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今天$100 和明年$100 ,心理感覺大不同

0
大家先思考一下以下兩個情景,並從中作出選擇。 情境一: 選擇A: 現在領取$100美金 選擇B:等一個星期,除$100 外,還能額外領取多$10 情境二: 選擇A:選擇一年後領取$100美金 選擇B:選擇這一年,除$10外,再額外獲得一個$1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聰明的讀者必會發現,其實在情境一和二中,參加者都是只需要等待多一個星期,就能夠獲得額外$10。正常來說,這$10價值應該是一樣的。有趣的是,在情景一中,大部份參加者都會選擇馬上領取$100。在情景二中,大部份參加者都會選擇等多一個星期領取$110。為什麼人們的心理會那麼奇怪的,同樣是$10 ,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感覺呢? 原來,即時領取金錢會讓我們覺得實在,這感覺會讓我們願意放棄等待一星期後能夠獲得額外$10的誘因,這是因為能夠即時享用為我們帶來的價值高於額外$10。相反,如果我們需要等待一年才能夠獲得獎金, 一年是很長的時間,在實驗時間,我們認為取得獎金日子遙遙無期,當我們知道只要在一年後再等待多一個星期,就能夠獲得額外$10美金。我們就會想:「反正我們都已經等待了一年,不差再等多一個星期。」於是,我們都會選擇多等一個星期以獲得額外獎金。 很多利用我們這種心理吸引我們購買產品的例子,分期付款就是其中之一。昂貴的當我們需要在同一個時間支付我們購買產品的價格時,我們覺得,因為今天一次過付款不會讓我們覺得這是很貴的相反,如果對方決定提出分期付款,讓我們延遲支付,雖然我們需要支付金額,但時間攤長了,我們也比較舒服,因此會更容易購買。

【心理文章】稀少性喜好

0
人們一般會認為稀少的東西較為珍貴。荷蘭蒂爾寶大學維哈爾教授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邀請230名女性就三本同系列的烹飪書籍作出評價和估計書本價值。工作人員首先就書籍作出一些簡介,表示第一二本書10分容易買到,相反第三本書則很難買到。 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組,針對第一組參加者,工作人員告訴第三本書比較難買到的原因是由於書商在這本書印刷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導致書本原本供給較少。針對第二組參加者,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第三本書比較難買到的原因是由於第三本書比較暢銷,所以市面上剩餘存貨不多。結果發現,第一組參加者認為第三本書的價值較高,第二組參加者則對於第三本書的評價則較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第一組參加者由於知道書本缺乏的原因是由於生產過程出了問題,導致供給較少。正所謂「物以罕為貴」,所以人們認為能夠餘下能出版的書本價值較高,在這過程中,參加者無需考慮書本內容是否有價值。相反,第二組參加者知道書本奇缺原因是由於書本暢銷,也就是說其他讀者認為這本書比其他書更有閱讀價值,所以他們認為這本書評價較好,但好的東西不一定昂貴,所以他們不會將產品的價格和產品的質素掛鉤。

【勵志文章】英女皇的幽默感

0
縱觀近代歷史,相信沒有一位政治人物比英女皇更加讓人敬重。英女皇在位70年,她既是英國擁有最多權力的人,同時也是最卑微的人,她的權力不在於實踐,雖然她名義上是英國的主人,卻懂得進退,不會干預朝政,讓國家能夠在民主制度下運行。同時,英女皇擔當國家領袖角色,一生為英國謀求福祉,為國民帶來安全感。英女皇的成功很大程度在於她看透世事,以及擁有幽默風趣的個人素質。 話說有次,英女皇在蘇格蘭遇見一班美國遊客,當時英女皇衣着十分密實,旁邊還有一位隨從跟着。美國遊客見到英女皇,就跟她說:「你的樣子好像英女皇,請問你有見過她嗎?」英女皇搖搖頭說:「沒有,但他卻見過。」英女皇指著身邊的隨從。英女皇當然自己沒有見過自己真人,但她的隨從當然先過,英女皇的幽默盡在不言中。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又有一次,英女王接見另一個國家的政要時,那個國家政要電話忽然響起,這位政要十分尷尬,然後馬上趕緊將電話關掉。英女皇笑着說:「天呀,希望他不是什麼重要人物。」 有一次,英女皇參加一個慈善聚會,這個聚會中有一個大蛋糕,主會邀請英女皇代表切蛋糕。英女皇拿起儀仗劍,正要切蛋糕。這時身邊人提醒,蛋糕旁邊有一把小刀,正拿着一把長長儀仗劍的英女皇卻說:「我也知道哪裏有一把小刀,但我比較喜歡用儀仗劍切蛋糕。」大家能夠想像到英女皇拿着一把巨大的劍走向蛋糕時有趣景象嗎?說實話,如果別人做相同的事,可能會有不協調的違和感,但女王微笑和親切的樣子,無論他做出任何行為,也會顯露出高貴和大方,這是其他人無法羨慕的,心理學上稱這為聚光燈效應,當一個人有着良好的形象,別人對他們的形象總會戴上一個光環,其他人加以模仿也不會成功。 英女皇的成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她在1953年登基,當時二戰正在發生,她在位期間經歷了無數的世界大事,,單是英國就更換了15位首相,她接見了無數政治領袖和出色人士,這一點一滴都建構着英女皇的人生閱曆,她內涵就是這樣建立出來的,並非一時三刻能夠煉成的。當然,我們不用氣餒,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璀璨人生,我們擁有的很多東西都是英女皇無法享受的。最後,我們不妨學習一下英女皇窮一生的努力為他人奉獻,不枉此生。

