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一隻手掌拍不響 

0
邱吉爾談一戰 一戰爆發前,歐洲各國之間已經醞釀了長期不和,尤其是對於那些有能力的大國,互相嫉妒,希望能夠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以謀取最大的利益。英國是當時擁有最多殖民地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它從世界各地殖民地獲得巨大利益。但這時候德國悄然崛起,漸漸成為英國的競爭對手,德國人翻開地圖發現,無論跑到世界那一個角落,都會發現英國影蹤,他們幾妒忌,又羨慕。他們知道如果德國要在殖民地方面有所發展,就必須和英國競爭,當時德國人的確已經做好了這個準備。  1896年,德國國王收到一封來自英國人的信件,他的名字叫羅德茲,他是一個奇怪的英國人,手指拗出唔拗入,他由衷地欣賞德國俾斯麥式擴張手段,而且對於德王威廉二世讚譽有加,他甚至為德皇送上了一封自己的親筆讚美信。德皇看罷這封信後不但不認為羅德茲正在讚美自己,反而認為這位英國小子有揶揄自己的意思。讓事情更糟糕的是,羅德茲在信件中同時分享了一些他對英國未來在南非擴張的看法,德皇一看就以為這是英國對於德國在南非利益的公然挑戰。大家不妨代入德皇的立場,他這時正想在南非大展拳腳,卻收到英國在當地的擴張計劃,難免會覺得有些被人威脅的意思,德國決心對英國展開對應行動。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機會終於來了, 1896年英國對於南非國家外伐爾共和國展開擴張計劃,這正給予德國干預的理由。德皇曾經在議會中提出,他應該以德國身份向外伐爾共和國發出一份聲明,表示外伐爾共和國是德國的保護國,並直接派兵前往當地駐守。德皇這個想法馬上引起朝中大臣激烈討論,不少人認為德國如果這樣做,無疑就是對英國宣戰。德皇也認同這說法,他說:「不過這只是陸地的戰爭。」德皇意思是,即使和英國宣戰也不是什麼大問題,英國向來強大的是海軍力量,並不是陸軍力量。相反,德國是一個善於陸戰的國家,即使和英國作戰也未必處於下風。最後,德皇作出少許妥協,他同意向外伐爾共和國發一封電報作為折衷方法。在電報中,德國故意無視英國是外伐爾共和國宗主國的角色,而且行文間故意多次侮辱英國。  這時候,德國抱着的心態是:「英國夠膽就跟我宣戰,反正我也需要一個藉口挫一挫英國的銳氣,反正我不要主動發動戰爭,如果英國願意,就向我們宣戰吧!」 德國的公開電報尖酸刻薄,就是希望英國忍耐不住,主動向自己發動戰爭,自己站在道德高地迎戰。不過出乎意料的是,英國人看到這封電報不以為意,他們果然見慣風浪,英國在這件事中始終維持着冷靜和機智的態度,他們知道無論德國怎樣尖酸刻薄地批評自己,也改變不了自己是外伐爾共和國宗主國地位 ,自己並不會因為別人一句說話而受傷,但如果自己耐不住主動發動戰爭,會導致自己利益受損,這實在不值得。英國這種遠見和高情商應對方法,成功將世界大戰推遲了差不多20年才發生。英國高情商外交策略並不會因為別人三言兩語而被觸怒,這不是因為英國懼怕戰爭,大家翻看歷史書多年來英國征服多少殖民地便可知道。英國不願因為一封電報跟德國作戰,只是而是希望將實力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而不是義氣之爭,這就是英國能夠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 

【歷史文章】不要相信你看到的東西 

0
視而不見系列 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其實都只是每天發生事情中的冰山一角。我們能夠接收的資訊都是有心人願意為我們提供的部份,無論你生活在什麼國家,大部份媒體都是由數個傳媒大亨所壟斷,他們立場驅使旗下媒體在報導時採取不同立場和分析,從而影響我們接收到的內容。而且,筆者相信不同國家也會對於媒體施加不同壓力,這些壓力在國家機器包裝下,其他人並不容易發現,一切看似平常。以美國為例,在2013年,斯諾登宣稱美國監聽計劃侵犯國民利益,這對於不少美國人來說是晴天霹靂消息,因為美國是以自由和民主立國的國家,國民從來都沒有想過政府會在未經自己同意情況下監視自己。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回到媒體,在太平盛世下,大家或許認為媒體能夠自由運作,資訊暢通無阻。但其實到了戰爭時候,國家或多或少都會對於媒體發放信息加以控制,他們出發點就是為了國家整體利益,不希望媒體發放訊息導致國家機密暴露於敵人面前。邱吉爾曾經舉了一個二戰例子,當時英國有一部先進的坦克在戰場上發生故障,本身敵人並沒有發現這部坦克,但這部坦克故障消息在英國媒體中廣泛報道,結果很快敵人就將這部新型坦克地點發現了,並且將坦克扣押。從這件事,邱吉爾告訴我們,在關鍵時刻,將某些事情加以保密,其實是對大局著想的決定,傳媒對於國家發生的大小事務巨細無遺地表達出來,其實對於本國是沒有好處,只是幫助敵人。  當然,邱吉爾提到的是在戰爭期間對傳媒監管的正面例子,但歷史告訴我們的是更多的反面例子。例如日本在二戰期間,國內傳媒不斷向國民吹噓國家的厲害。直至投降前,國內媒體每天都是報道國家將會在這場戰爭中獲得勝利,人民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結果,人們真的相信了這些媒體的報導,相信政府策略,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很多日本人都接受不了這事實,認為這是不會發生的。舉一個例子,中途島戰役是日本向美軍發動的攻擊計劃,希望透過攻擊美國在太平洋的重要軍事據點中途島,從而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不過,美軍已經破解了日本海軍密碼,他們在日本行軍中途伏擊日本艦隊,結果導致日本在中途島戰役損失慘重。日本在戰鬥中失去了四艘航空母艦,一艘重型巡洋艦,以及3000多名士兵。美國在中途島的基地在這場戰役受到了一定的傷害,但依然能夠在二戰中維持着關鍵作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日本媒體如何向國民表達日本於中途島戰役的戰果呢?大家不妨看看1942年6月11日的《大分合同新聞》對於中途島戰役的評價:「日本海軍對於中途島敵人進行了猛烈攻擊。同時,日本軍隊成功圍困了美國艦隊,對美國海軍和空軍構成嚴重傷害。中途島戰爭導致兩艘美國航空母艦沉沒,分別是企業號和大黃蜂號,另外還有120架飛機被擊落,日本的損失只是一艘航空母艦被擊沉,一艘巡洋艦受損,另外還有35架飛機失蹤而矣。」相信聰明的讀者比對一下筆者在上一段提到的真實情況,相信就知道這篇報道內容嚴重失實,最簡單的是,美國兩艘航空母艦企業號和大黃蜂後並沒有在中途島戰役中被擊沉,相反日本則損失了四艘航空母艦。  日本國民看到這樣的報道,還以為日本在中途島戰役獲得了輝煌成績,他們一直蒙在鼓裏,以為國家表現得十分卓越,這就是政府管控媒體造成的影響。讓大家失望的是,政府監控媒體或對媒體施加壓力是全世界任何政府都有機會發生的,如同文章開頭提到的斯諾登揭發美國監聽國民事件一樣,政府為了大局着想,總會做出一些難以用道理解釋的行為,至於這些行為是對是錯,則視乎我們角度和立場,作為一介蟻民,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安分守己,多一些了解世界正在發生的事,從而讓我們明白「天下皆一樣」的道理,不至於為眼前面對的某些事件感到過分不快。  

