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幾時開始再有郵輪坐?Resorts World One( 前處女星號 / 探索夢號 )重臨香港

0
今日,“名勝世界郵輪" 公佈,Resorts World One( 前處女星號 / 探索夢號 )將會加入旗下船隊,更加會在2023 年 3月重臨香港! 這消息對於香港朋友來說一定是天大的好消息,畢竟這是陪著不少香港朋友成長的一艘郵輪。 名勝世界郵輪執行主席丹斯里林國泰說:“在內地和海外開放出入境和逐漸恢復正常旅遊後,我們很高興有了在香港新母港的首艘遊輪。我們會鼎力支持香港旅遊業的發展,就如我們支持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樣。” 名勝世界郵輪包租的【名勝世界壹號】,將在2月17日至3月1日【雲頂夢號】進行定期維護期間,代替其2晚和3晚的公海遊行程。【名勝世界壹號】於3月8日抵達香港母港之前,將推出從新加坡於3月3日出發至胡志明市和峴港的5晚海上游特別單向行程,或是於3月2日從吉隆坡(經巴生港)出發至胡志明市和峴港的6晚海上游特別單向行程。 名勝世界郵輪總裁吳明發說:“這是一段激動人心的旅程,我們非常期待在2023年以【名勝世界壹號】在香港開啟商業運營,掀開新篇章。隨著【名勝世界壹號】新母港的啟動,必定會有顯著的遊客人數增長,並為香港酒店、運輸供應商和其他服務行業帶來經濟效益。【名勝世界壹號】將停泊在啟德郵輪碼頭,為香港政府的設施做出貢獻。”

【勵志文章】道歉,並不代表懦弱 

0
勵志文章 最近閱讀了香港作者王迪詩《我這樣讀歷史》一書,其中一個章節提到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事蹟,筆者覺得作者寫得十分好,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世界和平四個字說來動聽,但世上有多少領袖能言行合一? 1986年,若望保祿二世首次號召不同宗教的領袖來到意大利西西,舉行跨宗教和平祈禱大會,希望合力實現和平。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到訪清真寺的天主教教宗,也是第一位訪問英國的教宗,於1982年與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即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會面,使羅馬教廷恢復與英國中斷了450年的邦交。若望保祿二世,亦是首位踏足猶太會堂的教宗,推動基督宗教和猶太教修和。這位教宗的謙卑感動世人,他強調教會必須認清自己的過失,他在超過100個場合為天主教的黑暗歷史道歉。1979年,教宗為針對伽利略的不義事件道歉。一年後,他承認馬丁路德發起改革是因為教會太腐敗。在雅典,他為十字軍劫掠君士坦丁堡,向希臘正教會道歉。他也就宗教裁判、反猶太、教會分裂等歷史道歉,請求天主和世人寬恕。他甚至指定一天為「求寬恕日」,讓教會公開承認和懺悔所犯下的罪,招來教廷保守派批評。教宗府神學家喬治神學家喬治·科捷摳機說:「教宗這樣做,是為了真正檢視過去,而不是以護教姿態,將事情合理化地辯解。」認清歷史是為了反思,避免重蹈覆轍,但試問世上有有多少領袖能夠做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感謝王迪詩對於若望保祿二世一生為和平做過的貢獻作出簡單的概括描述,讓我們明白到承認錯誤不是可恥的,反而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任何人都必定會犯過錯,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承認和承擔。可惜的是,能夠發現自己錯誤的人不多,願意承擔自己錯誤的人就更加少。主流認為承認錯誤代表自己不專業和懦弱,即使錯誤出現,人們也會盡量採取「臭屎密掩」方式處理,結果錯誤依然存在,而且越來越大,導致一發不可收拾。若望保祿二世第二樣值得我們參考的是他願意踏出第一步,梵蒂岡和英國已經斷交超過450年,教宗願意踏出第一步和英國宗教最高領袖伊利沙伯二世修好,其實兩者都是善良的人,彼此都是在世間宣講和平的使者,過往幾百年,卻因為彼此立場不同互相對立,不瞅不睬。這情況其實更加會讓信徒感到迷惑,究竟對方宗教犯上了什麼錯誤而形成今日對立局面呢?若望保祿二世行為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願意踏出第一步,不管多麼難處理的事也會獲得曙光。 

《邱吉爾談一戰:從一戰學管理》全書完整版

1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前言:《邱吉爾談一戰: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學管理》   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沉默的大國 憂患意識  堅定的立場 時刻保持警戒心 為什麼邱吉爾縱容德國間諜在英國工作?  妥協  施里芬計劃及第一次馬恩河戰役  最緊要氣勢 勇敢的小伙子比利時  逆境激發出來的創意 反面教材  道德並不是偷懶的擋箭牌  不同領袖的難處  坦克 無視警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消極的代價  無謂的反擊 正確的事情需要盡快做 談出色將領需要的特點  國民戰爭比國王戰爭更可怕 先了解對手看不到的一面  齊默爾曼電報事件 左右逢源的羅馬尼亞  這個聖誕不孤單 合作的重要 索姆河之戰:一戰最慘烈的戰役  面對不公義的退讓,只代表你的懦弱,絕無其他意思   日德蘭海戰 ~顧全大局  從失敗中學習  從眼界,決定你能夠看到的東西 成功的人往往能夠察覺未來的危險  ...

