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重塑問題,讓生活更愉快
當我們面對逆境時,很多人第一個想法都會偏向負面,例如我們在街上踢到石頭,我們會抱怨今天真倒楣;太太經常催促回家,我們會抱怨沒有自由;平時同事說話讓我們難堪,我們會認為同事正排斥自己;這樣的直向思考實在太方便,難怪我們懶惰的腦袋會如此操作。但這種簡單思維方式卻會導致我們容易產生負面感覺,將簡單問題災難化。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要解決這種思考方法很簡單,不妨將問題重新包裝。當讓我們感到不快事情出現時,我們先讓腦袋停止向既有的角度繼續思考延伸,提醒自己事情發展走向往往不是如自己想像般發展,事實我們沒有水晶球,我們根據不知事情會如何發展下去,多餘的擔心其實是沒意思的。進一步說,與其讓大腦向負面方向思考,不如加以干預,讓思維向正面方向發展,例如幫我們踢到石頭時,我們感恩自己平衡力還可以,沒有跌倒地上,導致更大傷害。當太太催促回家時,我們不要覺得她囉嗦,應感恩太太對我們重視,希望我們盡快安全回家相聚;當我們受到同事一些冷言冷語時,我們感恩自己能夠成為眾人焦點;
人類生活需要正能量,但人類腦袋係因為懶惰和貪方便,總會引領我們向壞方向思考,這時候我們需要調整思維,讓腦袋先休息一會,正能量思維系統能夠得以介入。
【心理文章】內部歸因謬誤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話說某天下屬遲交了一份重要文件,大家馬上會有甚麼感覺呢?相信不少朋友都會感到十分憤怒,自己將重要工作交給下屬,自然希望下屬能夠按時完成,於是馬上向這位下屬大動肝火。
如果大家有這樣想法,顯然大家已經將下屬遲交工作原因歸因於下屬本身,例如愚蠢、不盡責、沒有時間觀念等等……無數個理由,反正這一切都是源自於下屬個人問題。真的嗎?如果大家利用上帝視角,了解下屬這幾天工作,其實他每天盡心盡力,每天工作到晚上12點,但在最後一刻,正當他想提交工作時,電腦出現故障,所有資料都消失,而且無法復原,大家還會認為這是下屬問題嗎?當然不會,因為這些都是不可抗力因素。有趣的是,逆境出現時,我們通常第一時間不會將錯誤歸因於外部因素,而是歸因於個人內部因素。為什麼會出現這情況呢?10分簡單,人們都希望有一個發洩對象。當我們認為錯誤是由個人導致時,我們會將自己無窮的憤恨發洩在他身上,自己也有了一個宣洩目標,簡單直接。相反,如果問題是一些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我們並無可怨,也沒有發洩情緒的對象,顯然會覺得有點不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內部歸因謬誤是一個常見的思考盲點,大腦為讓我們得到一個快捷宣洩方向,但卻讓我們蒙蔽了尋找真相的機會,更加會對無辜第三者構成傷害。大家試想像一下,一個盡力工作的同事因為電腦故障導致努力付諸東流,還被上司不理解地責備和誤解,他情緒會是多麼的落呢?要克服內部歸因謬誤,我們先要將錯誤看輕一點,錯誤在日常生活必定會發生,重點並不是追究責任,而是如何解決問題。我們認為錯誤不是重要問題,重點在於解決方法,我們思考自然會理智和客觀一點。當然,我們應該多些和當事人溝通,了解他們實際情況,不要將自己主觀思想強加別人身上。知多一點,分析多一點,誤解自然少一點。
【心理文章】可憐的唐納德
70年代,心理學家進行一個關於「唐納德」的實驗。首先,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批,並給他們看一篇關於一位名叫唐納德男士的文章。兩組參加者看的文章都是一樣的,這文章內容比較含糊和中性,說實話從這篇文章中並不會對於唐納德有什麼理解。接着,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這是一個關於記憶力實驗,工作人員給予第一組參加者一些詞語,這些詞語比較正面,例如「有自信」、「有活力」等等;針對第二組參加者,他們看的字詞則相對負面,例如「自大」。當參加者記下這些字詞後,工作人員就詢問他們對於唐納德的感覺。相信大家都能夠差得到結果,那些早前記下比較正面字詞的參加者,對於唐納德會有較正面印象,相反,那些記下負面字詞的參加者,則會對唐納德形象比較負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實驗告訴我們對於其他事物的判斷其實是十分膚淺的,容易被其他人和事物所誤導。例如我們預先看到比較正面的東西,就會對接下來毫不相干事情產生較正面感覺,反之亦然。大家可不要看輕這種心理效應,例如我們在寒冷冬天和某個人初次見面,或許我們一輩子也會認為眼前人是冷冰冰的,不能交心,但實際上他可能是熱情如火,這就是「初次見面效應」。
【心理文章】你因為開心而笑?還是因為笑而開心呢?
