果美國想蘇聯拆除古巴的導彈,美國必須同時拆除在土耳其的導彈系統。蘇聯提出的要求對於甘迺迪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在土耳其設立導彈系統是美國為了保護歐洲盟友而設立的,如果現在他同意以拆除土耳其導彈作為交易內容,歐洲盟友會認為美國因為自己利益,而犧牲他們的安全。甘迺迪的內閣成員也知道蘇聯第二封信的要求是沒可能做到的,於是他們又重彈舊調,要求甘迺迪盡快容許他們展開軍事行動。但甘迺迪沒有答應,他依然希望有一些時間思考一下如何能夠和平解決這次導彈危機。甘迺迪之所以不願意對蘇聯採取強硬的態度,是因為他知道戰爭再次爆發便是一場核子戰爭,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承受這戰爭帶來的傷害。  甘迺迪不久之後想出了一個方法,他決定假扮從來沒有收過蘇聯政府的第二封信,只是回覆第一封信,就是向蘇聯保證美國不會入侵古巴。老實說,當時甘迺迪不知道蘇聯政府收到這封回信後會如何反應,因為他從來沒有在信中回應是否會拆除在土耳其的導彈系統。蘇聯會否就此罷休呢?  為了確保蘇聯會答應美國要求,甘迺迪派出在司法部擔任部長的弟弟會見在華盛頓的蘇聯領事,告訴他如果蘇聯願意接受方案,美國會在不久將來撤去在土耳其的導彈裝置,好讓給蘇聯領導人一個很好的落台階,但甘迺迪重申拆除土耳其導彈一事必須完全保密,如果內容洩露,這秘密協議將會告吹。翌日,甘迺迪團隊收到蘇聯的回信,表示願意接受方案,長達13日的古巴導彈危機以和平告終。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甘迺迪由危機第一日開始都抱着以和平解決為唯一的解決方法,他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不想世界再捲入戰火當中。同時,他在事件中充分運用了他政治家謀略,他沒有被團隊內的鷹派軍官軍階所威脅,堅定以和平為立場。同時,他明白到永遠不要將敵人推上絕路,因為當別人沒有選擇的時候,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同歸於盡。不少歷史學家認為甘迺迪處理古巴導彈危機就儼如一位藝術家正在塑造世界,一念之間讓世界從毁滅邊緣拉回來,希望大家從這篇文章中也能夠獲得一點得着。 

【勵志文章】這裏有多少學生呢?

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一天,日本天皇聽說寺廟有位道行高深的禪師,跟從他學習的學生多達萬人,於是他就決定拜訪一下這位禪師,看看他有什麼本領。 到了寺院,天皇果然見到寺廟內全都站滿禪師的學生,數量多到數不清。當見到禪師的時候,天皇就問:「你究竟有多少學生呢?」禪師回答說:「大約4至5人吧。」大家明白禪師的意思嗎?無錯,寺院內學生數目可能多達萬人,但真正願意求學和認真學習的學生人數,在禪師眼中不超過5人。禪師的說法很有智慧,適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例子,課室中認真學習有多少人呢?在辦公室裏認真工作的同事又有多少人呢?在餐廳中真正欣賞廚師烹調美食的人又有多少人呢? 這故事告訴我們,人數多寡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參與人的投入程度。 有時候,團隊成員不多,只要上下一心,大家向着同一目標進發,能夠做到的事業也能很大。

