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權力越大,能力越差? 

0
加州帕克來大學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他們想了解權力越大的人,在團隊運作中能夠發揮的能力是否越大。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實驗第一部份工作是一個利用牙籤和糖果堆砌高塔的活動。工作人員先將參加者分為兩人一組,其中一人在小組中會擔當擁有權力的角色,他能夠在活動過程中為另外一位參加者進行評分,而且決定另一位參加者最後能夠獲得的報酬。  實驗第一部份完成後,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三人一組,部份小組成員全部是在第一回合中擔當擁有權力的人參加者所組成的,第一批小組參加者則由第一回合中沒有什麼權力的參加者組成的,餘下的小組參加者則比較平均,部份參加者在第一回合中有較大權力,部份參加者則沒有。在這回合中,工作人員要求各組進行一些需要發揮創意的項目,結果發現,那些本身由擁有較大權力參加者組成的小組能夠在這回合發揮的創意能力普遍較另外兩個小組為低。研究人員表示,那些習慣擁有較大權力的參加者,他們成員普遍擁有過多自信,不願意聆聽別人意見,甚至會貶低其他成員貢獻,將所有成就都攬為自己功勞。在小組合作過程中,他們會經常壟斷發言權,打斷其他成員的對話。大家能夠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團隊中,每個人都是懷着這樣風格行事,每個人都只希望表現自己,團隊合作又怎會順利呢?團隊講求合作,團隊成員應該透過彼的優點和缺點互相補足,但如果一個團隊中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擁有權力的人,能夠完全支配別人,這個團體注定會紛爭四起,消耗了不少理應能夠投放於做實事的資源,導致生產力下降。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實驗告訴我們,團隊合作並不是追求權力表現,真誠和團隊其他成員合作,能夠讓自己和團隊產出都大大增加。進一步來說,權力不應該是透過權力建立得來的,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們講求公平,當我們利用職位權力支配其他人時,他們不禁會問:「你究竟有什麼的能力能夠控制我們呢?」當他們對我們工作能力產生懷疑時,也就會直接影響我們管治威信,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消耗。作為領袖,我們並不需要透過權力抑壓別人,或抬高自己,領袖應該更加謙卑,鼓動團隊成員各展所長,讓整個團隊產出增加,自己威信也會在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來。當然,領袖表現適當權力是必須的,團隊總需要領頭人,擔當決策和承擔的角色,本文重點是領袖在日常和下屬的處事過程中應該持有謙卑態度,不要是無時無刻都擺出擁有支配別人權力的姿態。領袖懂得如何散發權力是一種藝術,出色的領袖能夠在運用權力的時候讓別人感到舒服。 

【勵志文意】你能夠想像以下情景竟然每日發生著嗎? 

0
最近閱讀了由無國界醫生宋睿祥撰寫的《無國界醫生行醫記》一書,書中記錄了宋醫生在非洲諸國的經歷。宋醫生在現代化的台灣學習醫學,掌握當代最先進的醫療技術,但他在貧窮國家行醫的經歷讓他知道,很多先進的醫療技術在貧窮國家竟然一無是處,因為這些國家根本沒有這些醫療器材。宋醫生本是一位骨科醫生,但他在非洲國家行醫,根本不能夠選擇病人的種類,頓然變成了一位全科醫生,外科、內科、孕婦、骨科、甚至牙科,他全部都需要參與。  以下,筆者會和大家分享書中提到的幾個案例,讓大家感受一下自己生活在香港的幸福。  為什麼非洲女子的生育率那麼高?  哈娃是一位孕婦。有天,她請求宋醫生協助,因為她的小孩正要出生,但無論她那麼努力,都擠不出肚裡的小孩。宋醫生先了解一下哈娃背景,原來年紀輕輕她已經懷過15位小孩,但當中不少不幸流產。事實上,哈娃最近懷的五個小孩,沒有一位能夠成功出生。經過診斷,宋醫生認為哈娃應該再努力一下嘗試順產,他認為開刀對於哈娃來說很危險。結果,經過多小時的努力,小孩子還是卡在母親肚子內,最終宋醫生透過開刀協助哈娃生出一位健康的小寶寶。這位小寶寶雖然來到世上,但他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因為非洲國家的小孩死亡率十分高,他們只需要一個小感冒便會誘發併病症而失去生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救贖醫院  救贖醫院內有一個部門叫ICU,對於先進國家來說, ICU意思是深切治療部,裏面有着先進儀器,能夠搶救人們生命。但在救贖醫院內的ICU並沒有任何先進器材,只有幾張簡單病床,上面躺著無助的病人。在當地, ICU的意思為I see u later ,這是一個絕望的病房,這裏的病人沒有一人能夠保著性命地走出病房。簡單來說,這些病人就是在這裏等死。宋醫生知道這裡有些病人如果活在先進的國家,他們必定能夠透過適切的治療存活下去,就是因為他們生在貧窮的國度,他們失去了生存的希望。在這裏的醫護人員,他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能夠讓這些病人能夠有尊嚴地結束生命。眼白白看着病人在眼前流逝,卻無能為力,這個經歷盡顯了當地醫生的無力感。  為了求醫跑上三日三夜  有天,宋醫生接來了一位大約10歲的小女孩,當爸爸抱着她來到醫院的時候,這位女孩面露痛苦的表情。宋醫生看到這位小女孩的左手臂被繃帶綁着,打開後發現裏面有兩塊竹片固定着,當他將所有支撐物拆開後,馬上被眼前看到的景象嚇呆了。因為這位小女孩的左手掌已經沒有任何血色,宋醫生知道這女孩子的手掌已經保不住了。  原來,這位名叫瑪哇的小女孩,三天前爬棕櫚樹採果子時不慎跌倒。由於當地沒有交通工具,所以爸爸只能夠背着瑪哇來到醫院求助。結果,他們足足花了三天時間才能夠來到醫院。最後,瑪哇的手還是需要割掉,但保著性命已經是很好的福氣,她和爸爸在手術後親自多謝宋醫生,這時女孩臉上已經沒有痛苦的表情,只有可愛的笑容。  上面和大家分享了三個關於宋醫生在非洲地區當無國界醫生時的經歷,如果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筆者誠意推介大家購買《無國界醫生行醫記》一書,書中每一字句,都告訴我們活在香港實在十分幸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心理文章】大腦常用兩種方法誤導我們 