這個問題有點像究竟世界有雞先,還是有雞蛋先。我們會笑,是因為我們感到快樂,所以用笑方法表達出來,還是我們笑所以產生開心感覺呢?正常來說,我們都會認為我們是因為感到開心,所以用笑的方式表達出來。真的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心理學家西爾曼·湯姆金斯在60年代提出了「面部反饋理論」,指出人們表情會影響當事人感覺,簡單來說,一個人經常笑,他也會感到開心一點。這個理論背後意思十分重要,這說明人定勝天,只要我們願意多一點微笑,就會多一點愉快感。早上起床,當我們在廁所對着鏡子整理顏容時,不妨對自己微笑多一點,當我們看見自己笑容,就會感到愉快一天正式開始,接下來一天自然會順順利利。當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管什麼都先露出微笑,挑戰難度必定會大打折扣。
【心理文章】做人還是多一些興趣好
外國的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批,他們將會試食不同口味的糖果。
針對第一組參加者,工作人員讓他們按照自己喜好選擇不同口味的糖果,然後電腦系統會直接計算他們吃掉每款口味糖果的數量;
針對第二組參加者,工作人員同樣讓他們自由選擇不同口味的糖果,但事後工作人員只會籠統地告訴他們過程中吃了多少粒糖果,卻不會就每款口味進行細分;
來到實驗第二部份,工作人員會了解那類參加者認為實驗中糖果較好味。結果發現,第一組參加者,亦即是在實驗第一部份中被準確計算進食每款口味糖果數量的參加者,認為糖果比較好味。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研究人員表示,這現象解釋了人們怕悶心理。雖然兩組參加者都能夠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糖果口味,但對於第一組參加者,電腦系統告訴他們進食不同口味的糖果數量,對參加者來說每款口味糖果都是獨立新奇產品,彼此不相干,充滿新鮮感。相反,第二組參加者只是得到進食糖果總數,對他們來說不同口味糖果其實都是一樣,都是普通糖果,隨著他們越吃得多,就開始會失去起初期待和滿足感。
將這個實驗套進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盡量讓自己人生充滿新鮮感,這能夠讓我們感到更愉快,也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更美好。很多人遇到生活上不如意時會選擇放棄,其實就是因為他們人生喜好不多,將大部份精力集中在某一方面,例如愛情和工作等,當這些項目出現一些危機時,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失去了所有東西,想歪一邊。嚴重的更加會造成悲劇。人生是漫長的旅程,人們有不同興趣,不單能讓我們有不同新鮮感,能夠滿足好奇心,遇到逆境時,我們也不會將問題看得太嚴重,因為不同問題讓我們目光更加遠大。
【心理文章】性尷尬導致的認知失調失調
認知失調指當現實和我們預計有很大出入,衝突時會導致大腦產生不安感覺,為了減輕這種不安感,大腦有一種自我復原機制,自圓其說。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相關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批,第一批在實驗第一部份需要進行一個讓他們十分難堪的部份,他們需要跟工作人員讀出一些充滿性喑示的說話,而且工作人員要求他們不能有生理反應及作出任何尷尬表情。對於正常人來說,公開跟其他人談論性無疑是不自然的,正常會有不安感。
