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恩人回報效應 

0
大家有沒有發現,不少公司都會願意投放一些資源贊助弱小社群,老實說,投放資源給弱勢社群改善生活,公司從中得到的廣告效益未必及即是在各大媒體打廣告為大,為什麼這些企業依然會這樣做呢?原來,這些企業助人計劃是一種「放長線、釣大魚」的助人方式。  杜克大學丹·艾瑞利教授曾經進行一個研究,他們將參加者分為兩組,工作人員要求兩組參加者參看兩個畫廊的畫作,這兩個畫廊的作品分別由「第三個月亮」畫廊及「孤獨的狼」畫廊提供。工作人員告知參加者其中一個畫廊十分慷慨,他們為了答謝參加者,會為參加者提供一定酬金。針對第一組參加者,工作人員表示酬金是由「第三個月亮」畫廊提供,第二組參加者則被告知酬金由「孤獨的狼」畫廊提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參加者欣賞這兩個畫廊作品的方法十分特別,他們不用在畫廊中穿梭,反而被安排躺在一部功能性磁振造影機中,工作人員會將這兩個畫廊合共60幅作品投射在機器裏面,好讓參加者能夠清楚看見。而且,在每幅畫左上角,都會顯示出提供畫作的畫廊名稱。當參加者欣賞完畫作後,他們需要將作品按照喜好次序評分。結果發現,參加者對於贊助自己酬金的畫廊作品會有較高的評價。  回應首段的問題,其實不少公司在贊助有需要人士時,他們並不是着眼於即時利益,而是希望將自己的品牌形象建立在對方心中,正所謂:「受人恩惠千年記,寒天一滴水點,滴在心頭。」在別人有需要協助時候提供協助,往往會在對方中建立優質形象,這形象是較為正面和持久的,這種軟性推廣效果遠比其他推廣方式有效。 

【心理文章】很多人都是很膚淺:做善事當然要人看得見

0
經常聽人說,他們做善事喜歡在低調的情況下做,因為他們做善事並不是希望得到別人讚賞,而是希望真心協助他人。當然,筆者並沒有懷疑大家做善事不是為了幫助別人,但筆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不少人做善事的過程中,或多或少也希望得到別人掌聲。當我們希望得到別人幫助,如果我們能夠為對方提供名聲,也會大大增加對方願意協助自己的機會。2010年,心理學家馬克·惠特利曾經進行一個研究,他招來一班學生參加一個關於藝術品評估活動。這個實驗分組進行,每個小組由兩人組成,其中一人是實驗參加者,第二位則是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在實驗開始時,每組成員需要欣賞六幅畫作,然後便是休息時間。休息時間期間,成員能夠自由活動。休息時間後,一半小組中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會攜帶兩包M&M朱古力回到小組,並告訴參加者這是他休息時間在自動販賣機購買的,希望和參加者分享。而另一半小組,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在休息時間後回到房間並沒有攜帶任何朱古力和參加者分享。各小組繼續完成餘下的藝術品欣賞,完成後各位參加者被帶往不同房間填寫問卷。特別的地方是,參加者在填寫問卷期間會同時被給予一張捐款表格,參加者需要填寫他們是否願意為這些作品進行捐款,以及捐款的銀碼是多少?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有趣的是,部份參加者被告知他們參加的是匿名捐款,也就是說不管他們捐了多少錢,其他人也不會知道捐款的數目。另一半參加者,他們被告知需要在參加表格上填寫自己姓名和地址,並且告知參加者他們的捐款金額會被公開,也就是說參加者捐款會讓他們得到善心的名聲。結果發現,那些被告知善款資料會被公開的參加者往往會願意捐出較高金額,他們平均願意捐出3.98美金,匿名捐款的參加者平均願意捐出1.87美金,也就是說差額差不多達到一倍。大家還記得工作人員那包M&M朱古力嗎?實驗中發現如果參加者在過程中獲得其他人以禮相待,預先和他們分享M&M朱古力,他們普遍會較願意捐出較多金錢,他們平均願意捐出3.45美金。而在實驗過程中沒有受到別人恩惠的參加者,他們往往只願意捐出2.33美金。這說明,當我們在生活過程中受到別人恩惠,我們抱著禮尚往來心態,普遍會願意為別人付出更多協助, 這就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道理。 看完這個實驗,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在東華三院籌款中,經常會有轉贈支票儀式,明明這張假支票道具並沒有任何價值,但就是讓這些善長人翁能夠在電視機面前亮相幾秒鐘,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善心備受重視,足以讓他們激起善心,捐出更多金錢。至於針對禮尚往來的心理特質,作為管理者,我們不妨平日多一些給下屬或其他成員一些鼓勵,這些鼓勵可能或許只是簡單的一塊西餅,足以讓別人對我們產生「感恩圖報」的心。但留意,這方法奏效必需在不經意下進行,我們萬不能明確要求對方禮尚往來,日後作出適當回報,否則只會適得其反。懂得心理學,能夠讓別人心悅誠服地被我們引導,做出配合我們期望的選擇,這就是懂得心理學可貴之處。

