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今天你認為的好東西,明天可能是壞東西 

0
公元612年,法國東北部梅斯地區一位主教聖阿諾德在佈道會中推廣飲用啤酒,表示啤酒能夠阻止污水傳播疾病,鼓勵信眾以酒代水;  公元1687年,英國倫敦聖巴塞羅洛繆醫院由於擔心病人飲用受污染飲用水後患上霍亂等疾病,每天向病人分發啤酒作為飲料,代替食水;  以酒代水,相信在現代社會無法獲得大眾認同,大家都認為酒會傷身,尤其是會對肝部做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但在過往數千年人類歷史中,人們對酒精倚賴有增無減。而且,酒精在古時是健康飲料,甚至能夠代替食水,大家會否覺得這十分可笑。回到現代社會,很多我們現在認為的好東西,在不久未來,或許也會和酒一樣,被後人證明其實對我們有害。電視的發明讓我們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長期觀看卻會影響我們眼睛健康;可樂發明本身是醫學用途, 現在科學証明長期飲用會導致糖尿病等長期病;以上都是我們現在已知的副作用,但我們現在每天使用的設備,有沒有更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呢?這個答案不得而知。我們取笑古人以酒代水時,我們需提醒自己留意平衡日常使用的各產品,這才是鑑古知今最重要的部分。 

【勵志文章】憤怒傳染症 

0
和筆者交流過的朋友必會認同筆者是一位情商指數甚高的人,不容易動怒。有天,筆者遇到一位高手,我們本身正商談一些合作流程,但在討論過程中,對方咄咄逼人,不斷在雞蛋裏挑骨頭。起初,筆者不以為意,但對方的咄咄進逼,筆者終於按耐不住,提高聲線地問:「你究竟想怎樣?我完全不明白為甚麼你要用這樣態度和我說話。」筆者很快就按着情緒,沒有和對方陷入憤怒漩渦中,但這事例正告訴我們,憤怒的緒是有傳播性的,當我們看見其他人憤怒,我們情緒也會受到波動,變得高漲,產生共鳴效應。  這情況有點像在高速公路,我們看見周遭汽車開得比我們快時,我們很容易會有一種壓力,不自覺地踏上油門,結果大家將高速公路變成賽道,意外往位會在這時候發生。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周遭人和事影響,成為這種負能量散播的取燃劑。當然,面對其他人不禮貌對待,如果我們不加以反應會有委屈或不公平感覺,但我們需要靜心思考:「難道我們喜歡對方現在的行為嗎?」如果不喜歡,我們又必讓自己變成對方這樣子呢?更重要的是,一隻手掌拍不響,如果我們對對方惡劣行為不加以反應,漸漸他們也會收斂起來,情況就像一堆乾燒着的柴支,如果我們不添加額外的助燃物料,火不久便唔會熄滅,反之亦然。 

【勵志文章】錯的東西,好的結果,全在乎我們心態 

0
一天,筆者和小孩回珠海遊玩。坐的士時,筆者發現的士司機錯過了高速公路上前往港珠澳口岸的路口,的士正向着機場方向前行。於是,筆者提醒司機:「司機大哥,你可能行錯了路。」司機回答說:「真的嗎,我明明是跟着電話導航的,讓我看看先。」過了一會,司機終於發現承錯誤,有點不好意思地跟筆者說:「真的對不起,我信錯了導航系統,現在我們找路口調頭。」筆者說:「不要緊。」的士司機續說:「待會我給你一些折扣。」  說實話,筆者並沒有希望從司機行錯路事件獲得着數,說:「不要緊的。」在接下來的路程中,筆者和司機分享自己駕車心得,筆者認為自己使用的高德導航系統比Google導航系統優越,高德地圖會較早向駕駛者作出提示,好讓司機有更多時間準備和選擇路線。的士司機表示自己曾經也試過用高德地圖,但由於自己聽不明普通話,於是只好使用Google的導航系統。筆者說:「這就簡單了,高德導航系統裏面有廣東話語音支援功能,如果你有時間,我一陣可以幫你處理。」的士司機笑着回答:「你真好,如果你不趕時間,就麻煩你幫我處理一下。」當我們來到港珠澳大橋的落客點,司機收電話交給我,我為他協助下載高德導航,並安裝廣東話功能。司機也將原本$230的車費,下調至$200。  的士司機行錯路的事例,相信只要坐過的士的朋友都必定體驗過。當我們發現的士行錯路的時候,這已經是我們無法更改的事實,但我們能夠決定自己應對的態度。以筆者親身經歷,行錯路打開了筆者和司機的話題,不但讓自己能夠享受優惠車費,對於的士司機來說乘客為他安裝了一個更好用的導航系統,共贏。壞的事情發生,不一定導致壞的後果,關鍵在於我們處理的方法。 

【勵志文章】好東西,起初都是被人懷疑的 

0
1983年1月10日,英國發生一件大事,吸引4萬名居民來到了帕丁頓,他們正要見證人類史上第一條地下鐵路誕生。這條鐵路得來不易,建築師剛提出地下鐵路概念時,民眾對於這項目不感興趣,甚至有點恐懼,畢竟人們習慣地上生活,不慣在幽暗地底活動。1862年,英國《泰晤士報》一則報道中,一位編輯指出地下鐵路建設在技術上看起來是可行的,但這項目注定失敗,因為沒有人會使用它。編輯這句說話道出當時不少人心聲,恐懼、排斥和不信任,彷彿是英國當時民眾對於地鐵的感覺。  當時建造鐵路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是以「邊挖邊蓋」方式建造,建築工人會在地上掘一條深度淺的坑,然後在上面放置路軌,再在上面利用磚建做一條管道,這建設方式讓地鐵距離地面比較接近,沿路不少民居會受到影響,例如:嘈音、震動等,難怪地鐵未開始服務已經招致居民不滿。當地鐵正式投入服務後,不少民眾因為好奇心,想親自嘗試人類史上第一條地下鐵路。很快,他們感到地鐵的好處,讓他們避開擁擠路段,節省更多時間。然而,當時地鐵不像現在這麼方便,當時地鐵運用蒸氣推動,產生動力時會產生大量污染物,當乘客離開地鐵站時,往往滿身灰塵,但這些缺點早已經被地鐵為人們帶來方便好處所覆蓋,倫敦地鐵開幕那年,已經有超過1,100 多萬倫敦人坐過地鐵。  每當新概念推出時,由於人們沒有見過,往往會抱著懷疑態度,負面想法四方八面傳來。作為提出新概念的人,我們需時刻提醒自己,由於我們創造的是全新東西,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這概念能夠達到的目標和高度,我們無需過分解讀他人意見,因為如果他們一早已經知道我們新概念的好處,他們一早便會付諸實行了。法國當年為了世界博覽會而興建巴黎鐵塔,興建時並不是作為永久保存的建築物, 不少當地人認為巴黎鐵塔毫不美觀,就像一座怪獸聳立在這個美麗都市上。巴黎鐵塔建成後,民間出現微妙變化,人們開始看慣了鐵塔,並且認為鐵塔是他們城市不可或缺的部份,即使世博後,鐵塔並沒有如預期般被拆毁,直至今日已經聳立了超過100多年,成為巴黎的象征,這是建築師從來沒有期望過的。 