【歷史文章】不要將對手逼得太盡:神風敢死隊 

0
歷史文章 二戰中後期,隨着美國參戰,日本軍力明顯出現衰敗情況,但日本從來沒有一刻想過放棄,這個民族自尊十分強,即使戰敗也不願投降,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在塞班島失陷的時候,居住上面的日本居民不願成為美國俘虜,他們竟然一個接着一個地跳下懸崖自殺。他們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讓美國軍隊不勝煩惱,因為當一個人連死也不怕,他能夠做出的事情將會十分瘋狂。  隨着戰爭發展,不少日本的戰機失去了戰鬥力,由於原料缺乏,這些戰機沒有足夠保養,已經不能作戰鬥用途。這時候日本軍隊竟然想出了一個可怕的計劃,他們組織起神風敢死隊,招募一些年輕人成為志願軍,這些年輕人本身或許不是軍人出身,甚至完全沒有飛行經驗。這些年輕人」自願入伍后,會接受參加密集式訓練,他們由於心態上是絕對自願的,他們已經作出隨時為國家犧牲的準備,完全接受官方的安排,絕無怨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其中一位倖存的神風敢死隊成員川野喜一當年只有19歲,他在訪問中提到:「我們這個隊伍共有116名飛行員,當接受到這個命令的時候,我心裏完全不害怕。雖然我意識死亡已經將至,但在我16歲參加海軍時,我已經做好接受死亡的準備。我並沒有將這事情告訴家人,因為我無法跟他們說出口。但這不重要,因為當我死後,軍隊自然會通知我的家人。而且,我家人也不會因為這事情感到驚訝,他們早已知道正在從軍的孩子終有一日會為國捐軀。」大家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知道作為神風敢死隊的成員,他們早已將生死看得很輕。正常人在競爭中抱着的態度不應是共赴黃泉,最自私的情況也只會是希望殺死敵人,獲得自己生存機會。正常人由於有怕死心態,所以在過程中會為自己最大利益着想,如果遇到不幸的逆境,會想方法逃離,這樣雙方還會有一點倖存空間。但對於神風敢死隊成員來說,他們抱著的態度是就算犧牲自己生命,就要讓敵人獲得沉重代價。  川野喜一還提到:「神風敢死隊的飛行培訓跟一般飛行訓練並不一樣。當局培訓正常戰機機師時,飛行員必須掌握飛機的各種功能,以及處理解決任何問題的技能。相反,神風敢死隊的培訓簡單得多,但也危險得多。首先,飛行員需要飛行至海拔兩千公尺,然後以45度角度俯沖下去,當下降至500公尺左右需要拉回飛機至水平方向飛行。每天神風敢死隊飛行員需要重複這樣的訓練,每次訓練時間大約30分鐘。結果,116名飛行成員中,39名成員在數星期內因為訓練遇上意外而死亡。」由此可見,神風敢死隊由訓練開始,便是為了執行死亡任務,他們並不會接受戰機基本操作訓練,也就是說軍方從來沒有想過這班成員會全面地執行戰機任務,他們任務十分簡單,就是利用自己生命來奪取他人生命,他們唯一訓練的就是如何從高空中俯沖至目標。  讓事情更可怕的是,擁有這種極端心態的人不少,以下是其他神風敢死隊成員的心聲。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湯野川守:我認為神風敢死隊是日本帝國仍然可以取勝的唯一方法。當我們參加神風敢死隊前,我們已經被告知這是一條不歸路,必須獻上自己生命。當我們報名後,我們可以有一天時間作出決定是否退出。如果不退出的話,我們第二天就需要填寫一份同意書,表明我們願意充當神風敢死隊。最後,我用自己的血在同意書上簽了名字,表示我成為神風敢死隊的決心。我相信,如果我能夠為敵人創造一次破壞性打擊,我這一輩子也不算白過。  渡邊四郞是一位神風敢死隊成員,他在出發前執行任務前曾經給父母寫了一封信,寫着:「父親,我將義無反顧地為日本帝國效力,在空中和敵人作戰。感謝你們的祝福,我將會勇往直前,為國盡力。母親,如果你想將留在國內,請你告知我,我必定會如你所願。」結果,渡邊四郞收到母親回信,母親說:「我已經把你獻給了國家,你就做你應該做的事吧!」  上面的只是神風敢死隊的部分心聲,每一位能夠成為神風敢死隊的成員,他們都抱着視死如歸的心態,他們明知這個任務是他們生命的終結,但他們都願意前進,而且為自己感到驕傲。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面對的對手是抱着這種「共赴黃泉」心態,這種戰爭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是十分危險的。正常人本身不希望受到傷害,至少希望有一點退路,但如果我們面對的對手從開始一刻便希望和我們一起結束生命,我們便很大機會被迫作出犧牲。   (adsbygoogle...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0
邱吉爾談一戰 1914年6月,奧地利大公裴迪南夫婦在塞爾維亞薩拉熱窩被刺殺事件,讓奧地利借此為題,入侵塞爾維亞。奧地利當時實力有限,它本身也擔心向塞爾維亞發動攻擊會引起周圍強國激烈反應,所以它首先探聽一下自己是否有堅實盟友支持,若戰爭爆發時會站在自己一方,德國是否支持便是當中關鍵。德國是當時歐洲大陸上軍事最強國家之一,它一顰一笑足以影響大局。當時德國一些官員認為奧地利不應該將塞爾維亞事件過分發酵,以免局勢一發不可收拾,觸發世界大戰。6月30日,德國駐維也納大使切爾斯基向德國柏林報告,他已用盡一切機會私底下十分認真和嚴肅地警告奧地利不要對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採取過分激進行動。這位德國大使還以為德皇會因此表揚自己宣揚和平的舉動。誰知,德皇得知大使充當和事佬,感到十分憤怒,他馬上回覆,說:「誰人授權切爾斯基這樣說?他這樣回答是愚蠢的,奧地利打算怎樣做事完全屬於奧地利的事。如果局勢變得糟糕,別人就會認為這是由於德國不願意支持而誤事的。切爾斯基千萬不要再做這樣的傻事!奧地利必須盡快處理塞爾維亞人的事,而且需要盡快進行」德皇這番說話最終傳至德皇耳中,他們知道德國在戰爭中會站在自己一方,起碼不會和自己對着幹。  部份人可能會懷疑,奧地利是否真的那麼看重德國餬取態。在《一戰回憶錄》中,邱吉爾提到一段當時奧地利大臣康拉德和奧地利國王的一段對話,他們正討論如果奧地利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有可能會出現的局勢情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國王說:「如果我們對塞爾維亞發動攻擊,其他國家尤其是俄國,都對我們發動進攻,這場陣應該怎麼打呢?」  康拉德說:「德國會保護我們的後方。」  國王說:「你真的有把握德國會協助我們嗎?」國王這樣說明顯有點猶豫,因為早前國王曾經吩咐太子詢問德皇,如果有不幸事情發生,德皇是否願意為奧地利提供一切協助, 德皇避而不答。  康拉德當然知道國王有所懷疑,但他一向是主戰派,他說:「殿下,我們必須知道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如何處理。」  國王說:「昨天我們已經通知了德國,要求他們給予明確答覆。」  康拉德說:「如果德國回覆將會和我們站在同一邊,那麼我們會對塞爾維亞開戰嗎?」  國王說:「在這情況,我想我們會和塞爾維亞開戰。但如果德國不給我們這樣的答覆,又怎麼辦呢?」  康拉德說:「那麼我們顯然會被孤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從這段簡單對答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奧地利國王對於是否應該就裴迪南大公在塞爾維亞被刺殺事件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猶豫未決。德國取態在當中顯然起着關鍵作用,如果德國願意為奧地利提供無限量支持,奧地利不加思索就會發動戰爭。可惜歷史發展是,德國表明會對奧地利提供無限量支持,結果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作為當時的軍事強國,他們本身有能力制止一場世界大戰發生,可惜它由於抱著不善心腸,沒有承擔起大國應有的責任,反而推動奧地利攻擊塞爾維亞,將局勢推向懸崖,如果德國在過程中稍有一刻願意剎停奧地利,或許這場長達五年的世界大戰能夠避免。記着:當我們能力越大,我們需要肩負的責任越大,否則我們對於世界的負面影響也會越大! 