【談邱吉爾】別逼虎跳牆 

0
上一章:畫畫悟出的道理  下一章:南非逃跑記  目錄 當筆者閱讀完邱吉爾撰寫的《二戰回憶錄》後,太太問這對於邱吉爾有什麼看法,筆者回答說:「這個世界一千年也不能出一位如邱吉爾這樣優秀的人物。」邱吉爾的思辨能力和預測能力實在無可置疑,甚至用於解釋現在社會也適時合用。英國人在二戰爆發前普遍支持綏靖政策,希望利用一些好處讓希特拉收手,不發動更大型的戰爭時,邱吉爾由始到終也提出積極抗戰,絕不讓步的態度。大家或許會認為邱吉爾是一個好戰的人,希特拉正給他一個好機會發揮。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如果大家對於英國歷史,以及對邱吉爾成長背景有所理解的話,就會發現邱吉爾其實是十討厭戰爭的,他親身經歷過南非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看到戰場上士兵犧牲痛不欲生的經歷,他一直態度都是反戰的。但同時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明白即使英國不發動戰爭,其他國家也可能會發動戰爭,最後影響英國不得不參戰。因此,他很早的時候已經希望英國能夠及早為戰爭做好準備。在戰爭過程中,他經常提醒自己和成員,對於別人不能抱着報復心態,否則不符合道德,而且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邱吉爾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在1900年英布戰爭中,看見不少報紙輿論提到英國應該以牙還牙,對南非人作出強烈的報復。例如:「給他們一個教訓,讓他們永遠不會忘記。」邱吉爾認為我們必須讓對方接受戰敗的結果,我們當然能夠利用武力讓對方屈服,但同時也要透過講道理方式說服對方。  邱吉爾提到將別人逼上絕路,是十分危險做法。戰爭中,如果在戰場讓對方無退路,戰爭就會進入游擊狀態,戰爭更難結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邱吉爾這個論點是在1900年發表的,時至2022年,俄羅斯進攻烏克蘭,現在不正正是邱吉爾提到的情況嗎?俄羅斯軍隊深入烏克蘭,陷入艱苦的游擊戰當中,戰爭陷入僵局,雙方都損失慘重。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近20年的戰爭,也是應驗了邱吉爾論點。戰爭勝敗是必然定律,如果我們是勝出的一方,千萬不要壁虎跳牆,讓對方全無退路,當一個人並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輸的時候,他就會盡地一鋪,拼上性命和你決戰,這時候你的損失必定會更加慘重。  上一章:畫畫悟出的道理  下一章:南非逃跑記  目錄   

【心理文章】我們總有假正直的基因 

0
杜克大學丹·艾瑞利教授曾經進行一個研究,他和一間哥爾夫球公司合作,針對其會員進行一個問卷調查。首先,工作人員邀請會員填寫問卷,會員有機會獲得不同的哥爾夫球器材作為禮物。問卷內容查詢參加者如果在打哥爾夫球的時候,發現球落在目標位置10公分以外地方,情況對自己有利,在別人不知情情況下,參加者會主動將球移動10公分嗎?工作人員將問卷設計成為三個版本,分別列出將球移動的三個不同方法,並分別交給三組參加者決定會否採用:  第一組參加者:利用球桿  第二組參加者:利用鞋子將球踢過去  第三組參加者:直接用手移動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結果發現23%參加者表示會利用球桿移動球子; 14%參加者表示會用腳將球踢過去;只有10%參加者表示會用手拾起高爾夫球,並放到目標位置。這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大家只要了解哥爾夫球的玩法,便能夠知道當中原因。一般來說,高爾夫球是用球桿來打的,如果能夠在不經意情況下利用球桿移動哥爾夫球,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參加者會覺得理所當然,因而較為容易接受。所以,參加者如果得悉能夠利用球桿操作,他們作弊的機會較大。相反,在打哥爾夫球的時候絕不應該利用手直接移動哥爾夫球,這是明顯犯規,而且參加者本人和哥爾夫球有身體接觸,無法撇清作弊關係,結果他們願意以身犯險的機會相對較低。最後,用腳踢哥爾夫球顯然也是違反哥爾夫球的玩法,但由於不用參加者直接和球有身體接觸,所以參加者願意採用機率介乎球桿和用手的中間。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明白人們是有一定抵抗作弊的基因,畢竟三組參加者中,願意採取作弊方式贏出比賽的參加者所佔總人數百分比都不高。(即使最高的利用球桿作弊方式,也只是佔總人數23% )但是,當我們選擇作弊的時候,我們知道一些作弊方式比較迂迴,而且和自己身體有一定的距離,讓自己有一種抽離感,人們願意作弊的機率就會大增。 

【心理文章】設計心理學:波音B17轟炸機

0
1938年,波音公司推出全新型號轟炸機B17,這款轟炸機推出後不久,發生一連串飛機在降落時滑出跑道事故,引起當局關注。空難發生每次都會造成嚴重人命和財物傷亡,所以生產商和政府對於空難發生後的調查十分重視,工作人員歇斯底里地研究着B17型號轟炸機,發現機件並沒有故障。於是,研究人員的調查方向由機件轉為研究機師在意外發生時的心理狀態。 當局找來耶魯大學心理學家阿爾方斯·查拍尼斯博士參與調查工作,查拍尼斯博士研究駕駛室的各種設備,希望找到一些破案關鍵。終於,他發現控制飛機升降架的按鈕和控制飛機副翼的按鈕位置和造型都十分相似。而查拍尼斯對比過往發生的意外,在空難發生前,飛機的升降架都被無故升起。這是一個很大的疑點,因為當飛機降落時,正常機師會將升降架降下,好讓飛機能夠像汽車一樣在跑道上滑行,為什麼機師在降落最後關頭竟然會將升降架收起呢?很快,查拍尼斯找到原因了,原來機師並不是想收起升降架,他們是想在降落時調整機尾副翼,讓飛機能夠減速降落。但由於控制副翼的按鈕和控制升降架的按鈕位置接近,造型相若,不少機師在降落時錯誤按了按鈕,誤將飛機的升降架升起,結果 飛機降落時沒有升降架輔助導致意外發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顯然,波音公司在設計這飛機時並沒有妥善考慮機師的心理。在正常情況下,機師或許能夠分辨出兩個不同的按鈕,但在飛機降落的時候,機師需要兼顧不同項目,壓力會讓他們失去平時的冷靜,而且兩個相似的按鈕讓機師誤按構成空難。這個發現讓飛機製造商從此之後會因應機師心理對於按鈕的設置進行修改,減輕意外發生。B17轟炸機是運用設計心理學的一個例子,很多時候商唐設計產品,必須先從用家角度出發思考設計,這樣能夠生產出來的物品必定會更加容易讓客戶接受。不過世事往往沒有那麼美好,很多時候新產品推出,就連消費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歡和需求的是甚麼。這時候,最好能夠先進行一些焦點小組研究,邀請一些客戶優先使用產品,並提供意見,從而修正產品,再推出市場。有了焦點小組提供基本資訊,能夠讓我們推出產品時更有信心,也能夠讓產品更加滿足顧客的心理需求。