以色列(猶太人)為什麼面對哈馬斯攻擊會如此巨大的反應?

0
2000年來流離世界猶太人的苦難 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在2023年對以色列發動毫無預警的攻擊,超過5000枚火箭炮幾乎同一時間落在以色列土地,導致數百名以色列民眾死亡,還有以色列人淪為俘虜。作為回應,以色列宣布即時對加沙地帶發動無限制攻擊,憑著以色列先進武器及軍事情報,以色列很快在戰爭中起著壓倒性位置。起初,世人都認為以色列遭受哈馬斯攻擊,他們作出反擊是理所當然,但隨着新聞每天報導加沙死傷情況,越來越多人開始想:「以色列是否過度反擊,借題發揮?」 針對這問題,筆者認為當中涉及以色列猶太人和周遭國家數千年來的恩怨情仇。以色列位於中東地區,國民以猶太人為主,但它周遭所有國家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而這些國家認為猶太人1948年以復國為由,霸佔他們土地,深化仇恨。以色列每天需要維持警戒狀態,防止其他國家入侵,他們不惜工本建設鐵穹防禦系統,利用高昂成本為的就是維持自己生存空間。以色列猶太人這樣高度警戒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在以往2000多年間,曾經兩次被滅國,被迫遷出自己原居地,他們以史為鑒,明白安全非必然,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哈馬斯對他們發動大規模攻擊時,他們會認為如果不將哈馬斯徹底消滅,自己就有機會被其他鄰國乘機進化,再次招致嚴重後果。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多災難的民族,他們雖然在聖經中是備受上帝祝福的一群,但現實世界的猶太人飽盡滄桑, 2000多年流離失所,在其他國家也遭受到當地人民排斥,逼害,甚至失去生命。以下,筆者會和大家分享一些世界各地迫害猶太人的真實歷史。 公元前168年,當時統治着猶太人區域的安條克四世宣布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條針對宗教的禁令,宣布猶太教為非法宗教,馬上取消所有猶太教節日,燒毁猶太教書籍,禁止猶太人行割禮,禁止猶太人進行各宗教儀式,要求猶太教教徒轉為相信希臘宗教,違例者被判死刑; 公元337年,羅馬帝國宣布禁止猶太教徒跟基督教徒結婚; 公元357年,羅馬帝國皇帝頒布禁令,凡信猶太教的人,或者從事猶太教相關活動的人被判處死刑,財產同時充公; 公元425年,羅馬宣布廢除當地的猶太族長制,解散猶太教工會; 公元429年,羅馬帝國宣布猶太人不能夠擔當政府職位,不能夠參加軍隊; 公元1144年,為了塑造正當排斥猶太人理由,歐洲國家開始出現各種針對猶太人的誣蔑指控。在1144年,英國一名基督教兒童失蹤,當地人編造猶太人因為宗教原因殺害兒童,進行血祭,引起了當地反猶浪潮。其後歐洲其他地區,例如法國、德國等地也有類似傳言,導致歐洲各地對於猶太人不但有恐懼,而且有仇恨心理; 公元1179年基督教會宣布不容許猶太人和基督徒一起居住,英國倫敦在1276年也參考制定類似法例。其後西歐不同國家,例如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東歐地區也出現類似猶太隔離區,反正就是要將猶太人隔離至偏遠地區,當他們像怪獸般看待; 公元1321年,人們將猶太人視為傳播疾病的媒體,當時法國麻瘋病流行,當地人認為源頭是猶太人將病毒投放於水井中,引致疾病爆發; 公元1516年,威尼斯共和國在威尼斯鑄造槍炮工廠附近劃出一個專屬區域,強迫所有猶太人居住在這裏,這個區域外面有高牆圍繞,出口有基督徒把守着,猶太人在夜間及特定日子不能夠進出這區域,這可以說是集中營的前奏; 聰明的讀者必定會發現,上面針對猶太人的欺負,只是發生在以色列滅國,被逼遷出自己領土時,由此可見猶太人在過往二千年面對的苦難是多麼離譜。由於這些痛苦經歷,猶太人知道保護自己的重要。作為局外人,很多時候我們會自以為抱着客觀態度看待問題,但如果我們沒有身在其中,親身感受當事人面對的處境,我們想法只是空中樓閣,活在象牙塔當中。當然,構成衝突背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及千年仇恨,無法用一篇文章輕易解釋,我們只能夠期待早日結束,回復和平。

【勵志文章】成功人士 vs 失敗人士 

0
成功者休息時,人們會稱他作息定時,儲蓄能量應付更大挑戰。失敗者休息時,人們會認為他懶散和不進取;  成功者花錢時,人們會稱他用得其所,懂得享受。失敗者花費時,人們認為他是揮霍無度,浪費金錢;  成功者聽取別人意見,被稱為禮賢下士,胸襟廣闊。失敗者吸收別人意見被稱沒有主見;  成功者大聲發言被稱為有自信。失敗者大聲被稱為粗魯無禮;  成功者想出新點子,被稱為創意無限,善於改變。失敗者創新稱為「坐這山,望那山,最終一事無成」;  成功者行動迅速被稱為效率高。失敗者行動迅速則被稱為衝動魯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其實,人們都是被不同標籤影響,當人們利用二分法將別人分為成功者和失敗者時,我們對他們行為不期然會有着不同解釋。世界公平嗎?一點也不公平。就在我們向別人扣帽子時,對方甚至連一句為自己解說的機會也沒有,反正成功者做什麼事情也是好的,失敗者做什麼也是壞的。人用盡一輩子努力就是希望將自己標籤更新為成功者。然而,要改變別人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標籤談何容易,加上成功是虛無飄渺、沒有客觀標準的東西。如果我們朝這方面爭取,就像在籠中輪子不斷漫無目奔跑的倉鼠一樣。要逃離這個魔咒,方法十分簡單,我們無需介意別人對自己看法,拒絕承認這些人對自己的標籤,自己將自己做好,每天突破自己,不和他人比較,這樣生活會更開心,壓力更少,能夠成就的事情會更多。 