【心理文章】駕車心理學:公平原則 

0
駕車心理學 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警察抄牌情況越來越嚴重,同一個地區(甚至同一條街)基本上每晚也會有警察抄牌,只是每天抄牌的道路位置有所不同。作為一位專業駕駛者,我們需耳聽八方,有時候會留意警察當天晚上在那條街道抄牌,然後我們就會認為這條街道在短時間內(起碼今天和明天短時間內),再次被警察抄牌的機會相對較少,我們將車子停泊在這裏會相對較為安全。  事實上,警察從來沒有說過同一條街道不會在短時間內抄牌兩次,為什麼我們會有這誤解呢?這就是源於我們內心對公平的追求,我們認為:「既然這街道今日已經被警察抄了牌,如果世界是公平的,警察就會到其他並沒有被抄牌的道路執法,而不會針對停泊在這街道上的車子。」由於公平心態,我們假定其他人也會以公平原則行事,於是認定一些今日已經抄牌的道路比較安全。其實,這一切都是我們主觀感覺,全無客觀的支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事實上,被公平原則誤導的情況經常有,在股票和賭場特別常見,例如我們發現某隻股票已經連續下跌了數天,我們便會認為股價也許已經到達低位,畢竟一隻股票不可能無了期下跌,總有回升一天。又例如在賭場中買大細遊戲,我們發現某張賭枱連續出多次「小」,我們認為下次開「大」機會會大增,賭局總不可能出現極端多的「小」情況。但大家只需細心思考一下,這世界上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尤其針對那些投機性東西,沒有東西是肯定的。如果我們只憑着追求「公平原則」為結果作出判斷,最後我們會發現世界上很多東西其實並不是「公平」的。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費賓戰略 

0
邱吉爾談一戰 首先先和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費賓戰略」。公元前217年,迦太基漢尼拔率領大軍千里迢迢、氣勢如虹對羅馬發動攻擊。由於漢尼拔戰略得宜,攻勢讓羅馬一時喘不過氣,眼看快要落得失敗收場時,羅馬新上任的獨裁官費賓看穿了漢尼拔軍隊舟車勞頓的缺點。雖然漢尼拔能夠從北非獲得補給,但過長的補給線會導致運送不夠效率所以漢尼拔需要在短時間內攻陷羅馬,才有勝出機會。於是,費賓採取以慢打快策略,盡量拖延時間,希望讓漢尼拔軍隊漸漸失去補給能力,軍心散渙,最後落得失敗下場。費賓策略以消耗敵人軍力為主,讓敵人由強轉弱,然後再一網成擒。可惜,當時羅馬人希望盡快將漢尼拔擊退,不希望拖延,費賓的方法最終未被落實執行,他卻已經被撤換下來,雖然如此,他卻為軍事界留下了拖延戰略的概念。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一戰期間,英國長時間擁有制海權,這德國來說不勝困擾。本身,如果英國不參與戰爭,德國能夠在短時間內橫掃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但英國參戰後,憑藉強大軍事實力,導致德國和協約國在戰場上呈膠着狀態,彼此沒有獲得明顯優勢。德國知道要在戰爭獲勝,首先要讓英國收手。這時候,德國看穿了英國一個很大的缺點,英國是一個島國,它參與歐洲戰事便需要橫越海峽,而且英國十分倚賴外來物資輸入,所以德國決定採取費賓戰略,簡單來說就是要封鎖英國供應鏈,讓英國陷入消耗戰當中。根據德國估計,只要他們能夠封鎖英國幾個月,就足以讓英國失去戰鬥力。因此,德國推出無限制潛艇戰,他們會攻擊任何在海域上對德國利益構成影響的船隻,也就是商船亦無可幸免。大家試想一下,商船並不是戰船,他們航行主要目的是為了賺錢,如果他們在航行期間遭受攻擊,對於船主來說是重大損失,德國希望利用這種震懾心態讓英國失去了海上供應鏈。  當然,世事往往不如理想,德國無限制潛艇戰表面看起來威力驚人,可惜他同時因這策略觸怒了另一個軍事強國美國,美國商船也因為德國無限制潛艇戰而遭受損失,於是最終迫使美國參加一戰,加入英國陣營對抗德國,適得其反。總括而言,德國對於英國消耗戰略方向是正確的,卻因用錯了方法,結果陷入「撩鬼攞命」情況。最後還是要說一句公道話,我們現在是從結果回望歷史,以結果論成敗,這其實對於歷史當事人有點不公平,因為他們當時獲得的資訊和觀察到的現場環境都不如我們清晰,他們當時作出那些決定或許是他們認為是最好的,只是歷史走向導致他們策略未能發揮淋漓盡致。這絕對不是他們的錯,因為做事向來都是「三分靠實力, 七分靠運氣。」我們卻能夠從這些歷史事件中鑑古知今,豐富我們腦海中的案例,日後遇到類似事件也能夠作為參考用途。 

【心理文章】你願意為解藥付多少錢?別人需要付多少錢才能讓你接受有機會死亡的挑戰呢? 

0
心理文章 著名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曾經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兩個情況,並讓他們作出選擇。  第一種情況:假設你在課堂上接觸了一種十分罕見的疾病,這種疾病有機會讓你在下周某天並沒有任何痛苦下死亡,你在課堂上感染這種疾病機會率是千分之一。老師手上剛好有一劑解藥,將會售賣給班上願意付出最多錢的人,那位幸運兒復用解藥後死亡機會會馬上降至零。你們試想一下會願意付出多少金錢購買這些解藥呢?為了讓學生不用擔心支付能力,老師會體貼地提供貸款方式,讓學生能夠分開30年以零利率方式償還;  第二種情況:假設大學研究人員正就上面提到的疾病進行研究,他們需要招募志願者進入充滿疾病的課室,並在裡面停留5分鐘,學生因此有千分之一機會感染細菌,並在下周無痛苦地死去。在這情況下,工作人員並無針對這疾病的解藥,請問工作人員需要支付你多少金錢,你才會願意冒着生命危險參加這個實驗呢?  結果發現,參加者在第一組情況時,他們一般不會為解藥付出超過2000美元。在第二種情況下,工作人員需要給他們支付50萬美金,他們才會願意冒着生命危險參加實驗。聰明的讀者必定會發現,其實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中,參加者面對疾病機率都是千分之一,感染後都是有相同死亡機會,所以理論上他們為規避風險而願意付出的代價是一樣的。有趣的是,人們在支付和被支付情況下,對於風險的付價看法會截然不同。當我們已經在充滿細菌的課室,我們選擇是否購買解藥時,由於我們需要從銀包真金白銀付出金錢,我們由於稟賦效應不願付出太多,寧願「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希望付出較少金錢獲得解藥。而我們也可能抱著超樂觀的心態,自己雖然身在充滿病毒的課室中,自己也未必會接觸到疾病,所以他們未必願意付出高昂的價錢購買解藥。  在第二稱情況,我們有選擇完全避免接觸細菌時,別人要求我們需要冒上患上疾病風險參加實驗,這時候基於稟賦效應,我們認為自己生命比其他東西都寶貴,我們需要有較高誘因才會願意以身犯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願意用於購買解藥的金額比別人需要給我們參加實驗的報酬為少的原因。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成功的人往往能夠察覺未來的危險 

