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消極的代價 

0
管理文章 目錄 上一章:無視警告    下一章:無謂的反擊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是協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經歷最慘烈戰爭之一,英法聯軍本身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利用海軍打擊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以打開歐洲直接通往俄國的通道。當時,邱吉爾認為英軍應該盡早發動攻擊,以奪取先機。可惜的是,邱吉爾當時權力有限,當時他未能夠說服軍隊總負責人基奇納勛爵在較早階段發動攻擊。當時基奇納勛爵承擔着巨大壓力,因此在決策時變得舉棋不定,忽然執意盡快發動攻擊,但過了一會,又擔心俄國會乘機南下進攻,所以決定暫緩攻擊計劃。最後,英法聯軍足足蹉跎了一段時間才發動攻擊,足以讓土耳其及早準備,讓英軍面對難度大為增加。  從來主動攻擊一方都需要面對較大難度,因為他們需要長途跋涉,舟車勞頓來到戰場。過程中,士兵體力消耗,這是進攻方無法避免的劣勢。相反,被侵略的一方,只需要做好防守工作,士兵便能夠保持較佳狀態應對。在戰爭爆發後不久,雙方發生激烈戰鬥,土耳其雖然失去了一些炮台和但英國卻損失了一些戰艦,這對於英國海軍來說是沉重的打擊。最後,由於經過一段時間的搶攻也未能獲得成功,所以英國海軍決定停止再發動攻勢,以免引起不必要損失。同時,英國政府決定派出陸軍登陸,和土耳其軍隊展開近身肉搏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邱吉爾本身是海軍要員,但經歷這場戰役,他在軍隊中喪失了名聲,人們不願意聽他的指令,雖然邱吉爾竭力勸勉海軍部應該繼續向海峽發動攻勢,以配合陸軍進攻,但這時候他的話語已經對於海軍沒有任何影響力。英國海軍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並沒有向敵軍發射過任何一枚炮彈,結果不難想像,已經登陸的陸軍遭到土耳其瘋狂反擊,造成英軍重大犧牲。根據邱吉爾描述,他表示當時消極力量已經在軍隊中瘋狂傳播,形成士兵們不可克服的心理屏障。由於早前連番失利,所以英軍除了需要面對敵人攻擊外,還需要面對一個強大的無形敵人,這就是他們的心理障礙。他們的心理障礙是透明的,無法看見的,但同時是難以應付的,即使英軍擁有多麼先進的武器,也不能讓士兵打破他們內心缺乏信心的障礙。「認為自己不行」的想法已經在士兵們心中建立起來,無法消除。這時候,邱吉爾用盡努力也不能夠說服海軍部克服信心障礙,鼓勵士兵奮起而戰。當軍中首領對於自己沒有信心,認為自己不行的時候,他們又怎會有能力說服下屬繼續作戰呢?邱吉爾表示在當時會議上,認為英軍不行的說話已經佔據會議大部份時間,連軍中領袖也認為大勢已去,無力回天。更有趣的是,邱吉爾表示「不行」會像病毒般在人們之間傳播,漸漸連邱吉爾自己也對於目前戰局失去信心,產生動搖。  事實上,雖然英軍在這場戰役付出沉重代價,但另一方面土耳其抵抗英國侵略的過程中,土耳其也損失慘重。根據不少歷史學家研究發現,其實只要英國海軍繼續堅持多一會,他們就能夠在這場戰爭中獲得勝利。土耳其官方是這樣描述的:「如果敵人(英國)不理會自己的損失而繼續進攻,他們將會獲得最後勝利,並利用水路佔領我們海峽。事實上,我們當時的堡壘只餘下5到10枚炮彈。」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英國歷史軍事專家也曾經這樣描述:「3月18日夜晚,土耳其的指揮部命運已經完全聽天由命,他們已經失去半數軍備,而且短時間內無法補充。更重要的是,如果土耳其失去君士坦丁堡,土耳其就無法繼續戰爭,因為他們所有武器和彈藥生產工廠都集中於首都一帶,英國艦隊很快就會將它們摧毁。而且,當時土耳其的軍火生產供應鏈已經被切斷,讓土耳其士兵士氣低落,如果英國艦隊接下來繼續發動攻擊,即使土耳其的盟友德國對於土耳其是否能夠固守也不抱期望。」  為了阻擋英國戰艦進犯,土耳其在海峽佈滿了水雷陣,歷史學家研究發現經過六個月時間,不少水雷已經被水流沖走,或者下沉至船底接觸不到深度。而且,當時不少水雷都是舊式裝置,準確度本身不高,所以能夠發揮的作用不大。  從上面3段描述,大家不難發現不少歷史學家,包括土耳其,他們都認為只要英國海軍能夠再堅持下去多一回,英國就會在這場海峽爭奪戰中獲得勝利。可惜的是,英國士兵因為經歷早前的失敗而感到絕望,他們不願意再繼續向着目標進發,他們的絕望為自己判了死刑,導致英國在這戰役中以失敗者稱謂告終。   目錄 上一章:無視警告    下一章:無謂的反擊   

【心理文章】以慢打快的藝術 

0
心理文章 有些人總是急着忙,做什麼事情都十分急,對於身邊人來說會構成一種無形壓力,一些不法分子更加會利用人們這種心理,使我們上當受騙。每當經濟不景時,騙案承勢而起,大家還記得有段時間,一些不法分子會打電話給受害人,提到他們的親黑人正被自己綁架,需要馬上繳付贖金,才能夠完璧歸趙。為了加強劇情真確性,綁匪會在電話背後加上和這位親人叫聲的音效 ,例如:悽慘的呼叫聲,反正讓受害人覺得自己親人正被虐待的樣子。親人被綁架,人們心中慌亂,這時候他們很可能會乖乖聽從綁匪意思,將巨額款項雙手奉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由接收到綁匪電話,匯款給綁匪,過程可能不足一至兩小時,受害人已經損失了一大半家財。這類型案例事後發現,這些受害人往往在整個被欺騙過程中從來沒有想過打給聲稱被綁架的親人求証。如果他們機警一點,主動電話求證,當他們發現能夠聯絡親人的時候,他們就不會被騙。但為什麼受害人當時不會想到這方法呢?原來,這是由於他們中了不法分子急速的攻勢。當不法分子接觸受害人的時候,他們通常語速會較快,語氣較惡劣和粗魯,而且會恐嚇受害人如果不馬上按照自己方法行事,就會將親人殺死,讓受害人根本沒有思考的空間,因而作出衝動決定。  當別人越想我們盡快決定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提高警戒,保持冷靜。別人快,我們就越要慢。大家可能會想:「自己親人正在對方手上,不是紙上談兵,又怎能慢慢地處理呢?」其實大家試入壞人的角度,撕票其實是不法分子最不願意見到的情況,撕票不但只會讓事情變得嚴重,而且過程中也會讓壞人一無所有,得不到贖金,更會犯上更加嚴重的謀殺罪,這絕對不是雙贏局面。所以,即使自己親人的確被綁架了,我們也未至於需要在衝動情況下處理,起碼有時間能夠致電親友求證。我們能夠保持這樣的一點理智, 大家能夠荷包就會安全一些!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無視警告 

