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責任分散效應:8個真實的例子 

1
心理文章 1964年某個晚上,在酒吧工作的吉蒂如常下班回家,回家路上她遇到了一位已經等待了她很久的獵人。當吉蒂經過某個路口的時候,獵人衝出並向吉蒂身上刺了多刀。吉蒂馬上呼叫求助,她的叫聲響遍了這個原本寧靜的小區,一些居住在附近的人亮起了燈,獵人露出驚慌表情,馬上瑟縮到附近遮掩處。吉蒂用盡努力高聲呼喊,有些人走到窗前看着下面發生什麼事。但過了一會,吉蒂暫停了呼叫,四周住宅除了零星燈光外,並無其他動靜。那位獵人再次走到吉蒂身邊,再次向她發動攻擊。吉蒂的呼叫聲再次讓附近民居再次亮起燈火,獵人再次逃到那個遮掩位置。其後,獵人發現四周並無動靜,便再次襲擊吉蒂。這個情況最少重複了三次,時間長遠30多分鐘,最後吉蒂在事件中失去了生命。而最終被捕的獵人曾向警方表示,如果當時有一人在家中對他大叫,他也會收手逃走。  這件事驚動了警方及傳媒,警方調查發現案發時最少有38名目擊者,但他們在過程中並沒有任何反應,就連簡單的報警動作也沒有。事件經傳媒大肆報道,全國人民馬上抨擊這個小區居民冷血,面對不公義事情也不挺身而出。這事也引起心理學家注意,並提出「責任分散效應」理論,經過一系列實驗證明,當人們認為身邊有其他人存在的時候,遇到有需要協助的人士,人們普遍會採取冷漠忽略態度,因為他們認為即使自己不加以協助,其他人也會協助。由於每人都抱著這個想法,最後需要幫助的人並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幫助。  關於「責任分散效應」實驗,請按這連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責任分散效應例子俯拾皆是,  2022年在法國浪漫之都巴黎,瑞士著名攝影師羅貝爾由於急病在繁忙街頭暈倒,他倒下的地方人流川流不息,但他足足暈了9小時才被人發現,這時他已經返魂無術;  2009年中國,一名只有兩歲的小女孩在街上被一架私家車撞倒,這位司機撞到小孩後不但沒有加以協助,而且更倒車再次轍過小女孩。期間街上有超過15名路人經過,但也沒有提供協助,最後這位小女孩慘遭第二部車子再次撞到,才由第19名經過的善心人救起,可惜送院後死亡;  2019年台灣一名鐵路警察在處理一單補票事件時,被乘客用利器襲擊,當時這位警察為免其他無辜乘客受傷,於是奮力捉着兇徒。由於他被兇徒刺傷,導致身體部份器官外露,血流如注,但身邊卻沒有路人加以協助。結果,他以一人之力捉着壞人足足45秒,才得到支援,他最後傷重死亡。  200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間高中發生一單嚴重強姦事件,一名只有15歲的女生在參加舞會時,被七名男生強姦,整個過程長達兩小時,在場最少有20名目擊者。根據他們回憶,當時這位女生正被男性拳打腳踢,有的目擊者更加以為這位女生必死無疑,但他們還是沒有提供適切協助,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更加拿起相機,寧願將這恐怖一幕記錄下來,也不協助這女生。  2006年,一位法國猶太人在巴黎被最少20名摩洛哥人綁架。被綁架的24日中,這位可憐的猶太人全身被捆綁,只露出口部用作飲食用途。綁匪利用各種方法虐待受害者,包括切斷他的手指、用火燒他身體,這位猶太人不斷發出慘烈呼叫聲,叫聲大小足夠引起了居住在周遭的居民注意,可惜的是沒有一名居民在聽到慘叫聲後主動協助,最終這位可憐的猶太人失去生命,而他被發現的時候全身八成皮膚被燒焦,幾乎識認不了他的身份。  2011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一個海灘,警方接報一名53歲男子在海中嘗試自殺。消防員和警察來到現場,他們很快發現站在海中央男生,警察和消防員都沒有馬上下水救人,反而靜靜觀察着。當時警察認為消防員會首先落水救人,消防員則覺得警察會先行動,最後這位男士可能因為體力不支或體溫過低在海中倒下,送往醫院被證實死亡。事實上,消防員和警察早已到場,如果他們願意及早施以援手,這位男士或許能夠救回一命。  2017年,在美國安德魯安頓大學宿舍,一位學生由於醉酒,不小心跌倒撞到頭部,在場學生並沒有馬上報警或將傷者送到醫院接受治理,反而認為這位傷者只是飲醉了酒,結果20小時後,這位男生才被送到醫院,失去生命。'  大家可不要以為責任分散效應和我們沒有關係,其實每個人都會受到這心理影響。例如,在寒冷冬天的鬧市街頭,看到露宿者們瑟縮街頭,身邊有無數路人經過,卻沒有一人願意為他伸出換手;在街上看見一位小孩丟失了父母,正在徬徨無助之際,我們又會否主動提供協助;在斑馬線看見一位盲人正迷失方向,我們又會否主動提出指引呢?  本文提到來自世界各地關於責任分散效應的真實案例,目的是告訴大家這心理現象其實是人們的本性,人們有一種「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心態,特別是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我們會喜歡將自己瑟縮一角,讓其他人處理事件,結果每人抱着這個想法,最終沒有人認真處理,導致不幸事件發生。在接下來章節,筆者會為大家提出如何減低這心理現象的方法  #責任分散效應 