1
邱吉爾談一戰 一個人要創一番基業並不困難,由零出發,我們只要建立到少少成績,增長率已經100%。但要在一帆風順情況下發現未來可能遭遇的危險,則相對困難得多。人們總是有懶惰心態,順境的時候總會安於現狀,陶醉於美好生活當中。成功的人往往會在順境中看到逆境到來的先兆,及早作好準備,當逆境到來的時候,他們早已止賺離場,相反那些不知進退的樂觀主義者則會承受巨大風險。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在一戰爆發前,邱吉爾早已觀察到德國的冒起,尤其是德國在海軍方面的急促發展,引起了他的憂慮,邱吉爾堅持英國需要有足夠的海軍預算,以應對德國的挑戰。可惜的是,當時英國和德國就殖民地合約條款談判有進展,當時社會主流意見認為英國和德國最終會達成共識,彼此和平共處,既然如此不需要龐大海軍開支。邱吉爾早就看穿德國底蘊,他相信德國不會真心跟英國合作,他堅持英國需要按比例提升自己海軍力量,他堅持內閣必須通過海軍預算,他更以辭職歸故里作為威脅。根據《一戰回憶錄》一書中邱吉爾提到,一位記者在當時暢銷報紙上譴責邱吉爾對於軍備開支的堅持是愚蠢行為,這位記者認為世界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和平年代,大家可不要看輕這位記者的想法,這位記者的想法其實和當時主流意見相若,大家都認為邱吉爾只是杞人憂天。  最後,內閣雖然通過了海軍預算,但絕大部份原因並不是因為內閣成員認為德國是未來英國安全威脅,而是因為當時英國正陷入愛爾蘭內部衝突中,需要強化軍事實力處理內部問題。也就是說,在一戰爆發前,當時能夠看得出德國狼子野心的英國人並不多,願意及早預防的人就更加少。歷史正不斷重複發生,每當和平盛世,人們都會認為危險和自己相隔十萬八千里遠,一副及時行樂的風氣像毒品般蠶食人們的心志,結果當災難發生時,人們面對突如其來發生的突變,感到焦急徬徨,無法處理。居安思危,凡事多想一步,讓自己及早對於一些潛在發生危險作出提防,這就是我們面對未來風險最好的解決方法。  

【心理文章】駕車心理學:韋伯·費希納定律 

0
駕車心理學 大家有沒有一個感覺,當某樣東西出現錯誤時,我們身邊其他東西也會好像同一時間出錯一樣。舉一個例子,當我們發現車頭燈壞掉的時候,通常都是左右兩盞燈一起壞,我們心想:「兩盞燈本應是獨立的個體,它們在同一時間壞掉的機會應該不高,但卻偏偏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情況呢?其實,這兩盞燈並不是同一時間壞掉,而是當第一盞燈壞掉的時候,由於另一盞燈依然發光,我們依然能夠看清前路,所以我們並沒有察覺其中一盞燈已經壞掉。當餘下一盞燈都壞掉孔,我們駕車時發現前路無光,才會意識到車頭燈已經壞掉,而且錯誤地認為兩盞車頭燈是在同一時間壞掉,這就是韋伯·費希納定律,意思是一些事情早就發生,只是我們沒有發覺,直至事情變得惡劣才會發現,這也是我們平時的思考盲點。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實驗告訴我們,很多時候輕微錯誤會被我們忽略,直至事態變得嚴重無法輕視的時候,我們才會重視。這種心態當然不理想,因為當事情變得無法忽略的時候,也代表問題已經有相當嚴重性,例如汽車失去車頭燈,在黑夜中行駛是極度危險的。要處理這種心理,我們就需要制訂一些定期檢查計劃,例如安排用車定期回到車房進行檢查和維修,將自己出現盲點的機率降到最低。職場也一樣,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工作繁忙而錯過了一些輕微錯誤的發生。這時候,我們不妨制定一些定期檢討時間,回顧自己工作,確保工作方向大致順利,即使發現問題也能及時改正。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從眼界,決定你能夠看到的東西 

0
邱吉爾談一戰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索馬里海盜,海盜經常在繁忙的航道出現攻擊商船,這對全球運輸系統構成嚴重危害。為了對付海盜,各國政府都會派出海軍在海盜經常出現海域為商船護航。筆者曾經參加一個郵輪之旅,郵輪途經索馬里海盜經常出現的海域。那天,船長十分嚴肅地跟我們說:「當郵輪經過相關區域時,船上所有照明系統將會關上,以免被海盜發現。」而且,郵輪在進入相關海域前會先作短暫停留,等待其他商船聚集一起,船上乘客都期待接下來將會發生的事。不久,幾隻戰艦在海平線出現,原來它們正要為我們護航,商船行駛在戰艦中間,彼此並排前行,確保我們經過相關海域時不會遭受海盜攻擊。這是一次難忘的郵輪體驗,因為很少有機會有軍隊為自己護航。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事實上,戰艦護航在一戰期期十分普遍,因為當時德國為了切斷英國的補給線,於是推出了無限制潛艇戰。簡單的說,德國戰艦能夠在作戰期間對於海上任何船隻發動攻擊,當中包括毫無殺傷力的商船、盟國戰船等等。德國推出無限制潛艇戰策略後,效果十分顯著,英國在短短數個月損失的船隻數目直線上升,官方計算如這趨勢持續,不消數個月英國就會由於缺乏資源而被迫跟德國議和。協約國知道,他們要打擊德國,就先要想出方法克制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術。他們很快就推出深海炸彈、防潛網等等能夠有效對付潛水艇的措施和設備。但是,對於手無寸鐵的商船,實在很難在一時三刻更為它們增加作戰能力。這時候,有人開始提出利用戰艦為商船護航。操作的十分簡單,在德國潛水艇經常出沒水域,商船在通過之先集合一起,然後當局安排戰艦和這些商船結伴前行,作出掩護。當遇到潛艇攻擊時,這些護航戰艦能夠擔當起保護角色。這個護航策略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推出不久後旋即引起英國、美國和法國政府的質疑,例如英國海軍部曾經說過:「以戰艦結伴同行作為保護的策略,在任何有可能出現敵國潛艇的水域也是不可取的。因為船隊中船數量越多,就越會引起敵對潛艇的注意,遭遇攻擊機會亦會越大。」簡單來說,質疑者認為護航將會讓一定數量的商船和戰艦集結一起,這樣龐大船隊在海上航行,必定會更加容易引起敵軍注意,因而遭受危險的風險將會更大。這想法表面上看似有道理,但大家細想一下地球上70%的表面都是海洋,不管多大型的艦隊在茫茫大海中其實也如銀河砂粒一樣渺少,如果說人類組成的船隊足以引起別人注意,其實是言過其實的說法。如果大家對筆者的說法有懷疑的話,大家不妨再看一次日德蘭海戰的章節。當時英國和德國的誘敵艦正在尋找對方的位置,在一段時間他們彼此只相隔14公里,彼此平排前行,但彼此也沒有發現對方,直至一艘小小的商船在兩者中間經過,雙方軍隊為了查看這艘商船而彼此靠近,這巧合才發現了對方蹤影。所以,大型艦隊是否真的會較容易引起敵人注意,其實是未必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事實上,當協約國實行戰艦護航後,商船遭受攻擊次數和損失都大為減少,這證明制度恆之有效,能夠對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策略產生制衡作用。但為什麼在護航制度開始時,即使專業政府官員也會對這制度產生懷疑呢?這就是「眼光決定眼界」的情況,如果我們只着眼於眼前東西,我們就會將眼前東西無限放大,甚至影響我們思維決策。例如,當政府眼中只有商船和戰艦,他們就會覺得船集結一起必定會形成一個龐大組織,讓敵人容易發現自己。事實上,這只是代表我們眼界不夠開闊,如果我們眼光不只集中船隊身上,而是站高一點,例如在外太空反觀地球,不管多大型的船隊其實也是不值一提的。眼光決定我們能夠看到的東西,我們心態又決定眼光是否開闊。我們需要經常提醒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過分放大,當我們終結一生回顧過去,任何困難其實都只是雞毛蒜皮事。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過去人生有沒有試過一些真的很難捱過的關口,筆者曾經詢問過很多朋友,結果發現他們很難說出一、兩件真的讓他們十分難過的事。難道他們人生都是一帆風順嗎?當然不會,只是他們困難過後克服過去,這些困難已經不再重要,所以在他們腦海中並沒有留下深刻印象。平時,我們看事情也要盡量看遠一點,不要只集中眼前東西,這樣我們思維也會更加全面,能夠想出的點子也會更加多和實際。 