0
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能夠完全控制自己的思想呢?有些讀者可能會馬上駁斥筆者:「我當然能夠控制自己的思想,不然誰能夠控制我的思想?」很可惜的是,筆者鄭重告訴大家,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其實我們日常思考都未必是對我們最有利的思考方法產生的,而是受到大腦的誤導影響。  其中一種大腦經常影響我們的思考方法是「爽直思考法」,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認為比較容易想到的事,就是比較常發生的事。」例如,大家認為空難比較危險,還是日常車子交通意外比較危險呢?相信大部份人都會認為空難比較危險,但根據美國數據,美國人平均每年在飛機失事中喪生的風險約為1100萬分之一,但每年在車子交通意外喪生的風險卻達到5000分之一,可見車子交通意外的危險性遠比飛機失事高得多。但是,為什麼人們會覺得空難會比較危險呢?因為我們經常看到電視新聞報導,知道每次發生空難時很大機會所有機上人員都會喪生。但我們沒有想到,每天都有無數的車子交通意外發生,斷送不少人生命。由於媒體報道等影響,人們覺得日常交通比飛機安全得多。其實,現在全球面對的新型冠狀病毒也是一樣,不少專家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致死率甚至不及流感數字,但由於這兩年來的傳媒潛移默化,加上政府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特別政策,讓人們覺得新型冠狀病毒比其他疾病嚴重得多,事實未必如此。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除了爽直的思考方式外,大腦也常利用假設方式誤導我們的思考。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事物表面特徵,就會將這些事物歸類,過程中不經過仔細觀察和研究。例如,我們發現有位女生全身名牌,就會假定她是有錢人;又例如我們看見某人參加教會,就會假設他是一位不會做壞事的好人;又例如我們看見一些人正直的外表,就會以為他們各方面都比其他人優勝;這樣的思考方式其實十分膚淺,我們沒有真正了解過對方,只是透過對方的一些表面特徵,就假設和推斷出對方應該有的屬性。  總括一下,大腦經常會利用直率的思考模式,讓我們不加思索地對事物留下印象,而這些印象很多時都是錯誤的。另外,大腦亦會利用簡單的區分法,讓我們看到事物表象便將他們作出歸納並得出結論。然而,這些方法都讓我們沒有經過周詳和仔細的分析和觀察,引致我們對事情的掌握大打折扣。一言蔽之,大腦是會偷懶的,我們每次進行思考分析時,都要強迫自己作多方面思考,利用不同角度迫使大腦進行分析,讓事件更加全面和立體,這樣才能激活我們的大腦。 

【勵志文章】將錯誤化為優點:列根搞錯「經濟大蕭條」和「經濟緊縮」 

0
美國總統代表着世界上最強國家的領導位置,他雖然未至於需要各方面都是全能,但他身邊必須有一班具有足夠智慧的人協助自己,讓他能夠處理一切問題。大眾沒有要求總統全能,但他們要求總統在發表任何講話之前,都先跟幕僚討論清楚,因為他一句說話會影響着全世界。1980年,列根正和是任總統卡特爭奪總統寶座,他在其中一個競選活動中提到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蕭條, 叫「卡特蕭條」。列根這句說話馬上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大蕭條這個經濟用語並不是胡亂使用的,而當時美國經濟的確未到達大蕭條那麼糟糕境地,所以列根當時用「大蕭條」來形容卡特政府管治下的美國經濟情況着實不太合適。事實上,當時列根競選智囊團本身建議列根形容美國的經濟是「50年來最大的經濟緊縮」,經濟緊縮這個用字比大蕭條溫和得多。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列根大蕭條論提出後,馬上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當然有部份人認同列根的形容方法。但亦有部份人認為列根言過其實,證明列根根本不了解經濟,既然如此,他更加沒有能力令到美國走出經濟窘境。這時候,列根有兩個選擇。第一,他可以在另一場合中修正自己有關「大蕭條」的言論,並用一個較溫和的字眼取而代之。第二,列根可以堅持己見,並借題發揮,繼續指控卡特政府對美國經濟帶來的傷害。  聰明的列根總統採取了後者方案,他在餘下的活動中依然堅持用「大蕭條」形容當時經濟情況並沒有錯誤。他說:「以我所知,經濟不景氣和大蕭條之間的差異不能用嚴格的經濟學術語來衡量,而必須用人們聽得懂的用語來表達。當我們發現身邊不少朋友失業,他們的生活是自1930年代以來最悲慘的狀態,那麼我們應該要知道他們經歷的就是大蕭條!」列根這樣的做法很聰明,他一來反駁那些挑戰他不懂經濟的對手,他指出現在不是爭論學術論語的時候,而是需要解決人民切實每天面對的困難,相信沒有人會反對那些正經歷失業困境的人正經的大衰退的論點。第二,他表現出自己能夠體察民情,使用簡單語言向國民表達現況,而不是利用高深的學術用語,這方面也為他增加了不少親民分數。結果,列根將一個公關災難轉化成為為自己增加勝算的好機會,最後他也在這屆總統選舉勝出,成為美國第77任總統。 

【勵志文章】擇善固執:格林斯潘觀人術 

0
我們的個人素質會反映在和別人的交談當中。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懂得做人的人,其他能夠賢人願意輔助自己,讓自己能夠擔當更重要角色。相反,如果自己做人處事喜怒無常,會直接影響他人對自己觀感,特別是些有能力的人,他們會主動疏遠那些素質比較低的人,因為他們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尼克遜是美國一位十分具爭議的總統,他任內發生的水門事件更加讓他黯然落台,成為美國史上其中一位聲望最差的總統。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有趣的是,曾經擔當四位美國總統任期內的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彷彿有水晶球一樣,他在尼克遜當上總統之前,彷佛一早已經看透了這位總統,對他敬而遠之,保持距離,並沒有在尼克遜任期內擔當一官半職,為的就是明哲保身。格林斯潘曾經在他的自傳中分享了他對尼克遜改觀的一次轉捩點。1968年7月某天,尼克遜召集了一些資深幕僚來到長島附近一間旅館,正要就下星期舉行的共和黨代表大會議題進行討論。這個討論大會十分重要,因為幕僚能夠就下星期舉行的代表大會議題作出深度分析,並為尼克遜準備好各種回答方法和論點。但尼克遜在這次幕僚大會中表現失常,他剛坐下便連珠發炮的用盡各種粗鄙詞語,不斷攻擊民主黨人。格林斯潘這些幕僚相聚一起是為了提供意見,並不是來欣賞尼克遜發表他對民主黨的不滿,格林斯潘心裏感到不是味兒,因為他一直印象中的尼克遜都不是這樣粗鄙形象,這件事讓他看到尼克遜的另一面,他徹底改變了自己對尼克遜的形象。即使尼克遜之後真的當上美國總統,邀請他成為白宮幕僚,格林斯潘也已希望繼續做老本行為藉口,拒絕了尼克遜的邀請。  事實上,尼克遜日後發生的水門事件引發誠信問題,證明格林斯潘當日觀察是正確的,他見微知著,從一次會議就看清楚尼克遜的陰暗面,保持距離,不但讓他明哲保身,也讓他能夠在美國政壇馳騁那麼多年的原因。 