【勵志文章】利用制度控制人性:瑞士防止超速方法 

0
勵志文章 汽車超速,無論在世界各地都對交通安全構成很大隱患。當一架車子在公路上高速飛馳,不單止對駕駛者本身構成威脅,更會導致其他道路使用者冒上不必要風險。不同國家都會想出不同方法防止超速情況,最常用方法就是設置超速照相機、安排警察安放路障等,將超速駕駛者逮捕歸案,加以懲處,讓他們為自己錯誤行為付上代價。然而,對於資深道路駕駛者來說,他們早已對於固定的超速照相機位置有了印象,每當到達這些位置時總會減慢車速,但當超越了這些位置後又會瘋狂駕駛,這些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未能夠根治超速問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處理問題並不應抱著「做show 心態」,也不應為做而做。當我們執行某計劃,我們要抱達成目標的決心。瑞士人深懂人性,他們知道任何制度都有盲點和兼顧不到的地方,人性往往會利用這些制度缺陷加以規避,他們為了針對這些情況出現,想出了更加針對重點的解決方法。針對駕駛者經常超超、經常發生意外的位置,以及經常有孩童出現過馬路的位置,瑞士政府會在這些道路略作調整,例如故意將筆直道路變得有點彎曲,甚至會針對性制作一些固定凹凸處,讓汽車必須減速前往,不能肆無忌憚高速行駛。另外,瑞士政府也會故意在上述路段左右故意凸出種植一些植物,表面上遮擋了駕駛者對於道路兩側視線,但亦因如此,駕駛者必須減速讓自己看清前面路況,這其實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法。  人性皆有不同,我們不能夠控制每一個人的想法,我們卻能夠透過一些制度和硬件來迫使人們向着我們理想方向執行。筆者有個親身經歷,筆者從事的是運輸業,其中一個客戶所在的車道十分狹窄,本身用車通過這些道路已經十分困難。但有段時間,這個客戶還在這些車道中不同部份進行整修工程,筆者多次要求客人必須在這些整修路段安排保安指揮交通,客戶卻沒有理會,只是回答筆者必須提醒司機加倍小心。每當司機在這些路段發生事故,客人都會毫不留情指責司機,甚至用「鬥氣」來形容司機駕駛態度,筆者認為客人這樣做法只是活在自己幻想世界當中,從來沒有考慮自己責任,反而將責任全推在別人身上。於是,筆者就跟客人說:「如果不能落實執行,安全兩個字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你們不斷要求司機安全駕駛,卻沒有提供安全方法,例如從來沒有安排保安指揮交通,又沒有裝設足夠魚眼鏡協助司機觀察路況,你又怎能夠要求司機呢?」大家回望瑞士案例,瑞士政府透過道路特別設計,導致不論駕駛者願意與否,由於客觀路段設計導致他們必須減速,否則他們自己也會感到不舒服,例如車子在彎彎曲曲、設有凹凸不平路障的道路,如果駕駛者堅持高速前行,他自己也會感到不舒服。利用制度控制人性,能夠消除不同人不同看法的情況,大家為了社會最大福祉作出協調和忍讓。 

【勵志文章】保護不等於管束:瑞士小孩上學法 

0
勵志文章 管束並不是教育的方法。在香港,即使小朋友到了小學階段乘坐校巴上學,政府規定校巴必須設有保母照顧小孩,防止他們在路程中發生意外。對於不少家長來說,這種規定理所當然,因為這是為了保障小孩安全而設立。但對於北歐不少國家來說,他們十分注重小孩子的生活教育,他們認為教育除了包括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懂小孩如何在世界中獲得求生能力,而且他們希望小孩子能夠盡快獨立,減少對於父母倚賴。  以上學為例,對於幼稚園小朋友,他們起初上學同樣會由家長陪同,但當小孩子已經熟悉由家往返學校道路後,家長就會放心讓小孩子自行上學。大家可能會想:「幼稚園的小孩年紀還是那麼小,難道不怕他們在路途中發生事故嗎?」說實話,正常人也會擔心小孩子安全,但擔心並不代表要讓小朋友的進步停滯,也不代表要讓小朋友一輩子待在溫室中。瑞士人善於思考,他們知道小孩子需要學習獨立,同時也須兼顧他們安全,所以在往返學校路途上,經常會有一些家長義工隊執勤,他們會協助路途上有需要的學生,小孩子身上也會掛上反光記認,方便其他道路使用者容易察覺小孩子,防止交通意外發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在香港,經常會聽到長輩說:「工字不出頭」,不少長輩認為打工是不出色的,尤其是靠體力換取金錢的工作,地位遠不及那些金融才俊。在瑞士,小孩子除了兼顧學業外,學校還鼓勵他們盡早參加各種生活技能訓練,這些訓練教授小孩子的不是高深書本理論,只是一些能夠應用於生活的實踐技能,例如木工、電工等等。瑞士人認為傳統學習和這些生活技能學習能夠相輔相成,並不是「有你無我」,而且兩者配合對於小孩子成長才是全面的。香港實在是太方便了,人口集中,基本上如果我們需要任何協助,也能夠馬上得。相反在瑞士這個地域廣闊,人口不多的國家,生活在這裏的人必須對於生活技能有一定基礎,盡量自己解決問題,例如建造房子、維修汽車等等。由於客觀環境因素,瑞士人知道小孩子沒有太多時間適應人生,他們從小就鼓勵小孩子自力更生,大人則在暗地裏默默地保護着他們,這十分值得香港人借鏡。 

【勵志文章】有錢也不要的瑞士人 

0
勵志文章 2016年,瑞士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投票,投票內容是政府建議取消國內的退休金及失業補助金等社會福利政策,取而代之,政府每月會向所有成年人發放2500瑞士法郎作為生活費。政府的想法十分簡單,政府每個月為國民發放固定金額生活費,也就是說所有國民即使不是工作也能夠獲得富足生活。投票結果出人意表,竟然高達78%國民利用選票反對這個建議,因為他們認為這個政策只會導致他們無心工作,失去上進心。  瑞士國民或許比政府更加有遠見,他們知道一個國家長遠發展關鍵在於國民是否有上進的目標,如果大家都只是倚賴政府的補助過日子,漸漸就會耽於逸落,不思進取。長遠而言,不管國家多麼富有,也有機會遇上逆境的時刻,最後經歷溫水煮蛙的人民想尋求方法逆轉已經太遲了。在人生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同的誘惑,有時候一些機會看似能夠讓我們不需要努力也能夠獲得可觀的回報,大家又是否能如瑞士人一樣清楚自己目標,不被眼前誘惑所影響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越容易得到的東西越容易失去,因為過程中我們沒有經過努力,不會懂得珍惜。相反,越經磨練而得到的東西,我們就會明白當中流下汗水的珍貴,也更會珍惜現在所有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一些腰纏萬貫的企業家本身擁有的財富足以讓他們生活富足,但他們在生活上總是錙銖必較,珍惜一分一毫。相反,那些從小便繼承大量資產的富二代,他們要不就會將這些財富用來花天酒地,比較進取的就會利用這些財富進行投資,而他們投資時願意承擔的風險往往比較高,因為他們會覺得這些財富是爸爸留給他們的,他們在得到過程中並沒有遇過太多逆境和難關,也不會知道上一輩曾經為了這些財富作出多麼艱辛的努力。 