【勵志文章】盲信專家的結果:豬灣事件

0
隨着資訊科技發達,越來越多人喜歡利用各種渠道以「專家」自居,為其他人提供不同的意見,YouTuber就是一個例子。不少YouTuber會利用「專家」口吻向我們說教,有趣的是,由於YouTuber本身有一定影響力,社會上着實有不少人會聽從這些所謂「專家」的意見。提起所謂的「專家」,如果單只提及YouTuber,對他們會有一點不公平,事實上,大家在各種媒體中見到很多所謂的「專家」,不少都是言過其實,筆者在這裏無意逐一點評,大家不妨善用觀察加以分析,自行判斷。  然而,如果我們單憑着「專家」的光環就相信其他人的意見,往往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今天,筆者就會和大家分享美國甘迺迪總統上任後不久遭遇的一次嚴重挫折。1961年,甘迺迪總統剛剛就任為美國總統,他在1月28日召開第一次白宮會議的時候,內閣就討論起古巴問題。當時,美國和蘇聯正值冷戰時期, 雙方都透過軍事競賽和在海外建立軍事據點來彰顯自己能力,古巴距離美國本土只有160多公里,近年受到共產主義影響,成為反美基地。為了防止共產主義入侵,美國對古巴軍事發展持著強烈的反對立場,看來美國和古巴發生軍事衝突不能避免。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甘迺迪剛當上美國總統的時候,他並沒有意思馬上對古巴發動軍事行動,但那班圍繞着甘迺迪的「專家」卻不斷鼓動着甘迺迪快速下達攻打古巴的命令。中央情報局跟甘迺迪說現在時間緊迫,古巴的領袖卡斯特羅很快就會從蘇聯手上得到米格戰鬥機,而且在不久後的6月1日就能夠將這些戰機加入軍隊中,根據情報這些古巴軍隊曾經在捷克斯洛伐克接受軍事訓練,將會有足夠能力殲滅美軍在古巴的部署。讓事情更可怕的是,古巴在四月後天氣會變得難以適應,原本平原地區會變成一片沼澤,影響美軍部署,所以中央情報局要求甘迺迪盡快下達解放古巴的指令。  對於剛剛成為美國總統的甘迺迪,對於國際局勢了解也許不足夠,因此對於是否應該下令進攻古巴猶豫不決。在這時候,甘迺迪詢問處理古巴問題經驗比自己豐富的參謀杜勒斯的意見,杜勒斯表示根據自己早年參與推翻危地馬拉政府的經驗,他相信這次解放古巴行動將會更加成功。甘迺迪為了加強信心,甚至派了一位軍功彪炳的海外陸戰隊上教到危地馬拉進行實地調查,這位上校回覆經過實地調查自己增加了對當地美軍的信心,他相信美國的古巴兵團不但能夠完成初期作戰任務,而且還能夠推翻卡斯特羅政府,達到最終目標。他還表示美軍的古巴兵團已經對於計劃內的細節了然於胸,鬥志激昂。  「專家」還表示經他們了解當地民意,相信只要集中攻擊對方的部隊,對方部隊就會馬上瓦解而且背棄卡斯特羅,因為這些部隊本身就不是真心支持卡斯特羅,只是古巴傳統誰大便跟誰走。他們相信無論總統對卡斯特羅採取什麼的政策,軍隊都能夠完全配合,他對於這次行動充滿信心。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結果,甘迺迪參考了眾多「專家」意見後,決定對古巴先發制人,支援古巴本地反叛軍展開軍事革命,這也迎來甘迺迪上任後最大的政治災難。原來,美國駐守在古巴的軍隊只有300人,而且大部份士兵都沒有接受過專業叢林作戰訓練,參加過合規軍事訓練的士兵只有135人,其他士兵是由律師、銀行家、醫生,科學家、教師、記者、音樂家、藝術家、普通技工組成的,可算是名副其實的「雜牌軍」。看到這樣的軍隊組合,筆者真的想問一下甘迺迪旁邊的「專家」,他們究竟當時是抱着什麼心態對於這隊士兵信心滿滿的呢?  更有趣的是,在軍備方面,美國支援古巴反叛軍的力度嚴重不足,他們派出的支援戰艦已經十分殘舊,完全不能發揮作用。最後,事件以古巴反叛軍被卡斯特羅政府逮捕而告終,甘迺迪政府也在全世界人目光下終結了一場失敗的軍事行動。事實上,豬灣事件對於剛上任不到九十天的甘迺迪來說,這是十分嚴重的打擊,因為起初甘迺迪還跟傳媒說自己不會攻打古巴,因為這是古巴國內的事務,美國不會插手。但從事後的種種證據顯示,甘迺迪政府對古巴本土反叛軍有著密切的關系。事件以失敗告終,讓美國政府名譽掃地。說實話,甘迺迪在這事件中責無旁貸,但大家必須要知道他才剛上任,很多有關古巴的形勢資訊都是來自很多已經參與了古巴事務多年的「專家」意見,他萬萬想不到這些專家會嚴重誤判形勢,甚至犯上一些低級錯誤。這事件也讓甘迺迪吸取了教訓,在其後處理古巴導彈危機中徹底改善處理方法,為美國贏回了國際尊重。也讓他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事後甘迺迪曾經在訪問中提到豬灣事件:「我當時為什麼會那麼草率呢?我一生都不盲目相信專家。當時我簡直愚蠢到極點,為什麼會同意他們這樣做呢?」甘迺迪身邊的人也提到總統之後經常提起豬灣事件,他也會表現十分自責讓美國捲入這次注定失敗的大冒險當中。  ...