【創意文章】另類KFC 

0
在西班牙馬略卡島上豎立萬一塊十分吸引眼球的廣告牌,但路人看起來第一個感覺總是有點不對勁,這很像著名家具品牌IKEA的logo,上面卻寫著「 KFC 」。人們瞪大眼看清楚,原來廣告板上有一行細字,上面寫着:「現在你應該知道我們在哪裏了。」原來這是KFC一個創意廣告,它剛在當地開設了門店,害怕人們不知道所在位置,而 IKEA正是當地人著名地標, KFC在廣告暗示自己位置就在IKEA旁邊,好讓人們心領神會,廣告十分成功,人們紛紛讚賞KFC廣告團隊創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廣告成功在於設計者不是站在商家角度思考,而是逆地而處站在消費者角度出發,他們沒有盲目標榜自己產品好處,反而站在客人角度想:「我知KFC 賣的是甚麼東西,但究竟你的位置在哪裏?」KFC成功和另一個知名品牌IKEA結合在一起,而IKEA 在當地早有名聲,這招明顯是站左巨人肩膀上,讓廣告功效增加。難怪IKEA在KFC廣告發佈後,也在社交媒體上作出回應,為他們自己肉丸作出推廣。思考時,我們很自然會站在自己角度出發,希望將自己想表達東西表露在別人面前,但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說的東西是否別人所關心的?人們注意力有限,尤其對於一些自己並不重視的東西,往往會加以忽略,要取得別人重視,就必須找出對方重視的地方,投其所好。 

【勵志文章】你知道哈利波特小說第一版共出多少本嗎? 

0
1997年,羅琳編寫的魔法科幻小說《哈利波特》正式推出第一本,名叫《神祕的魔法石》。由於當時羅琳名望不高,她曾經向超過10間出版社投稿,也沒有得到正面回應,有出版社更加苦口婆心地勸羅琳應該先進修一下寫作技巧才考慮出書。羅琳好不容易找到一間出版社願意為她出版,這間出版社以精裝本形式,出版了500本初版圖書。從這個少得可憐的印刷量可見,這間出版社也是抱着「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心態,不是很有信心。  誰知,當《神祕的魔法石》推出後,哈利波特風潮席捲全球,直至現在,哈利波特小說系列已經售賣了超過5億本,也讓羅琳成為了英國最富有的女人之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現在,相信沒有人沒有聽過蘋果公司,我們身邊總有朋友手持着各種蘋果產品,包括iPhone、iPad等等。大家試猜想一下,蘋果公司在推出首款蘋果電腦時,它的生產量是多少呢?1976年,蘋果推出首款個人電腦Apple One時,生產量只有200台,由此可見,他們對這產品也不是很有信心。蘋果公司個人電腦推出後,馬上引起熱潮,其後推出第二款個人電腦時,銷量高達500萬台!  從哈利波特和蘋果個人電腦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偉大的發明在初始時也未必被人看好,即使發明者本身也是半信半疑,不敢妄動。任何成功的東西也是源自於微小的開始,我們努力的時候,或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不相信自己堅持的東西會成功。這是正常心理,即使羅琳和喬布斯也會有這樣的心理,我們千萬不要放棄,我們要用強大的鬥志,讓自己克服面對前途迷惘的不安感。我們縱然無法肯定自己會否成功,事實上窮一生努力無也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我們可以肯定不努力不會成功,努力卻會為我們帶來一線生機,這點已經足夠鼓勵我們繼續努力。 

【勵志文章】被害妄想症:匈牙利在二戰中的角色 

0
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豎立了一座著名德國佔領遇難者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是匈牙利政府用來紀念所有在二戰中喪失生命的匈牙利人。這座雕塑前部份是天使加百列,創作者用加百百利代表匈牙利在,祂本身有兩隻翅膀,雕塑上的其中一隻卻折斷了,祂臉上露出痛苦表情。雕塑上方有一隻面目猙獰的巨鷹,正代表著二戰時入侵匈牙利的德國。  二戰時,歐洲各國都受到德國納粹主義欺凌,大家都是二戰受害者,但不少歐洲人都認為匈牙利並沒有資格好豎立紀念碑,原因是他們根本不是戰爭受害者!二戰1939年爆發,匈牙利直至1944年才被德國佔領,而世界大戰在1945年便結束。在匈牙利被佔領前,它一直以盟國身份支援德國,殘害其他國家,所以他們在戰爭大部份時期都是施虐者的角色,而不是受害者。進一步說,在德國佔領匈牙利時期,大部份失去生命的都不是匈牙利人,而是生活在當地的猶太人,在德國佔領匈牙利頭四個月,有43萬名猶太人被驅逐至臭名遠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當中90%更加在營中失去了寶貴生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不少歷史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納粹軍沒有得到匈牙利協助,根本沒有可能在那麼短時間驅趕猶太人往集中營,由此可見匈牙利政府即使在被佔領時,也是從事幫兇工作。戰爭過去,匈牙利政府或許希望透過雕塑為自己洗白,告訴天下人自己也是二戰受害者,可惜歷史痕跡是永遠無法被擦洗,並不會因為一座雕塑改變天下人印象。進一步說,人們看到這雕像,更加會反思當年那段歷史,感慨當地政府的虛偽。當然,或許匈牙利政府今天豎立受害者紀念碑並不是我們這一人看,隨着時代過去,或許人們對於歷史認識會越來越模糊,可能有天,匈牙利政府能胡混過關,創造對他們有利的歷史。 