【心理文章】如果對手輕藐你,你應該感恩 

0
凱萊商學院的許慕爾·梅瓦尼團隊曾經進行一個研究發現,一班大學生如果受到別人的輕藐,他在後續任務中會表現得更加積極,達到的結果會比沒有受到輕藐的學生好。輕藐的意思是,參加者會覺得自己不受別人重視,對方未必有實質行為傷害自己,反正這些扮演輕藐角色的工作人員表達出不理會的意思。實驗發現,對人輕藐的態度,甚至比責罵對方更有激勵作用,參加者受到別人輕藐,他們會加努力將自己做好,希望獲得別人重視。相反,如果我們受到別人的責備,無理取鬧,我們的情商會受到影響,很多時候會失去理智,影響日常發揮。所以,當我們遭受別人輕藐時,我們要感謝那人,因為我們的內心不知不覺間會受到激勵,從而做得更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另一個實驗是這樣進行的,一班工作人員將一班學生分成兩批,然後隨機抽出一半學生,並告訴老師這批學生曾經進行智力測驗並獲得較高分成績。餘下一半學生則在早前的智力測驗中獲得較差成績。結果工作人員追蹤觀察,結果發現那些在實驗開頭被告知資質較高的學生,老師一般會給予他們較高分的成績,甚至認為他們行為表現也相對較好。有趣的是,事實上工作人員根本沒有預早為任何學生進行智力測試,工作人員在實驗開頭只是隨機抽取學生為資質較高的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實驗結果呢?研究人員認為,這就是「第一印象」作用影響,當老師初次會見學生時,被告知某些學生智力較高,他們潛意識就會認為這些學生會比較卓越,接下來課堂生活中也會對他們抱有較高期望,認為他們表現比其他同學出色。所以給人第一印象好壞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見工 、會見客人時會穿着整齊的西裝,這些做法都是為了增加別人對我們的好感,從而增加成功的機會。 

【管理文章】淺談水門事件 

0
水門事件發生於1972年,五名來自角逐連任總統職位的尼克遜幕僚團隊闖進民主黨位於水門大廈的競選總部,他們不僅拍攝了一些民主黨機密文件,更加在電話安裝監聽器,這事意外地被人發現,五名尼克遜團隊被捕,並引發起美國史上其中一件最大的憲制危機。雖然尼克遜一直堅稱事件和自己無關,但他在水門事件發生後一直採取隱瞞政策,甚至協助銷毁相關證據,讓人覺得有點無屍顯見私。  而且,尼克遜更嘗試將這事的責任全都推在下屬身上。結果,一些涉案下屬深感不滿,主動向當局提到白宮辦公室一早安裝了語音啟動的錄音系統,能夠記錄白宮內所有人的對話。於是,法官要求尼克遜交出相關錄音內容。讓事件更複雜的是,尼克遜總統起初利用行政特權拒絕交出相關錄音,甚至要求更換針對自己的特別檢察官,結果足足更換了三位司法部長,才能夠成功更換到這位特別檢察官,原因是其中兩位司法部長寧願辭職也不願意無理解僱這位特別檢察官,歷史上稱這事件為「星期六之夜大屠殺」。由於尼克遜持續隱瞞和不合作,縱然官方並未找到實質證據說明尼克遜直接參與水門事件,但公眾對於他的誠信已經產生極大懷疑。尼克遜本人也知道他第二任總統任期才剛開始,看這形勢,他絕對沒有可能飽順利完成餘下任期。於是,他在1974年8月8日,正式宣布辭職,但他自己直至去世時還堅稱自己是無辜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1974年的9月8日,新任總統福特宣布無條件赦免尼克遜曾經可能干犯的所有罪行,事件令福特飽受抨擊,有些人甚至認為這是他早和尼克遜預先訂下的條件,讓他能夠成為美國總統。有些人則認為福特這樣做是由於他和尼克遜的友情。無論如何,這次特赦事件嚴重影響福特管治威信,也直接導致他在1976年的總統大選中落敗。  幾十年過去,不少當時抨擊福特赦免尼克遜的政治家(甚至民主黨)人,現在都認為當時福特對於尼克遜赦免是正確的選擇,也是為了美國福祉作出的最好決定。以美國總統克林頓太太希拉里提到,她當時強烈抨擊福特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共和黨的死穴,但他現在覺得福特當時的決定是絕對正確的。希拉里並非唯一改變立場的人,時間能夠說明一切,當時不少抨擊福特的人也許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和出於自己利益考量。時間過去了,現在這些政治家已經退休了,他們能夠說「真話」。這時候,他們終於站出來為福特赦尼克遜事件作出平反,說出心底話。當然,赦免事件並沒有明確的尺能夠量度是否正確,但明顯福特這樣做是為了讓尼克遜的水門事件盡快完結,讓民主黨和共和黨能夠一起合力,讓美國繼續向前發展,不要再為着已經發生的水門事件浪費時間和精神。事實上。從歷史證明得這樣的決定是正確的,而在道德層面上,則需要留待不同的哲學家互相參詳。 

【勵志文章】我不知道

0
有天, 有人請教拉比弟子說:「請問人生是什麼呢?」 弟子剛巧讀過拉比的著作,裏面提過關於人生的概念,於是就滔滔不絕地向這人分享拉比的論點。 接着,拉比剛巧出現,那人就直接再去請教拉比什麼是人生,誰知拉比卻說:「對不起,我不知道。」 各位讀者可能會覺得十分奇怪,為什麼拉比會在著作中對於人生提出很多不同的見解,但當有人面對面問他何謂人生的時候,他卻會回答不知道,那麼究竟拉比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提起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認為人需要通過不斷發問而獲得知識,蘇格拉底認為世界上人不知道的東西實在太多,所以不能說自己知道什麼。當我們認為自己已經認識了某東西,其實只是突顯我們的無知。當然,蘇格拉底是一位哲學老師,他也會樂於向弟子分享自己觀點,但他認為這不代表自己對於人生已經有所認知,他一生還在苦苦追求著知識,直至死的一刻。 相反,故事中的弟子,他看了拉比的著作便班門弄斧,這更顯出他對人生的無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對於身邊事物已經了解,因為這只會讓我們停止進步。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勵士文章】談健康 