【勵志文章】降躁耳機的啟示 

0
勵志文章 最近購買了一對降躁耳機,這對耳機果真很厲害,當你佩戴的時候,它就會自動為你消除附近的雜音,讓你感到無比的寧靜,能夠陶醉在自己的世界當中。首先,筆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降躁耳機的隔音原理。正常來說,普通耳機也有隔音功能,。它們主要是透過耳機阻塞我們的耳朵,利用物理方式隔音。當然,這種物理性的隔音方法隔音程度需要視乎耳機和我們耳朵吻合程度,如果我們耳朵很大,耳機很小,隔音程度將會有限。  至於降噪耳機,他們相對普通耳機多一個特別的設備,它就是晶片,晶片能夠偵測我們耳朵周遭的雜音。不同聲音有不同頻率,當晶片偵測到雜音的頻率,它們就會自動發出和這些頻率相反的頻率,兩種頻率互相抵消,讓我們聽不到本身應該聽到的噪音。簡單來說,降噪耳機並不是將噪音消失,而是利用一種噪音蓋着另一種噪音,讓我們聽得清楚。其實,降噪耳機這個原理對我們人生也會有所啟發。我們人生中必定會有不愉快的事情,它們就像生活中的噪音,我們無法將這些不快事情完全消失,但我們卻能夠找出開心事情中和一下,讓我們不快程度降低,甚至失去了不快感覺。假設我們人生有五件事讓我們不愉快,我們就找來五件開心事作出中和,這樣我們人生有起有落,不至於感到灰心。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關鍵是,我們是否願意花時間找出生活上有趣事情。就像降噪耳機一樣,當它們接觸到我們的耳朵,就會自動運作,晶片偵測噪音,並自動找出對應頻率互相抵消。當我們遇到不愉快事情時,又是否能夠馬上啟動愉快機制,找出對應快樂事情抵抗不安呢?筆者認為「意識」很重要,首先我們要同意世上必定會有讓我們不愉快的事情,我們無法將他們完全消失,只能夠學會和他們共存。由於沒有完全消滅的想法,我們就會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和他們共存。  最後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我們佩戴降噪耳機時,耳朵好像會有一種壓力感覺,不少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大腦長期習慣身邊有些噪音,當降噪耳機將我們面對的噪音抵銷而聽不見,大腦就會感覺到有點不安,畢竟這些噪音陪伴我們一整天,大腦會命令負責相關躁音的部份試着尋找,結果產生一些壓力感覺。回想人生何嘗不是一樣,困難和挑戰由我們出生那天便開始陪伴我們,如果這世界真的有能力將我們所有挑戰消除,我們反而會覺得世界枯燥無味,毫無意義。感恩和學懂調節自己思維,能夠讓我們用愉快心境上品味人生,應對挑戰。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從失敗中學習 

0
「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要感恩失敗的來臨,沒有失敗,我們就沒有成長的機會。在一戰中的日德蘭海戰,英國雖然成功制止德國突破自己的制海權,但戰鬥過程中英國損失戰艦比德國多差不多一倍,所以絕不能算是旗開得勝。不少軍事專家事後分析英國為什麼會在較強兵力情況下錄得較大損失下場。結果發現,大部份英國在戰爭中沉沒的戰艦都不是被敵方炮彈擊穿船身而沉沒,而是由於戰艦內部爆炸,導致船隻產生無可逆轉的損毁而沉沒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根據軍事專家分析,當時英國戰艦船身雖然不及德國堅固,但依然能夠足夠抵禦德國炮火。調查發現,不少英國戰艦沉沒的原因是由於炮彈的火舌透過炮台通道蔓延至船底火藥庫,引起船身火藥庫大爆炸,導致戰艦嚴重損毁而沉沒。也就是說,這些英國戰艦不是被敵人擊沉,而是被自己炸毁。在日德蘭海戰中,英國也多次擊中德國船隻,德國船隻除了船身較堅固外,德國士兵每次發射炮彈後,都會將連接炮台和船底火藥庫的通道中間安全門妥善關上,也就是說,即使甲板不幸被敵軍擊中,火舌也不會隨着通道蔓延至船底火藥庫,引發更大災難。事實上,無論英國和德國的戰艦,在設計的時候,設計師早已預料火舌會有通過通道蔓延的可能性,於是他們在炮台和火藥庫中間通道加設了安全門。但英國士兵為了加快發射炮彈的速度,漠視安全,往往在發射炮彈後沒有關上安全門。作為海軍統帥的貝蒂對此視而不見,因為他採取的是較進取的策略。相反,德國對於士兵的運作流程十分重視,這一切都是源自於他們在1915年1月的一個慘痛經歷。當時德國戰艦塞德利茨號正參與多格灘海戰,戰艦炮台被被一枚13.5英寸炮彈擊中,結果爆炸引起的大火經過炮台通道延伸至另一個炮台,結果導致200多名德國軍兵喪命,從此,德國十分重視炮台通道的安全性,除了在炮台通道加設安全門外,更要求士兵嚴格執行發射後關上安全門的措施。結果在日德蘭海戰中,德國的一絲不苟讓他們戰艦在激戰中能夠全身而退。  德國對於炮台通道安全的重視,並不是他們忽發奇想的,而是經過他們血的教訓領悟出來的。這正告訴我們,失敗並不可怕,失敗能夠讓我們認真看待問題,找出改善的辦法。失敗唯一可能變得可怕的情況是,我們沒有認真看待失敗,總以為失敗是理所當然,無法避免,甚至將責任諉過於人,認為自己是失敗的受害者,這樣的態度會讓我們不惜求進,錯過一個讓一個做得更好的機會。 

【勵志文章】為什麼你會對別人評價強烈反應 

0
勵志文章 大家有沒有試過,別人一句無意的品評,引起無名的怒火。筆者有一次親身經驗,話說筆者有段時間十分「黑仔」,兩部公司電話在筆者手上壞掉,其中一部電話損壞是和筆者有關,但第二部電話損壞則實屬無辜。有天,筆者跟人事部同事談起天的時候,這位同事忽然向筆者說:「其實你也很喜歡弄壞電話。」說實話,筆者肯定對方說這句說話是沒有責怪筆者的意思,他只是興之所至,剛好說起。但不知道為什麼筆者聽了這句話後,心中十分不快,甚至打算和這位同事爭辯一番。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幸好,筆者沒有展開攻勢,而這事也引起了筆者的深思。筆者感恩對方說出這句話,好讓筆者明白別人對自己的想逢,這顯然是對方的真心想法,如果沒有這想法,他又怎會能夠說出來呢?關鍵是對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顯然就是因為兩部電話在短時間內在筆者手上壞掉,這是鐵一般事實,無可置疑。至於電話壞掉的原因不管是筆者造成,還是純粹不幸運,這都無影響電話已經壞掉的結果。同事看到筆者弄壞兩部電話,這只是事實的陳述,並不是個人主觀,何況他當時並不是要責怪筆者的意思。如果筆者聽到同事這樣評價就加以反擊,或許別人會因為自己的大聲和粗暴而停口,但對方依然會心中不服,只是免得和筆者爭吵而矣。當別人對我們有一些讓我們聽得不舒服的評價時,與其為自己辯解,不如先想一下為什麼對方會有這個想法,既然我們不想對方有這個印象,我們應先改變自己,讓對方看見我們的轉變,這才是清除對方對我們缺點印記的最好方法。  可惜的是,很多人從來都不會看見自己的缺點,反而會將問題遷怒於別人身上。以筆者例子,當同事以「電話殺手」形容筆者時,相信不少人都會強烈反擊:「這關我什麼事,我又不是故意弄壞電話的,我也不想電話壞,為什麼你要這樣說我?」結果,本身電話損壞的確可能不關你事,但卻因為你情商指數低而導致大家產生矛盾和爭執,這就切切實實是你的問題。你可能會說,對方才是挑起這個問題的主因,他顯然才是有問題的那人。大家要記着,我們能夠影響自己的思維和做法,但我們卻不能確保能改變其他人的想法,也不應試圖抱着希望改變他人,正所謂「山不轉時人自轉」,透過改變自己迎合這世界,這正正是達爾文進化論教曉我們的金石良言。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日德蘭海戰 ~顧全大局 