【勵志文章】安樂死,其實不簡單 

0
勵志文章 直至今天,安樂死也是一個十分具爭議的議題,究竟人類有沒有資格決定自己的死亡呢?瑞士是現在少數實行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亦因如此,每年都會有不少對生命失去憧景的人,千里迢迢來到瑞士希望安樂死。如果有人說:「安樂死不是一個求死的過程,而是讓人獲得重生的機會,大家會相信嗎?」  大家可不要以為進行安樂死十分簡單,參加者只要跑到瑞士接受相關療程即可。首先,希望安樂死的人首先要親身來到瑞士,並在當地執行安樂死的機構註冊成為會員。然後,他們需要向組織提交各種資料,包括生平簡介、正面對的困難等等。然後,安樂死組織會派出專家為要求安樂死的朋友進行輔導,並提出相關的建議,而這些建議往往是積極的,教導參加者如何面對逆境,為人生發掘出新的希望。簡單來說,大家可不要以為走到安樂死機構,很輕易就會獲得相應治療,其實往往首先得到的是生存下去的建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經過各種輔導和治療建議後,如果參加者依然認為安樂死是最好方法,他們才會正式被安排進行安樂死流程。也就是說,在申請安樂死過程中,人們會獲得足夠時間作出反思,確保自己不會後悔。到了生命最後一刻,參加者需要自行飲掉藥物,自己結束生命,這確保人們能夠為自己生命負責,也避免參加者喝下藥物便後悔,導致其他人犯上了謀殺的機會。安樂死看似消極,但其實這是人們對於它的誤解。安樂死其實是一種治療方式,透過專家給予參加者積極的建議和輔導,希望他們回心轉意,經過溝通交流後,如果參加者依然認為死亡是解決痛苦的最好方式,安樂死也會為他們生命最後道一點尊嚴作出一點努力。 

【勵志文章】瑞士點解會有防空洞? 

0
勵志文章 瑞士是世界知名的中立國,意思是無論世界任何國家捲入戰爭當時,它也會維持中立,不會偏幫任何一方。話雖如此,瑞士國內的防空洞足以容納所有國民。不少瑞士人家地下都設有防空洞,根據政府統計私人住宅下的防空洞數量約有30萬個,加上政府在公共設施下設置的防空洞,足以應付800多萬名國民。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瑞士竟然是中立國,理論上沒有國家會跟它發動戰爭,為什麼它要設立那麼多防空洞呢?其實,這就是瑞士人防範於未燃的智慧,他們不會在問題出現時才想方法解決,反而會預先想多一步,向事情最壞方向做好準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瑞士完全明白自己位處歐洲中心,四周都圍着比自己擁有更強軍事實力的國家,加上當時冷戰氣氛導致瑞士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所以他們預早建造防空洞也是無可口非的。事實上,瑞士的擔心不是杞人憂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比利時何嘗不是一個中立國,但當德國進攻法國時,決定取道比利時,比利時也成為一戰德國首先入侵的國家。這個世界沒有不變的原則,也沒有必然的定律,我們無時無刻都需要為各種可能出現情況作好準備,這樣即使將來遇到突發情景也能夠從容應對,這就是瑞士這個小小歐洲國家為我們帶來的啟示。 

【勵志文章】我知道你做了壞事,卻不指証你的智慧 

0
勵志文章 有天,朋友跟筆者分享一個親身經歷:「有天,我帶着工人姐姐到主題公園玩,我們一家四口都購買了年票,工人姐姐則沒有。那天,小朋友想和工人姐姐一起進園玩耍,於是我就將太太入場證交給工人姐姐,然後我和工人姐姐以及小朋友一起先排隊進園。大家也知道,主題公園年票上印著擁有者照片,工人姐姐和我太太樣子當然完全不同。當我們來到閘口時,工作人員打量了工人姐姐一眼,然後重新將注意力放在年票上,沉思了數秒。這一刻,我知道她顯然已經發現了工人姐姐魚目混珠,最後,她將年票教回我手上,然後說:「請玩得開心一點。」從工作人員和我短暫的眼神交流,我清楚知道她已經揭穿了我們的詭計,但她不想讓我們掃興,所以默不作聲。但她也不是毫不跟進,從他的眼神中表示她知道真相,只是為了大家面子,而且不想為我們愉快的一天帶來不愉快的感受,所以選擇通融一次。」朋友告訴筆者自此之後,他從此不敢利用別人門票進入主題樂園。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筆者十分欣賞這位工作人員的做法,首先他在流程中顧及客人體面, 客人來到主題樂園就是為了快樂,她並沒有當面拆穿朋友利用他人年票進場,同時他顧及公司利益,利用眼神和表情告訴朋友,他其實知道真相,只是沒有當面拆穿,這招可以說是無聲勝有聲。有時候,我們希望別人改變一些錯誤的行為,跟別人對着幹其實沒有好處,因為過程中必定會讓對方有不愉快感覺,甚至產生對抗心態。相反,如這位工作人員在過程中並沒有為難朋友,朋友最後如願以償和工人姐姐在主題樂園渡過愉快一天,工作人員的表情同時讓朋友感到不好意思,他的內疚感會對自己構成壓力,由於這種壓力是自己給自己的,影響力會較大,他下次也不會再利用相同方法欺騙主題樂園。從朋友這個親身經歷,我們明白對抗不是解決問題方法,最重要是讓別人明白自己有問題,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改變。  