0
這是筆者一位朋友的親身經歷,朋友今年40歲,在10多年前,他患上了鼻咽癌,雖然他成功戰勝病魔,保著了生命。但在電療和化療期間,導致他幾乎失去了全部牙齒,現在他基本上每天只能夠進食稀粥,十數年如一日。而且,他每天晚上九時多就要睡覺,不是因為他想休息,而是每天到了這時間,他就會感到異常疲累。  提起病魔,這位朋友積極面對,他表示這個病是由於吸煙及遺傳引致的,他家族中有數位成員都因這病離世,筆者詢問他是否會對於死亡有恐懼,他淡然說:「這一切都是上天安排的,無法避免。」他跟筆者分享說:「當天,共有三人和我一起進入醫院接受治療,一位是老人家,另一位是比我還要年輕的年輕人,但經過治療後,那位老人家康復出院,依然健步如飛,身體甚至比之前更加強壯。但我接受治療後,彷彿只餘下半條人命。而那個比我還要年輕的朋友,他在接受治療後不敵癌魔,很快就去世了。」從這段說話中,筆者感受出人的無奈,我們的年紀、健康,並不是必然的,今天我們或許比其他人都優勝,但如果上天想取回的話,我們很便會失去一切。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筆者十分欣賞這位朋友的堅持,他每天依然努力工作,縱然身體不適,但勇敢面對。從他身上,筆者看到了正能量,這種正能能量不是用口說出來的,而是用生命實踐出來的。筆者最近經常提到「毒性正能量」。所謂的「毒性正能量」提出不少人每天經常都叫別人充滿正能量,不要向壞的方向設想,但其實這是不切實際的。人生就是有順境和逆境,我們必須要接受逆境的存在, 最逆境時放鬆自己心情,加強自己的心理彈性,讓自己迎難而上。 

【勵志文章】談隱士 

0
最近閱讀了一位美國人比爾·波特寫的《空谷幽蘭》一書,這位美國人真有心思,他遠赴中國尋找現代隱士。隱士是指那些放棄塵世煩俗生活,跑到深山裏生活潛修,在《空谷幽蘭》書中訪問的隱士多半已經在深山裏居住超過幾十年,他們大多是正在修行的和尚和僧人,他們憑藉弟子和一些有心人奉獻,以維持基本生活 。這些人士甚至沒有經歷過中國朝代更替,因為新中國成立才60多年,不少人已經在深山裏居住超過這個時間。然而,這反映另一個問題,隱士的年紀普遍比較大,根據作者描述,現在中國隱士數量越來越少,而他們能夠活動的空間也越來越少。中國經濟騰飛,旅遊業興起,傳統隱士喜歡居住的地方,例如華山等等都成為了熱門旅遊景點,隱士喜歡遠離凡塵生活,來到深山居住其實就是為了獲得一個寧靜環境進行修練,但當這些深山都變成了熱門旅遊景點,幽靜的地方越來越少,他們只好跑到更加偏僻的地方。而不少年輕人面對現代社會的誘惑,都不願意放棄塵俗生活跑到深山去。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提到隱士的歷史,他們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以下筆者會和大家分享幾個著名隱士的例子。  商朝末期,紂王凶殘成性,不得民心。當時周武王決定揮軍起義,當時周武王朝中有兩位食客,名叫伯夷和叔齊,他們本身是商朝的大臣,所以不希望周武王攻擊故國,於是勸諫武王。但武王不聽他們意見,於是勃然大怒,氣得周武王差點將他們處死,幸得姜子牙規勸,事件才暫時解決。最後,周武王依然攻打了紂王,並取而代之,這時候伯夷和叔齊退隱山林,並以絕食抗議,最後餓死。伯夷和叔齊為了自己相信的東西和原則,以死抗議,他們已經成為忠誠的象徵。  中國戰國時期,屈原是當時的著名詩人,他是楚國人,一心希望協助楚國強大起來,對抗日漸興起的秦朝。但當時楚王改變立場,希望和秦國交好,但屈原認為這是錯誤的,他甚至在朝上數度直斥楚王策略的不是。結果,楚王勃然大怒,將屈原眨到荒郊之地18年。在這18年間,他雖然位處偏僻地區,但無日不關心國事,當他知道秦王攻打楚國,楚王被逼遷都的時候,他心灰意冷,跳落汩羅江自殺。屈原這個故事,其實有點被迫當隱士的感覺,他本身希望熱烈參與國事,但由於政治環境,自己被迫退隱。  上面兩個都是一些關於隱士下場不好的例子,但其實中國有不少隱士都是生活得十分好,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諸葛亮年輕時候在深山居住,當時正在建立自己王國的劉備從各方消息中知道諸葛亮才能,於是他三次到訪諸葛亮草廬,希望請他出山協助自己。結果,劉備用誠意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不負所望,協助劉備多次以弱勝強,利用有限資源,建立起蜀國,變成三國鼎立局面。事實上,當劉備死後,以諸葛亮實力,大可以對劉備的兒子劉禪取而代之,成為新國王。但諸葛亮並沒有這樣做,他依然鞠躬盡瘁地輔助劉禪。  總括而言,隱士通常都是對於現實中有一些不滿或看不透的地方,因而希望自己找一個寧靜的環境生活,收埋自己感悟人生。大家不要看輕他們的能力,事實上,我們看到不少歷史上的隱士都是出色的政治、文學人才,他們有的空有一腔抱負未能舒展而歸隱田園,例如陶淵明、范蠡和竹林七賢等等。有些則在山林中等待別人賞識的機會,例如諸葛亮。他們生活在深山中,並不代表他們與時代脫節,他們只是利用深山幽靜環境讓自己能夠領悟到更多知識,當他們出山後有煥然一新感覺。隱士有一種待價而沽的感覺,他們就像活在山林當中寶藏,當塵世人聽到某人隱居山林中有特別本領,就會利用誠意打動他們協助自己。但在21世紀,由於資訊發達,人們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大,人待價而沽策略相信已經越難做到,因為現在人才過剩的情況下,雇主已經有很多的選擇,他們犯不着千山萬水來到山林之間物色人才。另一方面,在科技資訊發達年代,活在山林中,縱然我們有無敵的邏輯思考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基本的電腦和相關技術知識,能夠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社會隱居山林的人士越來越少,因為需求也下降了。當然,現在人們提出地球村,你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快情況,也不需要隱居山林,可以利用移民等方式逃離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展開新生活,因此隱居山林的實際需要也減低了。《空谷幽蘭》這本書為我們介紹了中國現時還有的少數隱士,但相信過多幾十年,隱士數目將會更加之少,真正成為歷史產物。 