針對第二組參加者,工作人員則請他們讀一些中性,沒有什麼特別的詞語,反正不會讓參加者有任何不安感覺。實驗第一部份做完後,工作人員讓兩組參加者參加一個關於性主題的講座,這個講座雖然和性有關,但內容乏味,一點趣味也沒有,正常會讓人有浪費時間的感覺。事後,工作人員詢問第一組及第二組參加者,他們覺得這講座有多麼的趣味。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正常來說,在實驗第一部份需要講出一些尷尬說話的第一組參加者,應該覺得這實驗一點也不好玩,甚至有點憤怒的感覺,他們理應對其後那個浪費時間的性講座更加不滿。但有趣的是,第一組參加者竟然會覺得那個講座趣味十足,起碼讓他們不至於覺得浪費時間。為什麼會這樣子呢?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由於他們在實驗第一部份做出了一些讓他們感到尷尬的行為,他們腦袋為了讓自己感到愉快一點,起碼讓他們覺得這天不至於頭頭碰着黑,於是大腦會調整思考認為那個乏味的講座趣味無窮,從而減低自己不安感覺。
不少商家也會善用人們這種認知失調心理,讓我們乖乖地在錢包中掏出金錢。例子,我們參加一些收費十分便宜的旅行團。這些旅行團收費極端便宜,甚至連成本也未能夠收回,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些旅行團是怎麼賺錢的呢?這些旅行團通常有一半時間都不是參觀正式傳統旅遊景點,而是帶我們參觀當地手信店,大家可能會想:「只要我堅定立場,不購買任何手信,豈不是能夠賺到盡呢?」邏輯是這樣的,但實際的情況是,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思維,當我們參加廉價旅行團,一半時間都不是參觀傳統景點,心中會有一點不是味兒,思考自己這次旅行究竟是為了什麼。當我們坐在這些手信店思考人生的時候,看見眼前千其百趣的手信,為了減輕不安感,我們就會掏出錢包盡力購買,讓這次旅行變得有價值。雖然看不到景點,但因為能夠購買到不少「心頭好」,結果旅行社賺得盤滿缽滿,我們回家後才會發現自己購買了一大堆不中用的東西,後悔了。
【心理文章】想着就足以飽足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當大家十分肚餓的時候,忽然一陣美味的食物香味傳到鼻中,大家是否會覺得更加肚餓,越想得到食物。如果大家想避開這個惡性循環,筆者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小點子。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三組。工作人員表示參加者可以在實驗期間隨便吃朱古力,數量不限。
第一組參加者,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進食朱古力前,先想像自己已經吃了30粒朱古力;
第二組參加者進食前先想像自己已經吃了3粒朱古力;
第三組參加者進食朱古力之前無需作出相關思考;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結果十分有趣,第一組參加者在實驗中吃的朱古力數量最少,第二組參加者排在中間,而在實驗前並沒有想像自己已經吃過朱古力的第三組參加者則吃得最多朱古力。這個研究結果顯示,單靠想像已經享用過某東西已經能夠讓我們有滿足感覺。
這個實驗說明人的大腦是十分容易被欺騙的,一點想像力已經足以瞞天過海。下次,當我們肚餓的時候,即使聞到美味的香氣撲面而來,也不用擔心,我們不妨想像自己已經享用了這頓美味大餐,透過大腦思維調整,肚餓感覺很快就會消失,大家錢包便能省回一點錢。
【勵志文章】富翁的遺囑
從前,一位富翁的孩子於外地讀書時,他忽然因急病去世,幸好去世前立下遺囑,交待遺產的安排,遺囑表示所有遺產將留給他僕人。兒子聽到父親去世消息,馬上趕回鄉下,發現父親遺囑已經將所有財產轉到僕人名下,就十分憤怒,想:「我一輩子也沒有做半點令父親不快的事,為什麼他會這樣對我呢?」