【談邱吉爾】畫畫悟出的道理 

0
上一章:忍讓並不代表懦弱  下一章:別逼虎跳牆  目錄 有次,邱吉爾正跟小孩子畫畫,他看到畫碟內美麗的顏料和白色的畫布,一時之間不懂如何下手。當時,他望着窗外藍色天空和白色的雲,他知道應該將藍色的顏料畫在畫布上半部,但他害怕自己不懂畫畫技巧,弄巧反拙,於是他挑選起最少尺寸的畫筆,小心翼翼地沾上顏料,正要作畫。這時,他看見畫布好像十分脆弱,他在想:「我下筆之時會否太大力將畫布弄破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時候,邱吉爾一位當畫家的朋友約翰·大衛里的太太剛好來到邱吉爾家中,她看見邱吉爾如此猶豫,就說:「畫吧!為什麼你那麼猶豫呢?我也要一支畫筆,而且要最大尺寸的!」當邱吉爾將畫筆交給這位女士後,她十分粗豪地在畫碟上沾上顏色,然後一撥, 顏料就濺到畫布上不同位置,這時候邱吉爾覺得這幅畫看起來也十分有美感。於是,他悟出一個道理,有時候我們計劃事情時瞻前顧後,希望想出周詳計劃才動手,其實這是不需要的。做事最困難的就是行出第一步,因為我們對於前路有着不確定性,我們由於還未開始所以心中有不同的擔憂,這些擔憂很多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當我們實際執行時,才會發現自己一直想多了,事情發展方向根本不是與自己想像般。當我們願意踏出第一步,我們就不會再懼怕,因為我們確確切切會知道事情發展的走勢,能夠見步行步,做出最好的決定。  上一章:忍讓並不代表懦弱  下一章:別逼虎跳牆  目錄

【談邱吉爾】忍讓並不代表懦弱 

0
上一章:雅爾塔會議的發言  下一章:畫畫悟出的道理  目錄 1910年11月,英國一班煤炭工人發起罷工活動,他在攻擊當地商店,引發起暴動。當局為了平亂,於是從倫敦派出400名士兵前往南威爾士。當邱吉爾知道這消息後,馬上命令撤回部隊,反而只向當地派出200名倫敦警察和70名騎警,當中所有士兵都沒有配備武器。邱吉爾的決定引起當地人們不滿,他們認為邱吉爾正是向着暴徒讓步和屈服。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結果,邱吉爾在下議院的辯論中,為自己的決定作出解釋:「我們必須維持法律和秩序,但我相信議會將會同意我的想法,我們應該避免士兵和正在發生勞資糾紛的群民發生衝突,這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目標。使用武器參與這些武裝衝突必定會造成死傷,這將會嚴重損害軍隊的聲譽。英國志願軍一直重視和人們的關係,如果兩者發生武裝衝突將會引起長期紛爭和仇恨,這影響足以影響一代人。英國國內各民族多年來都致力避免爆發武裝衝突,我敢說內政大臣這樣做是正確的,這是十分的擔帶的行為,他願意承擔起處理問題的責任,避免士兵流血犧牲。謝天謝地,南威爾士最後成功避免了流血的衝突。」  看到邱吉爾這樣的處理方法,大家回想香港近年社會氣氛,相信一定會感到唏噓。正所謂「一隻手掌拍唔響」,某些人做出某些行為明顯是想引起對方注意,如果對方作出激烈回應,顯然就是墜進了敵人的圈套,結果大家打起泥漿摔角,兩敗俱傷。邱吉爾明白工會罷工和引發暴亂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行為,但他堅持國家不能夠利用高壓方法回應,以免產生連鎖效應,導致災難性後果。 上一章:雅爾塔會議的發言  下一章:畫畫悟出的道理  目錄   

【管理文章】你跟我合作,並不是因為我不會錯,是因為… 

0
每次跟新客戶洽談項目時,筆者總會告訴客戶:「筆者是位老實人,當我承接這項目時,我不單止不敢說在過程中不會有不順利或不完美的地方。相反,我肯定錯誤是會發生,因為根據墨非定律,錯誤發生是必然的,是不可抗力和無法完全避免的。但是,由於我一早已經預期會有錯誤發生,及早準備,當錯誤發生時,筆者的反應能夠比其他公司快,將問題的影響程度降至最低。」  大家細想一下,沒有人喜歡錯誤的,不少人花上一輩子努力也希望證明自己是不會錯的,對於別人知道自己犯上錯誤時會十分反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獲得永遠成功。現代鋼鐵俠馬斯克在成功發射Space X 火箭上太空前也經歷了三次發射的失敗,幾乎花掉了他整輩子的財富。錯誤是必然的,筆者對於一些人要求零錯誤十分反感,因為這顯示出他們要不就是人生閱歷不豐富,要不就是他們不從現實角度看問題。盲目追求零錯誤只會讓人們壓力大增,對事情解決沒有幫助,適得其反。我們不應懼怕錯誤,反而應該坦然接受錯誤來臨,及早做好準備。基於我們預計錯誤必定發現,我們也不會對於其他人施加過分壓力,大家只要制定好應變方案,當問題真的出現時候按步就班處理,團隊的磨擦必定會減少,大家眾志成城處理問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大家有沒有發覺,當一些問題出現的時候,同類的問題必定會排山倒海地出現,彷彿我們身上裝着磁石一樣,能夠吸着同類的錯誤。例如,大家從新聞看到嚴重交通意外發生後,短時間內會有很多類似的交通意外發生;當有自殺事件發生後,接踵而來會有很多同類的自殺事件發生。筆者曾經聽說過傳媒盡量不會報導未成年人的自殺事件,就是為了預防其他小朋友有樣學樣,造成連鎖效應。我們不要看輕單一問題的影響力,如果我們不作出適切處理,問題將會無限擴大,形成災難事件。坦然面對人類不是完美的,沒有人能夠完全不犯錯誤,我們對自己和別人都要寬容一點,只要大家及早準備,即使最壞情況發生,就算連後備計劃也用不上,大家也要坦然面對,努力尋求新的解決方法。例如2019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相信世界上多麼頂端的醫學專家也沒有能夠及早預防的機會,但大家在疫情爆發後動用最多的資源處理,結果疫苗的研發比一般情況快得多,也讓全球盡快步出新型冠狀病毒的陰霾當中。這事件告訴我們,世上有很多我們不能預計的地方,除了及早準備,懂得變通,以及保持着高度情商,是能夠樂活在21世紀的不二法門。 