【心理文章】先入為主 

0
心理文章 請大家先參看以下兩位仁兄的形容詞,然後告訴筆者對於這兩位仁兄的直覺印象。  第一位仁兄個性:聰明、勤奮、衝動、具批判性、固執、有妒忌心;  第二位仁兄個性:妒忌心強、固執、具批判性、衝動、勤奮、聰明;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曾經就此進行一個研究,結果發現大部份參加者對於第一位仁兄感覺較為正面,相反對於第二位感覺則較為負面。聰明的讀者不妨再看一次題目,就會發現其實這兩位仁兄的形容詞其實是一樣,只是排列次序相反而矣。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人們十分注重第一印象,容易先入為主。心理學家進一步分析,如果要我們改變對某事或某人的第一印象,我們需要給予對方多250倍資訊量才能夠抵銷第一印象的影響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和別人初次見面時,總會比較着重自己衣着和裝扮,目的就是讓對方留下深刻印象。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星主要兩大政黨,大家不難發現共和黨代表顏色是紅色,民主黨代表顏色是藍色,大家經常會發現所屬政黨參選人都會佩戴所屬代表政黨顏色的領呔,目的就是讓別人易於識認他們身份,例如我們看見打着紅色領呔的特朗普,就必定知道他來自共和黨,相反我們看見打藍色領呔的奧巴馬,馬上就知道他是民主黨人。其實,這就是人們利用我們第一印象心理讓我們對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方法。  由於我們知道第一印象對別人留下的影響是最大的,我們對於一些初次接觸的人和事,就會更加用心經營自己的形象,因為我們知道只要在初次見面為對方留下一個良好印象,對於我們日後相處必定會有莫大裨益,也會增加我們日後合作順利的機會。 

【心理文章】克雷斯皮效應 

0
心理文章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紅蘿蔔和棒子的故事。作為管理者,如果我們想鼓勵下屬更加努力工作,我們就需要給予下屬適當獎賞,就如給驢子紅蘿蔔一樣,讓牠們努力工作期間看到回報,這樣能夠驅使他們繼續向着目標不斷奮鬥。同時,我們也需要為下屬定立一些規矩,如果他們在工作上未達要求,我們需要作出適當警告,甚至懲處,讓他們知道公司並不是沒有管理,他們在有賞有罰的制度下,必須盡本份做好自己。  1942年,美國心理學家里歐·克雷斯皮對於獎賞和人們工作努力程度關系進行研究。他想知道,獎賞多寡對於人們努力是否會成正比關係。克雷斯皮用老鼠作為實驗對象,他將老鼠分為兩批,兩批老鼠需要分別參加一個迷宮探索之旅。針對第一組老鼠,幫牠們完成迷宮後,就會獲得一塊紅蘿蔔作為獎勵。第二組老鼠在完成相關迷宮後,則會獲得五塊紅蘿蔔作為獎勵,也就是說第二組老鼠獲得獎勵數目是第一組老鼠五倍之多。結果發現,第二組老鼠比第一組更快找到迷宮出路,這個結果十分正常,較多獎品會讓老鼠更加努力向着目標進發。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接着,實驗來到了關鍵部份,工作人員需要兩組老鼠再一次參加迷宮。針對第一組老鼠,牠們在第一回合完成後會獲得一塊紅蘿蔔,但今次牠們在實驗第二部份完成迷宮後會獲得五塊紅蘿蔔作為獎勵,也就是說牠們知道自己的獎勵比第一回合高出五倍。相反,第二組老鼠則沒有那麼幸運,牠們在第二回合完成後,獲得紅蘿蔔數量由第一回合的五個變為一個。這種風水輪流轉的獎勵分配,究竟會造成什麼效果呢?結果發現,第一組老鼠由於在第二回合獲得較多食物作為獎勵,他們平均表現比第二組老鼠好得多。更重要的是,第二組老鼠由於在第二回合獲得獎品只有第一回合的五分之一,所以牠們彷彿對於參加這個迷宮興趣大減,牠們的成績甚至比第一回合中同樣只獲得一塊紅蘿蔔的第一組老鼠表現還要差。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在激勵過程中,獎賞多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過程中我們獲得的數量是積極上升,還是有下跌趨勢。如果我們知道未來接受的獎勵數量將會比之前下降,我們並不會因為得到這些獎勵而感恩,反而會覺得不公平及不被重視,接下來做出表現將會較差。  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為下屬制定獎勵制度時就需要加上這部份考量,千萬不要充大頭鬼。在起初階段為下屬提供最多獎勵,否則下屬會以初始階段的獎勵數目作為參考,判斷日後獎勵是否足夠的基礎。 

【心理文章】狄德羅效應:對無謂開支的懺悔 

0
心理文章 有天一位朋友告訴筆者,他剛剛買了一架價值超過100萬的名貴房車,他還打算用幾萬元購買一套全新專業音響,讓他能夠在車內能夠享受環迴立體聲音樂。而且,他還為房車添加了一套價值幾萬元的防撞系統。以筆者對這位朋友的了解,這位朋友一直都不是十分愛車的人,對於車功能也不是很重視。為什麼他忽然會為了一架全新購買的房車,願意額外付出那麼多的非必要開支呢?  筆者這個朋友的事例讓筆者想起了「狄德羅效應」,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他曾經寫了一篇著名文章,名叫:《與舊睡袍別離的懺悔》,文章提到一位朋友向他送贈了一件精美的名貴紅色睡袍,他十分喜歡這睡袍並帶回家中,但總覺得這件睡袍和家中其他物品格格不入,好像其他物品有點襯托不起這件名貴睡袍一樣。於是,狄德羅竟然將家中各種家具都更換了,購買新的東西都必需和這件睡袍感覺合襯,結果花了一大筆錢。食得落的做法。狄德羅的做法十分有趣,為了一件「外來物」,竟然將一些原本在家中存在已久,一直相安無事,感覺調和的家品全部更換,這值得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說實話,不少商家就是看中人們這種心理,尤其是名牌產品,他們會在主力產品外開發更多副產品,例如蘋果公司除了開發iPhone外,其後陸續開發出降噪耳機、iPad等等不同附屬產品,讓消費者對於蘋果公司這個品牌產生忠誠度,他們擁有其中一樣產品,自然就會希望自己能夠獲得蘋果公司其他產品,結果為蘋果公司投入的開銷會越來越多,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品牌效應」。 