【勵志文章】沉默的威力:韓國慰安婦雕像 

0
很多人以為大聲便代表自己威力無窮,想利用強勢折服別人,為自己建立聲望。然而,強硬手段往往無辦法讓別人心悅誠服,最多只能達到口服心不服局面。沉默有時候能夠發揮的威力比我們想像大得多。舉個例子,我們平時回家跟父母談天說地,暢談天下事。忽然有天,如果我們回到家中沉默不語,相信不會很久父母便會主動詢問我們是否遇到什麼不如意事,所以變得沉默寡言。不少情侶都會經歷過冷戰時期,在冷戰時,我們對情侶不理會、不關心和不回應,將對方視而不見,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關心着對方,我們卻會希望利用這種冷淡方式喚起對方關注,心理學上稱為「冷暴力」。  韓國首爾市中心有個著名雕像,這個雕像是一位身穿韓國傳統服裝的小女孩,她雙眼睛緊緊望着前方,雙手交疊一起並握緊拳頭,看起來有點沉鬱憤怒的樣子。在她的肩膊上有隻小鳥,靜靜地陪伴着這位小女孩。老實說,如果這個雕像坐落在世界上任何其他位置,都不會引起別人關注,也不會如此寓意深長。但這座雕像剛好落在當地日本大使館對面,明顯就是意有所指,這雕象被稱為「和平小女孩」,而雕塑造型取材於二戰時期的為慰安婦。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時日本每征服一個新地區,都會縱容士兵找當地婦女作為發洩性慾工具,這些女性被稱為為慰安婦。戰爭期間,日本士兵幾乎喪失理性,他們對於慰安婦的需求十分跨張,由小朋友到老人家無一幸免。慰安婦沒有人身自由,每天工作就是讓日本士兵排着隊輪姦,有的一整天也不能下床片刻,直至身體虛脫而死。生活在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我們很難想像歷史中竟然會有如此不尊重女性時刻,連日本當局也不願承認這段黑歷史,隨着越來越多證人走出來指證,加上世界各地也有類似遭遇,一切歷史證據都指向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的。  戰爭過後,人們趨向理性,不願意重蹈戰爭覆轍。縱使人們對於慰安婦這段歷史咬牙切齒,對日本不負責任極大不滿,都不願意再因為這事發起另一次世界大戰。同時,受害國不願意讓日本這樣安然渡過,韓國打造和平女孩雕塑,坐落於日本大使館對面,就是要告訴在裏面工作的日本人,他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段歷史,希望當局能夠正視歷史,承認責任,作出合理的賠償。提起賠償和道歉,日本在過往歲月中,官方也曾經多次就相關戰爭罪行作出致歉,甚至賠償,至於何等程度才算足夠,相信沒有人能夠說下一個定案,也沒有人有資格提出一個明確答案。另一方面,日本政治人物還不定期地參拜安放着日本戰犯的靖國神社,難免會經常引起受害國憤怒,認為日本並不是真心悔改。  世界政治就是充滿不完美,相信我們有生之年也不會看到世上各國所有問題都得以和平解決,彼此的誤解必定會存在,問題是我們能否在當中作出妥協,找出一個平衡生存空間。 

【勵志文章】貨幣的啟示 

0
當我們遇到一些解決不了的難題,這正是我們超越自己的機會。古時,人們交易都是以物易物方式,假如我有一隻牛,你有兩隻豬,如果我們不交易,你只能享受你的豬,我只能享受我的牛,生活樂趣大打折扣。其後,人們想出一個方法,就是我將我的牛送給你,你將豬和我分享,彼此交換,大家發覺能夠享受的東西更多,滿足感更大,這就是交易的開始。但是,人們很快發現另一個問題,就是不同物品價值不-,一隻牛價值遠比一隻豬高,漸漸牛主人覺得自己好像吃了虧,一隻牛和一隻豬又怎能算對等交易呢?如果不解決這種不公平性,交易很快就會終止,人們又會回復昔日自己顧自己時代。  聰明的人遇到難題時並不會因此停步,人們這時想:「我們應該創造一個大家認受的中間媒介,再用這個媒介訂定不同產品的價值,人們利用這個媒介進行交易。」這就是貨幣緣起的概念。很快,人們創造出一批又一批貨幣,不同貨幣有不同面值。人們能夠按照自己心意為貨物定價,買家也能夠按照自己願意付出價格利用貨幣進行交易。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卻又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如果世上並沒有其他東西,只有貨幣,貨幣和廢物一樣沒有功用。但當有需要交易的時候,本身沒有價值的貨幣卻變成為最有價值的東西,它的價值在於人們對它的認受性。到了21世紀,顯然人們遇到關於貨幣的另一挑戰,人們開始覺得攜帶貨幣交易不太方便,開始物色其他方式進行交易,各種電子支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看起來代替實體貨幣是不短期內發生的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從貨幣的發展,我們明白到中間媒介的重要,一些看似平平無奇,本身單獨存在沒有功用的物品,卻能夠成為改變世界,人們趨之若鶩的東西。回到職場,外國不少公司有「膠水人」概念,一般來說,企業對於膠水人印象不好,甚至希望將他們抽出來,用以減少公司成本。什麼是膠水人?膠水人意思是這些員工在公司專業範疇並沒有專業知識,他們平時在不同專業人士中間左右逢迎,成為不同專業人事之間溝通的中間人。例 如 Google這些技術含量高的公司,他們希望員工需要有專業技能,在各方面獨當一面,這些膠水人則是蛀米蟲,毫無功用,導致公司生產力下降。關於膠水人存在對於公司的價值討論已經在不少大企業中爭辯了一段時間,不少管理人不認為膠水人也有其價值,甚至能夠幫助公司效率提升。膠水人雖然對於不同部門專業知識沒有了解,但他們往往是親和力十分強的人,能夠左右逢源,將不同項目專業人士接連一起,達成一個合作平台,使公司生產更有效率。擁有專業人士通常有着不同術語和性格,例如設計師都是放蕩不羈,對藝術有着自己執着;當市場推廣朋友重視銷售數據,產品並不是藝術品,有時候他們需要犧牲產品藝術性來滿足消費者購買需求。單是這點,已經足以令設計師和市場推廣員立場不一,矛盾重重。這時候,膠水人存在十分重要,他們清楚了解設計師的藝術家脾氣,同時理解市場推廣員的需要,居中調停,讓雙方達成都感到舒服的共識。由此可見,膠水人看似不重要,但其實他們和貨幣一樣必不可少,能夠當上公司內的交易媒介,讓不同專業的人士達成共識,一起為公司努力。 