1
管理文章 目錄 上一章:坦克    下一章:消極的代價   每當一些突發災難發生,特別是當中有些不尋常的地方,陰謀論便會隨之而出現。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少歷史學家發現美國其實早已破解了日本將會入侵珍珠港的情報,美國也巧合地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將停泊在珍珠港的主力艦調走,結果留下的美軍慘遭日本偷襲珍,造成嚴重傷害。不少陰謀論提到,美國會否故意讓日本偷襲珍珠港,讓美國能名正言順加入二戰,以支持英國。畢竟,當時美國國內普遍奉行孤立主義,縱言羅斯福多次表明願意向英國施出援手,但引起國內強烈反對聲音。但如果美軍直接受到日本的傷害,國內反對人士也無法反對出兵,這就是陰謀論的核心。  一戰也有類似的情況。1915年5月7日,一艘著名的郵輪路西塔尼亞號在愛爾蘭附近海域被德國潛艇擊中沉沒,事件導致1195名乘客犧牲,當中有291名婦女和94名嬰兒。船上不少乘客是美國人,根據國際協定,參戰國不應該對於非軍事船隻發動攻擊,尤其是對着手無寸鐵的客輪。讓事件吊詭的是,協約國早已收到情報,並告知正在大西洋航行的船隻,德國潛艇有機會對於區內船隻發動無差別攻擊,著區內航行船隻及早準備,當局同時向船隻提供一些更安全的航行方法。1915年4月16號的一份海軍機密備忘錄提到:「根據戰爭經驗,輪船採用迂迴曲折航行方法能夠大大降低被潛艇突襲成功機會。也就是說,船隻應該在短時間內不規則地改變航行軌跡,例如每10分鐘至半小時更變一次。只要船隻在潛水艇出沒區域採取這種不規則航行方式,由於潛艇在水下速度十分慢,它未能夠預先知道或預測船隻航行路線,便十分困難準確對船隻發動攻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5月6日凌晨12:05 ,海軍部對於所有英國船隻,包括路西塔尼亞號發出警報,提到:「大家應該避開沿岸區域,應該全速前往安全港口,行駛時採用海峽中間航線,因為在區內有德國潛艇蹤影。」  5月6日下午7:50 ,海軍部針對路西塔尼亞號發出愛爾蘭南部海岸外有德國潛艇活動的警告  5月7日上午11:25 ,海軍部提醒所有船隻愛爾蘭海峽南部海岸有德國潛艇活動,海軍特別提醒路西塔尼亞號,確保它接收到這個資訊;   5月7日上午12:40,英國海軍部再次警告路西塔尼亞號,敵對潛艇正向西方航行;  從上面可見,英國海軍部對於路西塔尼亞號曾經發出多次警告,提醒它要及早預防潛艇出現。可惜,路西塔尼亞號並沒有正視這些警告,依然按着既定軌道航行。結果在5月7日下午2時10分。路西塔尼亞號被一艘潛艇利用魚雷發動攻擊,兩枚魚雷先後射穿了船身, 20分鐘後路西塔尼亞號以船頭向下方向沉沒,事件導致超過一千人失去生命。回應文章開頭提到,路西塔尼亞號沉沒事件也有一點陰謀論,這艘船雖然是豪華郵輪,但在這趟行程中竟然運載了少量軍用槍械和炮彈,究竟德國是預早收到情報因而對裝有武裝物資的郵輪發動攻擊,還是只是無差別攻擊呢?協約國又為什麼會將少量軍火放在滿載平民的郵輪呢?有人認為協約國正利用這事件觸動美國神經。他們故意讓讓德國擊沉路西塔尼亞號,因為船上有大量美國公民,英國想借這事件將美國捲入戰爭中,為協約國增加軍事實力。無論陰謀論是否屬實,但路西塔尼亞號在德國潛艇攻擊前收到英國海軍部不少警告是鐵一般的事實,但船員沒有採取任何防範措施,例如沒有採取不規則的航行方式,也沒有將船速度開到全速離開危險區域,這兩點已經說明路西塔尼亞號的船員憂患意識不足,即使收到警告也無作出正視,結果釀成這場超級災難,責任無可赦免。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人們經常說:「當上帝為我們關上一道門,必定會同時為我們打開另外兩道門。」以路西塔尼亞號沉沒事件為例,雖然路西塔尼亞號只是一艘手無寸鐵的郵輪,本身沒有軍事設備抵擋戰艦攻擊,但他對手潛艇也有重大的缺點,就是在水底移動緩慢,魚雷的準成度有限。即使路西塔尼亞號暴露在滿佈敵軍潛艇的水域,英國政府也早已為路西塔尼亞號建議相應的解決方法,就是採取不規則航行路線及全速航行。只要船長願意採取任何一個方法,都能夠大大將船隻被攻擊可能降低。可惜,人們總是不習慣變通,即使預先受到提醒,但不願意改變,這樣的話不管有多少後備方法其實也是枉然的,因為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的被動和守舊的心態。  目錄 上一章:坦克    下一章:消極的代價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坦克 

0
邱吉爾談一戰 目錄 上一章:不同領袖的難處   下一章:無視警告 我們早前提過,坦克在一戰中首次亮相作為戰爭武器。事實上,當坦克剛推出戰場的時候,各國對於這款新型裝備不抱很大期望,他們普遍認為坦克造型笨重,在戰場上不夠靈活。遇到敵人時,敵人迅速便能夠將坦克團團包圍。但這些人沒有想到,坦克本身被層層鋼板保護着,即使敵人將坦克包圍,敵人也無法攻擊坦克內部,坦克因此能夠保護坐在裏面的士兵。同時,士兵能夠在有掩護情況下利用坦克上面的大炮和機關槍,對外面敵國士兵發動攻擊。相信大家參看筆者描述,必定會同意坦克絕對是一戰王牌產品,它能夠將士兵保護在安全情況下發動攻擊。但在一戰初期,坦克初上戰場,當時連初駕駛着坦克的士兵,對於這龐然巨物也沒有信心,他們也沒有受過精密使用訓練,結果導致上戰場的時候未能夠發揮應有功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索姆河戰役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利用坦克作戰的戰役,當時一班沒有受過訓練,因而未能夠完全操作坦克的英國士兵將坦克開上戰場,結果這場戰役雙方都付上巨大傷亡,英法聯軍被德國新改良的機槍殘酷地攻擊,損失慘重。當時英國士兵這樣想:「我們現在已經利用坦克作為武器,顯然這武器沒有想像般厲害,否則我們面對德國士兵,也不會落得慘淡的收場。英國雖然未能夠將坦克運用得淋漓盡致,但坦克這款新型武器已經初次在敵人面前亮相,由於德國當時擁有先進技術,如果德國官方對於坦克產生興趣,加以發展,必定會很快製造出比英國更加厲害的坦克。比較幸運的是,當時德國官方雖然看到了坦克車,但他們想法和英國一樣,認為坦克在戰場上一無是處,所以沒有注意其發展。  時至今日,沒有人會懷疑坦克的威力,它絕對是戰場上最厲害的武器之一,但當它剛推出之時,無論自己和敵人,都對於坦克功用抱着懷疑心態,這就是人們對於新科技排斥心態所導致的。  目錄 上一章:不同領袖的難處   下一章:無視警告