【心理文章】不盲目樂觀:史托迪矛盾 

0
心理文章 詹姆士.史托迪是一位美國士兵,他在1965年至1973年期間,和同伴一起被敵軍俘虜。被俘虜期間,美國士兵慘遭敵人侮辱及各種欺凌,身心都承受巨大壓力。到了1973年,史托迪終於被釋放。可惜的是,他的同伴已經在囚禁期間相繼死去,心理學家對於為什麼史托迪能夠在惡劣的被俘期間依然能夠勇敢地生存下來感到嘖嘖稱奇。  從史托迪的交談中,調查人員發現史托迪的心理質素很強,他在囚禁期間並沒有對何時將會被釋放抱有期望,他唯一鼓勵自己的是:「我必定會生存下去。」相反,其他在戰俘營死去的士兵,他們往往對事態在近期好轉抱有期望,例如他們會想:「我必定會在聖誕節前獲得釋放。」聖誕節到來,他們依然生活在戰俘營中,他們又會想:「不緊要,我一定會在復活節前獲得釋放。」他們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漸漸對於未來灰心,同時他們感到自己未能夠掌控世界因而失去求生動力。相反,史托迪團沒有對於一些自己客觀上未能掌控的事情抱有過分期望,只是勉勵自己:「一定要生存下去。」在戰俘營中,敵軍也想戰俘維持生命,以作為跟敵國交易的籌碼,所以他們會提供足夠食物和生存空間給戰俘,只要戰俘不放棄,他們維持基本生存是沒有太大難度的,關鍵在乎他們是否擁有良好的心理質素。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史托迪和其他同期被俘士兵最大分別是,他並沒有對於自己不能夠控制的事情過分樂觀,正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面對困難時我們唯一能夠掌握的就是應對困難的心態,如果我們沒有過分期望,便沒有失望,史托迪由始至終維持着良好的心態處理問題,因此獲得生存下去的機會。 

【心理文章】賭徒效應:1913年真實例子 

0
心理文章 1913年,美國蒙地卡羅的一間賭場發生了一件讓人嘖嘖稱奇的事,一班賭徒正圍著一張賭枱互相討論接下來的策略。這張賭枱橙玩的遊戲是讓隹們猜想下一回合波子會落在紅色還是黑色輪盤上。在過往20回合,波子都全落在黑色輪盤上,這班賭徒說:「波子已經連續20次落在黑色輪盤上,正常來說,波子落在紅色和黑色輪盤機率是一樣的,也就是50%。過往20個回合,波子明顯過分極端地落在黑色輪盤上,正常接下來回合中,波子落左紅色輪盤機率會較高。」基於這分析,不少賭徒對接下來回合中波子落在紅色輪盤上下了重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接下來的六個回合,波子每回合依然落在黑色輪盤上,不少賭徒因此賠了大錢。問題是,這些賭徒在賭局中犯了什麼錯誤呢?每一盤賭局都是獨立事件,也就是說,波子每一個回合落在紅色和黑色輪盤機率都是一樣的,機率和之前回合結果全無關係。簡單來說,結果並不會因為前數個回合波子落在黑色輪盤,導致接下來回合落在紅色輪盤的機率較高。人們之所以有這種錯覺,是因為他們錯誤解讀能夠影響機率的因素。賭徒心態很容易讓別人傾家蕩產,因為這影響了人們正常的判斷。以股票市場為例,我們或許在幾次投資中都獲得損失,我們心想:「投資必定有贏有蝕,但我總不會每一個回合都虧損,既然我過往幾個回合都已經輸了錢,顯然我很有可能在接下來的投資中獲勝。」於是,我們不單止繼續投資,而且還會將投資金額不斷上升,希望一擊即中,賺回之前輸掉的錢。結果,我們越輸越多,泥足深陷,其實令我們虧損的並不是股票,而是我們的賭徒心理! 

【歷史趣聞】一隻手掌拍唔響:一位拯救世界的人 

0
歷史趣聞 1962年10月27日是歷史重要的一天,當時正值美國和蘇聯的古巴導彈危機,當時蘇聯正將核彈頭運送至古巴安裝,古巴位置上是美國後花園,美國絕對不會容許蘇聯在古巴安裝射程能夠覆蓋美國的核彈系統。事實上,在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十幾天,整個世界都屏息以待,大家都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爆發,而且這將會是一場導致世界毁滅的核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時,蘇聯派出了多艘潛艇來到古巴海域,為這些運送核彈頭的船隻護航。美國不甘示弱,同時派出多艘戰艦來到相關海域,他們目標就是逼使那些在深海航行中的潛艇露出水面。當時,美國政府威脅蘇聯說:「如果你們潛艇依然在深海中航行,我們只能夠投射深海炸彈,逼使它們浮回水面上。」美國或許不知道,這些蘇聯潛艇的魚雷其實也安裝了核彈頭,如果彼此發生衝突,後果將會十分嚴重的。當時,其中一艘蘇聯潛艇上的軍官名叫阿爾希波夫,他駕駛的B-59潛艇正在深海航行,由於他駕駛的潛艇已經在深海航行了一段時間,和蘇聯政府失去聯繫,所以他收不到政府關於美國政府即將施展攻擊的警告。當時潛艇上另外兩位軍官則認為美國已經對於蘇聯發動攻擊,他們希望能夠發射魚雷作出還擊,但阿爾希波夫知道,發射裝有核彈頭的魚雷並不是開玩笑的,他相信美國人是善良的,他們應該不願意發動戰爭。當時蘇聯潛艇規定,必須要三位高級軍官同時同意才能夠發射武器,由於阿爾希波夫反對,三位軍官就這事件進行激烈爭吵,最後這艘潛艇沒有發射魚雷,並駕回蘇聯。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阿爾希波夫沒有堅持拒絕發動攻擊,這個世界看起來無法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就是因為阿爾希波夫對於人們的善心抱有期望,他成功避免了一場大戰發生,某程度上來說他的功勞比美國總統甘迺迪和蘇聯領袖赫魯曉夫還要大。這個真實事例告訴我們,對別人多一點善意,不要以為別人總的會害我們,其實對於彼此之間也是有好處的。衝突很多時候會導致兩敗俱傷局面,如果我們願意主動釋出善意,起碼不首先作出攻擊,事情發展往往會更加順利。 