【管理文章】蘋果公司飢餓行銷法

0
最近,蘋果公司推出最新型號iPhone 14 Pro ,大家可不要以為有錢就能夠購買到這部iPhone 父母親身經歷,在iPhone14月中開賣的那天,早上已經通過蘋果公司購買iPhone 14 Pro的結果,獲得了iPhone 14 Pro的生育能力。這個結果是1個終端,系統通知了九月的老人足需要一個月等時間才能獲得心頭號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大家可能會想,蘋果公司既然進行產品發佈會,他們不是早就應該和生產商制訂好生產計劃,配合發佈會,讓消費者能夠盡快獲得產品嗎?其實,這是蘋果公司為吸引我們而佈下的詭計。如果產品唾手可得,我們就會覺得產品不夠矜貴,反正有錢便能夠購買。但當我們現在下訂後,還需要等一個月才能夠獲得產品,我們會對這產品產生期待感覺,當我們期後真的獲得這產品後,必定會有更強烈的喜悅感。蘋果公司利用我們的期待感覺,讓我們明白即將獲得的iPhone不是唾手可得,讓我們更珍惜這產品,心理上覺得這產品價值必定會更高。 不少名牌也會利用飢餓行銷手法,制造長期產品供不應求的感覺,讓人們為獲得這品牌產品下點苦功。大家能夠相信每當勞力士推出一隻新手錶,消費者都需要為着一隻售價幾萬,甚至至上百萬的手錶到分店排隊。而且開售那天買家並不能獲得實物,只是由店內人員記錄潛在買家資料,然後潛在買家需要回家排隊等待。等待時間可能長達數年,不少人獲得手錶時,幾乎已經忘記自己曾經下過訂單。這策略十分成功,它能夠讓消費者覺得勞力士受歡迎程度是其他品牌無法比擬,不是有錢便能夠購買到,他們會更加珍惜這產品,成為這品牌的忠實顧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歷史趣聞】扮豬吃老虎的史太林

0
史太林在歷史上是一位可圈可點的人物,雖然他以同盟國身份參與二戰,並獲得勝利,但他和英、美政權其實有着無法填補的分歧,他們只是為了利益而合作,彼此價值觀南轅北轍。事實上,史太林既是蘇聯的民族英雄,他帶領着蘇聯抵抗希特拉入侵。對於國內知識分子及曾經威脅他地位的賢能,史太林則是他們的仇人,史太林用盡各種殘酷方法消除異己,數量和兇殘程度實在讓人髮指。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事實上,蘇聯前領導人列寧在去世前也曾經表明不希望史太林成為自己的繼任人,列寧希望蘇聯能夠步向民主之路,而史太林卻背道而馳,列寧早已看穿史太林心胸狹窄和冷酷無情的性格,他甚至在遺囑中表明建議除去史太林的職務,以免自己死後史太林變得無法控制。列寧的擔心並不是過慮的,史太林掌權之路足証列寧獨具慧眼,早已看穿世事。列寧時期,蘇聯是一個黨內民主制國家,也就是說黨員能夠自由選擇最高領導人,列寧死後黨內兩位候選人繼任領導人的呼聲最高,他們就是史太林和托洛斯基。托洛斯基出身較好,書香世代,是一個風度翩翩的讀書人,而且他在蘇聯早期革命運動中建立無數功勳,看起來履歷表比史太林好得多。但當時執政黨內各黨員各懷鬼胎,自己都希望在未來日子當上高位,甚至登上最高領導人寶座。他們心想,俄羅斯機雖然擁有優良背景和工作經驗,但如果他成功當上領導人,自己日後能夠取而代之的機會則十分低。相反,如果採用史太林這個平庸之輩,日後大可找機會取而代之,讓自己多一點晉升機會。因此,史太林就被選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當選後馬上採取各種方法排除異己,讓自己的地位變得牢固,當中的手段十分殘忍和不近人情。而蘇聯也在史太林領導下重回舊路,枉廢了列寧民主革命的努力。 史太林當權之路提醒我們兩件事。第一,團隊中不同人有不同利益,每個人盤算着不同東西,因此我們做出的決定或許未必是對整個團體最有利的,因為我們會兼顧自己利益在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平常看見一些組織作出的決定,看似十分愚蠢,但依然會落實執行,當中有可能是某部份人能夠從這決定中取得一定利益。大家想像一下,香港近年飽受疫情摧殘,經濟下行,但的士竟然會在這時候加價,當中原因如何呢?大家不妨分析一下。第二,史大林成功上位在於他在掌權前懂得謙卑和「扮作沒有殺傷力」,從他其後表現大家知道史太林是一個心胸狹窄和冷酷的人,但他一直將這種性格深藏不露,他知道黨內有很多比他有地位和權勢的人,如果鋒芒太露,就會像托洛斯基般被排斥,他懷着謙卑的心態獲得別人放下戒心,待掌權後才展露出真性情,這是十分聰明的做法。

【心理文章】從結果判斷事情本質好壞

0
人們心理有一種特,就是喜歡以事情結果判斷和這件事相關的人和事的好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加巴倫教授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首先跟參加者簡介一場即將進行的手術,由於病人生命危在旦夕,所以醫生必須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手術,根據醫生分析,這實驗有一定危險性,病人有70%機會存活下來,30%則會手術失敗,病人將會死亡。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參加者及後得知手術成功,病人得以康復。另一組參加者則被告知手術失敗,病人在手術過程中死亡。其後,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就醫療人員各方面進行評分。結果,第一組參加者知道手術成功後,他們在各方面對醫生的評價都比第二組參加者為高。從這個實驗,我們知道參加者判斷醫生的能力是從手術結果引導出來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個實驗結果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顯示出來。希特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魔頭,他是一位種族清洗主義者,認為雅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他尤其憎恨猶太人,並展開屠殺行動。其實在同一時間,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是一位種族主義者,他對於印度人有一種莫名的鄙視,他甚至對於猶太人也沒有好感。但是,邱吉爾帶領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勝利,他因此成為戰爭英雄,之後並沒有太多人再提起他種族主義負面形象。相反,希特拉由於在二戰中戰敗,他背負起了整個戰爭的責任。