【勵志文章】信心改變命運: 1415年英法戰爭的啟示 

0
英國和法國是兩個愛恨交纏的歐洲強國,他們民族有着強烈主見,歷史以來彼此衝突永沒止息。歷史中某些時間,英國和法國利用皇室之間建立姻親關係,獲得短暫的和平,但隨著日子過去,英國和法國之間的衝突又會重新浮現出來,甚至會爆發戰爭。  1396年,法國國王查理六世的女兒下嫁了英國國王查理二世, 結了秦晉之好,兩個國家宣布停戰。可惜的是,英國國王查理二世不久之後就被另一個家族謀朝篡位,亨利四世取而代之成為了英國的新國王。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國王對法國採取了南轅北轍態度,亨利四世的兒子亨利五世繼承王位後,要求法國割讓領土給英國管治。法國當然不會同意,於是展開了英法長達100年的戰爭。戰爭期間,亨利五世禦駕親征,在一段時間中取得了不少法國領土。由於英國軍隊遠征法國,戰爭需要大量的金錢,英國漸漸顯得有點力不從心。而且,遠征軍不少成員加在戰場上患了一些疾病,失去了戰鬥能力。在這時候,法國軍隊乘機反攻,英軍節節敗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時英國軍隊都認為自己後繼無力,將會被法國打敗,紛紛希望撤軍。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當時法國兵力遠比英國強,這時候英國能否全身而退也是未知數。亨利五世知道,戰爭最重要的就是士氣,所以他決定化被動為主動,在一場戰鬥中,自己主動衝上戰場擔當先鋒位置,奮勇地衝向法國士兵。其他英國士兵看到國王這樣努力,於是也紛紛燃起鬥志,向着法軍殺去。結果,亨利五世以6000名士兵,戰勝法國由30000人組成的軍隊,在以一敵五的情況下取得勝利。  亨利五世在這場戰爭中勝出並不是他擁有的軍事力量,而是他殲滅敵人的信心,他明白「不成功便成仁」,他寧願戰死在沙場,也不願成為俘虜,他將這個訊息灌輸給同行的士兵,結果齊心合力,返防守為主動進攻,最終獲得勝利。 

 【勵志文章】管控自己的情緒:奧斯卡打人事件 

0
看到這個題目,聰明的讀者必定會知道筆者正要題及的正是剛發生於美國奧斯卡頒獎典禮的Will Smith打人事件。當天,奧斯卡找來了著名的黑人諧星 Chris Rock 擔當主持,希望為頒獎典禮帶來一點趣味。喜歡看棟篤笑的朋友都會知道,很多時候主持的冷笑話都是來自於自嘲或利用別人喜愛的議題放大發揮。當時Will Smith由於正角逐影帝寶座,所以他的座位被編排於台前當眼位置。台上的Chris看到Will Smith的太太禿着頭,或許他一是沒有想起嫂子禿頭的原因是因為長期病,或許他高估了自己和Will Smith和太太的友誼,或許他一時考慮沒有周詳,於是他利用Will Smith的太太的禿頭一事開了一個笑話。  結果, Will Smith突然走到台上,狠狠地向Chris手臂打了一下。當Will Smith回到台下就坐的時候,還高聲疾呼,要求Chris不要再提及他太太名字。在對話中, Will Smith充滿着髒話,讓全場人,以至世界各地正看着直播的觀眾都目定口呆。當天晚上, Will Smith成功獲得了影帝殊榮。但卻引起了無數人的抨擊。不少人認為Chris本身就是一位諧星,角色就是讓人帶來歡樂,在他的表演過程中或許導致Will Smith有不愉快感覺,但暴力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Will Smith作為不少人的偶像,更加不應該利用私型懲罰看不順眼的人,這暴力行為無論以任何「保護家人」理由為包裝也不能被接受。  (adsbygoogle...

【心理文章】名牌的價值 

0
長輩經常教導我們,不要崇尚名牌,因為人最重要的是內涵,不是外在的包裝。真的嗎?外國曾進行一個研究,可能會為大家帶來截然不同的想法。研究人員邀請參加者擔任面試官,他們工作就是需要在兩位參加面試的應徵者中挑選一位作為聘請對象。這兩位參加面試的參加者擁有着相同的年紀、學歷、工作經驗,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位參加者只是穿着平平無奇的平價H&M衣服進行面試,相反另一位參加者則穿着昂貴的名牌LV衣服參加面試。  結果發現,大部分擔任面試官的參加者都會選擇聘用那位身穿名牌的應徵者,認為他們較合適工作。研究人員將這心理現象稱之為「昂貴訊號理論」。當我們穿着名牌的時候,其實是在宣示自己擁有足夠的財力,同時暗示自己擁有比其他人高的能力,否則也不能夠應付這些名牌開支。然而,你能夠穿着名牌並不代表你本身有強大的賺錢能力,或許只是因為你擁有豐厚家底,或者之前你透過運氣從彩票贏得巨額的獎金,但人的心理就是這麼的膚淺。當我們看見別人衣着光鮮,自然就會對他們有另眼相看的感覺。和別人接觸的時間越短,我們越容易會受到「昂貴訊號理論」影響。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在另一個研究中, 180名參加者會看到三張不同的照片,每張照片中都會有一位身穿白色Polo衣服的女生,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看完這三張照片後,嘗試評估她的財富、地位和吸引力。第一張照片中,那位女生的Polo衣服當眼位置上有一個名牌標誌,第二張照片中的女生的Polo衣上有一個平價牌子的標誌,第三張照片中的女生Polo衣上則沒有任何標誌。結果發現,參加者普遍認為那位身穿名牌Polo衣服的女生擁有較高的財富、地位和吸引力。  「佛靠金裝,人靠衣裝」,這句說話原來真的有用。不過要留意的是,研究人員同時指出,當我們向別人展示名牌時,不能夠過分炫耀,例如不能夠主動跟別人說:「你留意一下,我這件LV是限量版。」這樣進擊式炫耀,會為自己形象帶來反效果。自己身上的名牌,需要讓別人不經意的情況下觀察到,不需要自我吹噓,這樣能夠散發優越感將會更加突出。 