【勵志文章】我還是95歲,不是嗎?

0
一天,義工探訪一間老人院,義工就和一位老人家談起人生。  義工問:「如果有天,你發現中了彩票頭獎,獎金數千萬,你會如何呢?」  老人家笑着說:「那時候,難道我不是95歲嗎?」  這位老人家已經看透人生,財富不能讓我們生命真正富足。我們改變不了人生規律,生老病死,財富也許能夠讓我們得到生活短期的錦上添花,但其實這些都並不重要。以故事中的95歲老人家為例,因為正常人能活到90多歲已經十分難得,對於這位最多還有幾年至十年人生的老人家來說,他感悟了金錢對於他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回到我們,也許我們認為自己年青力壯,還有很多青春時光,但意外和身體變化是我們控制不了的,與其追逐着不能持久擁有的財富,不如努力將每一天事情做好,享受人生每一天。  事實上,人生成長需要經過不同的階段,相信不少朋友都不是一出生便長在富足家庭,我們需要由低做起,人工由幾千蚊慢慢調升至一萬蚊,然後憑我們努力上升至幾萬蚊。大家不妨回想,每次我們加人工的時候,心中的喜悅會維持多長時間?以筆者經驗,每次上司告訴我能加人工的時候,最多也只是開心一至兩天,然後就覺得沒有特別。這個觀點帶出另一個問題,財富除了不能長久能夠擁有,財富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感覺就更短,即使我們擁有很多財富,但內心空虛和寂寞是無法利用財富來解決的。 

【勵志文章】美國史上第一次電視總統辯論:形象比經驗重要

0
甘迺迪在1960年參加美國總統大選,成為美國史上其中一位最年輕的總統候選人。他的年青既是優點,又是缺點,不少人認為甘迺迪出生於富貴家族,而且年輕,擔心他未必有足夠經驗擔當總統職位。相反,當時和他競爭的尼克遜本身是副總統,外交和從政經驗都比甘迺迪豐富得多。在這次大選,美國將會舉行歷史上第一次總統電視辯論,超過700萬名國民將會第一次在電視機上看到總統候選人的實時辯論,甘迺迪知道這是他擊敗尼克遜黃金機會。   究竟甘迺迪在這辯論中採用了甚麼致勝策略呢?而這些策略又是否奏效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第一:利用尼克遜的大男人主義   上文提過,甘迺迪自小體弱多病,很容易會讓人看到自己一臉倦容。在電視辯論,觀眾能夠實時看到總統候選人的一舉一動,所以面部化妝十分重要。甘迺迪知道自己如果沒有經過專業化妝,場地強烈燈光影射下,他大量出汗會導致自己的妝溶解,讓人覺得他像生病了的樣子,所以他很早就安排了專業團隊為自己預先化妝。在辯論開始前,電視台職員詢問尼克遜和甘迺迪是否需要電視台工作人員為他們補妝,甘迺迪率先說:「不用了,謝謝。」老實說,尼克遜並不知道甘迺迪不想電視台人員協助補妝的背後原因是為免補妝時破壞了原本的妝底,由於大男人心態,於是尼克遜也跟電視台工作人員說不用協助他補妝。  結果,在電視辯論中,缺乏補妝的尼克遜顯得蒼老而且不精神,面上的鬚根更讓他顯得有點不修邊幅,在觀眾印象分大打折扣。相反,甘迺迪由於早已經有專業團隊為他化妝,所以他在整場辯論中顯得精神奕奕,充滿活力。   二:巧用奇謀激發尼克遜的不耐煩  甘迺迪知道自己從政經驗不及尼克遜,他必須要動搖國民對尼克遜的信心,自己才有勝出希望。作為總統候選人,冷靜處理問題是關鍵,甘迺迪決定在這方面着墨,向尼克遜挑戰。在電視辯論開始前數分鐘,正常來說所有人都要做好準備,尼克遜早早已經坐在座位上,等待和甘迺迪辯論。但甘迺迪竟然在這時候決定去廁所,這時在場的人都焦急了,因為電視辯論是現場直播,不能延後,如果辯論開始的時候只見到尼克遜一人坐在講台上,這會是多麼尷尬的局面。事實上,這正是甘迺迪展開的一個奇謀,電視直播如常開始,國民從電視上看到講台上坐着尼克遜一人,他臉上露出有點不耐煩的臉色,這樣的神情被觀眾看在眼裏,這就是甘迺迪想為尼克遜塑造的形象:面對辯論這些簡單事,尼克遜也顯得焦躁不安,他還有能力處理困難超過無限倍的國家大事嗎?  三:善用演講技巧  甘迺迪善用神情和身體語言,讓觀眾代入他的論點。在剛開始辯論的時候,他提到:「今天我們身處在一個新的時代,這是60年代的開始,我們前面有未知的機會和危機。」他還提到當時美國最大的威脅就是共產主義的興起,「在1860年的選舉中,亞伯拉罕林肯曾經說,當時面對的問題是這個國家有一半人是奴隸,另外一半人是自由人。在1960年的選舉中,我們還需要面對同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中有一半人是奴隸,另外一半人是自由人。」甘迺迪站在歷史巨人肩膀上,讓尼克遜無法不認同,他甚至在辯論中多次公開表示同意甘迺迪的講法。對於從政經驗豐富的尼克遜,在辯論過程中公開表示認同甘迺迪,無疑是對自己不利的回答方式,因為這說明他認同甘迺迪也有可取的地方。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經過這次總統電視辯論,甘迺迪民望大幅上升,根據演講後翌日民調顯示,他支持度更加輕微領先尼克遜,這說明這次演講對他的幫助有多麼的重要。有趣的是,民調反映那些透過電視觀看總統辯論的觀眾,他們一般都認為甘迺迪表現比較好。相反,那些透過收音機聆聽辯論的朋友,他們則普遍認為尼克遜的內容比較有理據和說服力。這個有趣的發現給心理學家一個有趣的結論,就是隨着電視的普及,參選者的視覺形象或許比他們的工作經驗和說話理據更加有影響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P8-oxq8ig