【勵志文章】苦的功用 

0
人生充滿甜酸苦辣,相信絕大部份人都會喜歡甜蜜時光,甜蜜愉快事情能夠刺激我們體內催產,產生多巴胺讓大腦有愉快感覺。相反,苦味往往給人們不是味兒和危險的訊號,我們會規避痛苦,提高警覺。苦味比甜味重要,在大自然界中,越美麗的東西往往包含着越多毒素,因為它們需要美麗外表吸引着獵物光顧。  苦味讓人有不安和不愉快感覺,讓人避之則吉,這反而是人們來自大自然的保護機制,例如變壞了的食物會產生一些苦味感覺,讓人吃不下去,這就是防止人們將細菌吃進肚子的機制。不少有毒氣體讓人有刺鼻不舒服感覺。2016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一位教授許金山利用無色無味的一氧化碳注放在一個瑜伽球內,並放置在車中。結果,他太太和女兒在車內吸入過量一氧化碳而死亡。其後警方發現,許金山行兇動機主要涉及金錢糾紛及婚外情,他利用自己作為麻醉學系教授的專業知識,利用一氧化碳無色無味特點,讓太太和女兒在行車期間意識不到吸入大量致命氣體,最終失去寶貴生命。從這件恐怖倫理案中,我們知道味道對人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保護機制,我們遇到一些奇怪氣味會避之則吉,遠離危險。相反,如果失去味覺,就如失去痛覺一樣,不知危險存在,可能會有嚴重後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除了遠離危險功用外,苦味有助推動我們進步。中國人有句說話:「苦盡甘來」,經歷痛苦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每次遇到苦難讓我們思考人生,如何能夠做得更好,除著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我們能夠做到的事將會更多。相反,如果我們人生風調雨順,沒有遇上什麼逆境,我們就會變得耽於逸樂,真正災難來到時便會招架不了。日本是一個充滿天然災難的國家,整個國家建構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火山爆發、地震和海嘯一直伴隨這個國家成長,亦因如此,當地人早已投放大量資源研究應對相關災害,天然災害雖然不斷發生,日本依然變得強大。近年,日本著名的富士山被重新定性為活火山,也就是說隨時有爆發風險,政府隨即設立相關委員會制定策略,當富士山爆發時能夠作出最快應對反應。大家可要知道,富士山上一次爆發是300多年前的1776年,這一代人基本上不會預期這個沉睡火山會再次爆發,但因為日本人持續飽受天然災害威脅,他們警戒心沒有一刻疏懶,他們緊密觀察着這座名山動態,及早提防。相反,對於某些國家,他們平時甚少遇到天然災害,發生時他們便招架不了,造成巨大的傷亡。  如果能夠選擇,沒有人會希望人生充滿苦難,正如我們不會主動吃一些充滿苦味東西。但人長大了,我們會明白人生大部份事情都是自己控制不了的,我們會轉變思維,接受痛苦,從痛苦中學習,讓自己進步。大家發現很少小朋友會喜歡吃苦瓜,苦瓜苦味讓小朋友避之則吉。但不少大人,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老人,反而會越來越喜歡吃苦瓜,認為苦瓜能夠有助他們身體健康,有排毒功能。當然,帶有苦味的苦瓜對於人體有利只是大自然食物中的冰山一角,大部份含有苦味的東西依然是對人體有害的,大家可不要誤解筆者意思,看見苦味的東西都放在口中,當作修練,筆者可不會為此負上責任。 

【勵志文章】你知道蘇拉為香港帶來最大的破壞是甚麼? 

0
蘇拉被譽為近年侵襲香港破壞力最大的颱風,在颱風來襲之前市民早已及早準備。不少傳媒包括網上KOL在蘇拉來襲前都將這個颱風包裝得像魔鬼般恐怖,不少專家更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希望說明蘇拉和其他颱風不同的地方,突顯它恐怖之處。結果,傳媒成功了,大家在蘇拉到來的時候屏息以待,打風當天更加少有地放了一整天的打風假。風暴過後,不少人都會有一個想法,就是蘇拉「雷聲大,雨點小」,威力不似預期。接着,一班專家又出來分析蘇拉對香港影響不似預期的原因。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筆者在網上看了一段影片,影片中一位女記者正在戶外報道蘇拉襲港時風力景象。這位記者對着電視機面前觀眾表示,即使她擘大雙腳,當強風吹來的時候,間中還是有點企不穩感覺。這幾句說話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有趣的是在記者進行報道時,後面不斷有路人經過,而且更加有看起來只有四至五歲小朋友,悠然地行走,並沒有半點被風吹得不自然或緊張的神態。難怪觀眾懷疑這位記者表現造作,根本就不是報道在場實際情況。記者本身應該向觀眾報告實況,不需要戲劇性的表現方式,否則觀眾難以掌握記者表達的是實況,還是戲劇性效果。這位記者的表達方式正是現今社會常見的嘩眾取寵報告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吸引觀眾眼球,從而增加點擊率。不少專家在災難發生前或後都出來分析,其實大家只要將他們分析前後對比,就會發現他們會按照着事情走向修改論點,反正他們怎樣推測和總結都是正確的。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名叫「套套邏輯」,意思是說一個理論如果從各方面看來都是正確的,這個理論就沒有作用,現今社會就是充斥着這樣的套套邏輯。  蘇拉來到並沒有為香港帶來嚴重物質破壞,卻讓香港人上了「狼來了」的一課,颱風來到前,由於各方面的預言和警告導致人們驚惶萬分。但當蘇拉來襲時,人們親身感覺是欺騙不了人的。當下次出現這樣規模超級颱風時,人們或許會因為今次的經驗而放下戒心,災難性結果往往在人們警戒心下降的時候出現。謊言,防範於未燃的心態是正確的,尤其是對於難以預測的颱風路徑來說,我們除了及早準備外並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做。作為負責任的傳媒人或學者,應該尊重身份,秉持着客觀態度進行報道和分析,不應該為了點擊率吋嘩眾取寵,因為他們的影響力真的會在報道中發揮作用,影響下一次災難來時的佈局。 