【歷史文章】觀察力:德國間諜如何發現英國海軍象徵:皇家橡樹號

0
歷史文章 皇家橡樹號是英國海軍象徵,她曾經乘載英皇出訪世界各地不同地方,船上一直安放着英皇的寶座。可惜的是,二戰爆發後,這艘戰艦在一個月內便被德國擊沉。更有趣的是,這艘名輪的沉沒是由一位間諜做成的。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這位名叫阿爾雷頓德·韋林的間諜故事。韋林出生於一個居住在瑞士的德國家庭,他雖然在瑞士長大,但他是一個十分愛國的人,他希望德國民族能夠統治全世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經參加加入德國海軍,並獲得勳章。其後,他加入德國軍情局,從事間諜工作。他其中的一個任務就是以鐘錶商人身份潛伏英國,目標就是尋找英國的海軍情報。有天,他接到的新任務就是尋找德國希望擊沉的皇家橡樹號的蹤影。皇家橡樹號一直停泊於英國斯卡帕灣,這是一個優良港口。為了防止德軍進犯,英國在港口外加設了防止潛艇闖入的防潛網,這有點像我們現在沙灘的防鯊一樣。安裝了這網,潛水艇就不能輕易進入港口,確保皇家橡樹號的安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山不轉時人自轉,韋林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間諜,他明白間諜獲得成功就需要和當地人接觸。他憑藉出色的溝通技巧和經營鐘錶生意過程時認識當地不少社會名流,他因此得到不少寶貴的資訊。韋林另一個獲得資訊的方式就是透過行山,在山坡上他能夠從最高點看到皇家橡樹號停泊位置。韋林知道皇家橡樹號位置還是不足夠的,更重要的是尋找這艘戰艦最脆弱的時間,讓德國能夠較容易發動攻擊。於是,韋林甚至參加海軍俱樂部活動,活動中韋林發現一些佩戴著皇家橡樹號徽章的軍人,他們肯定就是來自這艘戰艦。韋林主動和這些軍人溝通,並利用說話技巧從軍人口中打探到,原來港口的防潛網剛好進行維修,新的防潛網需要一個月後才會送到。這個資訊十分重要,這代表德軍潛水艇有大半個月時間能夠暢通無阻的進入港口,也代表皇家橡樹號正身處於無防禦狀態,對於德國來說是天賜的機會。韋林的觀察力實在驚人,有次他看見一位拿着手錶來到他店維修的士兵,他看一看軍官的襟章,發現他來自皇家橡樹號,他就問軍官什麼時候回來取回手錶,軍官回答說:「10月20日」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情報,這代表皇家橡樹號最少會在港內停泊至10月20日。 韋林做每一件事都有着他的目的,他現在已經知道皇家橡樹號所在的位置和弱點,港口狹窄,有一些地方未能供大型潛艇通過,這會影響德軍入侵行動。於是,他最後的任務就是要取得卡斯柏灣內的港口地理圖。究竟怎樣能夠得到呢?經一番努力,他認識一班軍官,他們相約一起前往釣魚。其中一位軍官時說:「今天我真的很趕,我連地圖也趕不及放回軍營。」韋林聽到軍官這樣說,簡直喜上眉梢,他就襯軍官們都跳進海中游水的時候,偷偷地從軍官袋子偷走地圖。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韋林將所有軍用情報交給了德國的線人,德國終於成功發動對皇家橡樹號的攻擊,皇家橡樹號在二戰爆發後不足一個月就被擊沉,這很大程度需要歸功於韋林的觀察力和膽識。雖然德國是二戰的戰敗國,但當中有不少人和事都值得我們欣賞,韋林作為一個間諜,他的表現十分出色。良好的觀察力讓他能夠獲得很多別人掌握不到的資訊。更重要的是,他有良好的交際技巧,讓社會的權貴和軍人也願意為他開口,自願告訴他秘密,促成他的成功。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不同領袖的難處 

1
管理文章 目錄 上一章:不同領袖的難處 下一章:坦克   不同領袖需要面對不同的環境,有一些客觀環境是領袖個人不能改變的,但卻會影響領袖的參與度和決策方式。邱吉爾以一戰中的陸軍將領和海軍將領為例,分析海軍和陸軍面對的客觀環境有什麼不同,從而導致兩者的軍官管理時遇到的考驗有什麼不同。  邱吉爾提到,海軍將領由於需要親自帶領艦隊出發,他自己也在船上指揮,所以他和船上其他人一樣,會遭受炮彈攻擊威脅,冒上很大危險。這種管理好處是領袖能夠與士兵共同進退,自然會產生一種親和力和敵愾同仇感覺,缺點則是由於身在戰場,他們眼光通常會比較顯淺,未能站在較遠距離觀看全局,或許會導致他們決策有所偏頗。相反,陸軍將領通常不會親上戰場,而是在距離戰場一段距離的指揮部調動軍隊,他們獲得的資訊通常是倚賴通信兵傳遞的,亦因如此,陸軍領袖未必能夠完全掌握前線作戰情況,因為這些資訊都是憑第三方傳遞,而且傳遞需時,陸軍將領接收到戰報時可能已經發生了兩至三天,有時間誤差。當然,陸軍將領能夠站得遠一些,能夠從大局出發,作出更綜合性的戰略。簡單來說,海軍將領需要在戰艦上指揮軍隊,他們基本上和其他士兵一樣共同作戰。相反,陸軍將領通常不用拿着機槍親上戰場作戰,他們會在後方決策部指揮。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以精準度要求來說,海軍將領每一個決定都會清楚記錄在航海日誌上,如果做錯了一個決定,戰艦要不就會被敵人攻擊而葬身於大海中;要不敵人就會恃機逃走,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接着數個月時間也未能夠重新發現敵人蹤影。因此,海軍將領需盡可能要求自己作出每個決定都是正確的,機會一去不返。相反,在陸上行軍,如果某天方法不奏效,陸軍將領能夠馬上採取另一方法,畢竟敵人不會憑空消失,部隊遷徙必定會留下痕跡,容易跟蹤。而且,陸軍不像海軍戰艦,戰艦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如果不幸被敵人炮彈擊中而沉沒將會損失慘重,不單失去一艘戰艦,船上所有官兵也會馬上失去作戰能力。相反,在陸地戰鬥中,即使損失了一些士兵,餘下士兵也能夠繼續作戰。  由於一戰期間,邱吉爾主要在海軍部工作,所以大家發現他的評論好像有點偏幫海軍,認為海軍將領面對的壓力比陸軍將領面對的大和危險。閱讀歷史書時,我們需要經常要求自己作出批判性思考,不要完全相信作者觀點,但作者觀點絕對能夠為我們啟發思維。邱吉爾就海軍和陸軍將領工作的描述,大家可以發現兩種部隊在戰場上面對處境南轅北轍,將領需要的本領也會有所不同。 這告訴我們「一部通書不能看到老」,不同崗位領袖需要不同能力和技巧,有些領袖工作比較接近前線,有的領袖會暫遠一點縱觀全局。作為下屬的,應該多一點體諒領袖,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或會對他們思維產生不同影響。我們不應該輕易將不同領袖作出比較,因為他們面對的現實環境通常有所不同,無法直接類比。例如我們千萬不要說:「以前XXX當領袖的時候,他也不會這樣做,為什麼現在YYY 當領袖,他的做法會變成這樣呢?」當我們說這句話時,我們內心已經判定舊方法比新方法好,當新領袖不是用舊方法行事,大家就會對他產生懷疑。但大家必須思考一點,領袖更替就是為了讓團隊有更廣闊的思維,新領袖如果對舊方法照單全收,團隊又怎會有突破性發展呢?  目錄 上一章:道德並不是偷懶的擋箭牌  下一章:坦克  

【歷史文章】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抵抗蘇聯的入侵

0
歷史文章 1939年,蘇聯虛制了一個理由,指責芬蘭軍隊攻擊曼尼拉村,導致蘇聯士兵死亡事件,正式宣佈《蘇芬互不侵犯條約》結束,正式入侵芬蘭。當時,蘇聯派出軍隊人數超過45萬,芬蘭當時軍隊只有3萬人,兩者相差兵差差不多達15倍,但這場戰爭最終以簽訂和約告終,芬蘭雖然需要向蘇聯割讓十分一領土,但蘇聯在戰爭中付上了沉重代價,即使以蘇聯公布的官方數字,蘇聯陣亡人數高達4萬,也就是比整個芬蘭本身擁有的軍隊數目還要多。所以在某程度上來說,芬蘭在這場戰役並不是真正的輸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接下來我們需要討論的是,芬蘭這個少少的北歐國家,憑藉什麼和蘇聯這個超級大國抗衡呢?首先,芬蘭承襲着祖先維京人血統,維京人出名驍勇善戰,尤其適合在惡劣環境中作戰。另一點是,芬蘭獨立後,政府很快意識到貧富懸殊問題將會對國家穩定帶來嚴重後果。當時,芬蘭76%人民從事種植工作,但當時土地都集中於地主身上,導致貧者愈貧,富者越富。芬蘭政府知道要人們富足,首先要解決土地問題,芬蘭政府決定先墊支向地主購買土地,然後分發給農民,農民每年只要向政府償還部分金額,最後他們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芬蘭政府更加對勞動階層實施工時規管,每天工作不能超過8小時,讓人們能夠在工作和生活得到平衡。大家或許會想,芬蘭政府提出的方案雖然十分好,但錢從何來?答案很簡單,芬蘭政府決定將軍隊數目大幅減少,削減至數目只有原來的10%。有人曾經詢問芬蘭政府:「現在我們的軍隊數目那麼少,如果蘇聯入侵,我們可以怎樣防衛呢?」這時,政府的回答是:「如果蘇聯真的入侵,那麼我們全國人民就跟他拼命好了。」芬蘭政府致力為國民提供優質生活,他們期盼國民會有良好歸屬感,即使災難發生時候也會敵愾同仇,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長備強大軍隊,當戰爭發生時,政府相信國民也會挺身而出,保衛自己喜歡的家園。結果,芬蘭政府的期許是正確的,蘇聯入侵的時候,芬蘭變得全民皆兵,蘇聯即使揮動大軍進發,也不得要領。 這事例告訴我們,用心待人的確能夠獲得別人的應許,彼此信任能夠產生的防禦力遠遠高於我們投放大量資源建構的制度或規管。芬蘭利用削減軍備方法為市民謀取利益,最後它並沒有因此犧牲自己防衛能力,從戰果上看來反而變得更強大。時至今日,不少國家依然憑藉龐大軍費開支希望能夠為自己提供最大保護,但現今社會和國際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阿姨蓋達組織利用數位自殺式分子,已經能夠騎劫數架飛機,導致超過3000人死亡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利用軍備的確能夠起着一定震懾作用,但只限於對付一些講道理的國家,對於一些小國或恐怖組織,他們根本不會理會你的軍事能力有多麼強大,因為他們總能夠想出一些出其不意的方式發動襲擊,讓你防不勝防。真正化解危險的方法其實每一個人都擁有,就是利用愛和包容,這也是芬蘭政府為我們送上的寶貴一課。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道德並不是偷懶的擋箭牌 