【心理文章】規矩是用來防君子的 

0
最近和朋友談起抗疫政策,不同國家對於市民都有不同要求,但政府要確保市民完全執行這些抗疫政策是沒有可能的。固然政府能夠利用懲罰方式要求市民跟從,但執行這些方式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沒有一個政府能夠執行到底。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訂那麼多規矩呢?  杜克大學丹·艾瑞利教授曾經分享一個故事,話說一位名叫彼得的朋友不小心將自己反鎖在家門外,於是他花了很長時間終於請到了一個鎖匠為他開門,過程十分麻煩。鎖匠來到他家,花了不到1分鐘便將門鎖解開。這時彼得心想,這個折騰了我半天的門鎖,竟然被眼前這個傢伙不消1分鐘便打開了。鎖匠笑着對彼得說:「你知道嗎,門鎖其實只是讓誠實的人繼續誠實。」鎖匠的意思是,對於一些職業賊人來說,任何門鎖對他們來說是毫無用處的。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要安裝門鎖呢?這是因為社會上賊人數量相對很少,只要社會上大部份人都會受到門鎖影響而循規蹈矩,社會已經能夠獲得足夠安寧。至於餘下少部份賊人,只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可能讓大家感到灰心的答案:「遇上他們是大家的幸運,只能夠默然接受。」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其實,很多政府和組織的規則也是抱着這個概念,守則其實是為了習慣遵守規矩的成員而設的,對於一些本身反叛的人,其實任何政策都沒有用處,除非相關組織願意付出高昂的執法成本。 

【勵志文章】小兒麻痹症難不到美國總統!

0
羅斯福是美國任期最長的總統,他在任美國總統職位超過12年,他也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總統任期超過兩屇的總統。美國總統是世界上最繁重的工作,壓力不言而喻,總統每天作出的決定都足以影響世界走向。有趣的是,羅斯福並沒有強健體魄,他在39歲時被確診患上小兒麻痹症,當時他還未當上總統。正常來說,患上小兒麻痹症會導致身體四肢肌肉收縮,影響活動技能。 1921年,羅斯福被確診患上小兒麻痹症時,他正在為自己政治道路尋找突破的關鍵時期,他本身計劃於1922年競選參議員。但他患病的消息很快便在國內流傳,大家都對羅斯福是否能夠勝任參議員工作抱有懷疑。但羅斯福從來沒有一刻認為這個疾病會影響自己工作能力,他用強烈意志,配以兩個重14磅鋼制支架,讓自己總的能夠維持着直立姿勢見民眾。小兒麻痹症通常是會不斷惡化的,無論公眾和羅斯福都知道他的身體正在不斷退化。1924年6月26日,羅斯福需要為當時爭取民主黨提名成為總統候選人的艾爾·史密斯站台發表支持演說。說實話,當天8000多名觀眾一半是為了支持史密斯,另一半是抱着好奇心態想看看患上小兒麻痹症的羅斯福究竟是如何光景。但當羅斯福一出場,他用盡全身氣力一步一步地走上台,觀眾看到的是一位十分堅強和有勇氣的人,他在台上談笑風生,展露着燦爛笑容,彷彿完全沒有生病的樣子。結果,他的演說完美完成,觀眾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到了1928年,羅斯福再次為史密斯充當提名嘉賓,這次他甚至連拐杖也不用,他身體甚至比之前更加健康。其後,他自己參加選舉時,他試過一天舉行14場演講會,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需要多麼強大的體力,但羅斯福顯然應付有餘,在每一場演講中觀眾都看見他最有活力的一面。羅斯福利用堅毅的鬥志和對理想的追求,克服了身體的障礙,最終成為美國總統,而且帶領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勝利,成為了美國第一也是唯一擔當超過兩個任期的總統,成為歷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巨人。

【談邱吉爾】雅爾塔會議的發言

0
上一章:如何應對流言蜚語  下一章:忍讓並不代表懦弱  目錄 1945年4月,在蘇聯雅爾塔舉行了二戰中其中一次最重要的會議,英、美、蘇三國元首相聚一起,討論戰後勢力範圍劃分。熟悉邱吉爾的朋友必定知道,邱吉爾對於蘇聯共產主義一直抱着厭惡心態,只是在戰爭時期採取「兩害取其輕」心態,放下成見和史太林合作。二戰中後期,戰果日趨明確,這時候邱吉爾開始需要防範蘇聯共產主義在戰後崛起,在世界各地建立勢力範圍。在雅爾塔會議中的某天,史太林為邱吉爾舉行晚餐會,兩位巨人除了互相讚美和吹噓外,邱吉爾發表了一段嚴肅的提醒,希望各個國家領袖能夠在戰後為着世界和平作出更重大努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我必須說,自從這場戰爭爆發以來,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我也沒有感到如這個會議中我肩付起的責任那麼沉重。我們現在正攀上高峰,面前是一片廣闊的遠景,但我們不能低估日後需面對的困難。過去,許多民族和戰友因為這場戰爭而疏遠。千百萬勞動者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周而復始,起初墮入地獄,最後隨着他們的犧牲而獲得自由。如今我們有機會避免災難重覆發生,我們可以建立更加牢固的和平局面,人們能夠為了和平和歡樂而歡呼。一個家庭能否重聚一起?軍人能否平安回家?破爛的房屋能否重建?辛勤的勞動者能否看見自己家庭嗎?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讓貧窮人口能夠達成他們的夢想,讓他們過着和平生活,我們需用戰無不勝的力量保衛他們不受侵略,我將這樣的寄望寄托於德高望重的美國總統和史太林元帥身上,希望你們能夠成為和平保衛者,當大家打敗敵人後,讓我們一起開始為消滅貧窮、混亂、動盪和壓迫的情況而努力。至於英國,我們將盡一切力量,不甘落後,支持你們努力,我們也必定盡力而為。現在,我提議大家一起為勝利及和平的陽光普照大地而祝酒!」  從這段發言中,我們可以看見邱吉爾憂國憂民的態度,縱然二戰即將結束,英國將會以勝出國姿態展示人前,但他並沒有因此沾沾自喜,反而為着即將冒起的蘇聯共產主義感到憂慮,他希望借助這個會議提醒代表蘇聯史太林能夠克己盡責,為着需要的人提供幫助,而不是只為了自己謀取利益。另外,大家能夠發現邱吉爾頗有自知之明,他提到英國在戰後會急起直追,不甘落後,顯然他已經知道二戰後,英國勢力將大不如前,將來世界將會由美國和蘇聯擔起大旗,他這種看透世事的能力,實在讓人折服。  上一章:如何應對流言蜚語  下一章:忍讓並不代表懦弱  目錄