【勵志文章】人們總喜歡誇大自己的痛苦 

0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有一座二戰紀念碑,用作紀念荷蘭人在二戰中作出的犧牲,以及為着和平和自由而付出的努力和團結。在雕塑中,設計師巧妙利用不同人物雕塑形態記錄荷蘭人在二戰中面對的困境,以及如何積極面對未來的盼望。本來,這只是一個普通的紀念碑,但對荷蘭人來說,這個紀念碑或許未能完全反映荷蘭在二戰中的真實遭遇。  荷蘭在二戰中遭受德國摧殘是鐵一般事實,但荷蘭本土人肯定不是在戰爭中被殘害最多的受害者。二戰期間,猶太人只佔荷蘭人口的5%,但數據顯示,他們卻佔荷蘭在二戰中死亡人數的一半。75%生活在荷蘭的猶太人在戰爭期間失去了生命。由此可見,猶太人才是荷蘭在二戰中最大的受害者。可惜的是,這個紀念碑中並沒有留下半點關於猶太人遭遇的記錄,這正好說明世界的不公平!或許因為猶太人只佔荷蘭人口的少部份,所以得不到應有重視。而且,當時歐洲地區受到納粹主義影響,產生排斥猶太人心態,部份人甚至認為猶太人根本不是人,不應以人類態度看待。有些人認為二戰根本就是猶太人引起的,他們助紂為虐,協助將猶太人送往集中營處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有位猶太人在戰爭時遇到一位當地本土朋友,誰知這位朋友看見猶太人面露不悅地說:「你們真好,可知我們正在抵受飢餓的煎熬。」當時荷蘭下是雨天,加上嚴寒天氣,導致當地發生飢荒,人們沒有足夠糧食,這位朋友說的話或許是正確的,但細想一層,當地人只是面對糧食不足問題,但這和他對話的猶太人卻是面對生死存亡之秋,隨時會在戰爭中失去生命。另外有位猶太人在戰爭期間嘗試向老闆領取工資時,老闆卻拒絕並回答說:「你們在集中營獲得免費吃的東西,可憐我們每天都在捱飢抵冷。」上面兩個例子都能夠看到當時荷蘭人是多麼本末倒置,猶太人正面對比他們苦得多的生活,他們置之不顧,反而在猶太人傷口灑鹽,為他們帶來二次傷害。  戰爭後,荷蘭人沒有改變立場,他們認為自己在戰爭中犧牲很多東西,面對饑荒時展現出無比毅力,但他們對於在國內犧牲最多的猶太人卻沒有太大的感覺和同情。這告訴我們,人們往往只會着眼自身面對問題,對於不是自己社群的人面對的問題,我們卻會輕描淡寫,這是由於人們自私基因造成的,這也會導致我們不能客觀看待問題,作出偏頗決定。 

【勵志文章】可恥的弱者 

0
單看題目,不少人會質疑筆者:「你是否歧視弱者?」如果大家抱着這個心態看這篇文章,相信必定會失望。話說最近筆者在YouTube上看了一段影片,內容關於一隻巨大八爪魚,竟然利用身上吸盤捕捉一條大白鯊。大白鯊是海中其中一種最兇猛的生物,每年都會有不少泳客在世界各地被鯊魚攻擊,甚喪失生命。這條八爪魚能夠將整條鯊魚吸着,捲起來動彈不得,可見這八爪魚體積是多麼大。影片中的八爪魚正想着如何享用這條美味的鯊魚時,一堆小魚忽然出現了,牠們在四周攻擊鯊魚尾部,大家試想一下,本身這些小魚本身應是大白鯊囊中物,現在鯊魚虎落平陽,牠們竟然落井下石,這不是因為他們能力,只是乘人之危。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影片最後出現了驚奇轉折,這條八爪魚花了一段時間也不能夠吞食鯊魚,竟然主動放棄,鯊魚重新獲得自由,那群本身正攻擊著鯊魚尾部的小魚雞飛狗走,落荒而逃。當然,筆者心裏都頗同情那些小魚,根據大自然規律,物競天擇,正常情況下小魚只是鯊魚的果腹品,牠們面對大白鯊攻擊時,除了逃跑外,並沒有其他更好方法。但筆者同時為着這些小魚感到悲哀,牠們只能夠在鯊魚落難時落井下石。成功的人不應該在別人危難時中落井下石,我們應該想着如何利用自己優勢強化自己,以弱勝強,這才是真本領。否則,如影片中的大白鯊,當牠解困後馬上瘋狂追捕那些小魚,小魚最終身受其害。  根據進化論,不同物種需要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要將身體一些無用的機能除去,添加一些有用的機能,以應對變化萬千的世界。一些未能夠跟隨時代進步的物種,漸漸會被大自然規律淘汰,面對絕種危機。進化是積極面對的方式,透過改變自己應對挑戰。相反,如果我們只是跟在別人背後落井下石,從別人失敗中獲得利益,我們一輩子也會是應聲蟲,不會進步。更重要的是,這做法不會獲得別人尊重,因為你的成功並不是因為實力,只是源於別人失敗,這有什麼值得別人敬重呢? 

【勵志文章】別人真的向你認錯嗎? 

0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利用「大石壓死蟹」方法,希望讓別人屈服於自己之下。有時候,礙於我們權力、地位和身份,別人或許會假意認同,承認自己錯誤,但你確定他們認錯是真心嗎?外國學者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將一群狗分為兩組,他們將兩組狗分別關在兩間房子裡。然後,工作人員在狗隻面前放置一些食物,並對狗隻作出指示,要求狗隻不要觸碰那些食物。接着,工作人員便離開房間。另一位工作人員走進房間中,針對第一組狗隻,工作人員將狗糧放進狗隻口中,餵著牠們。針對第二組狗隻,工作人員不單止沒有餵狗,甚至將房間內狗糧取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過了一會兒,本身主持實驗的工作人員重新回到房間,他看見地上狗糧不翼而飛,就望着這些小狗。這時候,工作人員發現無論第一組及第二組狗,牠們都會用着好像做錯事情的眼神望着工作人員,從這個實驗可見,一些弱者表示錯誤的表情和反應並不是因為牠們真的為了做錯事而感到懊惱,只是屈服於面前強大對手,牠們知道自己如果不展示柔弱一面,將會面對更大的困難,只能選擇屈服。  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要控制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如果我們給別人橫蠻無理形象,即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千呼萬拜,別人屈服的並不是我們說的道理,只是我們外在權威。事實上,不管一個人多麼厲害,權威也不是永恆的,多強勢的人也會有失勢一天,那時候一朝樹倒猢猻散,我們才頓悟自己力量不足,實在太遲了。 

【勵志文章】你和對手在對等平台上決戰嗎? 