1
邱吉爾談一戰 目錄 上一章:反面教材   下一章:不同領袖的難處  根據國際慣例,各國在戰爭中不能採用一些會導致人們身體嚴重傷害的毒氣彈。然而,一戰期間,每個國家都希望能使敵人盡快屈服,於是會將最厲害的武器施展在戰場當中,尤其德國,這個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科學發展一日千里,他們潛艇發展讓他們成為能夠和英國媲美的海上軍事強國。大家可要知道,一戰發生前,英國一直以一比二方式打造艦隊,意思是說英國的海軍力量,足以等於當時排第二及第三海上軍事國家軍力總和,可見英國海軍是多麼厲害。由於科技進步,德國海軍發展一日千里,甚至能夠和英國海軍分庭抗禮。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邱吉爾早已知道德國的野心,他們為了達到目標有機會不擇手段,雖然不能使用有毒氣體是國際法規定的,但戰爭期間沒有人能夠確保所有人合乎道德地遵從這些沒有效力的法規。於是,邱吉爾早就命令海軍部研發毒氣彈,同時邱吉爾再三強調在德國使用之前,英國士兵不能首先在戰場上應用毒氣彈,邱吉爾只需要德國知道英國已經掌握了毒氣彈制作方法即可,這就是所謂的震懾效應。當我們知道敵人和我們有相當實力,我們未必夠膽貿然進攻,因為我們也會害怕敵人「以其人之道,還自其人之身」,對我們作出報復。情況就像現在的世界,幾乎所有強國都擁有核武,核武本身就是摧毁性武器,能夠對地球帶來極大傷害,由於每一個強國都擁有核武,所以彼此有所顧忌,沒有人願意打出第一槍,以免自己遭到強烈報復。同時,大家也知道如果地球爆發核戰的話,整個地球也會因此摧毁。所以最大殺傷力的核武同時也成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最重要的工具。威懾效應絕對不是紙上談兵的策略,大家回到最近的俄烏戰爭,雖然俄羅斯多次提到有機會在烏克蘭使用核武,但至今依然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俄羅斯願意使用這種殺傷力武器。美國也多次警告俄羅斯,如果使用核武,將會遭受嚴重報復。普京在最近一次講話中,提到使用核武對於烏克蘭戰爭並沒有政治意義和好處,說明他動用核武機會不高。大家想像一下,俄羅斯這大半年在烏克蘭浪費了多麼的軍備及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如果一粒核彈能夠讓烏克蘭瞬間夷平,相信俄羅斯十分有動機這樣執行,他們猶豫未決其實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知道使用核武是沒有回頭的武器,必定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造成兩敗俱傷局面。  回到一戰,邱吉爾及早準備毒氣彈,到戰爭後期,德國真的採用毒氣彈發動攻擊時,協約國才有足夠能力作出回應。毒氣彈是邱吉爾明白人性特點而作出長遠佈局。最後大家必需留意的是,英國研發毒氣彈並不是為了在戰場使用,而是為了起震懾作用,管理者可不能本末倒置,當發明大殺傷力武器後,便捨難取易,優先違反規矩使用這些不正當武器,否則我們就會成為腐壞的人,沒有道德的會變成我們!  目錄 上一章:反面教材   下一章:不同領袖的難處 

【勵志文章】無辜的玉米

0
勵志文章 從前一個城市盛產玉米,這裡的玉米出名香甜,深得各地消費者熱愛,因此這裏農夫能夠透過種植玉米賺大錢。有天,一位年輕人剛剛成為農夫,並在這城鎮種植玉米。他是一位幹勁十足的年輕人,甚有志向,希望能夠在當地幹出一番大事。他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方法就是收成是否能買得出好價錢。他每天耕作的時候都在想,究竟有什麼方法能夠讓自己的玉米田產出比其他農夫賣得更好的價錢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有天,他終於想出一條絕世好橋。某天晚上,他趁着夜晚無人發現的時候,拿着一些有害物料來到城鎮內的其他玉米田,並將這些物質散在那些農地中。這些有害物料能夠破壞玉米基因,讓玉米失去香甜味道。結果,這年度玉米收成果然出了問題,不少購買了玉米的人表示玉米不但不香甜,而且吃後會有肚瀉情況,嚴重的更需要送院治理。從這年起,再沒有人願意在這城鎮購買玉米,而那位本身希望透過摧毁其他農夫玉米田以賺取最大利潤的年青人也身受其害。這故事告訴我們,「共贏」,和其他行業持份者一起合作將市場做大,良性競爭才是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如果抱着我生你亡態度,失敗只是遲早問題,因為如果行業其他持份者都未能成功,必定會產生其他負面影響,間接影響我們生意。人類是世上很渺小的動物,有待我們開發的東西還有很多,我們無需短視着眼眼前蠅頭小利,反而應該努力做好,和別人合作,建立共贏的局面。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反面教材 

2
邱吉爾談一戰 目錄 上一章:逆境激發出來的創意  下一章:道德並不是偷懶的擋箭牌 筆者將本篇題目訂為「反面教材」,原因是這篇文章的內容有些踩界,在正常管理學角度,凡欺騙別人都不值得讚揚,但筆者一向強調,世界不會繞着我們轉,即使我們以善待人,我們也需要時刻準備有被別人惡意攻擊的可能,及早提防。為安全起見,我們甚至需要和敵人比賽,盡快想出敵人有可能會對我們發動的襲擊方案,及早準備,讓別人知道我們不是省油的燈,不敢貿然進發。  談起邱吉爾這個人,他對戰爭有一種莫名喜愛,而且他執行性非常強,基本上只要想到便會執行。而且他是一個天馬行空,喜歡使用創意的人,他想出來的點子經常都走在潮流的尖端,其他人未必第一時間能夠接受。邱吉爾一生都在政府工作,政府架構好處是權責分明,壞處是不懂變通,甚至會排斥新意見。大部份政府官員都是抱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原則做事,不會主動思考新方法的優劣好壞。如果大家是一個有抱負的人,看到組織內有些能夠改善的地方,大家又是否願意鼓起勇氣,主動表達自己想法,甚至犧牲自己也要堅持正確的東西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一戰時,邱吉爾十分熱衷研究新武器投入戰場的可能,坦克就是其中一樣。1915年2月20日,邱吉爾組織一個軍事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研究坦克應用於戰場的可能性。同年3月20日,委員會中的德恩考特向邱吉爾提出了兩個方案,其中一種方案就是利用大車輪支撐坦克,另一種方案則是利用履帶(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坦克車)。由於當時並沒有真正坦克用於戰場,邱吉爾面對這兩種方案也不知道誰比誰優越,但他認為履帶能夠應付戰場上不同地形,所以他自己對於履帶坦克有格外的編好。他決定訂購18輛坦克,其中6架裝上車輪,另外12架是用履帶的。委員會經過計算,生產這批坦克需要7萬英鎊,正常來說使用這樣大額公款需要經過政府流程通過。而且邱吉爾當時的官位不能夠擅自調動這些公款,但邱吉爾認為作戰時期一分一秒都十分重要,如果按照既定流程申請撥款,一來未知會否獲得批准,二來徒然浪費珍貴時間,於是他決定在未得到批准下動用公款,他向委員會其他成員表示自己將會就調動公款負上全部責任。而且,他並沒有將這個決定告訴其他不必要的部門,例如陸軍部,因為邱吉爾知道他們必定會加以阻攔。  邱吉爾明白擅用於一個全新項目有很大的風險的,因為沒有人知道最後坦克研發出來的結果是否如理想般美好,沒有人願意為未知的風險作出決定的責任,因此政府其他高層如得悉邱吉爾相關計劃,提出反對機會會十分大。無論計劃成功和失敗,邱吉爾都有機會面對法律的制裁。邱吉爾清楚明白,只有當他下令研發出來的坦克用於戰場並獲可觀成果,他才有機會獲得別人讚賞,洗脫自把自為的罪名。有些人會說:「邱吉爾真笨,自己本身身居高位,有着可觀收入,為什麼要為着研發坦克做出一些違反公務員守則的事,徒然讓自己承受不必要的風險呢?」有些人就是這樣,他們做事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局着想,即使需要附上一定的代價有在所不惜,他們這些想法造就世界上有些人注定能夠改變世界的原因。  目錄 上一章:逆境激發出來的創意  下一章:道德並不是偷懶的擋箭牌