【心理文章】不要思考如何將產品推銷給消費者,應該思考為什麼消費者需要這產品 

0
心理文章 大家先思考一下文章標題,看看大家是否能夠明白當中差異。作為商家,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將最多產品推銷給消費者,從而增加銷售量。但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越推銷,消費者對我們產品抗拒程度會越大,他們會覺得我們只是為了牟利而向他們作出推銷。相反,有些商家卻好像不用花那麼大的努力,消費者卻會主動尋找他們產品,究竟兩者差異在哪裏呢?  舉個簡單例子,相信大家會同意,麥當勞是一個不健康的快速餐飲品牌,但麥當勞在市場歷久不衰,越做越大,當中原因是麥當勞經常會和不少知名明星和電影公司合作。最近,香港麥當勞和 ViuTV的Mirror成員姜濤合作,推出一些聯乘產品,消費者只要在麥當勞消費,就能夠獲得相關明星紀念品,結果不消很長時間,麥當勞幾乎全線姜濤紀念品都被換光了,自然帶動了麥當勞的銷售有正面增長。大家看出當中關鍵嗎?消費者光顧麥當勞是他們熱切主動和積極的,因為他們想獲得姜濤紀念品,他們在過程中完全不會思考麥當勞產品是否不健康或包裝不環保等等事情,他們一心就是為了獲得偶像的紀念品而消費。麥當勞成功將消費者的被動性扭轉,讓他們主動消費,而且希望麥當勞能夠推出更多和偶像有關的產品,這就是麥當勞成功之處。麥當勞的推銷技巧告訴我們,當我們制定銷售計劃時,想着如何將產品推銷給顧客並不是最重要的,例如快速、美味等等,因為當我們這樣推介產品時,消費者同時會想到麥當勞產品是油膩和不健康的,兩者互相抵銷,得不到應有的推銷效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相反,麥當勞透過和Mirror合作,推出聯乘紀念品,他們就是從消費者角度思考,只要喜歡Mirror的朋友,都希望獲得偶像紀念品,他們主動要求和熱切到麥當勞消費,麥當勞變成了消費者的需求,他們自然會願意付出更多,光顧的頻率也會大幅提升。  大家可不要看輕這點推銷思維的改變,它能夠帶來的效果可以是十分震撼的。1920年代,美國煙草公司推出「好彩香煙」這個針對女性消費者的品牌。當時,吸煙幾乎是男性的專利,很少女性會吸煙,煙草商卻看中女性消費者是一個很大的未開發市場,他們希望能夠從中分一杯羹。問題是,如何讓女生踏出第一步,拿起一支香煙放進自己口中呢?如果利用傳統推銷方法,當然是提供一些購買優惠、贈品等等,利用物質誘因讓女性嘗試一下。對於香煙推銷來說是不理想的,因為香煙本來就是不健康的產品,那些計較錙銖的女性消費者看到這些優惠推廣,更加會引起他們疑心,她們會想:「一定是由於香煙不健康,所以商家才會推出這些誘人的優惠吸引我們購買。」當時,好彩香煙推出了一個十分聰明的方法,他在推銷時候站在女性角度思考:「有什麼是女性窮一輩子也想得到的呢?」很快,他們就想出了,任何女生都喜歡擁有苗條身材,他們如果將吸煙行為包裝成為能夠讓女生減肥的產品,豈不是能夠讓女生主動樂於購買嗎?結果,他們出奇制勝地推出了一個推廣計劃,當時人們喜歡晚餐後進食甜品,好彩香煙推廣告訴參加者:「在晚飯後吃甜品會讓自己增肥,相反在晚飯後吃一支飯後煙則能夠讓我們瘦身,保持苗條身材。」為了讓這個推廣更有效,好彩香煙說服不少餐廳加入他們的推廣計劃,讓他們在餐單上加入香煙這個項目,彷彿香煙真的能夠減肥一樣,這推廣十分成功,改變了女生對於香煙看法,他們主動利用香煙成為減肥工具,讓好彩香煙在短時間內成為女生們渴求的瘦身佳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簡單來說,當我們推出某產品時,先不要從自己角度思考,而是應該從消費者需求角度思考,了解他們真正想達到和獲得的效果,因而制定對應的推銷重點。當我們用這種思考方式,我們會發現能夠節省不少無謂的推廣開支和折扣優惠,也能夠讓消費者心悅誠服地追求我們產品。凡事需要利用金錢折扣增加購買誘因的產品,這代表供應商對於自己產品不太有信心,所以才需要利用金錢誘惑。相反,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產品真的能夠滿足消費者某些殷切需求,我們不需要提供折扣,也會獲得成功,我們的推廣方式也應集中向這方面進行。 

【心理文章】非理想結果定律 

0
心理文章 當英國入侵印度,並將其成為自己殖民地的時候,他們派人員來到印度進行管理。由於英國是一個十分重視系統的國家,他們看到印度周街都是有毒的眼鏡蛇,看慣風浪的英國人也覺得十分恐怖。於是,英國政府對印度採取了一種獎賞制度,任何人只要殺死眼鏡蛇,將眼鏡蛇屍體拿到相關機構,就會獲得一定獎金。根據計劃原意,人們為了獎金,會盡力殺死社區內的眼鏡蛇,不久之後眼鏡蛇就會會減少。當這計劃推出後,印度眼鏡蛇數目不但沒有減少,而且有上升趨勢,原來,當地印度人知道殺死眼鏡蛇能夠為他們獲得財富的機會,所以他們一方面殺死眼鏡蛇,另一方面卻銳意養殖更多眼鏡蛇,因為這樣對他們來說才能夠維持長期收入。  法國在殖民地越南也遇到類似問題,話說他們來到越南時,發現河內四處都是老鼠蹤影,老鼠是能夠攜帶細菌的載體,法國政府希望能夠盡快消滅鼠患。於是,他提出和英國類似的方法,當地人只需要拿着一條老鼠尾來到了政府機關,就能夠獲得獎賞。法國政府更有趣的是,他們根本不需要市民攜帶整隻老鼠來領賞,只需要拿着一條老鼠尾即可,這個決定本身是為了衛生考慮,大家都不想將一大堆老鼠屍放在政府機關內,這卻為越南人提供一個「出蠱」的機會。由於越南人知道老鼠和自己是共生關係,社區上越多老鼠,他們就能夠獲得越多獎賞,他們往往捉着老鼠後不會將老鼠殺死,只是將老鼠尾斬掉,然後就會將老鼠放生,讓他們繼續繁殖。結果,越南鼠患不但沒有解決,更有嚴重趨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上面兩個案例告訴我們,英國政府和法國政府在處理眼鏡蛇和老鼠問題中,他們思考方法都十分直接,就是提出誘因讓人們主動消滅對象,但就是因為他們想得過分簡單和片面,沒有考慮這些方案會導致其他副作用和反效果,結果適得其反。英國和法國這種思維方式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人們總是有惰性的,希望能夠用最簡單方法解決問題,想得不夠長遠。事實上,只要我們願意就問題多想一步,我們就能夠知道這些簡單方法有機會帶來負面後果,未必是最合適的處理方法。文章標題「非理想結果定律」的意思是,當我們簡單思考問題時,有機會想出的方法達到的效果未如我們預期目標,更加有機會將問題變得更嚴重。  解決「非理想結果定律」的方法十分簡單,當我們思考每個問題解決方法時,不要想出方法就算,而要想多一步,假設這方法推出後,會對於事情結果構成什麼影響。我們可以設身處地代入對方角度思考,例如英國和法國政府可以代入印度人和越南人的心態,想像一下他們應對政府政策的反應,他們出於人性和自利,他們又會如何應對呢?只要多想一步,兩國政府就會知道提供誘因解決未必是最好的方法,因為這會讓老鼠和越南人,眼鏡蛇和印度人建立共生關係,彼此連成一線,問題將不能解決。 