兒子拿着遺囑來到拉比家中,希望拉比能指點迷津。拉比看着遺囑,微笑說:「你父親真的是一位聰明的猶太人啊!」學生不明其中意,拉比接着說:「你看遺囑上寫的內容,僕人能夠獲得父親所有財產,但孩子能夠自由選擇父親名下任何一樣東西作為紀念,你何不選擇這位僕人呢?」原來,父親知道自己去世時,孩子正在遠方,如果他將遺囑寫成給兒子,僕人為侵吞財產,必會用不同方法傷害兒子,孩子很可能未獲得遺產已經身首異鄉。遺囑中,富翁表面上收財產全都給僕人,僕人已經獲得全部財富,自然不會再傷害富翁兒子。當兒子回到家,遵從遺囑上的內容,能夠隨意選擇父親一樣東西作為紀念,他挑選了僕人,也就是說他藉着擁有僕人而繼承全部財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個故事說明富翁的先見之明,十分清楚未來事件走向,而且看得十分遠,他明白不同角色的利害關係,從而制定出保護孩子的方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這紛亂世界中保護自己和別人,需要動一動腦筋,即使遇上一些壞人,與其跟他們力拼,不如投其所好,利用他們弱點制定方案,讓他們當局者迷, 放下戒心。
【勵志文章】午餐
最近看了英國已故著名作家毛姆的短篇小說集,裡面有幾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今天先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名叫《午餐》。
故事主人翁是一位生活在貧窮線上下的一位男生,有天他相約了一位心儀女生在一間高級餐廳用膳。兩人坐下不久,侍應就為他們送上餐單。這時候女生說自己中午甚少吃東西,男生聽到後暗中為着自己錢包暗喜。誰知這時女生卻說:「我從來只吃一道菜,不知這裏有沒有鮭魚呢?」男生聽到這種魚,幾乎打了一個冷震,因為他知道這時間才剛是鮭魚出現的季節,新的東西自然比較貴,礙於不好意思和面子,男生主動向侍應查詢餐廳是否能夠提供這菜式。侍應回答說:「你們真幸運,你們將會是我們餐廳本年度提供的第一條鮭魚。」相信大家都猜到這條鮭魚價錢一定不會便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位侍應見眼前男生那麼豪氣,於是就說:「你們會想在主菜之前,點一些其他東西嗎?」女生回答說:「除非你們有魚子醬。」男生的眼淚正在內心為著自己銀包流著,魚子醬是價格高昂的東西,但他又不知道怎樣說服這位女生,於是他就為女生點了魚子醬。這位是待應還未肯收手,他接著問他們是否想點一些洒。女生搶着回答說:「我一般都是不喝酒的,除非你們有白葡萄酒。」作為一間高級餐廳,白葡萄酒自然是能夠提供,但這位可憐男生的錢包明顯又輕了不少。
兩人吃了鮭魚、魚子醬和喝了葡萄酒後,侍應又取來菜單,說:「你們還想點其他東西嗎?」女生說:「你們有大蘆筍嗎?我聽說如果在巴黎沒有吃過這著名菜式,將會十分遺憾。」相信大家已經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事,侍應將一大盆蘆筍送到餐桌上,這時候可憐的男生不再思考自己錢包是否還有餘額應付當月開銷,他就連自己是否有足夠錢結帳也有所懷疑。他甚至想着如果待會結帳時才發現錢不夠,他就會假裝自己剛才在路上被人偷了銀包,好讓自己能夠有體面全身而退。結果結帳的時候,男生錢包只剩下$3 ,在女生的壓力下,也只能留給侍應作為貼士。