【勵志文章】管理200人的壓力

0
勵志文章 筆者朋友日前升職,他需要管理下屬人數達到200位,有天他向筆者說,他實在擔心自己應付不了那麼多的下屬。筆者跟這位朋友說:「你知道人體總共有多少個細胞嗎?」朋友回答說:「100萬個?」筆者搖搖頭,朋友接着說:「500萬個?」筆者繼續搖搖頭,朋友說:「1000萬個?」 筆者笑着回答說:「我想你猜一輩子也不會知道正確答案,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顯示,人體內有30兆個細胞。」朋友聽得目定口呆,因為「個、十、百、千、萬、億」朋友都有概念,但兆是什麼的概念呢?原來人身體內細胞數目多得驚人,而每個細胞也是維繫我們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我們失去部份細胞,就會導致我們身體出現各種的毛病或缺陷。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但是,請問各位人生中有沒有一刻試過想過:「身體內的細胞數目那麼多,我究竟是如何管理這些細胞為自己工作呢?」當然沒有,鼻子會自動呼吸、嘴巴會自動飲食、血液會自動在體內流動,我們身體內的每個器官和細胞基本上都會自動自覺運作,確保我們身體能夠健康發展。我們需要做的往往是一些較重要和複雜的工作,例如編排當天的行程,在日常作出各種不同的決策等,反正我們需要處理的事情都是比較重要的。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連身體內每個細胞也需要管理,我們每天就算什麼事情也不幹,相信也未能夠做好細胞管理工作。人體機能就是那麼奇妙,一般細胞不用我們傷腦筋也懂自動運作,我們能夠騰空一些時間進行有意義的工作。 回到管理,團隊中有200人、1000人,甚至10,000人,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數字。我們無法深入管理每一個人的工作,我們需要倚賴團隊既有的制度運作,員工各司其職。作為管理者,我們工作是制定策略,透過分工向團隊成員分派工作,並確保他們懂得處理。隨着團隊人數越多,團隊架構必定會更加精密,以筆者朋友團隊為例,他下屬雖然有200人,但他對口的其實只是五位部門經理,這五位部門經理會各自指揮他們旗下團隊成員完成任務。所以,我們只需要管理好經理,再讓他們為跟下屬分工,就能夠管理龐大的團隊,向着目標進發。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數字只是一個數字,本身沒有意義的,很多時候我們會被數字嚇怕,例如需要追求銷售業績數據目標、公司想節省的成本開支金額、以及朋友所面對的下屬人數。如果我們單看這些數字,必定會對自己工作產生憂慮。考慮這些數字是沒有意義的,重點是我們如何將工作簡單化,例如管理下屬數目雖多,但我們能否利用團隊小頭目協助我們管理,層層遞進,讓我們能夠在管理的同時也能夠想到新點子,推動團隊的發展。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逆境激發出來的創意 

2
邱吉爾談一戰 目錄 上一章:勇敢的小伙子比利時 下一章:反面教材 當人們面對逆境時,尤其是缺少資源的情況下,誰能夠想出破格而且可行的方法,將會決定逆境最後的結果,成為最後贏家。第一世界大戰是人類第一次投入大量機械武器的戰爭,這很大程度是由於人們剛經歷了工業革命,懂得掌握機械技術,創造出更大殺傷力的武器。由於敵我雙方都掌握相若機械技術,所以邱吉爾知道眼前的戰場,不像往日般以短兵交接,士兵體力多少和平時訓練決定戰果。相反,邱吉爾十分重視新型武器的研發,希望用機械武器配合士兵操作,增加作戰效率。  工業革命在戰場上的反映,很大程度就是炮彈威力和槍械準確程度。炮彈和槍械的大幅改良,導致士兵在戰場上犧牲機會大增,邱吉爾希望能夠盡快想出一些保護戰場士兵的方法。簡單來說,要讓士兵在戰場不受傷害,首先就要讓士兵身上有更多防衛裝備,例如將一塊能夠阻擋子彈穿過的鋼板裝配成為士兵制服一部分。聽到筆者這樣說,相信不少讀者都會認為筆者正在開玩笑,鋼板那麼重,又怎能穿在士兵身上呢?就算士兵能夠承受鋼板重量,但也會讓他們在戰場上變得笨重,大大減低活動能力。大家想法是正確的,不過,將鋼板裝在士兵衣服上只是一個初步想法,當我們有了初步方向,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動動腦筋,既然不能將鋼板直接裝在衣服上,有沒有一些替代的方法?邱吉爾就是憑藉這樣的思路繼續思考,萌生起支持研發坦克車的念頭。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1915年1月,邱吉爾向當時首相寫了一封信,列出他對於開發坦克的想法:「短期內,我們能夠將一些裝甲裝在一些履帶車上,這種改裝一點也不難執行。和普通汽車一樣,這種車子裡面可以載人,又可以安裝機關槍,正重要的是有防彈功用。由於裝有履帶,這種車子可以十分容易穿越壕溝,車身重量可以摧毁所有鐵絲網。我們只要秘密生產40至50部這樣的車子,在黑夜間將它們開進敵方陣地,必定能夠成功衝擊對方的戰壕,利用機關槍和車頂向外拋出手榴彈,將一切障礙物移除。而且,這些坦克車可以為英國士兵提供掩護點,當剷除一部份敵軍後,他們可以繼續前進攻擊敵方的第二度戰壕。有了這設備,我們為戰爭需要付出的損失代價將會變得輕微。當然,由於現在沒有真正的坦克,一切看起來只是紙上談兵,需要經過實質研究和計劃才能夠推出使用。所以我們需要把握時間盡快開始相關試驗,即使不成功,也不會對我們構成多大的傷害。」  邱吉爾還跟首相分享他對於新武器研發和應用的看法:「德國可能正在研發一些殺傷力驚人的新式武器是我們現在面對最大的危險之一,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面對全新形式的進攻。所以我建議我們應該安排官方工程師和其他專家一齊組成委員會,就即將可能面對的攻擊進行方案研究和建議。我想在這裏重申的是,在戰爭期間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沒有時間進行長期試驗,如果我們需要新研發的武器符合某些標準才能夠開使使用,那麼生產過程必須和試驗過程同時進行,最多試驗失敗只會讓我們犧牲生產成本。」邱吉爾這段說話十分值得我們深思,特別對於一些大型機構,他們處事往往按部就班,先做完一步驟,才會開展下個步驟。結果,當某個步驟失敗後,我們才發現此路不通,徒然浪費寶貴時間。相反,如果我們同時間執行數個步驟,過程中同樣會面對失敗,但由於我們同時執行多個方案,等於我們將執行時間縮短了,例如試驗和生產過程一起進行,我們的反應能力必定會大大增加。當然,這方案導致的後果則有可能會徒然浪費生產成本,因為如果試驗失敗,那麼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會變得無用處。在太平盛世時,我們未必需要採取這樣急進做法,因為有時間按部就班,但當面對緊急情況,或者面對敵人奇高效率,我們必須要急事急辦,採用靈活破格的方法。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一戰中,由於機械武器廣泛使用,各個參戰國因應這些武器運用創意,製作出各種制衡裝置,例如為了防止潛艇攻擊港口,各國會在港口外裝設防潛網,就像沙灘的防鯊網一樣,讓潛艇不能夠進入港口半步。又例如某國發明了火力更猛的大炮,由於沒有人能夠完全消除炮彈攻擊性,但人們卻發明了煙霧彈,讓敵人看不到自己位置,自然不能夠精準發射,能減低我們受到炮彈攻擊的機會。所以面對新科技時,我們不用驚、不用忙,新武器發明的確會引起一陣的躁動,但只要我們仔細分析他們特性和強項弱項,運用創意,我們很快便能夠想新發明作為回應。特別一提的是,如果在太平日子,我們沒有動機啟發這些創意思考,面對逆境時,我們被迫為了生存而思考,根據半杯水的定律,我們回頭來應該向這些逆境感恩!  目錄 上一章:勇敢的小伙子比利時 下一章:反面教材