【心理文章】古怪的思維:人類歧視人類 

0
心理文章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歧視的發生,人類總會在各方面歧視和我們不同的人,從而証明自己是比其他人優越的。筆者記得初入職場時, 當時老闆曾經跟筆者說了一句話:「老實說,我對於公司所有同事的做事方法都不是很滿意,總能夠挑出很多問題。」說實話,當時老闆表達的意思並不是要責怪他人,只是說出自己心聲,真心表達他認為團隊成員未如理想。現在,人長大了,筆者接觸的人和事也多了,漸漸也開始理解上司當時說的話。其實,人與人溝通是雙向的,對他人看法是個人感覺,由於每個人做事方法有不同,所以要獲得別人完全認同是沒有可能的。老闆說:「我對於所有同事做事方法不甚滿意。」其實他沒有說錯,但他說多了,因為其實在同事眼中,這位老闆或許做每一個決定也是錯誤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人和人間關係十分微妙,我們發現別人缺點總比發現優點容易。如果大家不同意的話,不妨列出自己媽媽10個優點和10個缺點,筆者肯定大家列出缺點的速度會比優點快得多!出現這情況的原因是,人類有一種和別人比較心態,總希望自己比他人優越,我們在觀察別人的時候,會先觀察別人的缺點,利用這些缺點突顯出自己的優點,這就是俗語「踩低別人,抬高自己」的意思。有趣的是,人類通常只會跟同類比較,希望自己比其他人優越,絕大情況下不會和其他物種比較。例如,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一個人會將自己跟一隻猩猩比較。過程中,人們對於其他動物並沒有歧視的意思,例如我們從來不會聽見一個人歧視貓或者狗。這是因為沒有人會將自己跟一隻貓或狗比較,因此不會彼此產生競爭心態,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筆者認為,造成這原因是因為人們基因有一種向上競爭心態,當我們遇到一些能夠威脅自己東西時,我們警戒心就會悄然增加,盡量突顯自己比他人優越的地方。相反,如果我們知道某些物品根本沒有辦法威脅自己地位,例如貓和狗,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能夠完全掌控這些動物,所以我們不單止不會歧視這些動物來突顯自己的能力,更加會對這些動物產生憐惜和愛護的心,盡顯大將之風。人們對於動物的喜愛通常僅限於和人們身形和外貌毫不相似的動物身上,相反對於一些和人類掌相相似的動物,例如猩猩和猴子,人們則會或多或少加上一些厭惡元素在內。例如,一個人衣著不漂亮,我們會對他說:「為什麼你穿着得像猴子一樣?」當達爾文剛推出進化論的時候,人們用「德高望重的黑猩猩」來形容他;2000多年前,羅馬詩人紐詩也曾經提到:「猴子是十分醜怪的動物,就像人類一樣。」從以上的例子,大家發現人們對於掌相和人們相似的猩猩和猴子,往往會有些負面印象,我們對這些動物憐惜程度遠比貓貓狗狗差得遠,其實這是因為由於這些動物(猩猩和猴子)和人們的長相和行為相似,人們不期然會和這些動物產生競爭感覺,或多或少會害怕這些動物有天忽然實力大增,取替人類地位。這情況有點像人們之間的競爭,由於人民彼此之間有利益衝突,所以對互相的感覺也不會特別好。對於猩猩和猴子來說,對於牠們的長相和人類相似,意外激起了人們競爭心理,可以說是十分無辜的! 

【心理文章】思考的盲點:眼見為實 

0
心理文章 話說,筆者有天坐朋友車子回家,發現朋友好像行了一點遠路,於是就溫馨提醒朋友,有更快的路可以選擇。這時候,朋友跟筆者說:「對的,我也知道那條路更快,但今天不太方便。」聽到朋友這樣說,筆者心裡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朋友知道有一條比較近的路選擇,反而會兜大圈呢?在筆者追問下,朋友終於說出真相:「我經常行那條比較近的路,所以知道那裡經常有警察設置路障,我今天忘記帶銀包,所以害怕萬一遇上警察路障查身份證及駕駛執照,這樣就麻煩了。」原來,朋友是害怕警察設置路障,所以故意兜遠一點,行駛一些警察沒有設置路障的道路。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慢著!大家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朋友會知道兜遠一點的路不會有警察設置路障呢?其實,朋友甚麼都不知道!他只是平時在較近的道路上遇到警察設置路障,於是他總認為這條路遇上警察風險較高,他才行駛較遠的道路。事實上,由於他甚少行走較遠的道路,他根本不知道這條路會否有警察路障。朋友這種「眼見為實」心態導致他進入了思考盲點。一些我們從來都沒有看到的東西,並不代表不存在。正如歐洲人在澳洲發現黑天鵝之前,一直以為天鵝都是白色的,而真相是黑天鵝在他們發現之前已經存在了很長日子,只是歐洲人沒有見過而已。「眼見為實」的思考盲點會導致我們產生「隔籬飯香」心態,總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不夠好,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見到我們現在生活中的缺點,反而認為朋友的生活擁有一些我們從來沒有擁有過的優點,其實朋友的生活並不是沒有缺點,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而矣。  近年,香港不少人選擇移居外地,其實或多或少也是因為這種心態。要說明這情況不困難,大家留意一下,九七香港回歸之前不少香港人移居外地,過了幾年後,有部份朋友回流香港,當你訪問他們原因時,他們總會回答:「我們還是不太習慣外地生活。」筆者並不是要為香港說好話,只是嘗試透過心理學角度跟大家分析人們現在選擇移居外地,其實是因為我們認為一些自己沒有擁有的東西較好,彷彿沒有缺點的樣子。其實,我們有這錯覺的原因只是由於我們對他們缺乏了解,還未發現而矣。 