【管理文章】一個高效率團隊的討論方法 

0
2012年, Google進行了一個關於出色團體的研究,他們想知道怎樣的團隊作風能夠達致最高的效率。通過這研究,研究人員想知道團隊不同成員有着不同的工作風格,他們之間會如何擦出火花,讓團隊產生1+1等於無限的效果。這個研究成員由組織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工程師和統計學家組成,他們用了3年時間分析了不同組織成員的人格特質、成長背景、喜好和日常習慣,終於發現了一些工作效率卓越團隊有着一個共通點,就是團隊成員在日常交流的發言比例大致相同。也就是說,團隊所有成員都能夠暢所欲言,沒有部份人壟斷了小組討論的大部份時間。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進一步來說,工作人員發現這些高效能組織,成員好像有默契,能夠輪流發言。當團隊中某成員發言時,其他成員會認真聆聽,並在其後的發言中加以適當的回應。這樣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大家不妨留意下,在日常工作會議時,很多人都是自說自話,他們或許在進入會議室之前已經將自己正要說的話準備好,會議中只是對稿直說,並不會針對與會者其他成員發言加以深入留意。這現象十分正常,因為人們對於自己早已準備的東西會較有信心,我們心態上會希望會議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照書直說。原因是如果我們需要回應與會者其他人的意見,我們就必須十分留心對方發言,並加以分析,不少人對於自己的應變力信心不夠,加上不願意冒上出丑的風險,於是會議變成了成員各自的演講會,失去了會議交換意見的意義。  當我們知道一個出色團隊需要讓成員有平均的表述機會,我們首先要讓成員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工作。當成員知道自己即使說錯了話也沒有人會取消或責怪自己,日子有功,他們自然會勇於表達意見。對於一些喜歡表達意見的成員,有時候要學懂忍口,其中一個簡單的練習方法是,當別人說話的時候強迫自己在對方說話中找出一些可以深入研究的部份,加以思考,在適當的時候作出回應。這樣一來能夠讓自己吸收多一點別人的看法,二來也能夠訓練一下自己的反應能力,一舉兩得。 

【勵志文章】談六祖惠能

0
中國歷史上有三位著名的偉大思想家,合稱為「東方三星」,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教,今天筆者會和大家分享佛教的代表六祖惠能。六祖惠能出生於唐朝貞觀12年,也就是公元638年農曆 2月8日,話說他出生時全身充滿香氣,而且他從不喝母乳,每逢夜晚有神人會為他送上甘露作為糧食。他出生後第二天,兩位和尚來到了他家中,並替他取名字「惠能」。從此之後,惠能便一直沿用這個名字,從未改變。當他三歲的時候,他爸爸因為急病去世,從此惠能便和媽媽一起互相扶持,以打柴為生。然而,惠能自小便對佛教充滿熱情,他縱然家境貧窮,依然全心於佛學發展。有天,他希望出家成為和尚,弘揚佛法。他媽媽馬上答應了孩子要求,但他舅舅卻因為認為惠能家境貧窮,所以希望惠能能夠作出全面考慮,然後才出家,舅舅就給了惠能一個難關,他跟惠能說:「你家門口有一塊巨大石頭,如果你能夠跪拜它,而導致這塊石頭分成兩塊,那麼你就出家吧。」惠能並沒有看輕舅舅這個要求,由那天起,他每天都會跪在那塊巨石前參拜。結果有一天,天上打起雷,雷聲一響,這塊石頭被一分為二,舅父無話可說,只好讓惠能出家。從此可見,惠能從小就已經與佛結緣,而且他是一個永不放棄的人,縱然舅父請他跪拜大石,原因很可能是想嚇退惠能,但他的堅持讓上天感動,利用打雷將巨石一分為二。這故事告訴我們,不管難關有多大,只要我們不放棄,總會有神蹟出現。 獲五祖弘忍法師收為學生 弘忍法師是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法師,惠能於是就前往法師所在的黃梅縣,向弘忍法師拜師。弘忍法師說:「請問你是哪裏人,你來這裏有什麼要求呢?」 惠能回答說:「弟子由嶺南新州而來,希望能夠拜你為師學佛,除此之趙並沒有其他要求。」 弘忍說:「你是嶺南人,那裡居住的都是未開化的少數民族,你能學佛嗎?」弘忍法師這樣說,明顯是想考驗一下惠能法師,看看他的回答方式。 惠能說:「人雖然有南北地區之分,但佛法並沒有南北分別。少數民族雖然和和尚有不同,但是我們都具有佛性,有什麼差別呢?」 弘忍十分滿意惠能說答案,但礙於當時社會觀念並不是這樣,不少待從正站在弘忍法師旁邊,於是他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接受惠能在這裡幹活,惠能被安排擔當劈柴,煮飯等工作,這苦功一做便維持八個多月。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直至八個月之後的某天,弘忍走到後院,對惠能說:「你明白我為什麼要讓你先做苦工嗎?因為我害怕有人會對你不利,所以一直沒有跟你保持親密的交流,你明白這個道理嗎?」惠能回答說:「弟子完全明白師父心意,所以我一直不敢前往佛堂,以免別人閒言。」從這個事例中,我們看見弘忍法師和惠能惺惺相惜,弘忍法師早知道惠能充滿佛根,但槍打出頭鳥,如果弘忍法師一早已經偏愛惠能,心術不正的份子必定會槍打出頭鳥,攻擊惠能。於是,弘忍法師讓惠能當一些看似辛苦而且不重要的工作,目的是讓他能夠在保護下成長。而惠能一心潛求佛法,他知道師父讓他當這些苦工是用心良苦的,他依然默默接受,可見他的毅力。 榮升六祖 有天,五祖決定尋找接班人,他就給弟子一個難題,讓他們解釋何謂佛法。結果,惠能寫下了一段千年絕句,獲得了五祖賞識,正式繼承五祖衣鉢。這句名言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法師知道如果別人現在知道惠能承繼了自己衣鉢,由於惠能並未發展出自己勢力,必定會被有心人加害,於是他就送惠能離開佛寺,隱修一段時間,待時機成熟才重出江湖。於是,六祖惠能隱居了15年,期間他不斷進修自己,在江湖中吸取閱歷。 有天,六祖惠能來到了廣州法性寺參加印宗法師講經會。當時會場內吹氣一陣風,場地內旗幡隨風飄動,這是一個和尚說:「這是風動」。另外一位和尚說:「這是幡動」,兩者爭論不休。惠能上前說:「這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兩位心動。」六祖惠能這句說話十分有道理,如果我們將時間分為不同的點,世界上的事物的確不會動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將時間點連結起來呢,這就是我們的心境。所以,究竟是風吹動幡,還是幡自己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進一步說,當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逆境本身是靜止的,不會對我們帶來什麼傷害,但如果我們心態負面,不管逆境多麼的微小,也會為我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心態決定一切,這就是六祖惠能為這些和尚帶來的一點啟示。 六祖惠能宣揚佛法以簡單為主,他不會將佛法包裝成為高深的學問,而是利用簡單的對話向學生教授知識。例如有次,他向學生分享如何虛懷若谷面對人生,他就對學生說:「那些經常以為自己是王的平民百姓,最終都不會當上王。那些口中經常談佛,但內心依然執迷不悟的,這些人永遠都不是我的弟子。」他的意思是說,心態最重要,如果我們心態不好,不管我們外在如何包裝自己,終歸會有被揭穿的一日。 又有一次,一位官員請教惠能說:「弟子聽說達摩祖師當年教化梁武帝時,武帝問:『我一生建造不少寺廟,供養僧人,奉獻財物,請問我達到什麼功德呢?』達摩祖師說:「實在沒有什麼功德。」弟子不明白這個道理。」這時,六祖惠能解釋說:「你先不要懷疑達摩祖師的說話,這是因為梁武帝心存邪念,他做這些「功德」都只為自己的利益,所以不能夠將這些都視為功德。我們潛收佛法,應該將重點放在佛法身上,而不是利用佛法為自己謀求利益。」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得出六祖惠能經常會利用一些簡單的故事分享佛法。 總括而言,六祖惠能是中國其中一位最出色的思想家,他將高深的佛法利用簡單觀念表達出來,讓普通百姓也能夠參詳得到。