【談邱吉爾】如何應對流言蜚語

0
上一章:領袖處理繁多抉擇中,應如何作出最好的選擇  下一章:雅爾塔會議的發言 目錄 戰爭是十分可怕的東西,發動戰爭的人固然希望能夠從戰爭獲得利益。但戰爭並不是穩勝的遊戲,戰爭充滿不確定性,在戰爭結束前,沒有人能夠預料誰會在戰爭中勝出。事實上,對於受害國來說,他們表面在戰爭中採取被動角色,慘被侵略,但有危亦有機,受害國某些人往往會能夠乘勢而起,推翻執政政府,在戰爭後取而代之。例如中國清朝飽受八國聯軍入侵之苦,但同時卻敲起新中國聲音,民國政府推翻清朝,讓中國結束數千年的君主管治。  二戰亦一樣,在戰爭結束前,各國已經對於戰後勢力範圍磨刀霍霍,希望能夠為自己國家爭取最多的利益。當時媒體正吹噓着戰後不同安排,表示他們獲得最新消息。一天,甚具名望的路透社公布一項消息,表示邱吉爾願意將某些本身不是屬於法國的地區在戰後劃分給法國管理,例如萊茵河地區。關於領土劃分是十分敏感的問題,不單止會影響所在地人民的情感,更加會引起同盟國其他成員關心。例如,美國羅斯福和蘇聯的史太林會想:「為什麼邱吉爾會獨行獨斷,在沒有經我們商討前便對戰後歐洲勢力範圍指手畫腳呢?」邱吉爾明白三人成虎道理,他從來沒有就戰後勢力劃分範圍作出任何定論,他看見路透社這報道後,馬上主動聯絡羅斯福和史太林,向他們說明心跡。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在邱吉爾寫給羅斯福的信中,邱吉爾提到:「我看到最近一封路透社的報導,這消息來源顯然並不是由巴黎官方發出的,內容提到我同意給法國劃分一些地區,例如魯爾、萊茵河地區。我保證我並沒有作出過這樣的定論。而且,在這些關鍵問題上,我在跟你協商之前並不會作出任何決定。在這問題上,我對戴高樂說的全部內容是,我們會將德國劃分成為俄國、美國和英國勢力範圍,俄國會得到東部地區,英國得到北部地區,美國會得到南部地區。我還代表英王殿下政府表示,我們分得越少越高興。當然,我們也贊成法國能夠接管一些他們力之所及的地方,但一切都要經過盟國會議上達成共識而決定。事實上,我當然可以就路透社不準確報道發聲明否認,但你應該會同意不必多此一舉。我同時也會將這事情告訴史太林,我絕對不會在沒有清楚討論下作出任何決定和協議。」  邱吉爾看到一篇不實的報道,主動向羅斯福陳述心跡,說明事實,目的就是為了讓羅斯福不會心存顧忌或懷疑。團隊合作中,不同成員有不同利益顧及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彼此缺乏溝通而導致互相猜忌,則會嚴重影響團隊合作,甚至導致反效果。邱吉爾主動向羅斯福陳述事件,而且作出一定的保證,能夠確保羅斯福和史太林對他維持高度的信任。更重要的是,邱吉爾雖然分別寫信給羅斯福及史太林,但他清楚表明信件會同時抄送另外一方,這方法能夠避免團隊之間互相猜忌,以免他們覺得邱吉爾:「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 」的情況出現。  上一章:領袖處理繁多抉擇中,應如何作出最好的選擇  下一章:雅爾塔會議的發言 目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勵志文章】談判技巧:考慮時顧及優點和缺點,能增加我們談判的信心

0
人們在不同階段,都有機會需要面對談判情況。有些人聽到「談判」兩個字,心中就會感到不安,他們認為自己並不是談判的材料。事實上,無論你是否願意,人生在不同階段中也會需要面對談判,例如我們早上會和情人談判到那裡吃早餐;工作上我們會和上司談判升職和加人工的幅度等等。 既然談判無法避免,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能夠增加我們願意參與談判的動機,主動能夠讓我們早着先機,在談判中獲得優勢。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拉維·達爾教授曾經進行一個相關研究。他將實驗參加者分為兩組,他們要求兩組參加者假設自己在尋找工作期間獲得了一份聘書,他們需要考慮這份潛在工作的薪酬和福利是否讓自己感到滿意。工作人員要求第一組參加者在思考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接受這份工作的三個優點;第二組參加者則需考慮接受這份工作的一個優點和兩個缺點。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結果發現,第二組參加者(需要考慮接受工作的一個優點及兩個缺點的參加者) ,他們普遍會比較願意和潛在僱主就薪酬福利進行談判,這是因為他們在思考過程中,不是一面倒思考這份工作的優點,他們同時知道這份潛在工作也有對應的缺點,故此他們在接受工作前,比較願意主動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權益。很多時候,我們尋找新工作的時候,很容易會被新工作工資吸引,當我們發現新工作工資比舊工作高出幾千元,很多人不加考慮便決定轉工,但他們沒有考慮新工作的工時、工作範圍、工作地點及其他因素,因而陷入思考盲點,最後後悔。 凡事多想一點,多一些從事件正反兩面思考,能夠讓我們的思維更加開闊,我們得出的結論會更加中肯,從而為自己爭取最有利的決定。當我們思考新工作的正反兩面後,我們心裏會告訴自己:「這份工作還是有缺點的,我不至於單單為了加薪幅度而貿然轉工,因此我可以有更大的話語權跟新東主談判福利。」