【歷史文章】尼科波里斯戰役

0
歷史文章 鄂圖曼帝國成長過所向披靡,引起歐洲諸國擔心,它們害怕鄂圖曼帝國版圖進一步擴張,會對他們管治地位會受到威脅。於是,歐洲各國決定聯合起來,先下手為強,對鄂圖曼帝國發動戰爭,希望能夠合力將鄂圖曼帝國打敗,挫一下它的銳氣。 這場戰爭在多瑙河邊的尼科波里斯城發生,盟軍雖然將城池重重包圍,但良久未能攻克。這時,鄂圖曼帝國已經調動大量兵力來到支援,盟軍形勢開始比較危急。來自歐洲的盟軍卻認為他們人才濟濟,參戰的都是各國精英人才,包括匈牙利國王、還有無數的公爵指揮軍隊,可以說是氣勢如虹,他們根本不將鄂圖曼帝國放在眼內。當時,歐洲盟軍決定在多瑙河邊採用背水戰術,簡單來說,軍隊已經渡過了河流,直接來到對方陣地,一旦戰敗,士兵很難渡河逃走,所以這個戰略給予士兵的感覺是「不成功,便成仁」感覺,讓他們盡力作戰,增加戰勝機會。然而,背水而戰策略是一把商雙刃刀,如果軍隊真的失利,很可能會遭受全軍滅頂之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由於當時盟軍攻打城池一段時間還未成功,鄂圖曼帝國已經調動足夠兵力前往支援,盟軍中甚具名望的瓦拉幾亞公爵大米爾恰由於曾經和鄂圖曼帝國交戰很多次,他親身體會過鄂圖曼帝國的軍隊驍勇善戰,他提醒盟軍必須認真考慮現在是否作戰的最好時機,畢竟對自己最佔優勢的時間已經過去,鄂圖曼帝國已經部署足夠軍隊應付挑戰。當時不少參加這場戰役的歐洲領袖從來都沒有真正和鄂圖曼帝國打過仗,例如法國和鄂圖曼帝國領土不相連,他們司令約翰公爵根本想像不到鄂圖曼帝國會有多厲害,加上他千里迢迢從法國而來就是為了擊敗鄂圖曼帝國,他怎樣也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於是他持反對意見,鼓勵其他國家首領和自己一起,堅決和鄂圖曼帝國進行一戰。 約翰煽情的演講引起其他領袖的支持,他們連作戰經驗豐富和大米爾恰公爵的忠告也不聆聽,結果盟軍向鄂圖曼帝國發動正面的攻擊。戰爭初期,鄂圖曼帝國在戰線左右方獲得優勢,約翰領導的軍隊則在戰線中部位置獲得優勢。約翰沾沾自喜,他認為自己成功迫使鄂圖曼帝國撤退,但他不知道的是,其實這一切都是敵人的陰謀,鄂圖曼帝國在戰線左右方的軍隊寸步不讓,在戰線中間的士兵則假裝撤退,結果將盟軍主力部隊包圍起來,然後軍隊從左右雙方匯合,形成「困獸鬥」局面。結果,盟軍在這場戰役中慘敗。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盟軍在這場戰爭中慘敗的原因有以下數點: 第一:不少參加這場戰役的歐洲國家將領並沒有和鄂圖曼帝國交戰經驗,它們嚴重低估鄂圖曼帝國士兵的驍勇善戰; 第二:不少參加這場戰役的國家將領千里迢迢從歐洲而來,就是為了建功立業,所以縱然他們知道已經錯失戰爭優勢,他們依然不願意放棄進攻,希望急攻求成獲得勝利,不聽從有多次和鄂圖曼帝國作戰經驗的參謀建議,將個人利益凌駕團體利益之上; 第三:背水而戰策略雖然能夠激勵士氣,同時會將士兵置於危險當中; 總括而言,尼科波里斯戰役中,盟軍錯判形勢,低估對方的能力,抱着過度樂觀心態,不聽從專業人士意見,結果導致慘敗收場。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保密 

0
管理文章 潛艇對於一戰來說是劃時代改變戰局的武器。一戰爆發初期,由於德國早已為戰爭準備,研發和生產大量的潛艇,這些潛艇足以威脅英國海上霸權地位。英國海軍知道如果他們不加強國港口反潛艇防衛裝置,大戰爆發後必定會遭受德國潛艇無情的攻擊。為了裝設各種反潛艇裝置,例如在港口出口位置裝置反潛網。在港口進行軍事保衛升級時,英國戰艦需要將港口內的戰艦暫時移離港口,待裝置安裝後再重新駛回。  英國海軍決定將停泊在重要軍事港口斯卡帕灣的戰艦暫時撤退至愛爾蘭北部海岸。1914年10月27日,邱吉爾收到一個震驚的消息,正在前往愛爾蘭的闖將號在途中遇上了德國戰艦,然而這次相遇甚至是德國政府也從來沒有意想到的,英國這次可以說是送羊入虎口。由於英方從來都沒有想像過北上愛爾蘭會遇上德國海軍,疏於防衛,結果遇上德國不堪一擊,英國闖將號在戰鬥中不幸沉沒。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闖將號沉沒消息如何傳播開去,將會對英國海軍構成沉重的壓力,因為這戰艦本身調離斯卡帕灣就是為了安全起見,撤離過程中遇到戰艦損失的結果是十分諷刺的,所以海軍部決定將闖將號沉沒消息暫時保密。邱吉爾同意暫時將不利海軍消息保密,對於戰局有正面影響,他答應只會將此事向內閣報告。當然,邱吉爾明白要將一艘戰艦被擊沉消息保密是十分困難的,而且近乎沒有可能。即使英國上下不知道這消息,來自德國媒體顯然最終也會得到相關資訊,然後廣泛報道。最差的情況時,當英國國民參看德國媒體才知道英國戰艦被擊沉,國民就會覺得英國政府故意隱瞞消息,導致他們對國家管治產生信心危機。邱吉爾衡量利害後,依然認為暫時保密對於大局是最好的。  海軍部為了讓事件保密,要求英國各大傳媒不要提及此事,雖然這對於媒體來說是一個甚為過分的要求,但大部份媒體都勉強配合。英國海軍這個「隱瞞」計劃十分成功,甚至德國官方也是在是在這事件發生後五星期才得知闖將號沉沒消息,難怪德國對於英國保密程度感到佩服,德國海軍上將舍爾曾經對這事件作出評述:「英國人十分成功在長時間內為這艘大型戰艦沉沒事件保密,在這場實力均等的戰爭中,我們能夠擊沉英國戰艦本身是重大成功。但在這次闖將號沉沒事件中,我們只能佩服英國人不在敵人面前暴露自己弱點的決心,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情報將會對於日後的戰局產生重大影響。」從這事件,我們明白作為管理層,有時候為了某些事件作出保密是應該的,尤其是對於一些將會導致嚴重影響的事件,我們向其他人表述之前更加需要三思。 