【管理文章】每人都能成為喬布斯

0
這篇文章需要由筆者一次到蘋果專門店購買iPhone的經歷說起。當天,筆者剛進入專門店,門口接待員和筆者馬上有一下眼神交流,他馬上報以一個真摯的笑容,熱情地說:「請問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助你呢?」他的笑容將你無法反抗,結果筆者只好乖乖地報上此行目的。然後,這位接待員按照筆者的興趣種類引領筆者來到相應區域,並直接跟即將接待筆者店員進行初步報告,好讓這店員能夠對筆者需求先有初部了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接着,這位產品接待員十分殷勤地向筆者講解產品,講解過程中,筆者能夠感受到這位銷售員對產品的熱愛和認識,言談中會他流露出自己十分驕傲能夠向我推介產品。有時,他更加會為你送上一、兩句自己真心意見。記得筆者購買iPhone的時候,筆者詢問店員有關Apple care問題,我問:「我是否購買Apple Care 後,手機在保養期內因為任何原因損壞,當中包括人為因素,也會受到保障,能夠換一部新機?」店員回答說:「對的。」然後我輕聲問店員:「那麼是否大部份購買Apple Care的朋友,也會在保養期完結前取回來維修,甚至換機呢?」這時候,店員彷彿跳出推銷員身份,輕聲跟筆者說:「這個當然, Apple Care那麼抵,而且任何損壞也會承保,所以很多顧客在保養期內也會將產品取回來檢查,如果有損壞的話,我們都會免費更換。」筆者打蛇隨棍上,問:「如果我是故意將手機弄壞呢?」店員給予筆者的表情就像已經明白筆者的意思,他的眼神告訴筆者,大家心領神會。整個推銷過程中,大家不會覺得有一刻對方正強行推銷產品,大家就像朋友般談天,過程中筆者發現推銷員對於他們產品有一種驕傲感,他們是真心相信正在推銷產品是優質的,他們並不是賣產品,而是將一種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推介給別人,大家明白兩者的分別嗎?  相信沒有人喜歡被人硬推銷,一些過於明顯的推銷,會讓別人覺得他們只是在自己身上取着數,反而激起顧客警戒心。相反,銷售員推介產品時,如果自己對於產品認識豐富,真誠向對方講解產品好處,如何能滿足對方需求,即使沒有任何速銷說話,也能夠獲得消費者信任,從而增加達成生意的機會。從蘋果專門店的推銷員身上,我們看見一位又一位的喬布斯,這些喬布斯不是偉大的發明家,但他們能夠像喬布斯一樣喜愛自己的產品,相信自己正在推介的是好東西。當推銷員有這樣的心態和工作熱誠,便能夠感染他人。這時候推銷員和客人關係不再單純是利益關係,而是朋友關係。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勵志文章】你究竟怕誰?

0
有天,一位下屬有點不好意思地跟筆者說:「我能否借你一點時間和你談談。」筆者見這位同事態度有點靦腆,又有點不好意思的樣子,就跟他說:「當然可以。」這位同事說:「這是我的辭職信,希望你接納。」這同事工作表現一向卓越,筆者對他有甚高評價,而且合作一向良好,所以筆者收到辭職信也深感愕。但筆者向來是一個喜歡給別人自由度的人,如果下屬能夠在其他地方找到更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前途,筆者通常鼓勵他們試試看,畢竟人生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應該為自己未來作出最好打算。但是,筆者依然循例問這位同事:「如果你願意分享的話,你可以告訴我為什麼會選擇離職,我看看有什麼東西能夠作出配合,改變你的決定。」同事回答說:「其實你對我十分好,我也喜愛這工作,只是我覺得你對人實在太好了,所以我跟在你下面很難和其他部門溝通。」筆者聽到同事這樣說,起初的確有點一頭霧水,他究竟是稱讚筆者,還是揶揄筆者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在接下來的對話中,筆者知道這位同事原來還未找到新工作,他真的是因為團隊溝通問題而選擇離職。同事認為筆者經常對其他部門主管態度過分「下把」,有時候其他部門主管提出無理要求時,筆者也會默默接受,導致同事認為自己跟着筆者面目無光。知道同事這種心態,筆者就跟同事這樣說:「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認為筆者平常面對客人無理要求多嗎?」同事點點頭。「那麼你認為那些無理客人提出的要求難聽,還是公司內其他部門同事說話難聽呢?」同事回答說:「客人的無理要求難聽得多,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客人,全無顧忌,認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有時候我代入你角色,我直頭不願接他們的生意。」 筆者笑着點點頭:「對的!說實話,對於過分無禮的客人,筆者其實也不願意跟他們合作,但為了公司利益,我也會盡量忍讓, 因為我們不單需要考慮自己利益,更加要考慮公司以至其他同事利益。如果因為自己的榮辱影響了公司生意,這絕對不是理想的做法。既然我們對客人也能夠維持這樣誠懇的態度,我們對於公司其他同事,大家彼此關係應該更加密切,我們更加需要關顧對方感受。當然,我們可以將公司變成殺戮戰場,鬥過你死我活,但我們要想像一下後果。那些部門經理都是公司的瑰寶,他們都對市場擁有豐富經驗,如果因為人事鬥爭導致其中一些職員離開公司,這對於公司來說絕對不是好事,長遠更加會影響公司穩健,大家的飯碗也會受到威脅。當我們明白這點,我們就會知道個人的感覺比起團隊利益,根本不值一提。」 聽到筆者分析,這位同事願意收回自己的辭職信,從此也帶着不同態度應對公司人事問題,凡事多忍讓,多關心,即使遇到一些不通氣的成員也多包容。結果,這位同事漸漸發現別人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正是自己。同事發現只要自己態度轉變,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感覺,原來一直以來為自己帶來最大不開心的感覺的兇手正是自己。當自己心態一轉,世界變得美好,自己也不用花時間思考多餘東西,工作效率也會有所提高。