【談邱吉爾】領袖處理繁多抉擇中,應如何作出最好的選擇

0
上一章:不要被衝動情緒影響決定  下一章:如何應對流言蜚語 目錄 作為領袖,我們每天都需要為不同事情作出抉擇,當中有些是舉足輕重的大事,也會有些是無關痛癢的小事。領袖需要為不同事件作出決定,決定過程中其他人會留意領袖的決定是否公平公正,以及合乎邏輯,英明領袖作出決定並不是自把自為,隨風擺柳的。  1944年,盟軍除了在歐洲大陸進行反攻戰外,更加開始增加在太平洋的影響力。英國和日本在緬甸等地發生激烈戰鬥。由於英國和亞洲相隔幾千公里,它在當地的軍備佈置自然相對較少,駐守在當地的英軍殷切需求盟國提供更多軍事武器。作為領袖,邱吉爾為駐守在亞洲的蒙巴頓將軍向盟軍爭取了豐厚的資源,包括從地中海借來79架軍用飛機。邱吉爾曾經跟蒙巴頓將軍這樣說:「在這戰爭中,為了讓你獲勝而需要提供的資源,無論誰人加以阻止,我都不能容忍,因為我決定對你提供絕對的支持,並以『一切以戰爭為先』作為原則。」其後,邱吉爾為了確保蒙巴頓將軍能夠有堅實後盾,邱吉爾再次以「一切以戰爭為先」的原則,讓蒙巴頓將軍延遲交還這70多架軍用飛機。當然,邱吉爾也分析過地中海戰場即使少了這70多架飛機,對於戰事並沒有太大影響,所以才會讓蒙巴頓將軍保留這些飛機作為戰爭用途。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從這個事例,我們發現邱吉爾是一個十分果斷的人,他對於現在所做的事情目的十分清楚。二戰中,邱吉爾唯一目標就是帶領盟軍在戰爭中獲勝,所以他提出「一切以戰爭為先」原則,任何會導致這個原則出現風險的政策,他都會加以制止。邱吉爾告訴我們作為領袖知道原則的重要,原則是我們的指南針和航海圖,當我們作出任何決定的時候,都要判斷這決定是否有利於我們的原則和目標,如果是的話,不論千辛萬苦也要堅持到底。相反,如果選項和原則有所衝突,必須堅決反對。原則就是我們的指南針,如果反方向而行,一定會導致我們距離目標越來越遠。 上一章:不要被衝動情緒影響決定  下一章:如何應對流言蜚語 目錄  

【心理文章】神秘優越感如何影響我們思維

0
不同人有不同陋習,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不同陋習會導致我們生活受到不同的影響,例如喜歡甜食的朋友,容易患上蛀牙和糖尿病等。但當別人對我們好言相勸,鼓勵我們了解這些陋習會帶來的後果時,大家第一感覺會是怎樣呢?筆者曾經詢問過不少朋友,包括筆者自己,當我們知道自己有某些陋習根據科學研究會導致某些後果時,我們總會認為自己是出類拔萃,能夠幸免於難的。例如,別人進食過多的糖果會患上糖尿病,由於我們身體異常結構及好運連年,糖尿病總不會跟我們招手。又例如,我們知道自己在高速公路上超速和違反交通規則,有機會導致交通意外,但我們總會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比其他人優越,意外是不會在自己身上發生的。因為人們的優越感,導致我們雖然知道某些陋習會導致不良後果,但也沒有及早提防。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心理學家芝娃·康妲曾經進行一個實驗。首先,工作人員找來兩批參加者,其中一批參加者對於咖啡有中度至高度倚賴。相反,另一組參加者則對咖啡沒有什麼特別喜好。然後,工作人員給兩批參加者閱讀一篇關於飲過多咖啡會導致的後果,包括可能患上的疾病。(事實上,這篇文章真的曾經公開在雜志發表過,但發表後被其他科學家提出就論點作出批評。)然後,工作人員分別詢問兩批參加者認為這篇文章的內容是否可信,而且判斷自己是否會因為飲咖啡而患上相關疾病。 結果那些對於咖啡有中至高度依賴的朋友,他們承認自己的確有較多機會患上相關疾病,但他們同時對於文章論點真確性有所懷疑,他們希望工作人員能夠提供更多關於文章中論點的支持証據。相反,那些沒有對咖啡有倚賴的參加者,他們對於文章中的論點並沒有特別的支持和反對。從這個實驗可以發現,那些對於咖啡有倚賴的朋友,他們看到這篇針對他們飲咖啡習慣的文章抱有戒心,他們處處也希望能夠從文章中找到破綻,動搖文章中論點的可信性。相反,那些對於咖啡沒有特別依賴的朋友,他們則認為文章的可信性相對會較高。