0
邱吉爾談一戰 大家有沒有試過,我們採取某些方法是為了大局着想,卻得不到其他人認同,甚至遭受排斥的情況呢?人類有個通病,總是着眼於眼前發生的事,而忽略長遠的東西。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先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情境一:假如你能夠選擇馬上獲得一萬元,但如果你願意多等一星期才提取,你就會獲得額外$100作為獎勵;  情境二:假如你在一年後會獲得一萬元,同樣如果你願意在一年後等多一星期才提取,你會獲得額外的$100作為獎勵;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請問你在情境一及情景二中,你會選擇多等一星期嗎?如果你跟大部份人選擇一樣,你很可能在情境一中會選擇馬上提取一萬元。相反在情境二,你會願意在一年後再多等一個星期,以獲得額外的$100。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情況呢?很簡單,因為時間對我們選擇構成重大影響。在情景一中,由於你馬上能夠提取一萬元,你會抱着「先取先享受」心態,寧願馬上取得一萬元,而放棄$100的獎金。相反,在情境二,反正你要等一年才能取得一萬元,你會想:「反正我已經等了一年,還不差多等一星期連那$100也領取吧!」同樣$100 ,由於時間不同,導致我們對他的價值產生不同想法。回到今天的命題,很多時候我們今天做的決定是為了大局着想,讓大局長遠能夠獲得最好效果,但任何策略都是有副作用的。如果這些副作用在短時間內發生,很可能會導致別人對我們觀感由期望變失望,因為他們在短時間內看不到我們的成果,他們同時沒有耐性等待較長時間待我們策略的好處浮現出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海軍上將傑利科必定會對筆者上述評論感觸良多。  日德蘭海戰是一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英國動用了150多艘艦隻,德國則派出99多艘戰艦出戰,也就是說戰場上同時出現了差不多250艘戰艦對壘,這是人類史上從來沒有試過的,足見戰爭的規模。日德蘭海戰是由德國發動的,由於德國在凡爾登戰役中失利,德國日漸發現自己被列強包圍,導致它的物資供應鏈中斷。由於參與世界大戰需要大量資源生產物資,所以德國必須要盡快突破封鎖。經歷凡爾登戰役,德國對陸路入侵法國沒有信心,加上南部意大利倒戈加入協約國對抗自己,所以在歐洲南部建立運輸網絡幾乎是不可能的。回到北面,德國也俄國經歷了慘烈戰役,由於俄國地大物博,加上採用消耗戰策略,導致德國傷亡慘重,所以這方向也不是一條出路。當時,德國知道他們唯一能夠嘗試的辦法,就是突破當時英國擁有的制海權,從海路上出發運送物資。不過也不是毫無道理的,當時德國海軍發展神速,戰艦的堅固程度甚至比英國還要厲害,但英國依然牢牢掌握着制海權,德國軍隊未能將自己港口發揮應有優勢。1916年5月31日,德國決定對英國海軍發動攻擊,意圖摧毁英國的制海權,為自己殺出一條血路。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本身,英國政府或許不知道德國的入侵計劃,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有時候命運的一些偶然會讓歷史改寫。大家參看不同的歷史事件,大災難通常是由微小錯誤引發的。1914年,德國戰艦馬吉德寶號觸礁沉沒,當時其他目擊此事的德國戰艦以為敵軍將殺到,為了保存實力決定先行離去。結果,俄國軍方意外在這艘戰艦殘骸上找到了一本列明德國海軍使用密碼的記事本,俄國順水推舟,將這記事本交給英國,從此英國掌握到德國的秘密溝通密碼,德國海軍從此的海軍調動走不出英國法眼。所以英國預早已經知道德國將會在1916年對英國發動強烈海上攻勢,及早提防。  有趣的是,當時英國和德國海軍領導心有靈犀,他們幾乎想出同一樣的作戰方案。他們是這樣想的:「我們應該將旗下戰艦分為兩批,分別是主力艦隊和誘敵艦隊。主力艦隊由最強勁的戰艦組成,它們無論裝甲防守和船上大炮威力也最強。相反,誘敵艦隊賣點是他們的速度性和機動性。戰爭過程中,我們應該先調動誘敵艦隊將敵軍主力艦引誘到某個位置,然後安排主力艦採用圍捕方式將對方軍隊一望成擒。」簡單來說,這招名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本身這是一條妙計,但當戰爭雙方都同時想出這方法,有趣情況便出現了。1916年5月31日,英國和德國誘敵艦隊在丹麥對開的若德蘭海峽以近乎水平方式並排前行,彼此只相隔14公里,但他們卻一直沒有發現對方存在。這時候,一艘丹麥商船剛巧在英國和德國戰船中間穿過,這個「架兩」成功吸引英國和德國海軍注意,他們都將戰艦開近這艘商船查看究竟。誰知他們將船靠近商船時,馬上就發現了敵軍蹤影,正式打開了日特蘭海戰的序幕。  ...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面對不公義的退讓,只代表你的懦弱,絕無其他意思  

1
邱吉爾談一戰 經常聽人說:「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說話聽起來十分動聽,只要我們凡事忍讓,就能夠避免很多紛爭發生。真的嗎?忍讓真的是解決問題的萬能丹嗎?歷史不少事件告訴我們,對於一些大是大非事情作出忍讓,只會助長惡勢力,破窗效應會導致同類負面事件只會不斷發生,受害的最終還是自己。1914年,一場世界大戰已經蓄勢待發,這年三月,奧地利公然吞併波斯尼亞,這對於塞爾維亞來說是很大的挑釁,因為波斯利亞本身是屬於塞爾維亞民族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時候,奧地利根本沒有將塞爾維亞放在眼內,但卻對一直在背後支持塞爾維亞的俄國帶着三分諱懼,如果俄國因為支持塞爾維亞而參加戰爭,對於奧地利來說不是容易應付的。奧地利本身也只是一位小嘍羅,它背後卻有德國支持。當時德國決定試試水溫,它在奧地利侵犯波斯尼亞後向俄國發出了一封簡短,而且文筆強硬的書面通知。這封通知要求俄國需要立即承認波斯尼亞已經被奧地利吞併的事實,而且需要協助勸導塞爾維亞接受這事件,否則德國就會容許奧地利在塞爾維亞為所欲為,最後一場大戰將無法避免。  俄國代表收到這封書面通知後,一時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但德國並沒有給俄國很多時間考慮,德國大使跟俄國大使說:「好的,既然你還未能下決定,我們就大戰一場吧!」這可嚇到了俄國大使,他希望德國容許他有少許時間跟沙皇作出內部討論,結果經過4小時的內部討論,俄國最終決定無條件支持德國要求,過程中俄國甚至沒有跟盟友法國和英國作出商量。不少歷史學家分析,當時沙皇和大臣認為德國這次是玩真的,如果他們不馬上答應德國要求,他們很快就會遭受德國和奧地利的入侵。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為了短暫和平,俄國願意服從德國無理的要求,但這次服從並沒有為俄國帶來長遠的和平,反而助長德國的氣焰,德國從此知道俄國只是一隻冇牙老虎,更加不將其放在眼內。此消彼長,俄國的退讓讓德國和奧地利更加充滿信心,他們認為強如俄國這樣的國家也需要向自己讓步,他們就更加公然侵害其他弱小國家的利益,塞爾維亞成為首個犧牲品。面對咄咄逼人的德國和奧地利,其他國家沒有可能無底線地退讓,結果最終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從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對於不公義事情忍讓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只會助長惡勢力的氣焰,同時將自己實力有所減弱。畢竟,每一次退讓都會讓自己的自信心受損,也許還會有一些物質損失,在此消彼長情況下,往往會錯過自己消滅敵人的最好機會。 