【心理文章】好人的定義

0
這個題目看似簡單,但相信大家討論一輩子也不會得到共識,何謂好人?每個人標準也有不同。今次,筆者並無意為這個題目訂下答案,純粹分享一下一些哲學家對於這個題目的看法,再提供一些筆者的個人看法,讓大家思考。 首先,一批哲學家認為好人的定義就是我們日常對待他人的行為,正是我們希望他人對待我們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看待別人,也希望別人用相同態度看待我們。由於是對等關係,我們不希望他人對我們不好,所以我們也不會做出一些對別人不好的事情。 另一批哲學家認為,好人的定義是我們不會對其他人做出一些破壞他們福祉的事。簡單來說,我們做每一樣行為,只要不影響其他人利益,即可進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大家能夠看到上面兩批哲學家想法的不同嗎?大家又認同那邊哲學家的想法呢?說實話,第一種哲學家對於好人的定義是比較難達到的,因為他們要求我們對別人的態度,正是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的態度,這個覆蓋面很大。舉個例子,我們在街上看見一位路人暈倒地上,根據第一批哲學家的想法,我們應該主動提供協助,例如協助報警和急救等,因為如果我們自己暈倒在地上,我們也希望別人會這樣照顧我們。相反,對於第二種哲學家的想法,只要我們的行為不影響其他人利益,我們就已經是好人。根據這個想法,假使我們在街上看見一個路人暈倒,我們即使視而不見,也無損我們好人的特質。 看到這裏,相信不少朋友都會認為第一種哲學家的想法才是理想社會應有的態度。但是,我們撫心自問,我們這些自稱「好人」的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分每秒都會看見有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我們是否每一次都願意主動提供協助呢?如果不是,客觀的情況來說,第二種哲學家的定論會否才是比較客觀上比較可取呢? 參考上面兩個定義,筆者就好人定義提出第三個概念,當日常生活中,我們遇見需要協助的人當然需要主動提供協助,但協助需要達到的深度則視乎我們的能力和客觀的環境。大家不妨設身處地對方的立場來思考,假如我們是對方,自己會願意提供多少協助, 從而得到一個相對客觀的想法。打個比方說,現在社會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有錢人壟斷世界上90%財富,有時候大家會想:「這些有錢人如果良心發現的話,會否將財富平分給社會上的窮人,讓大家財富能夠更加平均呢?」針對窮人來說,如果有錢人能夠和他們平分財富,顯然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幫助。但有錢人的財富是他們努力的成果,也是他們衡量自己成就的標準之一,如果強行分配他們財富,對他們又是否公平呢?大家不妨設身處地想,如果我們是有錢人,我們會願意捐出全部財富救助貧窮人士嗎?如果不會,我們會願意捐出多少呢?當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我們漸漸就會得出比較中肯的答案,我們不會要求有錢人捐出全部財富,而只是捐出某個百分比的財富已經很好,甚至他們願意提供一些非物質協助也已經深感滿足,我們也會由衷地認為這些願意提供協助的朋友是好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同樣以剛才提到在路邊暈倒的路人為例子,如果根據第一種哲學家的想法,他們認為路人應該主動提供協助,並一直協助至這位暈倒朋友回復健康,他們才算做完一件好事,這是多麼難做到!如果利用筆者的第三種方法思考,幫當們面對一位暈倒在地上的路人,設身處地,這位暈倒的路人必定明白每個人的時間都十分寶貴,他們未必有能力協助自己,這時我們會想:「假如對方肯為自己打一個電話報警,他已經做了一個十分偉大的貢獻。」這個想法顯然容易達成得多,而且大家也會對別人滿滿感恩,社會必定和諧得多。 筆者最後強調一點,這篇文章並不是要為好人作出一個定義,因為這是一個討論一輩子也得不出共識的命題,筆者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從日常和別人溝通過程中,亦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達致社會共融的效果。

【勵志文章】枉費心力的海格力斯

0
話說,海格力斯是一個希臘的神。有天,他經過路上發現地上有一個蘋果,出於好奇心,他揮動手上的棒向蘋果擊去。正常來說,蘋果被棒擊中,必定會被打破。有趣的是,這個蘋果被海格力斯的棒擊中後不單沒有損壞,而且動也不動,堅定地站在原地。 大家要知道,海格力斯是一個以力大見稱的神,當然接受不了自己被眼前這個小小的蘋果擋著路,於是他更大力揮動棒子,希望將蘋果打碎。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每次打完蘋果後,蘋果都沒有損毁,而且蘋果好像能夠生長一樣,每次撞擊都讓蘋果長得更大和更堅硬。最後,海格力斯揮動的力度足以引起一場地震,但這蘋果依然沒有絲毫受到影響。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時候,雅典娜女神出現,她知道現在需要制止海格力斯,否則會造成更大的災難,她就跟海格力斯說:「你知道嗎,這個蘋果其實是由厄運女神幻化出來的,她的目的就是要觸怒你。這個蘋果就像你平時遇到的煩惱根源,如果你對它們置之不理,它們或許還是會保持原來大小。但如果你被觸怒進行反擊,你攻擊越多,它的回應越大,最後受傷的其實也是你。」 這個故事的意思十分好,很多時候我們人生中有不同煩惱,如果我們對於每個煩惱都認真看待並記在心頭,相信我們每天都會為着不同東西憂愁,人生必定會感到不快樂,煩惱的結果將會累積,直至爆破會讓我們情緒進入崩潰狀態,不少人患上精神疾病或甚至輕生其實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其實,我們開懷一點,不要將日常遇到問題災難化,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問心無愧,活好每天便好了。英國二戰戰時首相邱吉爾曾經提過:「假如我們向路上每一隻跟我們吠的狗都投以石頭,我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到達終點虱。」他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經常被路上遇到的失敗或困難所困擾,停止前進,我們永遠也不會到達終點。

【心理文章】微笑是化解隔膜的最佳武器:即使對方是恐怖的殺人魔頭

0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司法心理學家凱莉·戴恩斯曾經處理一個案例,這個案件中的主角名叫派崔克,他是一位已經60歲的殺人兇手,他在獄中服刑期間曾經多次產生自殺傾向,於是當局希望戴恩斯能夠協助開解這位犯人,讓他能夠乖乖服刑。在戴恩斯和派崔克見面之前,戴恩斯已經知道派崔克是一位毁了容的,他半邊面幾乎毁掉,就像「歌聲魅影」的男主角一樣,看起來就像怪獸一樣。但對於司法心理學家戴恩斯來說,這些案例見怪不怪,所以他對於派崔克的容貌早有心理準備。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正式見面時,派崔克帶來了一些自己繪畫的畫作,沉默寡言的派崔克顯然希望利用這些畫作分散·戴恩斯的注意力,避免她關注自己的容顏。戴恩斯是一位具有經驗的心理學家,當然沒有被派崔克的顏容嚇怕,她跟派崔克寒暄幾句後,就將他畫作放在牆邊,然後開始當天的交談會面。由於當天戴恩斯有很多病人需要接見,加上派崔克沉默寡言,好像什麼都不願意分享似的。於是,戴恩斯認為這天見面並不會有什麼實質進展,於是他決定先結束對話,再找時間進一步了解。正當她起身打算將那些畫作交還派崔克的時候,她的雙眼幾乎突了出來,因為原來剛才她將那些畫作放在牆邊,牆邊正有一部正開啟着的暖風機,暖風機將派崔克畫作上面的顏料溶化了。這時候戴恩斯心裏慌到極點,因為那些畫作是派崔克用來表達自己,希望戴恩斯不留意自己潰爛了的顏容,這說明這些畫作對他來說是驕傲的。現在,戴恩斯竟然將派崔克的畫作摧毁了,這無疑對派崔克來說造成極大的傷害。 這時候,戴恩斯十分尷尬地望着派崔克,他們有一瞬間四目交投,這時派崔克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表情,他竟然微笑了!起初,戴恩斯並不相信派崔克看到自己的畫作被破壞竟然會微笑,這時派崔克拿起一張已經溶化了的畫,放在自己臉子旁邊,彷彿說:「這幅畫就像我的臉。」這時候派崔克的微笑打破了尷尬的場景,兩人互望着,並一起大笑,笑聲甚至引起了房間外其他人的關注,他們探進頭來確保房間內並沒有特別事情發生。結果,這場「畫作意外」成功打破了戴恩斯和派崔克之間的隔膜,派崔克開始跟戴恩斯打開心扉,訴說自己可憐的故事。原來,派崔克之所以入獄是因為他因為衝動謀殺了自己前老闆。話說有一天,他在貨倉工作,這位老闆為了騙取保險而故意關掉貨倉內的防火警報,並且放火將貨倉銷毁。這時候,派崔克正在貨倉內工作,由於防火警報關掉,他發現火警時已經太遲,結果他在逃跑過程中失去了幾根手指,面部也因此毁容。之後,這位無良的老闆被判以一些罪名,但對於意外中造成身體殘缺的派崔克來說,老闆斷送了他的一生,他的太太離他而去。所以一天,他終於控耐不著自己的情緒,謀殺了自己的前老闆。看完這個故事,筆者頓然感到人世間發生的事並不能顯淺地看表面判斷誰對誰錯。活着的人不一定比死去的人好,前老闆縱火斷送了派崔克一生只是為了獲得保險賠償金,派崔克一生從此改變,不能回復正常生活,他即使在獄中服刑也多次有自殺念頭。當我們知道派崔克的故事,又會對於他犯的過錯會否有多一點的體諒呢?