0
經常聽朋友說:「無論我出盡力,總是沒有辦法跟上對手。當我想到點子迎戰對方時,對方已經出奇制勝,想到破解方案。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大家不明白這情況,不妨想像一下,一隻蒼蠅正在自己身邊飛舞,有時候更會近距離飛到大家耳旁邊,發出嗡嗡的拍翼聲。正當大家覺得十分煩擾,希望一掌將牠拍死的時候,才發現牠已經飛到別處,自己一把狠狠打在自己臉上,痛了半天。結果,那隻蒼蠅依然在身邊飛舞,纏繞不去。  為什麼體型比人們細小數百萬倍的蒼蠅,煩擾戰鬥力卻比我們勁無數倍呢?原因就是他們根本不是跟我們在同一個平台競爭。弱小蒼蠅擁有的戰鬥力不一定比人類差,甚至更強。科學家發現有些動物,例如蒼蠅因為體型細小,新陳代謝機制較快,眼睛傳播訊息至腦部的速度比人類快得多,因此牠們有更長時間對人們的行為作出反應。在蒼蠅眼中,人們行為就像電影慢動作一樣,能夠從容應對。當我們以為自己在電光火石瞬間舉起手拍下去,速度快得驚人,但在蒼蠅眼中其實我們就像小丑般柔弱地揮動着雙手向他們示好。如果大家還是不明白這個概念,不妨想像我們跟小朋友玩耍時,即使小朋友用盡全身氣力向我們拍打,力度對大人來說只是輕輕一拍,不痛不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筆者在這篇文章分享的是一個殘酷現實,卻每天影響着我們。正所謂「弱國無外交」,弱小國家即使領導人用盡全力表達國家立場,例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一年來不斷呼籲國際阻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但國際只是蜻蜓點水式回應,沒有明確介入俄羅斯的侵略,結果戰爭維持超過一年時光,導致烏克蘭人民生活在戰火當中。相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果斷參戰回應,結果兩枚原子彈結束了二戰,世界回復和平。在力弱的情況下,我們很難預期自己能夠結束眼前不公平情況,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發現自己能夠克制對方的優點。蒼蠅體型和力量顯然和人類沒法比擬,但由於牠們陳代謝機能較快,能夠將視覺看到的東西迅速告訴大腦,作出回應,世間萬物在牠們眼中看起來都像慢鏡一樣,因此有足夠時間應對,這是其他動物無法取替的優點。這個世界看似不公平,但不公平當中其實每個人都有着生存空間,只要我們願意發掘自己獨有優點,加以強化,也能夠獨當一面。與其埋怨自己弱小,不如着眼強化自己優勝一面。  最後一提,當我們和別人比較,希望借此激勵自己時,我們也需要思考一下自己和對方是否在同樣平台上競爭,如果大家面對客觀環境不同,多餘的比較是沒有意思的,只會挫敗鬥心。近年,不少人都會將香港和新加坡比較,但兩個國家政治。文化、人民風俗,都有南轅北轍分別,大家面對內部和外部困難和機遇不一樣,盲目比較只會互相傷害。如果我們不知道那些比較會對自己有好處,不如先將自己做好,今天的自己和昨天自己比較便好了。 

【勵志文章】微小力量也可以創造奇蹟 

0
意大利北部有個名叫波隆納Bologna 的小城市, 這本身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小城市,卻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聞名於世。可惜的是,它引起世界注意的主要原因是它在戰爭期間被戰火弄得恍如人間煉獄。二戰期間,意大利曾經進行角式轉換。起初,由墨索里尼領導的意大利政府和德國希特拉納粹政府結盟,一起助紂為虐。隨着戰爭中後期,希特拉納粹主義衰敗,意大利決定轉邊站,國內分裂,墨索里尼被罷免,新政府和同盟國結盟,一起對抗納粹主義。當時希特拉對於意大利的變節感到很憤怒,派出專員從獄中救回被囚禁的墨索里尼,並在意大利北部建立起傀儡政府,位於北部城市波隆納人民對於納粹主義重新興起感到憤怒,群起反抗。   納粹黨雖然當時勢力漸減,但對於平民來說依然有無限攻擊力,他們在波隆納以報復式心態處決很多無辜百姓,當中不少是老人、婦女,甚至嬰孩,有些村莊更加被滅村,所有村民被殺,大家可以想像當時情景是多麼悽慘。納粹黨通常會將人們拉到當地著名的海神廣場進行集體處決,處決後屍體會被展示在廣場當眼位置,起殺一警百作用。然而,位於波隆納的意大利人意志堅定,納粹黨雖然能夠殺死他們,卻不能阻止他們群起反抗決心,1945年4月19日,當地超過14,000人組織起游擊隊對納粹黨發動前所未有的反抗,這班勇士對於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敗德國起著重大作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隨着二戰結束,意大利回復國家主權,當地人能夠公開紀念在戰爭中死去的家人和朋友。在波隆納這個曾經是反納粹黨基地,當地人對於二戰印象深刻,不少當地人都親身參與,並喪失了親友。有一些人主動在海神廣場 貼起那些在戰爭中失去生命的至愛照片,寫上他們名字,讓民眾悼念。由於破窗效應,很快其他人也跟着將他們摯愛照片和姓名放在海神廣場,海神廣場成為一個二戰烈士紀念地方,貼,這地方稱為「陣亡者神龕」。起初,紀念活動由民眾自發舉行的,及後被政府認可為永久紀念地標,這都是由一點一滴民眾小力量建構出來的。我們不要看輕自己力量,有時候只要我們行出第一步,便能夠聚集一班志同道合,抱着相同理念的人一起向着相同標桿進發,發揮威力無可限量。 