【勵志文章】露露 

0
有天,一位拉比參觀精神病院,他聽見一間房間傳來一位病人叫聲:「露露,露露。」  拉比就問醫生:「為什麼他會不斷叫著露露呢?」醫生笑着回答說:「因為這人被一位叫露露的女子所拋棄。」  拉比搖一搖頭,為這位痴心男歎息,一邊繼續向前行。當他來到另一間房,又聽見裏面的病人說:「露露,露露。」拉比問醫生:「為什麼這人又會叫着露露的名字呢?」醫生笑着說:「這位正是露露的現任老公。」  拉比嘆了一口氣說:「生活上有兩種不幸,一種是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不幸,另一種則是因為得到而獲得的不幸。」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管理文章】必要留意的瀑布效應 

0
瀑布是由於河流河段落差異造成的自然景觀。任何河流由小小的水源為起點,然後隨着河流經過不同地方,其他支流匯入,導致水量增加,河流越來越長,水量越來越多。瀑布效應的意思是,當某人首先提出一個點子時,團隊中其他成員都會陸續和應這個點子,導致這個點子在團體中的聲望越來越高,形成羊群效應。本來團體有相同想法是好事,但如果一個本身錯誤的點子透過瀑布效應導致影響擴大,就會導致團體迷思,讓團體做出錯誤決定。  打個比方說,諾基亞高層就是因為認為智能手機不會代替傳統手提電話,於是董事局決定不對於智能手機開發加以投入,結果讓諾基亞這個手提電話制作商皇者痛失先機,最終步上被淘汰的道路上。柯達相機本身是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同樣由於管理層對於智能相機不看好,導致破產之路。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一個越有權勢的人,能夠做成的瀑布效應會越大,因為其他團隊成員都會對領袖馬首是瞻,如果領袖犯了錯誤,其他團體成員因為瀑布效應加以附和,最終將會導致團體陷入迷思。領袖需要避免瀑布效應,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沉默,先讓團隊其他成員盡情表達意見,領袖的角色需要在團隊中收集最多的意見,加以整理,最後在眾多意見中作出選擇並找出最好的方案。美國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會引起世界金融波動,所以他經常在談話中表達得似是而非,讓人不易解讀。他曾經說:「如果你認為自己能夠解讀我的意思,那麼顯然你已經犯上了錯誤。」格林斯潘明白自己的影響力,他不希望瀑布效應會在自己的身上施展開去,於是他盡量會在公眾面前表現沉默,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夠連續為四位美國總統服務的原因。 

【心理文章】不要只跟朋友說「看開一點」 

0
當朋友遇到困難和逆境時,我們應該充當開解角色,幫助他們從幽暗隧道走出來。我們和朋友關係越密切,別人會越看重我們的說話,我們大家都需要學習如何能夠讓別人聽得舒服,又不會對別人產生二次傷害的說話技巧。  什麼?我們開解別人,竟然會為別人帶來傷害?對的,筆者先舉一個例子,別人告訴你他剛和女朋友分手,原因是女朋友出軌。這時,作為朋友的你,可能會跟朋友說,「不要緊,看開一點吧!」相信大家都曾經說過類似說話,但有沒有想過這說話可能會對他構成二次傷害呢?為什麼你會叫我看開一些?難道這事是我的錯誤嗎?心理學家潔米·扎克曼提出了「毒性正能量」概念,意思是說「某些人總會在自己或朋友感受到痛苦或遇到困難的時候,依然堅持只用正面的心態去面對,盲目保持正向心情。」也就是說,無論遭逢什麼困難,這些人口邊總是掛住「正能量」三字。擁有毒性正能量的人,他們對自己會產生極大壓力,他們總以為有不愉快的感覺是錯誤的、是羞恥的,是他們不對的地方。這時候,如果有其他人開解時再加一句,叫他們「看開一點」,他們就會更加認為自己不愉快感覺是錯誤的,形成二次傷害。  要解決毒性正能量的方法是,我們必須要接受逆境的出現,世界上有好必然有逆境,我們不能期望出現在人生中的全都是順境,否則人生便會沒有趣味。沒有逆境,就不會對比出順境的幸福。我們沒有需要隱藏面對逆境時的不安,因為任何情緒都會隨着時間而淡忘,我們接受接受負面情緒,讓自己有一點空間和時間適應和解決眼前困難,這時候便能輕鬆回復正能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如果我們需要為朋友作出開解,我們不妨多說以下這種說話:  1:我知道你現在不開心,這是正常的,不用擔心;  2:我知你現在有些情緒反應,這是可以的;  3:你可以慢慢跟我分享,我會一直陪着你  千萬不要說以下的說話:  1:看開一點吧,不要為這些小事煩惱;(你不是本人,又怎應知道這是小事呢?何況這句說話有攻擊性,好像說如果朋友因這「小事」感到不快是他的問題,做成二次傷害)  2. 笑一下便好了;(如果笑一下真的能夠解決全部問題,相信世界都沒有問題了)  3. 有什麼值得哭呢,很快就會沒有事 ;(哭是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不應抑制自己的情緒) 