【心理文章】世界沒有我們想像差

0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或者自己說過:「現在世界變得越來越差,例如暴力問題越來越嚴重,道德變得越來越淪亡。」真的嗎,問題真的有那麼嚴重嗎?筆者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從另一角度為大家作出分析。 根據《曼森的頭髮》一書中,作者彼得·勞斯和我們分享了一些數據,「1993年,每1000個12歲以上的美國人裏,便有800個暴力犯罪受害者,也就是80%。到2015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至19%,雖然這還是很高,但已確實下降了將近77%。家庭暴力數據也有相同趨勢:1994年,每1000個12歲以上的美國人,約有13人是非致命家庭暴力受害者。到了2013年,這個數字下滑了64%,跌至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單看數據,世界並不是變得越來越差,而是變得越來越好。 罪案率變得越來越低,人們生活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但為什麼人們會有錯覺世界變得越來越差呢?心理學中,人們對於近期發生的事會有較深刻印象,對於久遠事情印象變得模糊。每當我們聽到社會上剛發生一些嚴重案件時,我們都會驚訝世界變得如此腐敗,這樣兇殘的事件也會發生。 當中有一定原因是,我們在短時間內未能夠即時想起歷史上發生的其他殘忍事件。但日子過去,近日發生的嚴重案件,也會在腦海漸漸變得模糊,甚至忘記。舉個例子,例如美國某間大學某天發生校園槍擊事件,導致多人死傷,這代表美國的治安越來越差嗎?大家翻看美國歷史書,不難找到白人和黑人之間的衝突、美國在殖民時代和宗主國的各種紛爭、美國紐約曾經因為罪惡問題而被稱為「壞蘋果」,當時人民生活環境必定比現在差,死亡率必定比現在高。人們的「善忘」是導致我們認為現在生活越來越差的其中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現代科技發達,資訊更加流通,我們能夠從各種渠道吸收新聞。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我們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報道內容的影響,例如在報導中出現「世風日下」、「百年一遇殘忍兇案」,這些虛無飄渺卻充滿嚴重性的形容詞,會直接影響我們對於這些案件的評價。媒體是十分重要的,他們能夠讓我們得悉最新情況,但也能夠引起民眾的恐慌。正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例如二戰時期英國首相邱吉爾曾經分享一個例子,某天報章上刊登了盟軍一部先進的坦克流落在戰場上的新聞,本身敵軍完全不知道這部坦克的存在,但報道一出,這部坦克馬上就被敵軍攻擊。這就是媒體的威力,就算媒體在報道過程中只是寫實報道,但記者在過程中沒有考慮全局,也會引起巨大的牽連。何況今天資訊科技發達,人們能夠從報紙、收音機、電視、網上不同途徑接收到資訊,而且資訊來源分散,當中不乏「假新聞」,這些也是導致我們對於現況產生誤解的原因。 當然,筆者不是古代人,無法比較古時跟現在環境是否真的進步或退步,但單從數據來看,未必真的差了很多。

【心理文章】從虛擬貨幣引申出來的投資觀

0
近幾年關於投資的話題中,相信都離不開虛擬貨幣。虛擬貨幣由一文不值變成與現在般價值連城,只是短短數年間的事。而且在數年間,虛擬貨幣的價值忽高忽低,大起大跌,的確讓不少人嚇破了膽。有些小型虛擬貨幣,更加曇花一現,忽然升高幾十甚至上百倍,然後跌至一文不值。對於一些較大規模而且友較有認受性的虛擬貨幣,例如Bitcoin,幣值也像在驚濤駭浪中的小船一樣載沉載浮。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然,不少尋夢者期盼這些虛擬貨幣能夠有天獲得真正實際用途,而有更多的投機者看準虛擬貨幣大起大跌特性,加入行列謀取利錢。說實話,現在越來越多公司,當中不少大型公司也開始涉獵投資比特幣等大型虛擬貨幣。當中原因十分簡單,沒有一間公司願意錯失虛擬貨幣冒起的機遇。儘管投機虛擬貨幣有可能會導致損失,但只要投資金額能夠在控制範圍之內,不少公司都願意一試,畢竟比特幣這些虛擬貨幣,由創立至今已經升值了很多倍,這是不爭的事實。沒有人有水晶球能夠預測這些虛擬貨幣未來潛力,但如果有些多餘資金,其實抱着「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心態,為自己未來買一個夢想也未為不可。 重點是,不同投資有不同的風險,例如放在銀行收取利息是最低風險的投資,對應獲得回報也較少。購買債券能夠獲得回報較高,但風險相對較大。股票和各種基金緊隨其後,而新發明的虛擬貨幣則是風險相對較高的投資方式,他能夠為我們帶來高風險,也能夠帶來高回報。筆者認為,越高風險的投資項目,我們投放的資金應該越小,起碼輸清光也不會影響我們生活質素。只要我們抱着這種心態,任何投資也可一試,任何投資皆有風險,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擁有良好心理質素,應對高峰和低谷。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投資金額必須控制在能夠承擔範圍內,就算最壞情況出現,也不會影響生活質素,這就是筆者一直持有的投資觀念。