【歷史文章】未作戰,先慶功,結果……

0
歷史文章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十級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鄂圖曼帝國是歷史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國家,版圖橫跨了歐洲、亞洲和非洲地區。隨着它的冒起,位於身邊的鄰國開始感到憂慮,其中兩個比較有實力的就是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它們看見鄂圖曼帝國疆土迅速發展,看起來很快就會連自己也會被攻打,於是他們等待機會,先下手為強,希望挫一挫對方的銳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1371年,鄂圖曼帝國君主穆拉德一世做了一個十分愚蠢的行為,將國家主力軍從首都調走,根據史學家記錄,當時駐守在首都阿德里安堡的鄂圖曼軍隊只有800人。塞爾維亞得悉這個資訊,認為機不可失,於是調動了50,000軍隊進攻鄂圖曼帝國。試問800士兵又怎能夠抵抗50,000入侵者呢?當時無論鄂圖曼帝國和塞爾維亞軍隊都知道這個軍力懸殊局面,塞爾維亞士兵認為自己今次必定能夠獲得大獲全勝,過程必定十分輕鬆,畢竟對方只有800士兵。於是,他們竟然在正式發動攻擊之前,先進行一場「慶功宴」。在慶功宴中,他們載歌載舞,彷彿自己已經打勝了仗一樣。鄂圖曼帝國的軍隊則相反,他們知道自己軍力和對方實在相差太遠,自己面對的戰爭是一場生死決鬥,不是敵人喪生,就是自己滅亡,他們戰意高昂。他們得知塞爾維亞軍隊正舉行慶功宴的時候,乘機發動偷襲,這場偷襲十分成功,由於塞爾維亞士兵正飲得醉醺醺,作戰能力幾乎歸零,結果塞爾維亞發動的戰爭以自己失敗告終,就連塞爾維亞也在戰爭中被殺。鄂圖曼帝國以800名士兵,戰勝50000名塞爾維亞的入侵者,成為一時佳話,這就是著名的馬里查河戰役。 塞爾維亞失敗原因在於他們的自大,他們以為自己有50,000大軍,對手只有800士兵,就認為自己必勝無疑。不幸的事情總會在人們放鬆的時間出現,鄂圖曼帝國士兵知道自己處於嚴重劣勢,這反而激起他們鬥志,迫使他們在塞爾維亞士兵尋歡作樂的時候發動奇襲,最後獲得成功。戰意對於成敗來說十分重要,如果一場競爭對於某人來說只是一場遊戲,勝敗無關痛癢,最終面臨失敗的機會很大,因為他們認為真正的失敗距離自己很遠。相反,如果結果決定自己的生死,人們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只能奮力一戰,這種鬥志往往會讓他們獲得意外驚喜。

【心理文章】對世界就是要充滿懷疑 

0
心理文章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認為胃痛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相信不少朋友都會認為胃痛是由於壓力造成的,要減少胃痛,就需要釋除壓力。長久以來,不少科學家也和大家想法一樣,認為胃酸有強烈腐蝕作用,所以細菌不能夠在胃酸中生存,所以胃部的疾病,例如胃潰瘍絕對不會是由於細菌造成的。當人們出現胃痛時,從不會向細菌感染方向思考,這概念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不宜動搖。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直至一天,一位病理學家羅賓·沃倫在病人胃部切片中發現到細菌,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震撼消息,因為這證明細菌能夠在人們胃部酸性環境中生存。接着,他向這方向繼續研究,發現胃部內原來有很多不同細菌存在,這完全顛覆了傳統病理學家對於胃部沒有細菌立論的想法。沃倫找來了腸胃病理學家貝瑞·馬歇爾一起合作,就更多病人進行研究,結果在他們身上發現相同細菌。終於,他們發現胃潰瘍並不是由壓力產生的,而是由細菌引致的,他們的發現救回了數百人萬人生命,醫生從此之後就開始研發出各種抗生素,直接處理胃部細菌,讓人們回復健康。用對的方法處理胃潰瘍,大大增加人們存活機會,也減輕了人們的痛苦。沃倫的成功在於他沒有拘泥於過往權威對於結果判斷,傳統權威認為胃部含有高濃度的胃酸不會讓細菌存活。沃倫擴闊思維,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最終發現出破格的解決方案。 

【心理文章】光環效應:一樣好,百樣好 

0
心理文章 大家有沒有發覺,當一樣東西給人好印象的時候,他彷彿就變得完美無瑕,完全沒有缺點的樣子。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明星,有些明星獲得影迷的認同後,在影迷心中,偶像是完美的,不單止能夠唱歌、跳舞、演戲、甚至做人處事也無可挑剔。真的嗎?一個人真的能夠完美無瑕嗎?其實,心理學能夠解釋這個現象,這就是光環效應。當某個人或事物獲得某人歡心,他就像頭上有光環一樣,人們很自然會覺得這個人是與眾不同,反正就是高人一等,像神一樣。  光環效應能夠將平平無奇的東西變得出類拔萃。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教授菲爾·羅森維格撰寫的《商業造神》一書中提到一個值得我們參考的例子。美國小布殊總統向來民意支持度都不算高,他在經濟各方面政績皆未如理想。當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後,美國政府宣布會帶領人民一起對抗恐怖主義,這時候各大民調都顯示小布殊民望獲得大幅提升。而且民調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人們不單止對於小布殊的軍事政策支持度上升,對於他的經濟政策等方便支持度也大幅上升。911事件發生之前,只有47%的人認為小布殊有能力處理經濟問題,但在911事件後,支持度上升至60%。細心的讀者必會發現,解決經濟困難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小布殊絕對沒有可能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瞬間變成了經濟專家,挽回美國衰落的經濟狀態。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災難後對小布殊的支持其實是由於恐怖襲擊發生後,小布殊作為總統擔當了抵抗惡勢力的領頭人,民眾因此願意成為總統後盾,所以對於總統的支持度大大增加,而且不單止是軍事方面,而是對總統整體方面也願意作出支持和鼓勵。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911恐怖襲擊後的小布殊總統就是受到光環效應影響,人們都依賴總統為他們發聲,縱然他們知道小布殊總統早前在各方面政績未如理想,但他們為了說服自己相信總統能夠協助美國應對恐怖襲擊,他們透過改變自己思維來減少對總統印象的認知失調。總括而言,當我們在某方面獲得別人認同,別人漸漸也會認為我們在其他方面也能夠作出出色表現,一位出色商人從事某種業務獲得成功,也會容易獲得其他投資者支持開拓其他業務。英國維珍集團創辦人李察布蘭森,一生管理超過300間公司,涉獵不同業務,他本身就是受着光環效應影響,別人相信只要是李察布蘭森參與的項目,也會獲得可觀回報,願意投資在其中。光環效應也有副作用,如果某人在某些方面表現遜色,也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快,人們就會覺得這人各方面表現都不似預期,漸漸對這個人整體產生負面印象。以歌手蔡楓華為例,他早期唱歌技巧也算不錯,當時有一段時間能夠和張國榮分庭抗禮,但他在高峰時候不自滿,曾經針對張國榮說了一句:「剎那光輝不是永恆的。」結果受到樂迷的批擊最後放棄,最後他退出樂壇。蔡楓華就是因為說錯了一句說話,引起樂迷如此強大反應,相信這是他本人也意料不及的。當我們明白光環效應,我們就會更加注重自己一行一舉,因為我們知道不管我們行為是多麼的微小,但當引起別人關注時,足以影響別人對我們的整體形象。 