【勵志文章】將對方推至極端立場的正是我們 

0
勵志文章 不同人有不同想法是正常的,但大家有沒有發覺,對於某些議題,對方立場和我們不一致時,我們總希望盡力嘗試說服他們接受我們的想法,但我們盡用力游說,對方意志卻更加堅定,結果最後變成水火不容局面。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人的心理可以解釋。  大家先要明白一點,人成長需要經過漫長時間,今天和我們討論對話的對象,他們其實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無數事件,他們現在的思維其實是日積月累組織出來的,這就像一棵小樹苗日復日地吸收大地養分,它的根已經深深抓着土壤,不易動搖。而且,他們每天生活也是倚賴着這套人生智慧,生活一切順利,所以他們不認為自己想法有什麼錯誤需要改正。當我們向對方提出一些新立場時,這就像一棵大樹遇到微風一樣,微風是不會吹倒大樹的,甚至不會讓大樹絲毫移動。在別人的角度,我們提出的觀點是新的,和他們根深蒂固概念不一樣,他們會自然產生一種抗拒感,認為我們正在傷害他。我們越用力說服,產生反作用力會越大,更加堅定把持自己立場,結果雙方走向極端,永遠找不到共識。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明白將對方推向極端並不是他們,而是我們自己。壁壘分明的溝通技巧,尤其是利用自己的權威和地位讓對方被迫同意的朋友,其實很容易會造成對方口服心不服局面。如果我們真的想希望別人認真看待我們觀點,關鍵不宜急、不宜快,就像我們如果想搬運大樹的時候,如果我們將大樹直接連根拔起,這對於大樹和搬運工來說都會有傷害。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我們先用鏟子將大樹旁邊泥土撥鬆,確保大樹根部已經和泥土鬆脫,然後才小心翼翼搬運大樹,這樣與搬運工和大樹來說會更加安全,我們說服別人一樣,一步一步慢慢來,比強加自己思想在他人身上好得多。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索姆河之戰:一戰最慘烈的戰役 

1
邱吉爾談一戰 早前,筆者和大家分享過凡爾登戰役,德國大軍希望能夠透過攻擊位處巴黎不遠的凡爾登,凡爾登本身是屬於法國人高盧民族的發源地,對於法國人來說十分重要,不能失守。德國希望將法國大軍引至這地方,然後利用消耗戰方式將法國士兵以「放血」形式消滅。由於凡爾登戰役十分慘烈,不少歷史學家會以「絞肉機」來形容這場戰役。今天我們分享的索姆河戰爭可以說是凡爾登戰爭的姊妹篇,殘酷程度有過而無不及。  1916年,正當凡爾登戰爭打得如火如荼之際,由於戰爭雙方進入膠着狀態,雖然德國入侵計劃並未如願,但法國在凡爾登也承受著巨大壓力,英法聯軍希望能夠在法國的西北部另起戰線,突破德國攻勢,理想的話更加能夠從這缺口反攻德國,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英法聯軍最後選擇索姆河作為反攻地點。根據原訂計劃,英國和法國各自派出二十多個師參加這場戰役。但由於法國在凡爾登戰況日趨激烈,他們最後只能調5個師士兵支援索姆河戰役,英國則派出25個師士兵參加。當時英國遠役軍指揮官名叫道格拉斯·黑格,他對英國在這場戰役表現充滿信心,即使法國參與度減少,他認為當時德國在索姆河地區只有九個師兵力,盟軍兵力依然有重大優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在戰爭開始階段,英國連續七日向德國陣地發動猛烈炮彈攻擊,幾乎將德國陣地上所有防禦措施,包括鐵絲網和炮台徹底炸毁,夷為平地。當時英國軍官甚至對士兵說:「你們待會走上戰場時幾乎連槍也不用拿,因為敵人早已死光了。」由此可見,英國當時對於自己七天的炮攻抱有多大期望。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德國早就預料到英國將會用猛烈的炮攻策略,他們預早在戰壕下建立起完善的地下網絡。這些縱橫交錯的地道中,設置了不同設施,包括休息室、安放炮火的裝備室、醫療室、甚至設有廚房等等。而且,地道中還設有煤氣燈,大家可想而知德國對於這場戰爭的準備是多麼充足。更有趣的是,由於德國士兵在英國炮攻時主要藏在地底,所以一直專注於地面作戰的英國士兵對於德國的準備懵然不知,他們還以為德國士兵早已被自己七天炮火打得半死,無力還擊。  經歷了七天炮火後,英國士兵走出戰壕,抱著收割心態一步步走向德國陣地。這時候,這些士兵還未知道,他們正一步步向着死神招手。德國士兵留意到英國正向自己的陣地出發,他們拿出了強力馬克沁機槍,對準正向着自己行來的英國士兵。馬克沁機槍有多厲害?它能夠在1分鐘內發射600發子彈,也就是說1分鐘能夠殺死幾百人。德國人在戰前對機槍的開發可以說是他們在陸戰維持著優勢的主要原因。由於索姆河戰場地型沒有明顯掩護,加上德國預早將持著馬克沁機槍士兵分布戰場兩端,所以英國士兵來到了德國陣地就有如綿羊進入虎口一樣。單單這戰役的第一天,也就是1916年7月1日,英軍就損失了6萬士兵,他們幾乎都是死於這機場之下。當時英國士兵看到前線遭受如此猛烈攻擊,甚至有一刻想過撤退。但當時英國指揮官道道格拉斯完全沒有後退的意思,堅持士兵應該前赴後繼衝上戰場,因此在戰爭後他被冠以「索姆河屠夫」外號。說實話,道格拉斯在索姆河戰役之前剛登上指揮官職位,所以他十分看重這場戰爭成敗,而且他想讓法國人一看英國人的本領,所以他有點「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心態。然而,客觀形勢並不會因為一個人想法而改變,索姆河戰役的慘烈程度絕對比得上同期發生的凡爾登戰役。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另一個讓道格拉斯信心滿滿的就是英國初推出用於戰場的新武器,它就是坦克車。索姆河戰爭是人類史上首次採用坦克作戰的戰役。當時英國調動了48架坦克來到索姆河戰場,但由於當時坦克技術未盡成熟,最後只有9架坦克能夠深入德國陣地。話雖如此,德國人初次看到這個龐然大物在戰場上來去自如,能夠在鐵絲網陣及其他障礙物中安然駛過,車上還裝着火力強勁的大炮,他們都感到十分驚慌。有次,一架坦克車由於操作員失誤導致卡在戰壕上,德國士兵看見坦克噴出濃濃黑煙,以為這坦克正要做出一些更具攻擊力的攻勢,他們紛紛器械投降,大家可想而知,當時德國士兵對於坦克的恐懼是多麼的強勁。提起坦克車,我們就不能不提邱吉爾的名字。話說當時英國有人提起坦克車能夠應用於戰場可能的時候,英國陸軍軍官和其他政府高層,都認為坦克好看不好用,不能夠真的在戰場上發揮功用,所以他們不願意投放資源開發。相反,當時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卻看出了坦克的潛力,甚至組織了委員會專心研發坦克,並成功產生英國第一部坦克車。可惜在索姆河戰役中,由於坦克初發明技術不先進,導致未能發揮最大功用,經常遇到失靈情況,導致戰後英國政府依然對坦克研發不夠重視,令英國在坦克發展方面錯失先機。相反,德國人親身在戰場上感受到坦克的威力,他們想:「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坦克加以改良,並用於戰場,將會能夠發揮很大的威力。」德國花上大量資源研坦克,結果最終成功將坦克車發揚光大的是德國人,不是英國人!  最終,德國和英國在索姆河戰役中沒有分出明顯勝負,一直呈膠着局面,英國幾乎沒有進佔多少德國領土,由此可見這是一場白打的戰役。可惜的是,這場戰爭卻奪走了133萬名士兵的生命,這是多麼諷刺的結果。這場戰爭再一次告訴我們,在人們互相殘殺時,彼此付出沉重代價,卻得不到任何成果,這就是戰爭無謂之處。可惜,人類總是犯着相同錯誤。美國在911事件後向伊拉克發動戰爭,20年後依然落得撤軍下場,並沒有什麼明顯得益;2022年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雖然一段時間獲得優勢,但在戰爭下半年被烏克蘭不斷反攻,修復大部份領土,戰爭雙方卻賠上了大量的生命,這樣值得嗎?作為蟻民,我們或許未能夠影響國家政策,我們卻能夠向身邊人分享和平的珍貴,讓國家管理者明白我們的願景。  (adsbygoogle...