【談邱吉爾】不要被衝動情緒影響決定

0
上一章:危急的東西也可以變得很有趣  下一章:領袖處理繁多抉擇中,應如何作出最好的選擇 目錄 領袖每日都是作出很多決定,總有些決定是出於個人情感和衝動而做出的。由於領袖身份不同,別人較容易接納他們意見,如果領袖不幸地用情感做出一些不理智決定,很容易會造成嚴重後果。另一種情況是,一個團隊中有幾位人士擁有相同權力,例如董事局,如果其中一位董事因為個人做出一些不合理決定,其他董事應該立時反對,但其他董事或許因為個人利益,即使看到那位提出建議的董事不合理,但也加以支持,因為他們就能夠維持着清白之身,利用對方的建議不合理地謀取利益。作為領袖,我們必須謹慎防止上述兩種情況出現,這不單止會影響我們的名聲,更加會因為我們的決定導致不少人的利益受損。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二戰中後期,盟軍領袖開始討論着戰後世界局勢,和各國勢力範圍劃分。1944年10月,邱吉爾和史太林在莫斯科進行了一場會議,就戰爭現況作出意見交流。邱吉爾提到現在蘇聯在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設置了軍隊,對當地有一定影響力。英國則在希臘地區擁有相當的話語權。邱吉爾就在一張白紙上草擬了他心中理想戰時各國勢力範圍劃分,大致如下: 羅馬尼亞:蘇聯擁有90%話語權 保加利亞:蘇聯擁有75%話語權 希臘:英國擁有90%話語權 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英國和蘇聯各自擁有50%話語權 邱吉爾上面的勢力劃分構想並不是一時三刻即興想出來的,而是經過和團隊長久考慮形成的,但邱吉爾上述的勢力劃分只是戰時安排,而不是針對戰後的安排。邱吉爾認為國際勢力劃分將會影響千百萬人的生活,應在戰後和平時再討論決定。當他將這張寫上構想的白紙交給史太林,史太林馬上在上面利用藍色原子筆打了一個勾,表示同意。這時候邱吉爾不禁看呆了眼,因為史太林根本沒有認真考慮內容,他考慮的時間甚至比邱吉爾剛才書寫時間還要短。而且,史太林認為邱吉爾的構思是戰後勢力範圍安排,並不是戰時短期措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史太林將這張打了勾的構想交回邱吉爾,邱吉爾說:「我們似乎在處理一件關於涉及千百萬人生死的問題,不能利用這樣草率的態度處理,否則可能會被人覺得有點玩世不恭?我們不如將這字條銷毁吧!」這時,史太林堅定地說:「不!你保留着。」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得出邱吉爾的冷靜,雖然關於各國勢力範圍劃分是由他和團隊提出的,但他知道這只是戰時安排,而非戰後決定,當他知道史太林曲解了他意思,縱然這劃分對於英國也有利,但他不願意草率地在一個會議上決定影響幾千萬人生死的決定。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利益而輕率地放棄其他人利益,甚至主動要求收回建議,沒有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說實話,這點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十分困難,利益當前,能夠做到抵抗糖衣毒藥,維持個人原則的人著實不多。 上一章:危急的東西也可以變得很有趣  下一章:領袖處理繁多抉擇中,應如何作出最好的選擇 目錄

【心理文章】幾張白紙就能夠買走珍貴的珠寶

0
今次和大家分享英國著名魔術師戴倫·布朗的一個親身故事。話說,他在2007年到訪美國紐約時決定進行一個街頭實驗,實驗中他不需要什麼特別的道具,只需要幾張白紙,加上他的口才。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布朗來到一個賣魚檔,他向東主表示自己希望購買三片比目魚片。接著,他說:「這個地方真的不錯,你是這裏人嗎?你在這裏居住了多久?」布朗一邊對着魚缸指來指去,挑選自己喜歡的魚,嘴裏卻天南地北地說着話,而且他不是自說自話,他往往利用問題,迫使東主作出回應。東主表示自己已經在紐約居住了20年,布朗又再挑起另一個話題:「這些魚怎麼賣?幾多錢?」店主還未來得及回應,布朗又再挑起另一個話題:「我真的十分討厭紐約的地鐵系統,本來我也不想乘坐地鐵,但有一位路人叫我體驗一下,於是我就試了一回,結果還是不習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在對話過程中,布朗和東主的交易正在同時進饋,東主將已經處理好的魚交給布朗,而布朗則十分順手地將幾張白紙交到東主手上,然後便斯斯然離開魚檔。也就是說,他成功利用幾張白紙換取了比目魚。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事匪夷所思,考慮這事件的真確性。但大家必須留意的是,布朗是一位專業的魔術師,他懂得利用人們的心理盲點進行各種精彩絕倫的表現。在這實驗中,布朗並沒有利用高超的魔術技巧,他只是利用不斷說話的方式,影響東主的思維,讓他分心不能認真完成交易,當布朗張白紙交給他時,東主這時或許還想着布朗前一句所說的話, 結果造成這個可笑的局面。 大家可不要以為這是稀奇的例子,萬中無一。布朗在紐約其他商店,包括出售珍貴珠寶的商店也多次重施故技,結果都獲得成功。這讓筆者不禁想起不少聽過的鬼故,內容提到一些外賣員在送外賣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回到餐廳時發現手上拿的並不是現金,而是陰司紙。莫非這些外賣員就像布朗實驗中的賣魚東主一樣,被自己的心理盲點所影響。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知道人們有這種心理後,我們如何能夠學以致用,讓我們生活更美好呢?筆者先舉佢一個例子,如果我們正要向上司提交一個方案,而這個方案看起來有點複雜,加上上司並不是一位願意簡單接受新點子的人,大家不妨再提交方案時,不斷天南地北地說着不同的東西,這樣上司便需要一邊參看我們的方案,一邊回應我們其他無聊的東西,結果導致他不能分心,倉猝答應我們的建議。事實上,只要我們細心思考一下,我們有很多方面能夠利用人們這樣心理,為我們生活爭取很多方便。

【談邱吉爾】危急的東西也可以變得很有趣

0
上一章:遇到像戴高樂這樣高傲的人,應如何處理 下一章:不要被衝動情緒影響決定 目錄 諾曼第登陸戰後,邱吉爾聯同一些高級官員視察諾曼第附近地區。回程期間,邱吉爾遇到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他當時乘坐戰艦正要回英國,回程期間,海軍上將提議邱吉爾可以視察一下不遠處英國戰艦正炮轟德國陣地的情況。對於邱吉爾這個老頑童來說,海軍上將提出的建議極為吸引,於是他馬上着戰艦改向那方向前進。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不久,他們就看到英國戰艦正不斷向着德國岸邊開火的壯觀情景。但德國士兵並沒有作出任何反擊,這時候邱吉爾心想:「我們千里迢迢來到這裡,現在和敵人那麼接近,我們何不在歸家前也向敵人發幾炮呢?」這位海軍上將馬上命令將船上大炮指向岸邊,並向岸上發動一連串炮轟。由於當時邱吉爾的戰艦已經處於敵人能夠射擊的範圍,所以他們發炮後,上將馬上命令船長用最高速離開現場。邱吉爾利用「有趣」和「開心」來形容這次炮轟德國的行動,可見他的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頑童!  上一章:遇到像戴高樂這樣高傲的人,應如何處理 下一章:不要被衝動情緒影響決定 目錄