【心理文章】視而不見系列:奧姆真理教的興起 

0
心理文章 1995年3月21日早上七時到八點的繁忙時間,日本東京區地鐵超過6000人感到身體不適,有些更加失去知覺,倒在地上。很快,人們就知道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意外,而是一場恐怖襲擊。原來,當天奧姆真理教成員在東京三條鐵路利用沙林毒氣發動攻擊,他們在地鐵站中刺穿預先準備好的毒氣袋子,讓毒氣在空氣中傳播,事件導致超過6000人受傷, 14人死亡,成為日本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之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事後不少人指控政府,這場恐怖襲擊其實是能夠避免的。因為發動這場恐怖襲擊的奧姆真理教並不是第一天存在,他們在1984年已經成立,多年來進行了不少違法行為,政府甚至預早知道他們購買了大量能夠製造毒氣的原料,卻視而不見,沒有作出干預,結果才讓奧姆真理教氣勢日漸囂張,無視法律,最後他們在一次選舉失利後,開始走向極端。根據一些文件顯示,奧姆真理教的管理層在選舉後決定讓教會武裝起來,打算利用武力干預國家發展。日本警察在這事件中飽受重大壓力,因為越來越多資料顯示,警方其實預早掌握了不少資料,只是他們視而不見,沒有作出提防。1989年11月,日本發生舉國震驚的坂門律師滅門慘案。坂門律師是誰?他就是一直協助參加了奧姆真理教的教徒家人,希望能夠將他們誤入歧途的親人從邪教中救回來。由此可見,坂門律師跟奧姆真理教關系對立是必然的。當天,兇手闖進了坂門律師家中,將他和太太,以及他只有一歲的孩子殺死,大家能夠想像兇手是多麼的兇殘,他們連一位一歲的小孩也不放過。兇手殺人後,並沒有將屍體留在家中,而是將屍體搬走處理,然後將家中盡量還原至好像沒有發生事情的樣子。當警方接報來到坂門律師家中,的確發現了一點可疑情況。坂門律師的銀行咭、存摺、現金、印章等貴重物品依然放在家中,原封不動,這說明板門律師一家並沒有離家出走的意圖。而且,廚房中還有一些吃剩的飯菜, 以及一些未清潔的碗碟。可惜經警方調查後,由於坂門律師一向和警方關係不太好,所以警察在短暫調查後便認為坂門律師是自己捲入了一些個人糾紛而被迫離開家,他們認為事件沒有可疑,很快便結束調查。警方在之後記者會曾經提到:「針對這些案件,涉及刑事犯罪和失蹤可能性各有一半。」警察的意思顯然就是暗示坂門律師不一定是被謀殺,而很可能是自行離家出走。一些認識坂門律師的朋友知道他不是怕死貪生的人,他絕對不會因為困難而讓步,更加不要說離家出走,當他們發現警察愛理不理的態度,於是自行組織調查委員會。結果,他們很快發現案中更多疑點,他們在坂門律師家中發現了一枚徽章,上面用梵文寫著「神我」字眼的徽章,這通常是屬於奧姆真理教信徒擁有。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自從案發那天起,坂門律師一家便沒有再出現,調查委員會則一直繼續進行調查,也沒有進一步發現。結果在六年後,也就是沙林毒氣恐怖襲擊發生後,一些奧姆真理教成員終於向警方告白,承認他們就是殺死坂門律師一家的凶手。他們也十分稀奇為什麼警方沒有發現他們。從他們的告白中,他們認為警方在調查坂門律師一家慘案的作風和態度,顯然就是為奧姆真理教極端行為打了一支強心針,讓他們做出更加偏激的行為。事實上,奧姆真理教發動沙林毒氣襲擊的準備也不是一時三刻的事情,他們甚至建立了研究所。研究所引起居住附近居民的關注,他們向當局報告,但當局卻以研究所沒有違法為由,拒絕採取行動。結果,奧姆真理教終於在1995年在日本東京地鐵發動恐怖襲擊,引致14人死亡,6000人受傷,這才迫使政府無可奈何展開行動,可惜一切已經太遲了!奧姆真理教事件顯出日本警方警覺性不足,錯過一個又一個線索,導致奧姆真理教坐大。大家特別留意的是,警方在調查坂門律師慘案時,由於他們本身對於坂門律師印象不好,坂門律師作為維權律師,難免為警方添上一些麻煩,所以他們心態上認為坂門律師也不是好人,當事情發生後,他們採取愛理不理,甚至抱着「預咗啦」態度處理。在記者會,警方正宣稱這樣的案件有50%可能是當事人離家出走,作為對這件案件的判斷。由於警方的散漫和既定立場,他們對於一些現場關鍵線索視而不見,例如那個奧姆真理教教徒喜歡佩戴的徽章,竟然是由坂門律師的家人發現,警方之前經過現場搜証也沒有相關發現。  總括而言,在這事件中,日本警察犯上的錯誤就是有既定立場,他們預設坂門律師是為自己添麻煩的人,所以即使不幸事情發生,他們還是採取愛理不理態度,進入思考盲點。回到日常生活,我們每天都要作出不同決定,大家不妨留意一下自己對於事情有沒有預設立場,因為這些立場在不經意間會影響我們作出判斷的公正性。更重要的是,預設立場導致我們視而不見,我們發現不到問題的主因,讓事情惡化。事實上,日本警方在事後檢討事件,他們也認為自己已經用盡全力尋找真相,他們或許沒有講大話,而是真的進入了思考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