【心理文章】怕風險的人做出的矛盾行為 

0
心理文章 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發現,一些越喜歡規避風險的人,往往會做出一些和規避風險目標背道而馳的行為。工作人員找來一班女性,並按他們填寫問卷判斷他們是規避風險,還是願意接受風險的人。接著,工作人員詢問他們有沒有參加過乳癌篩選定期檢查。結果發現,越會規避風險的人,參加乳癌篩選機率越低。工作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由於規避風險的人,不願意承受任何風險,參加身體檢查則會讓自己身體隱疾暴露出來,這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個「風險」。眼不見為淨,不知道就當沒有發生,其實是不少人抱着的僥倖心態。以上面實驗為例子,參加者起碼在參加體檢前沒有發現自己隱疾,起碼這刻他們心裏認為自己風險是最低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很多人都會有僥倖心態,尤其對於打工仔,由於做多做少工資都一樣。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所以不少人都只願意將自己職責以內工作做好,不願意接受新挑戰,這其實都是規避風險的心態。 

【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合作的重要 

0
邱吉爾談一戰 一戰初期,戰爭雙方已經分了不同陣營,分別是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組成的協約國,以及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組成的同盟國,但它們成員之間在戰場上都是各自作戰,並沒有互相配合策略,結果形成大混戰狀態,沒有一方陣營能夠獲得明顯優勢。說實話,這種各自作戰策略其實浪費了不少相同陣營的軍事力量。  經歷1915年的膠着狀態,英國、法國、俄國開始認真思考,在接下來戰事應該採取的策略方向。1916年,英國新首相白利安提出「統一戰線」口號,馬上獲得法國和俄國支持。所謂統一戰線並不是指這三個國家軍隊由統一將令調動,而是國盟國家之間會預先溝通,彼此一起制定接下來的作戰大方向,起碼不會與之前一樣「你管你的,我管我的」,彼此沒有溝通,一盤散沙的樣子。簡單來說,在1916年,這三個國家經過溝通了解,知道俄國需要六月才能夠準備好軍力投入大型反攻戰爭,英國則需要七月才能夠準備好。這三個國家同意在1916年上半年先採取休養生息戰略,讓自己能夠擴充軍力,訓練新兵。另外,這三個國家就反攻地點作出一定協調,俄國負責從北部牽制德軍,英國及法國則在索姆河地區發動反攻。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三個國家同意「統一指揮」作戰計劃後不久,德國就發動了凡爾登戰役,但英法俄三國基本上依然從按照著他們早前制定的作戰計劃,英國在同年七月在索姆河地區發動反攻。總括而言,隨着戰爭白熱化,盟友之間認為合作需要更有默契,而不是像一盤散沙般各自行動。它們在地理和時間方面進行配合,將彼此力量集合一起,讓敵人無法同時應付,最終獲得勝利。回到現實社會,我們也有很多機會跟別人合作,空口說合作是很容易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在合作過程中跟對方推心置腹,彼此表達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以及什麼時機一起行動才是最有利的。大家可以靜心思考一下大家和合作夥伴的關係,究竟彼此合作的參與度只是流於口號式呼叫,還是真的了解合作夥伴,彼此像砌圖般互相配合,產生最大作用呢?根據筆者觀察,由於合作夥伴更也會有私心考慮,很多時候會出現爾虞我詐的情況,徒然浪費寶貴的合作機會。 

【心理文章】僥倖心態:挑戰者號穿梭機墜毁事件 

0
心理文章 1986年1月26日,挑戰者號穿梭機在美國發射後73秒在空中解體,事件導致機上七名太空人犧牲。這事本身是能夠避免的,在意外發生前已經有專業團隊提醒過美國太空總署相關風險,可惜一連串人為因素,導致意外發生。  聚硫橡膠工程公司是美國太空總署的供應商,主要為穿梭機推進器提供O 型環產品。1986年冬天格外寒冷,聚硫橡膠工程公司經過研究發現,他們提供的O型環在這些寒冷的天氣下,有機會未能夠發揮最佳作用,導致穿梭機的密幫狀態有所影響,他們曾經向太空總署報告者作出警告,並且希望延遲穿梭機出發日擊。當然,他們只是穿梭機的其中一個零件供應商,他們無法阻止太空總署發射穿梭機的決定,美國太空總署也因為最近連番挫折,急需透過挑戰者號穿梭機發射重建信心,所以他們十分看重挑戰者號發射成功,他們不願意因為這個小小O型環而延遲發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聚硫橡膠工程公司在發射前曾經開了一個5分鐘的內部會議,他們評估O 形環如果在極端天氣下未能發揮水準,會對太空穿梭機構成多大程度的影響,同時分析這事件會對於他們日後和太空總署合作的影響。結果,不用5分鐘,聚硫橡膠工程公司決定撤回自己早前終止發射的建議,讓挑戰者號穿梭機能夠如期發射。結果,穿梭機在發射後不久旋即由於極端寒冷天氣導致O型環效率大打折扣,引起連鎖效應,在半空中解體,成為美國太空史上的一件重大悲劇。  如上面提到,挑戰者號出發前,負責製 O 形環的聚硫橡膠工程公司已經向美國太空總署提出相關警告,極端寒冷天氣會導致相關配件功效減低,但由於太空總署,建功心切,而且由於之前已經經歷了很多挫折,因此抱着僥倖心態,希望能夠「搏」出勝利來。由作出這個決定開始,他們便賭上了挑戰者號和七位太空人的性命,他們的安全不再是倚賴於科學和理性,而是全在命運安排而矣。當然,聚硫橡膠工程公司責無旁貸,他們在起飛前最後一刻決定撤回終止飛行建議,雖然他們沒有能力左右太空總署發射安排,但他們建議足以讓當局有所警惕,他們臨時撤回建議無疑就是為太空總署打了一支強心針,讓他們更加相信發射決定是沒有錯的,所以這間公司對於這次意外也需要負起重大的責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bNEcn-4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