【商業管理】蘋果公司客戶服務 10 個教你擋不著的招式

0
大家有沒有試過在網上平台跟商家線上對話,根據筆者經驗,十個聲稱有線上顧客服平台的商家,設置的只是機械AI系統,問非所答。說實話,看到這些線上機械人,完全沒有繼續通話的動機。最近,筆者打算購買新iphone,於是在蘋果公司網頁上和服務代表請教,竟然得出喜出望外的對話內容,值得和大家分享。   我:你好 蘋果公司服務代表:Hello!歡迎聯絡Apple Online 粵語中文sales部門,我叫Amy,好高興為你提供協助!請問有咩可以幫到你呢? Hello,下午好 我:想請教一下,如果我買左apple airpods 的apple care。如果維修後發現要換新機,我需要補錢嗎? 蘋果公司服務代表:了解到閣下關於AppleCare+方面嘅諮詢啦!請放心,Amy都會盡力協助嘅。 招式一:聆聽完發問者說話後確定一次,讓對方明白自己有細心聆聽,二來確保自己了解對方發問重點; 我:另外Iphone 14 Pro一樣 蘋果公司服務代表:唔使客氣嘅。如果購買咗appleCare+服務嘅話門市協助更換嘅設備係唔需要另外補錢嘅,只需要俾服務費就可以啦; 不過如果係iPhone 14 pro嘅話,呢個需要門市維修部詳細檢查過之後先可以決定是否需要補錢,一般嘅碎屏或者鏡頭破裂呢啲就需要俾服務費就OK啦 我:如果airpod 為例,服務費會是幾多,Iphone 假設壞到要換機咁計呢?點解我咁問,因為我考慮緊是否購買apple care 蘋果公司服務代表:Amy明白閣下要諮詢嘅原因,其實每個客戶都要考慮清楚之後先決定是否要加購呢個服務 招式二:面對顧客反覆的提問,不但沒有不耐煩的感覺,而且更加會主動表示明白對方提問的原因,而且主動認為提問者發問是合理的。很多時候,發問者會擔心自己提問會否多餘,和讓對方覺得自己無能,這位服務代表讓筆者徹底融化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蘋果公司服務代表:AirPods耳機嘅服務費係:HK$229。因為AppleCare+服務保障係針對維修方面嘅,iPhone設備同AirPods唔一樣,iPhone會有更多嘅零件,如果涉及到要換機嘅話,關於費用方面確實只有門市維修部嘅同事先可以解答到閣下嘅 我:收到,感謝你 蘋果公司服務代表:唔使客氣嘅,最最緊要可以幫到你 招式三:在說話過程中爭取機會讚賞對方,感謝對方。人們都是喜歡被讚美的,開心自然聽得舒服 我:另外想問下, 其實Iphone...

【歷史趣聞】同一個角度看牆頭草

0
職場上,不少朋友最痛恨的就是「牆頭草」,他們隨風擺柳,游走在不同勢力之間,為的只是自己最大的利益,而他們的行為往往會為別人帶來傷害,而且這類人面皮通常比恐龍皮還要厚,眼中只有利益。牆頭草雖然讓人不快,但其實他們存在的背景往往是十分可憐的,通常需要當牆頭草的人都是本身比較弱小的人,他們憑藉自己能力不足以得到別人重視或說服他人,所以他們只能夠透過依靠身邊的巨人賺取蠅頭小利。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有足夠能力左右大局,他又何須卑躬屈膝,連主見都沒有呢? 二戰期間,不少歐洲小國都在兩大陣營的大國間左右逢源,看時機訂立場。有時候,隨着戰況轉變,他們立場變化的速度讓自己也混亂了,匈牙利就是一個好例子。1939年,匈牙利加入了軸心國,1941年美國被日本偷襲珍珠港,匈牙利以《三國公約》為由,向美國正式宣戰。匈牙利宣戰的過程也充滿驚喜,它派出公使來到美國國務院提交宣戰書。接着,美國代表和匈牙利代表展開了一段經典的對話。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美國:現在誰人領導匈牙利呢? 匈牙利;霍爾蒂海軍上將 美國:那麼你們必定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美國的發問帶點諷刺的意思。) 匈牙利:沒有,我們可是一個內陸國家呢! 美國:那麼霍爾蒂海軍上將的職務是什麼呢? (美國這問題一語中的,既然匈牙利是一個內陸國家,一個海軍上將的職能會是怎樣呢?) 匈牙利:他是攝政王。 美國:那麼你們的國王又是誰呢? 匈牙利:我們並沒有國王。 (這個更好笑,攝政王的角色就是看顧年幼的君主而設的,匈牙利如果沒有國王,又何來攝政王 )  美國:那麼英國和美國是你們的敵人嗎? 匈牙利:不是,我們唯一的敵人就是羅馬尼亞 美國:羅馬尼亞?這是我們的盟國嗎? 匈牙利:不是,羅馬尼亞是我們的盟國 美國:剛才你說羅馬尼亞是你們的敵人,但你們卻和羅馬尼亞結盟,然後一起向我們宣戰。我實在無法理解這邏輯! 匈牙利:你們美國人當然不會明白我們歐洲微妙的政治關係。 上面這段對話屬於歷史逸事,無法判斷真確程度有多大,但從羅馬尼亞跟美國代表的說話前後矛盾程度,我們能夠看得到隨風擺柳的牆頭草在別人眼中是多麼的可惡。他們基本上每一句對話也不是發自真心,最後將自己也糊塗了。例如匈牙利是一個內陸國家,它卻擁有海軍上將;匈牙利沒有國王,卻有攝政王;羅馬尼亞是匈牙利的敵人,但現在匈牙利卻和羅馬尼亞聯合一起,一起向美國宣戰;其實混亂的並不是歐洲政治,而是牆頭草他們為了利益左右逢緣。說實話,牆頭草是可憐的,他們連自己的主見也沒有,為了生存只能夠阿諛奉承,如果他們本身夠強大,相信他們也不會希望走上這條求存的道路。所以,我們下次看到牆頭草,先不要憤恨,反而懷着感恩的心,起碼我們自己不用踏上這條路。另外,我們也需要提醒自己,不要為了利益放棄原則當上牆頭草。