這故事男主角為了迎合女生,沒有將自己財政狀況坦白告知,反而「充大頭鬼」式滿足女生任何要求,導致自己在一餐飯時間損失了整個月的開支預算。而這位女生初次見面已經如狼似虎地表露自己,顯然也不會是省油的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試過像男主角一樣優柔寡斷,不懂表達自己立場,只能夠「啞口吃黃蓮」地承受損失。了解自己的負擔情況、不要為了面子強出頭,勇於表達自己立場,這是故事帶給我們三個重點。特別對於男女關係,彼此之間相處不是為了一餐飯的時間,而是需要細水長流,如果彼此互不了解和體諒,能夠走下去的道路也不會遠,及早表現自己的價值觀和實力,無論對我和對象也是有好處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勵志文章】朋友有難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毛姆的短篇故事,這故事題目名叫《朋友有難》,故事其中一位主角名叫連尼伯頓,他是一位有錢人,起碼有能力聘用員工。話說有天,他在俱樂部見到另一位故事主角透納。伯頓從其他人耳中知道透納是一位無所事事,終日倚靠親人匯款度日的徐。有天,透納顯得比平日更加落泊,他走到了伯頓面前,希望伯頓能夠給他一份工作,原因是他家人決定不再匯款給他,導致他財政出現困難。
以下是他們兩人的對話:
「你今年多大?」
「我今年35歲。」
「你人生到目前為止,曾經做過什麼工作呢?」
「說實話,我還沒有做過什麼工作。」
「這個嗎,我恐怕現在也不能為你幫上什麼忙,或者你過35年後再找我吧,到時候我再看看有什麼東西能夠跟你合作。」
這時,透納顯得有點無奈,他知道如果不盡快找到工作,他財政就會出現斷裂,生計不保。看到透納這樣可憐樣子,伯頓嘗試再了解多一點透納,希望看看從什麼方面能夠提供一些協助。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除了打牌,你有沒有什麼專長?」
「我會游水。」
「游水? 」
「我在大學唸書時曾經代表學校參加游水比賽。」
這時候伯頓想到了一個能夠讓透納知難而退的方法,他就對透納說:「我年輕的時候也王得不錯,那麼你現在還是游泳高手嗎?」
「說實話,我現在身體不是很好,但如果因此得到一份工作,我願意嘗試一下。」
「好的,這個任務十分簡單,你從這裏下水,然後游水繞過燈塔,在5公里外的海灘上岸,不過你要留意燈塔周圍海水十分急,海浪大,難道十分高。如果你能夠克服這一切困難,我會給你一份理想工作,而你需要在1小時15分鐘內完成這個挑戰。」
透納為了獲得工作,接受了挑戰,但他自此之後便沒有再出現,直至他屍體三天後被發現飄浮在大海上。這時候,有人問伯頓:「當你提出這個任務時,你知道他會浸死嗎?」伯頓笑着說:「這個嗎,那時候我只知道我的辦公室並不缺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大家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什麼呢?筆者認為第一就是可憐的透納沒有趁着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裝備自己,到了35歲還是一事無成,倚靠他人匯款生活,自己人生掌控在別人手上。大家可不要以為和自己無關,有多少人每天營營役役為着公司工作,結果公司倒閉或裁員,徬徨之情不言而喻。多少人能夠積蓄防飢,在安逸時為自己積多一點財富,開拓更多被動收入,即使面對逆境也能從容應對呢?第二,故事中的伯頓是一位高手中的高手,他由始至終沒有想過聘用透納,但為了保持自己慷慨形象,他為透納設計一個無法做到的難題,而且他將這個難題包裝成可以達到的樣子,表示自己也曾經試過,這就是「黃蜂尾後針」例子。有多少人對我們笑着瑩瑩,看起來為我們著想,但其實各懷鬼胎,我們最後遭受傷害也不自知。第三,透納只會懷緬昔日光輝時光,表示自己年輕時身體很好,是游泳高手,代表學校參加比賽。人越大,越喜歡懷緬歷史,但正如一句俗話「剎那光輝不是永恆的」,即使我們過往有多麼偉大成就,這已經是過去式,時代不斷進步,如果我們不持續裝備自己,最終會變成了時代的老爺車,慘被淘汰。