【勵志文章】鯊魚可笑的弱點 

0
提到海中最兇猛的生物,鯊魚必定是其中之一最嗜血的動物,牠有着靈敏觸覺,只要聞到水裏有血腥味,就會向着那方向游去,發現獵物便會瘋狂攻擊着獵物。每年,不少人在沙灘玩耍時,遇上鯊魚襲擊,輕則斷手斷腳,重則失去生命。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更加利用「大白鯊」為題,創造出一系列膽戰心驚的電影。  大家知道鯊魚在兇猛背後,其實存在着一個重大弱點,當牠們反轉身時,牠們就會不能自制地陷入睡覺狀態,頓然失去攻擊能力。科學家至今也沒有方法解釋鯊魚這個現象,人們卻能利用鯊魚這重大弱點,當鯊魚和人類發生衝突時,將鯊魚反轉,瞬間將衝突化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鯊魚雖是海中霸主,卻有着一個既可笑,又無稽的弱點。正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看似解決不了的難題,只要我們用心觀察,總能夠發現解決的方法。而且,有時候一些巨大的挑戰,解決方法可以是十分簡單,對問題的恐懼聲其實只是源於我們的擔心和恐懼。德蘭修女是一位愛好和平的聖人,她曾經在戰爭發生時,走進交戰區,解救出被困的難民。在她進入交戰區前,曾經要求戰爭雙方停戰一回,讓難民能夠安全離去。但戰爭雙方都表示,他們雖然希望配合,但現實環境做不到,因為只要他們單方面停火,對方就會乘機追擊,導致他們失敗。德蘭修女並沒有因此卻步,她昂然走進交戰區,由於德蘭修女是和平象征,交戰雙方都不敢貿然開炮,結果德蘭修女隻手空拳便解救了一班無辜難民。大家想像一下,一位柔弱的女子不用一兵一卒,一塊子彈,便能夠從戰場拯救無數生命,這就是慈愛的偉大。 

【勵志文章】學會講故事:為什麼香港忽然那麼多兇殺案呢? 

0
相信不用筆者多說,大家也會感受到香港近來腥風血雨,經常出現持司襲擊事件,甚至導致死亡悲劇。  以下是香港2023年發生的持刀襲擊事件;  6月23日:屯門大欖涌一名40歲男子胸口中司,死亡;  6月20日:秀茂坪一對情侶正在球場打架,一位陌生男子要求加入被拒,這陌生男子隨後持司襲擊兩;  6月20日:大埔廣福邨發生圍毆事件,部份參與者持着尖刀;  6月19日:尖沙咀重慶大廈兩位男子發生打鬥,當中有人持刀恐嚇;  6月18日:西環一間麥當勞當值經理被下屬刺傷,情況一度危殆;  6月8日:牛池灣一位女士被一位男子以菜刀攻擊,情況嚴重;  6月2日:荷里活廣場一位為精神失常男子,利用魚生司刺殺兩名陌生女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除了上述導致人命傷亡襲擊事件,還有很多市民報告發現可疑持司人士,雖然沒有導致人命傷亡,但都導致當事人虛驚一場;  6月20日:有將軍澳居民表示街上發現持刀男人,擔心命案發生,報警求助;  6月14日:火炭一座工廠大廈一位男租客在保安巡邏期間揮動着司,幸好保安冷靜處理;  6月10日:油塘一間商場中,一位男子手持着117厘米長的生果司,路人報警處理;  6月5日:荃灣一位男士懷疑在街市講價不遂,利用菜刀指向菜檔職員;  6月3日: 一位24歲男子在美孚新邨大廈手持兩把刀,最後被警員拘捕;  為什麼香港忽然好像亂了很多呢?真的嗎,我們生活的地方真的比以前危險嗎?還是背後有其他原因呢?筆者認為,這些利器襲擊事件一直都有,只是傳媒報道導致將這些事件浮上水面,引起大家注意而矣。當然,針對荷里活廣場事件,這樣極端和殘忍的事件,當然甚少發生,但更多利器襲擊事件,其實一直也沒有停止過,只是傳媒沒有報道。大家有沒有發覺,當一陣子經常發生自殺事件時,各傳媒報道的自殺事件就會接二連三地發生,好像無法停止的樣子。外國有本著名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故事講述主人翁愛上一位已婚之婦,最後不得要領,吞槍自殺身亡。這本書推出後大受歡迎,受歡迎的除了是故事情節,這小說更加意外將自殺風氣傳播開去。在這本小說推出後的一段時間,英國各地自殺案件接二連三地發生,調查發現當事人都是受到這小說影響,心理學家稱這為維特效應。研究人員發現維特效應之所以能夠成功,傳媒應記一功。當我們在大眾媒介看見一些負面事情,不少人不單止不會警惕,更會羨慕當事人,感恩他們已經獲得解脫,漸漸思想變得越來越偏激,最後自己也會踏上不歸路,形成惡性循環。在某些國家,政府會禁止記者報導關於小朋友自殺案件,就是為了避免形成維特效應。  記者的存在對於社會健康來說十分重要,他們能夠讓我們知道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但畢竟記者也是人,他們也會有主觀觀點,正所謂「我筆寫我心」,他們能夠決定各類題材報道的數量。當然,報道的主題是否能夠吸引讀者,也是記者取材重點。尤其現今互聯網發達時代,讀者很多都變成了「標題黨」,如果記者不能夠瞬間吸引讀者眼球,自己辛苦撰寫的文章便無人閱讀,所以他們只能投其所好,針對讀者喜愛的東西撰寫文章。打個比方,香港人現在對於持刀襲擊事件人人自危,我們都十分關心事情走向,記者知道只要是關乎這類型報道必定能吸引讀者,這也成為他們重點報道題材。大家需要知道,報道內容是需要發掘的,記者重點發掘某方面題材,自然會獲得較多這方面內容,結果在社會上形成一個共同議題,這能解釋為什麼自殺事件會接二連三地發生,謀殺事件也會接二連三地出現,其實這些事件每天都發生着,只是傳媒有沒有深入發掘和報道。相信現在大家都明白,記者其實都是故事家,他們能夠為我們城市編寫他們心中所想的故事,因為筆在他們手上,他們能夠重點寫他們關心的議題,反之亦然,讀者只能默默接受。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從正面角度來看,記者重點發掘某方面議題,的確可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包括政府,適時做出一些針對性的策略。例如在荷里活事件後,政府決定投放更多資源於精神病患者身上,人們對於街上其他路人行為加以警惕,遇到一些持着武器的陌生人,他們會主動報警作出預防式防衛。從負面角度看,社會人人自危,失去對別人的信任,甚至認為社會已經變得更危險。「平衡」兩個字在這議題上十分重要,我們不要盲目相信眼前看到的東西,我們要明白任何資訊來源都有偏頗可能,我們要不就是不妄下判斷,要不就盡量增加自己接收來源的渠道,正反兩方面訊息都加以吸收,減低偏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