【心理文章】片面打擊,全面傷害 

0
心理文章 筆者公司有位同事經常都好像對周遭所有事情都不滿意的樣子,彷彿全世界都是他仇人一樣。儘管你只是跟他閑話家常,他也會以為你正在尋找機會挑戰他,甚至傷害他。筆者靜觀了這位同事一段時間,發現這位同事的自信心十分脆弱,故此需要利用「強勢」姿態告訴別人不要傷害自己。說實話,他這性格讓他更難以融合團體生活的,傷害他的正正是他自己!當然,筆者同事是一個極端例子,由於自信心低落,認為各方面都有被別人挑戰的可能,別人一句無相干的說話,也足以讓他感到無限打擊。  美國伊利諾大學巴瑞·史托教授曾經進行一個相關研究,他將參加者分為兩組,實驗開始時先讓他們閱讀一些關於一間公司的財務資料,然後要求參加者對於這公司未來銷售額和每股盈餘作出預測。針對第一組參加者,他們交出預測數據後,工作人員會跟他們說:「你們的預計十分準確,這間公司接下來的情況果真如你們預計一樣!」針對第二組參加者,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他們預測完全不正確,全無參考價值。事實上,兩組參加者在實驗中對於公司未來的財務情況估計結果其實相若,並沒有明顯優劣差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接着,實驗來到第二部份,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就他們各方面才能進行自我評分。結果發現,第一組參加者(也就是說在實驗第一部份被工作人員稱讚在財務方面有天份的參加者),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各方面都擁有較出色表現。第二組參加者,他們認為自己在各方面都表現較差。從這個實驗可見,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備受表揚的時候,他們自信心就會建立起來,而且他們不單單會對自己被嘉許方面充滿信心,對於其他範疇也會信心滿滿。這就是為什麼成功的人在各方面也能夠表現得如魚得水,其實是他們的某方面成功導致他們自信心建立,然後自信心成為他們體內一部份,令他們在各方面也能夠獲得較好成績。  因此,大家不妨先向自己有天份的方向發展,慢慢建立自信心,然後再將難度增加,慢慢就會在各方面都獲得成績。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勇敢的小伙子比利時 

2
邱吉爾談一戰 目錄 上一章:最緊要氣勢  下一章:逆境激發出來的創意  在戰爭期間,位處於強國之間的小國在戰爭中的處境往往十分可憐,他們處於兩邊敵對勢力中間,無論向那一方討好,也必定會得罪另一方。因此,歷史上不少這樣處境的國家都會表明自己是中立的,也就是希望在強國互相對戰期間,自己能夠秉承中立態度,不參與兩國之間的紛爭,從而為自己獲得和平生存下去的機會。可惜,世事位往不會如理想般發展,尤其是在敵我分明年代,強大方總希望將最多的人拉攏到自己身邊。一戰時,比利時位處德國和法國中間,為免捲入戰爭,一直以中立國自居,但從國家立場來說,比利時比較傾向和協約國(即英、法)關係密切。  英國也知道比利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果比利時落入德國手上,德國就能夠利用沿海城市作為日後攻擊英國本土的跳板。邱吉爾及當時英國政府都認為確保比利時不要落入德國手上是頭等重要的。1914年9月開始,由於德國在馬恩河戰役中戰敗,德國向比利時發動泄憤式攻擊,比利時是一個國土面積細小的國家,市民又怎能和德國對抗呢?當時,德國主要的攻擊目標是安特衛普,這是比利時的第二大城市,這個城市在軍事上十分重要。正當德國入侵比利時的時候,邱吉爾正出發前往法國敦刻爾克進行視察。在10月2日,邱吉爾收到來自比利時政府發出的電報,寫着:「比利時政府已經決定明天從安特衛普撤離,這個決定是由比利時國王和最高戰事委員會一起作出的決定。比利時國王會跟軍隊一起撤退,我們希望能夠繼續保持兵力守衛海岸線。比利時希望能夠繼續和協約國一起同心作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比利時國王從安特衛普撤退的消息對於邱吉爾來說是震撼的,如果連國王都撤退,城內必定會軍心鬆散,甚至崩潰,這無疑會加速德國進佔安特衛普的速度。如上文提到,如果安特衛普落入德國手上,對於協約國防衛工作會構成重大威脅。於是,英國政府經過內部討論,決定採用調派軍隊支援比利時抵抗德國的方法,希望比利時國王及戰時委員會能夠改變從安特衛普撤退的決定。同時,英國政府決定派出正在法國進行視察的邱吉爾前往安特衛普進行視察,和當局一起找出抗敵良方。比利時國土雖小,但軍民上下一心,對於入侵他們的德國有強烈反感,他們不願意投降,於是當他們得知英國將會派出軍隊協助的時候,他們暫緩撤出計劃。比利時當時抵抗德國入侵的決心十分高漲,他們在國際眾目睽睽下發揮無比的戰意,因此被稱為戰爭中的英勇小頑童。  有趣的是,邱吉爾來到比利時安特衛普後,除了觀察當地軍事佈防以及和當地官員進行交流,鼓勵他們奮勇抗敵外,邱吉爾更加親身參與這場戰爭,走上前線。有時候,努力未必一定得到我們想要的回報,比利時雖然鬥志高漲,加上英軍配合,但面對德國潮水式進攻,安特衛普最終還是失守了。但比利時在戰爭中英勇表現已經獲得了協約國其他成員國的敬重。回望歷史,我們除了欣賞比利時人民的勇氣,邱吉爾那種親力親為,親上戰場的態度,也值得我們欣賞的。戰爭爆發時,邱吉爾作為一個文官,他多次來到戰爭前線,不怕危險地指揮軍隊,勇於接受挑戰,不怕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特別一提的是,邱吉爾在這場比利時保衛戰甚至被人評擊,人們認為他的過度參與影響了比利時軍方的表現,但筆者認為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無論如何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期望。在筆者眼中,在保衛比利時事件中的邱吉爾是勇敢、果斷和有承擔感。)  目錄 上一章:最緊要氣勢  下一章:逆境激發出來的創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歷史文章】鄂圖曼帝國成功要素

0
歷史文章 鄂圖曼帝國是歷史上一個很偉大的國家,它本身是一個游牧民族,但透過南征北伐,成為了一個版圖橫跨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巨型帝國,而且它國運長達600年,是人類歷史上其中一個最輝煌的國家。鄂圖曼帝國是如從一個小小的游牧民族國家發展成為這樣大規模呢?除了透過武力征服,鄂圖曼帝國成功建立管理制度也是關鍵。 帶領鄂圖曼帝國興起的重要君主名叫奧爾汗一世,當他接管國家時,國家依然採取小村落體制,依然擺脫不了游牧民族渙散管理方式。奧爾汗一世知道隨着國家版圖擴大,他們需要管理的人和事將以幾何級數增加,因此需要建立更有效內部管理系統,讓國家健康發展。奧爾汗一世在國內進行大力改革,將國內事務分為軍事、行政和司法,每部份安排一位主管分擔君王工作。對於戰爭混亂時期,負責軍隊的官員最為重要,因為如果他作反的話將會影響整個國家安全,所以負責軍隊的官員由奧爾汗一世的兒子親自擔當,負責行政的宰相和司法的法官則由國內推舉賢能擔當,不一定由皇室成員擔任。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對於一個遊牧民族,能夠建構這樣的政治系統實在不容易,奧爾汗一世明白國家需要長遠發展,就不能夠由一個家庭或一個人包攬所有重要職責,需要讓國民都有參與權利,同時他牢牢握着控制大局的軍事權力,這種一收一放的政策,一來能夠讓國內人民順服,二來能夠讓自己獲得軍事安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鄂圖曼帝國擺脫游牧民族的背景,創立跨越三個洲的帝國,過程需要經過痛苦改革。奧爾汗一世開拓版圖的同時,不忘改革內部,這需要很有遠見的思維,不急功近利獲取領土。反而先讓國內安定,建立良好基礎,讓自己能夠行得更遠。對於很多做生意的朋友來說,鄂圖曼帝國的興起過程很有參考價值,不少做生意的朋友都會以盈利優先,每天思考的方法都是如何賺錢,但我們需要明白公司內部需要有優良制度處理日常運作,否則公司內團隊人心渙散,每個人都為着自己利益。如果我們沒有制度能夠規管員工行為,最後會演變成為內部鬥爭,導致公司瓦解。譚仔和譚仔三哥、海天堂和海天堂大家姐、王老吉和加多寶等等,這些企業成長十分迅速,的確能夠賺取很多利潤,但由於沒有良好制度規管,加上沒有清楚梳理團隊成員不同想法,結果最後為了利益而分家,龐大企業被迫分拆,雖然未至於瓦解,但對於一個完整品牌來說也是一件不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