【勵志文章】教堂司事
今天來到了毛姆短篇小說第四個,題目是《教堂司事》,這故事講述一名叫做佛爾曼的教堂職員的經歷。佛爾曼工作上十分用心,不單止獲得同事,以及獲得教友強烈讚賞,而他本身也十分喜歡這個工作,轉眼便在這教堂工作了16年,從來也沒有想過轉工。有天,教堂來了新牧師,這位牧師偶然之間發現了關於佛爾曼的一個特點,原來佛爾曼不懂閱讀及書寫文字的,對於這教堂司事來說,懂得基本書寫理應是基本要求,他就跟佛爾曼說:「你在這間教堂工作16年,為什麼一直都沒有學好讀寫呢?」佛爾曼回答說:「我自從12歲就開始充當僕人,在我第一個工作的地方,曾經有一位廚師嘗試教我讀寫,但我總是學不懂,其後就由於不同原因,我就沒有時間再學了。」牧師難掩他的驚奇,同時對於下屬懂得讀寫十分堅持,他接著說:「 佛爾曼,首先我要說我對你並沒有任何不滿,而且你的工作讓我們都十分滿意,難道你現在就不能夠再次嘗試學習嗎?」
「這個恐怕沒有辦法,我年紀已經不輕了,我小時候既然學不懂,現在學到的機會就會更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如果是這樣,我也不想逼你,但是教會委員和我已經決定,如果你看不懂文字,你就不能夠再在這裏工作了。」佛爾曼雖然喜歡教會工作,但也有自己的堅持,聽到牧師這樣說,他沒有多說便決定辭職離去。
正當牧師以為佛爾曼留戀工作而會選擇學習,佛爾曼已經在街頭行走,他這刻已經完全忘記教會工作,只是想着:「好了,我現在已經沒有工作,我有什麼新的東西能夠嘗試呢?」很快,佛爾曼在街上觀察到一樣東西,他發現教會附近街道都沒有賣煙的商店。「難道這世界會吸煙的人只有我一個嗎?」顯然不會,於是他就想着,自己能否開一間賣煙的商店呢?有時候,機會會留給願意思考的人,佛爾曼第二天便找到一間適合開商店的舖位,他很快便爽快將這舖位租起來。結果,費爾曼的賣煙店十分成功並獲得巨大財富,更加開設分店。有天,費爾曼來到銀行,打算為自己積蓄作一點投資。銀行職員看到佛爾曼的存款金額,便提出了不同合作方案,銀行職員告訴佛爾曼:「你只要在這裏簽個名,其他事都會由我幫你處理好。」這時候,佛爾曼說:「請問如果我想知道投資的內容和風險,我應該怎麼做呢?」銀行職員回答說:「現在放在你面前的就是合約,上面已經將合作內容和風險寫得清楚,你可以仔細閱讀一下。」佛爾曼回答說:「其實我是不懂閱讀的。」銀行職員驚奇地說:「先生,你不懂文字也能夠幹出如此成就,如果你懂得文字的話,你猜想你的成就會是多麼大呢?」佛爾曼回答說:「我也有思想過這個問題,如果我讀得文字的話,或許我現在還是在聖彼得大教堂工作的一名小職員。」
這故事帶給我們:
第一:知識對於我們成就不是最重要的,懂得觀察、發掘和把握機會,能夠讓我們平步青雲;
第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候我們基於不同原因需要離開舒適圈。起初我們必定會感到驚惶,其實這也是我們突破自己的機會。如果活在舒適圈中,我們每天都能夠預計自己將會發生的事,也能夠預測自己一生能夠達到的高度,這樣的生活當然比較簡單,但也比較沒有趣味;
第三,做人,最緊要有憂患意識,今天的安定不代表明天的安定,有時候事情惡化得很快,例如一九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導致全球三年停擺,這是人類史上從來沒有預計過的。而且,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期間,越大的機構受的影響越大,因為它們架構官僚,不容易轉變,所以無論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的安逸,也必須向着最壞的方向作出準備!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勵志文章】療養院