【談判技巧】讓別人不知不覺間做出一些違背自己利益的決定

0
談判要獲得成功,就要懂得心理學。人們經常會在不自知情況下被自己心理作弄,如果我們能夠妥善利用心理技巧,便能夠刀不刃血,讓對方在不經意情況下墜入我們圈套中,作出我們希望他們作出的選擇。2006年,康乃爾大學心理學家愛德華·魯索團隊曾經進行一個實驗。首先,工作人員創造了兩間虛構餐廳,並且列出這兩間餐廳的十個特點,包括餐廳氣氛、位置、每天優惠等等,這些特點有好有壞。然後,工作人員讓受訪者選取自己較為喜歡的餐廳,實驗也完成了第一部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過了兩星期,受訪者再次被召集一起。這次,工作人員依舊搬出這兩間虛構餐廳,有趣的是,工作人員將餐廳特色排列先後次序作了一些調整,例如將一些本身受訪者表示不太喜歡的特點放在較前位置。如果人們的偏好是一致的,即使工作人員將受訪者不喜歡的特點放在前面,受訪者理論上也不會改變對餐廳的負面感覺。其後,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重新選擇自己喜歡的餐廳,並且判斷自己在兩次選擇中對餐廳特點的關心程度有沒有改變?結果發現,62%參加者在第二次選擇中竟然選擇了第一次選擇中不喜歡的餐廳。而且參加者普遍認為自己在兩次選擇中的選擇都是一致的,並沒有更改。實驗人員進一步發現,將產品特色放在頭位的那個選項對於參加者來說會有最大影響力,如果實驗人員將受訪者上一次選擇中不喜歡餐廳的特點放在首位,76%參加者會在第二次選擇中改變對這個特點的看法,將缺點視為優點,因而作出不同選擇。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順序效應,人們會對於在各種排序中較前位置的選項,特別是首位留下較深印象,情況就如上面實驗結果一樣。所以,有時候我們在談判過程中,先了解對方心意,如果對方的選項跟我們期望的不一樣,不妨將談判分為數次,在不同回合中,我們故方將選項的排位作出調整,讓別人在不經不覺間,心悅誠服地墮進我們圈套中。如果我們佈置得宜,有時候對方連自己改變了選項喜好也不自知,還認為自己選擇前後一致,這樣無論對他人和我們來說,都是最好的結果。

【談邱吉爾】遇到像戴高樂這樣高傲的人,應如何處理

0
上一章:一架馬車不能由兩隻馬拉動  下一章:危急的東西也可以變得很有趣 目錄 世界各地,利用人名為機場命名代表這人對於這個地方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法國巴黎有一個戴高樂機場,可見戴高樂對於現代法國貢獻有多大。戴高樂是法國二戰時代表法國的領袖,他一直帶領自由法國流亡政府,為求復國。在戴高樂眾多特質中,讓筆者最津津樂道的是,戴高樂作為一個流氓政府的領導,他居留於英國但依然保持着一貫的傲骨。他並沒有表現出「落水狗」形象,反而一直堅持着自己想法,有些事情更加會對英國首相邱吉爾針鋒相對,寸步不讓。幸好,邱吉爾不是一位記仇的人,對於這位高傲的盟友,他沒有加以為難,這方面看出邱吉爾的胸襟,也看出邱吉爾對於大局為重的態度。 隨着政治形勢發展,美國政府日漸體會戴高樂將會在法國政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雖然起初美國對於戴高樂印象並不好,甚至不希望和戴高樂結成盟友,但世事往往未必依着我們編訂的劇本發展,羅斯福知道自己必須要接受戴高樂,於是他多次表示希望戴高樂能夠到訪美國,好讓他們靜靜坐下來談談大家的想法。說實話,美國是當時的強國,法國則是一個已經被德國佔領的國家,戴高樂作為一個流氓政府的主持人,地位當然不能與羅斯福平起平坐,他主動前往美國也是理所當然。但戴高樂有神來的勇氣,他多次拒絕前往美國,其後美國也沒有再理會戴高樂是否有興趣到訪美國。1944年,盟軍正策劃諾曼第登陸戰,英國希望戴高樂將軍能夠在諾曼第登陸戰後主動到訪華盛頓,和羅斯福見面。但戴高樂淡淡地回覆說:「我認為在這個時候,我留在英國比前往華盛頓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時候,邱吉爾回覆說:「現在你代表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只是過往一段短時間內由一班少數人建立的,你當然有選擇不前往美國的權利。但我必須提醒你,現在英美國家正冒着幾十萬人犧牲的風險解放法國,顯然對於法國未來將會有一定影響力。」聽到邱吉爾這樣說,戴高樂態度明顯軟化,表示自己願意前往美國,但是他希望英國能夠以自己影響力要求羅斯福承認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在戰後擁有法國的管治權。邱吉爾馬上回答說:「如果你想借這次見面作為要求美國答應你戰後獲得法國的統治權,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想要求美國承認你的組織是美國和法國未來通話的對口單位,這則是可以的。」而且邱吉爾提到在日後英、美和法國之間出現的議題,英國一定站在美國一方。 上面的對話,彰顯了邱吉爾的智慧。首先,他並沒有強迫對方作出一些違心的決定,他讓對方自行權衡利害,然後作出決定。當然,戴高樂聽起上來可能有一點被威脅的感覺,但現實世界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是不變的定律,但邱吉爾始終還是給予戴高樂選擇的空間。另外, 對於戴高樂無理的要求,邱吉爾斷然拒絕,戴高樂不能展望一場見面便獲得美國支持成為法國戰後的領導人,一來邱吉爾並不能代表羅斯福作出決定,二來邱吉爾不想戴高樂利用會議作為威脅自己的籌碼。同時,邱吉爾關顧着戴高樂是自己在二戰中長久的朋友,他表示願意為戴高樂穿針引線,讓羅斯福視由戴高樂帶領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成為對口溝通組織,某程度上也是承認了戴高樂的地位。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發現邱吉爾很善於分辨形勢走向,他明白人們在合作過程中重視利益,只要提出對方關心的利益,就不用擔心對方不配合。觀察力和對大局的宏觀觀察力就是成功的關鍵。 上一章:一架馬車不能由兩隻馬拉動  下一章:危急的東西也可以變得很有趣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