【心理文章】權威性危險:危險無處不在

0
不少人認為,一些具有權威的人會比較形象正面,例如政客、老師、牧師等等。事實上,今天筆者和大家分享的一個案例,正是一位看似道貌岸然的執法者,他在被捕前已經強姦了四位女性,當中更有一位更是他的同事。根據和他曾經共事過的同事提到,他在日常工作中已經表露出一些越軌情況,但由於犯人本身是他們的上司,他們都對於上司的行為加以容忍,形成溫水煮蛙局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2006年,這位資深高階獄警約翰·哈爾終於被捕,他馬上認罪並被判處無期徒刑。哈爾承認他曾經強姦四名女性,其中一人在他施暴時反抗,被他大力掌摑導致下巴甩骹。更可惡的是,他強姦的四位女性中,年紀最小的只有12歲。根據案情表示,他一般都會利用誘騙方法騙他們上車,並到荒廢屋子,將屋子反鎖,脫去她們的衣服,並在她們面前自慰。最後,他對她們施展強暴。說實話,這些受害人本身認為疑犯是一位可以信任的人,畢竟他是一位執法的獄警,獄警本身就是和罪犯勢不兩立,估不到他穿着獄警制服下面其實是一隻不折不扣的魔鬼。 大家有沒有試過曾經被別人一些權威性特質所影響,最後發現他們言過其實,只是充大頭鬼呢?說實話,筆者認為這些例子十分多。例如我們在課堂中專心聆聽老師所教授的知識,但我們有沒有想過老師所教的知識或許會是錯誤呢?另一個例子是,我們的車子壞了,需要到車房維修,有沒有發現不同車房技工指出車子問題各有不同,究竟誰才是正確呢?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信任是基於他們的權威,和在行業內的專業。我們要多些批判性思考,不要馬上覺得他們說的都是金科玉律,因為這個世界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得多,危險無處不在,能夠幫助自己的只有自己。

【心理文章】錯誤合理化

0
當我們犯盧錯誤的時候,我們第一下感覺往往是最震撼的,我們一來擔心錯誤會否引致不能解決的局面,二來我們會有一點愧疚感,後悔自己沒有阻止錯誤發生。大家需要享受這略帶不安的感受,因為隨着時間過去,這種感覺會漸漸消失,甚至回歸平靜。當然,我們心情恢複需要的時間會隨着這個錯誤引致的結果嚴重性有所不同。錯誤帶來的不安感其實是我們的自我保護機制,讓自己有所警惕,防止同類事件再次發生。如果我們將一切看得理所當然,歷史將會不斷重複發生,這是最可怕的情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心理學上有個名叫「管他媽的效應」,意思是我們正常情況會嚴守戒條,例如在減肥的時候,我們會節約飲食,但只要有一天犯戒,我們就會將錯就錯,甚至放縱自己,釀成更大的錯誤。管他媽的效應就是說既然我們犯了錯誤,不妨繼續錯下去,這是一種消極解決方法。又例如,公司有一個規矩,如果同事一個月內不遲到超過三天,就能夠獲得額外$500獎金,如果我們當月因為交通擠塞已經遲了三天,我們就會認為無論接下來怎麼努力,我們依然會失去獎金,我們會索性放縱自己,結果這個月我們遲到的日子將會更多。 外國有間幼稚園發現家長經常會遲到接學生,導致學校需要花上額外成本照顧因為家長遲到而滯留於的學生,他們就要求家長需要為遲到接小孩付上罰款。學校期望罰款能夠讓家長準時接回小孩。但當罰款制度實行了,家長遲到情況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原來,在沒有罰款制度之前,家長對於自己遲到心裡還是會有一點內疚,畢竟遲到會導致學校和教師工作量增加,也會導致學生遲放學有心理壓力。但當學校採取了罰款制度,家長就會認為付罰款就是自己遲到的成本,學校收了罰款就應該好好照顧他們的子女,他們因遲到的愧疚感突然變得煙消雲散。有趣的是,當學校發現罰款制度未能夠有效解決問題,他們取消罰款,但這時家長遲到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原來,家長在早前的罰款制度中已經認訂自己遲到行為並不是過失,而是一種他們向學校購買的服務之一。雖然學校取消罰款制度,但他們只會認為學校正為他們提供特別的優惠,不會再因為自己遲到而感到任何罪惡感。 從上面數個例子,我們明白有時候有些不當的行為看似影響輕微,但這只是從單一事件的看法。如果我們不馬上改正,這些小錯誤就會養成壞習慣,結果錯誤堆積起來,會讓我們養成放縱心態,結果不堪設想。

【心理文章】解決問題,最緊要願意行出第一步

0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筆者親身工作經驗。話說有天,筆者其中一位員工犯了一個嚴重過失,導致客人枉花了大量時間。更嚴重的是,這位同事犯上的錯誤並不是短時間內的,而是持續了一段長時間,客人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對這位同事加以容忍,但最後服務依然不得改善,大家能夠想像這位客人會多麼憤怒。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事實上,這位客人也是直至自己忍受不了的一刻才向筆者作出投訴。如果他早一點告訴筆者,而不是抱着盡量忍的態度,事情或許不會到了那麼嚴重的程度。當然,事情錯失是由筆者同事而起,筆者萬不能將責任反推落這位客人身上。這位客人向筆者表示自己已經忍無可忍,必須向總公司投訴和報告,甚至威脅會要求總公司更換我們。筆者收到這單投訴後,馬上聯絡這位投訴者,並親自向他道歉。這位投訴者起初顯然不賣筆者的帳,反而連珠炮式威脅筆者會將事件鬧大,以彌補他的損失。然後,筆者十分禮貌和冷靜地跟這位投訴者說:「這件事明顯是我們的錯誤,你絕對有權利對我們採取任何追究權利,但由於我們已經調查過事件,我們公司認為有需要親自向你道歉,所以我這次和你通電話並不影響你是否對我們採取任何追究行動。我們只想真誠地向你致歉。」接着,筆者還向對方講解了自己採取什麼措施防止事件再次發生,以免投訴者及其他人再次受到影響。結果在這個電話內容中,對方依然抱着嚴肅追究立場跟筆者對話,筆者則繼續維持着不卑不亢態度作為回覆。 隔了兩天,筆者收到一位中間人的訊息,表示那位投訴的客人最後決定不如追究,只希望筆者能夠採取更加嚴謹的管治手法,讓事件不會再發生。這時,筆者知道自己的策略已經奏效,上一個電話中對方雖然看起來不願放過筆者,但顯然筆者的誠意已經感動了這位投訴者。從這個真實事例中,我們明白有時候儘管和別人刀光劍影,只要我們主動釋出的善意,我們的誠意對方必定會感受到,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行出第一步。事實上,不少人都會懼怕在刀光劍影、面紅耳赤期間,主動和對方溝通,或許是因為怕羞或難以為情,卻錯過了修補關係的最佳時機。