今天來到了毛姆第5個短篇小說,題目是《療養院》,故事環繞兩位主角,名字分別叫坎貝爾和麥克羅德,兩位都是這間療養院中居住最長日子的人,居住了差不多17年。心理學家經常說長久的接觸會讓彼此產生欣賞感覺,這理論顯然應用不到在坎貝爾和麥克羅德身上,他們兩人矛盾不斷。坎貝爾有個興趣,就是喜歡拉小提琴,可惜五音不全的他總是拉得像「拉牛上樹」一樣,一點也不好聽。麥克羅德每天承受着這些「天籟之音」,幾乎想將坎貝爾的小提琴拋棄就算,禁止他再彈奏小提琴。兩人爭執不限於音樂上,他們平時在療養院打橋牌,參加各種活動也會有不同爭執,從不間斷。
有天,坎貝爾整個人都靜了下來,不再跟其他人吵架,也不再演奏小提琴,和平時的他截然不同。療養院護士覺得得十分奇怪,就詢問坎貝爾原因,他回答說:「我以前覺得拉小提琴好玩,是因為我知道拉小提琴會讓麥克羅德發瘋,但我現在拉小提琴已經沒有人在乎,我以後也不會再拉了。」故事說到這裏,相信大家也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原來麥克羅德早前在療養院中突發死亡,他就和其他人道別的機會也沒有。麥克羅德的死亡讓坎貝爾知道,他在世上最好的朋友竟然是那個每日和自己作對的麥克羅德,現在麥克羅德去世,把他的生活興趣同時帶走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個故事很有趣,俗語話:「打者愛也,愛者打多幾下」,「無緣不成夫婦」、「不是冤家不對頭」。很多時候,和我們關係密切的都是一些讓我們感到煩厭的事物,但大家細想一下,這些東西真的是那麼讓我們不快嗎?如果我們突然失去這些東西,我們會感到快樂,還是感到悲傷呢?身在福中不知福,人們發掘別人的缺點,往往比發現別人的優點容易,而且喜歡將這些缺點無限放大,這是因為人們都不喜歡別人比自己優勝,所以喜歡尋找別人不足來彌補自己心靈缺失。這故事也告訴我們,這世界沒有可能是完美的,或者說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已經完美,只是我們是否懂得欣賞而已。感恩我們現在擁有的東西,即使他們擁有缺點,但幸好這些缺點出現在我們身邊,這就是這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發。
【勵志文章】如何杜絕逆境?釋迦牟尼教你一個方法
一天,一位女士的孩子遇到意外死亡,她痛心疾首,希望上天能夠讓孩子死而復生。
釋迦牟尼來到女士面前,說:「我能給你一個機會,這裏有一粒芥菜種,你只要送給一位街坊,孩子就能夠死而復生。不過,你送贈的目標需要符合一個條件,他的人生中從來沒有遇過讓他們感到不快的事情。」
女士感到很開心,她相信釋迦牟尼,於是拿着芥菜種挨門逐戶希望有人能收留這粒種子。但是,她走過了整條村莊,發現沒有一家人一生順境。不僅如此,訪問過程中,鄰居也和女士分享他們自己曾經遇過的痛苦經歷。漸漸,女士明白釋迦牟尼的意思,逆境是伴隨人生的必然階段,沒有人能夠避免,孩子去世固然難以接受,但當我們明白這是人生必經階段,學懂放下,迎接未來日子。從此之後,女士不再自怨自艾,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勵志文章】智者不死
一天,學生問拉比:「是否世上萬物也需要面對死亡?」
拉比說:「對的。」
學生說:「那麼你也會死。」
拉比說:「當然,我也是人。」
學生說:「那麼你害怕死亡嗎?」
拉比說:「不怕,因為死亡讓我現在所做的東西變得珍貴。」
拉比的說話很有道理,如果人們有無限次機會,努力就不再珍貴,因為供給變得無限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愛因斯坦說:「假如氫彈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武器,人類在第四次世界大戰中唯一武器就是石頭。」