【勵志文章】誰想上天堂?

0
有天,一位神父剛巧經過一間酒吧,發現酒吧裡的顧客全都是自己教友,由於宗教規定,教徒不能喝太多酒,於是神父走進酒吧,打算對教友作出善意的提醒。他問教友:「你們誰想進入天堂的站在這邊。」教友聽到神父這樣說,都紛紛站到神父指著的位置,只有一人依然站在原地不動。這時,神父十分憤怒地對那位教友說:「難道你不想進入天堂嗎?」  那位教友依然站在原地,滿面疑問地說:「你剛才想問我們是否想進入天堂呢?但是你指的是甚麼時候呢?」神父回答說:「當然是死去的時候。」這位教友說:「我當然想上天堂,但我剛才以為你問我們是否現在想上天堂。」這是一個有啟發性的笑話,這位教友思考方向不是全錯,如果神父問教友現在是否想上天堂,也就是說要馬上死去,這當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項。但如果神父的問題是人們死後是否想上天堂,答案當然是正面的,這位教友只是考慮周詳,並沒有什麼問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啟發點,神父走進酒吧其實是想提醒教友不要喝太多酒,因為這會觸犯教條,所以他才詢問教友那條問題。對於天主教教徒來說,死後能夠進入天堂是終極人生目標。神父在酒吧詢問這條問題,就是想教友能夠及早做好準備,潔身自愛,不要到臨死一刻才修正自己的錯誤,以免後悔莫及。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危機意識不足,直至意外發生前也沒有作出相應的準備,結果挑戰來臨的時候會被殺得措手不及。打個比方說,當大家購買股票的時候,我們期盼着股價不斷上升,但有沒有想過股票也能夠不斷下跌呢?如果沒有考慮周詳,我們只是盲目樂觀,甚至利用借貸或槓桿等方式操作股票,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因為炒輸股票而導致財務困難、家庭破碎,甚至輕生的原因。再簡單一點說,當我們處理日常工作的時候,我們心中應該要有一個日程表,大約什麼時間需要完成什麼工作,但有沒有想過工作進度未必和我們想像般理想,我們需要及早準備後備計劃,當問題出現的時候能夠輕鬆對應。這就和在酒吧喝酒的教友一樣,他們心中都期盼進入天堂,但他們同時也需要知道喝酒這個不良的習慣可能是他們不能進入天堂的原因,他們需要及早準備,不能只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觀念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