【心理文章】勞力士為什麼總的有市場

0
勞力士是世界上最名貴的手錶品牌之一。有趣的是,隨著智能電話出現,智能電話利用衛星計算時間,理論上能夠為我們提供最準確的時間,這是勞力士手錶比不上的。但勞力士的炒賣市場卻歷久不衰,究竟有什麼因素吸引人們不斷炒賣呢?外國心理學家丹·艾瑞利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組,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這實驗和止痛藥有關。工作人員告訴第一組參加者,他們即將服食一款價值2.5美元的止痛藥(以市價來說,這是一粒十分昂貴的止痛藥),然後他們需要進行一個電擊測試,他們需要告訴工作人員服用止痛藥後能否有效舒緩電擊帶來的痛楚。第二組參加者同樣需要參加電擊測試,之前他們會被告知進食的是一粒價值10美分的止痛藥。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結果發現,那些服食每粒2.5美元的止痛藥的參加者,他們普遍認為在電擊實驗中接受到的痛楚只有第二組參加者的一半。有趣的是,兩組參加者進食的其實是同一款止痛藥,只是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兩粒止痛藥不同價格,並無其他不同之處。這實驗告訴我們,人們是十分膚淺的,很多時候我們會按即價格高低決定我們對於產品質素的觀感。不少商家利用人們這種心態牟利,例如不少名牌會推出節令產品,例如名牌服裝店推出中秋月餅、賀年糕點等等。說實話,他們只是服裝界的名牌,但對於食物生產很多時候一無所知,他們只是憑藉自己品牌價值,聘請代工生產節令食品,然後以高昂價格出售牟利,而他們這些產品質素未必能夠比得上生產這些節令產品的傳統生產商。而我們收到這些名牌節令產品,我們很多時候不會想起他們是否生產這些產品的專家,還是會因為名牌效應而覺得這些產品十分高貴。 當我們知道人們有以價錢判定產品質素的心理特質,我們訂價的時候,就多了一些想像空間。筆者曾經聽過一個案例,話說有對夫婦經營着一間雜貨店,裡面出售的都是先生從世界各地搜羅回來的精品。一般來說,先生負責店內產品定價和銷售。有天,先生需要離開商店到城中物色新產品,於他就將產品銷售工作交托給太太。先生在離開前囑咐太太各產品的售賣價格,但太太是一位十分善忘的人,當先生離開後,她幾乎將先生囑咐產品價錢全都忘記了。但產品總是需要賣的,於是太太就發揮小宇宙,將產品按照自己心意訂價,結果先生回到商店,發現一些持久滯銷的產品竟然都賣光了,而且價格比自己預期高出很多倍。於是,他就問太太是怎麼做到的,太太就回答說:「我也不知道,當你離開後,我就已經將產品價格忘記了,但我認為這些產品十分精美,於是我就按照我心目中認為它們值得價格訂價,很快這些產品就全部賣光了。」先生覺得十分有趣,因為這些滯銷產品已經囤積了一段時間,他用很便宜的價錢希望賣出也不成功。現在太太將價格升價幾倍,反而短時間內全部賣出。這故事再一次證明,價格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個指標,有時候高昂的價格會讓他們覺得產品珍貴,反而會樂於購買,很多潮流產品也是利用這種方式,賺得盤滿缽滿。

【心理文章】蠟燭問題

0
1940年代,心理學家卡爾·鄧克提出著名的蠟燭問題。大家不妨先看看下面圖畫,然後嘗試回答:「如何能夠讓蠟燭固定在牆壁上,而點燃中的蠟燭並不會將蠟滴在地上。」大家先用數分鐘思考一下,然後才參看答案。(答案:在文章最底處)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根據鄧克研究發現,不少參加者花了很長時間才能夠想出正確答案,有的甚至到實驗完結也想不出答案。但當大家看到答案後,一定會同意答案其實一點也不困難,但為什麼自己會花上差不多10分鐘時間也解決不了呢?鄧克認為這和人們心理有關。當我們看見第一幅圖畫時,我們看見火柴包、盒子裝着的大頭釘和一支蠟燭,我們馬上就會思考這些物品對於解決題目有什麼作用。例如火柴就是點燃蠟燭之用,大頭釘是為了固定物品的用途。當我們對於個別物品有固定用途想法,我們很難跳出這個框架作出思考。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裝着大頭釘的盒子也能夠成為這個題目中的主角,能夠化身成為一個盤子承載蠟燭,這樣當蠟燭點燃時,蠟就會滴在盒子上,而不會滴在地上。 不少人在思考這題目時,花了很多時間在大頭釘、火柴和蠟燭,而忽略那個承載大頭釘的盒子。這個思考盲點讓我們用錯了心神,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夠想出真正方案。 在這個蠟燭問題提出後十四年,紐約大學格魯茲堡教授深化了這個實驗,他想知道如果在這個實驗中為參加者帶來獎賞,會否讓他們更快啟發思維,跳出原有思考框架。結果發現,當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如果能夠較快回答問題的參加者能夠獲得獎品時,這些參加者平均需要花多3至4分鐘才能夠想出正確答案,這表示獎賞並不能做到鼓勵參加者提升思考效率的作用。為什麼會這樣呢?工作人員表示,這是因為加入獎賞元素,參加者在思考過程中被獎品分心,他們心裡想着希望獲得獎品,這時候他們部份專注力被分散了,並不集中於解決這難題,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夠想出正確答案。這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獎勵並不是鼓勵別人工作的萬靈丹,如果在不適當時候為別人提供獎勵,反而會適得其反。當然,究竟什麼時間為別人提供獎勵會大大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斷閱讀Ben哥哥的文章,日子有功,必定會從不同文章中找到有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