愛因斯坦說:「假如氫彈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武器,人類在第四次世界大戰中唯一武器就是石頭。」
#氫彈將讓地球毀滅,人類如果未絕種的話,將會由原始年代再次發展
【勵志文章】 OK啦,OK喎
筆者一向欣賞Uber的廣告創意,最近在YouTube看見一段廣告,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廣告開始時,一位男生正在風雨交加的一天截的士,卻不斷被人「截糊」,最後未能夠成功上車,這位男生情商算高,只是輕聲說了一句:「OK啦!」這句說話反映出他對於現實的無奈。
接着,由明星鄭中基扮演的路人出現了,他利用手機電召汽車平台Uber尋找的士,很快便有的士回應,並順利上車,鄭中基最後說了一句:「OK喎。」OK喎的意思明顯就是鄭中基滿意這次電召服務的安排效率和速度。「OK啦」和「OK喎」只是一字之差,意思卻差天共地。「OK啦」是無奈接受加上有點無助感, 「OK喎」即有由衷滿意現況的意思。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不少現代都市人或許因為看慣世面,從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感受到個人力量有限,漸漸產生一種灰心和消極態度。當遇到挫折時,那些人就連反抗的力氣也沒有,只是淡然說一句: 「OK啦」,消極對抗,筆者將這情況稱之為「逆境習慣性候群」,意思是我們對於現實感到絕望時,我們預期即使努力也不會得到成果,於是產生放棄心態,同時為了讓自己覺得舒服一點,利用樂觀的思維包裝事件,認為這一切發生都是理所當然。當然,逆境習慣性候群不是好東西,讓我們失去鬥志,放棄努力動機,當我們發現自己有這種心態時,要及早提醒自己,不要耽於逸樂,將問題放在一邊。
東京的士司機輾斃野鴿被捕時說:「馬路是人類的,應該閃避的是鴿子」
東京的士司機輾斃野鴿被捕時說:「馬路是人類的,應該閃避的是鴿子」
#大家覺得這司機想法差勁,但我們生活的城市本身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嗎?
【勵志文章】「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的分別
清朝曾國藩帶領軍隊對抗太平天國叛軍,由於太平天國有地理優勢,曾國藩軍隊在多場戰爭都被太平天國軍隊迎頭痛擊,落敗收場。有天,曾國藩需要向皇上報告戰況,就命令下屬為他草擬相關的文件。
很快,下屬就向曾國藩呈上草擬好的文件,曾國藩看了皺眉地說:「你怎能向皇上報告的文件中寫到我們屢戰屢敗呢?你應該將這詞語改為屢敗屢戰。」曾國藩果真是聰明人,大家不妨細心想想,屢敗屢戰和屢戰屢敗有什麼分別?當然,它們字面意思是一樣的,指出我們遇到不斷失敗情況依然不願意放棄,繼續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屢敗屢戰有更正面的意思,雖然我們面對一連串失敗,但我們不選擇放棄,勇於挑戰,聽起來十分有活力。相反,屢戰屢敗則充滿消極意思,我們雖然經過一連串努力,但都不能突圍而出,反覆地面對失敗結果,別人聽起來自然會有一點負面意思。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同一樣的結果,如果我們懂得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那管只是兩個字的前後放置差異,也能給別人截然不同感覺,這就是說話的藝術。懂得跟別人溝通和包裝自己說話,能夠讓別人對我們更有信心,也能夠起著自我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