【心理文章】悲傷的五個階段 

0
1969年,美國神經病學家伊利沙伯在著作《死亡與臨終》一書中提到她從臨終病人的觀察中獲得啟發,總結出人們面對悲傷的五個階段,分別是:  否認  憤怒  討價還價  抑鬱症  接受  然而,在這幾十年間,伊利沙伯這套悲傷五個階段理論不斷被人挑戰,但亦無損這理論在心理學上的影響力。  一:否認階段  當災難發生初期,人們會認為現在面對的處境並不是真實的,也許只是一場夢。例如醫生剛告訴自己患上絕症,不少人都會以為醫生診斷錯誤,不願接受。  二:憤怒階段  當日子一天一天過,人們在沒有辦法否認災難來臨的事實,就會變得憤怒,他們心想:「為什麼這些不幸事情會出現在自己身上呢?」自己每天都做善事,對其他人都十分友善,為什麼自己會落得如此下場,這個世界真的不公平。在這個階段的朋友很容易會怨天尤人,心情陷入憤怒狀態。  三:討價還價階段  人們由懷疑逆境來臨到接受逆境已到,接著來到第三階段,他們希望和逆境討價還價。一些患上絕症的病人會祈禱:「我明白自己已經患上了絕症,但我的孫兒還有兩年就大學畢業,我十分希望能夠參加他的畢業禮,如果能夠給我多一點時間活著,我就心滿意足了。」有時候,我們更加會願意犧牲一些東西以博取上天接受我們的交易,例如不少人會到寺廟奉獻金錢,也會在這段時間比平常更加願意助人,其實這些都是當時人希望和逆境作交易而作出一點付出。  四:抑鬱階段  當我們透過嘗試和逆境交易也不能獲得憐憫,問題依然未解決,這時候我們便會產生抑鬱狀態。因為我們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做採取挽回劣勢,我們心情會感到十分不快樂,有一點萬念俱灰感覺。這時候人們會走進山洞中,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整天都悶悶不樂、沉默不語。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五:接受階段  由於我們知道逆境已經無法逆轉,漸漸我們會變得接受現實,從山洞裏走出來,希望能夠用最後努力作出為最壞打算作最合適安排。例如一些患上重病的朋友,他們在最後的歲月會忽然變得樂觀,主動和身邊人交代身後事,不再忌諱死亡。  上面就是悲傷五部曲,但如文章開頭提到,直至現在,不少心理學家依然對於這理論有所懷疑,原因如下:  一:從臨床觀察中,未必所有人在絕望階段都會經歷上述五個階段的所有步伐;  二:即使人在絕望中出現上述五個階段的情況,出現的次序依然有機會不一樣,  當然,不同人有不同的感覺,我們無法確定悲傷的人是否一定會遭遇上面五種感覺。但這理論的關鍵在於讓我們及早預防逆境時可些遇到的心理變化,增加我們心理彈性,應付日常的挑戰。 

【國際】《紀念五天:風暴摧殘後醫院的生與死》 ( Five Days at Memorial) 

0
最近閱讀了《紀念五天:風暴摧殘後醫院的生與死》一書,這是一本寫實記錄,作者雪莉•芬克記錄了2005年8月新奧爾良被颶風卡特里娜吹襲時,當地一間斷水斷電的醫院爭分奪秒救助病人的過程。由於風暴傷害力比官方預期強得多,對各地造成嚴重破壞。尤其是對於正在接受治療的病人,他們被逼留在斷水斷電醫院中,室內溫度高達38度,可見他們面對的情況多應惡劣。面對災情,這些病人就連逃跑機會也沒有。醫院為了救回最多病人,他們將病人分類,那些病情較輕而且能夠活動自如的病人首先撤退,但對於一些生命垂危,情況不樂觀的病人,當時醫護人員採用了「安樂死」方法,親手為這些病人結束生命,為的就是以免他們遭受更大的痛苦。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由於安樂死在美國當時仍是有爭議的做法,醫療人員在疫情後被起訴,主控官認為他們沒有權利褫奪其他人生命。但不少人認為這班醫療團隊在災情期間需要承受巨大壓力,他們也是出於善心為着這些本身已經希望不大的病人減低最大痛苦,他們不應該因此受到處分。民眾紛紛聲援這班醫療團隊。至今安樂死依然不是世界普世價值應許的方式,儘管接受安樂死的人願意將自己的生命交托醫生,一個人是否有權利決定另一個人生命,主流意見仍然沒有共識。  針對這次災情,筆者想表達人生無常,當我們以為自己能夠掌控世界的時候,但當真正災難來臨時,人類卻會顯得不堪一擊。以這次風暴為例,當風暴剛發生的時候,一些久經風雨的專家,他們根據歷史數據顯示,這次風暴對新奧爾良並不會產生什麼巨大的災害,負責控制疫情的馬修·柏德瑞就是其中之一,但曾經坐陣美國國家安全應變中心處理過多次的突發災害。在颱風吹襲的時候,他接收到無數決堤警報,但他根據士兵報告的資料,表示沒有看到決堤跡象,而且從電視中看到人們正在開派對,加上憑他過往的經驗這次疫情不會嚴重。當天晚上,他不但沒有留守應變中心指揮工作,反而回家休息時,只是懶懶地向下屬留下一句:「讓我們第二天再評估事件吧。」當時美國國務卿賴斯在颱風肆虐當天竟然離開華盛頓前往紐約看百老匯演出,翌日更加到高級鞋店購物。專家們沒有考慮新奧爾良處於距離海平面較低的低窪地區。結果當專家們作出反應,災情已經十分嚴重。這次事件一半是天災,另一半是人禍。我們不能控制天災,但如果當局能夠對於突發事件多一點留意和關注,相信事情不會變得那麼糟糕,那些可憐的醫療人員也不用懷著不安的心情為病人執行「安樂死」,病人生命也能獲得保障。所以,筆者認為在討論這班醫療人員是否需要因為執行安樂死而受罰的同時,我們需要深度思考一下究竟是什麼因素引致醫護人員需要作出這艱難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