【心理文章】浮誇讚美的反效果 

0
心理文章 史丹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札卡里·托馬拉曾經利用燕麥棒進行一個心理研究,工作人員首先在一個網站上製作了一個專為燕麥棒進行點評的頁面,讓人們能夠在享用燕麥棒後給予評分。分數以星星為表示, 10粒星為滿分,也是研究人員對於燕麥棒評分的預設分數。也就是說,實驗開始時,網頁上顯示燕麥棒的評分是10顆星星。接着,參加者能夠按照他們的實際感覺,對於燕麥棒作出評分。例如一位參加者覺得燕麥棒味道雖然不差,但未至於完美,他們會給燕麥棒8顆星星。接着,下一位參加者在系統中會看見前一位參加者的評分,也就是8顆星。接著,他們也需要為燕麥棒打分數,如此類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接着,實驗來到第二部份,工作人員給予參加者兩個選擇,他們可以選擇免費獲得這條燕麥棒,或可以選擇獲得和這條燕麥棒等值的現金。結果發現,在實驗第一部份從網站看到燕麥棒獲得滿分評價的參加者,往往會選擇現金。相反,看到燕麥棒不是滿分但獲得正面分數,例如8顆星的參加者,往往會選擇燕麥棒。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們雖然喜歡正面的東西,但過於浮誇的評價會對他們產生恐懼感,因為我們知道世界並非是完美的。如果別人告訴我們某樣東西是完美,反而會引起我們警戒心,會更加抽絲剝繭地研究這東西,最後我們會發現這東西其實充滿缺點,我們會選擇放棄這物品。  人們喜歡優質物品,但我們同時有邏輯思考,我們深切明白世上沒有東西完美,過分吹噓只會引起別人懷疑,導致反效果。當然,有些朋友會說,世界上不是有很多領袖都吹噓自己天生神力,彷彿出身就是為了當領袖一樣嗎?例如:金正日幾歲就能夠騎馬,兩年內能寫幾百本書,彷彿就像神仙般完美,朝鮮人不是對他深信不疑,因為他是自己再生父母,絕對盡忠嗎?筆者認為這說法忽略了這些專制國家對於人們的規管,包括思想清洗及武力箝制,活在當地的國民根本沒有自主思考的自由,他們又是否真的心悅誠服仰慕這些領袖呢?大家看看那些脫北者離開後撰寫一本又一本的傳記,他們筆下對於這些專制領袖的感覺,必定大為不同。人長越大,就會越明白這個世界並非非黑即白,在黑和白之間還有無限光譜,人們也已經習慣了在這個混沌世界中思考,明白潔白無瑕的完美才是不真實的。 

【勵志文章】20分鐘 

0
勵志文章 2023年1月2日,對於 Georgia  一家來說是沉重的一天,她心愛的貓兒Neko在巴黎一個火車站遇到了恐怖的「人為」意外,身體一分為二,即場死去。更可怕的是,這場意外本身是能夠避免的,而 Georgia 亦曾經多番努力,希望救回愛貓生命,可惜因為法國國家鐵路公司工作人員的傲慢,導致意外最終還是發生了。  當天, Georgia發現她的貓兒走進了路軌中,於馬上通知月台上負責人,希望能夠盡快停止火車進站,避免撞到貓兒。在場工作人員表示由於正值人流高峰期,所以暫時沒有可能停止火車進站。於是, Georgia希望能夠走進路軌,親自將愛貓抱回安全地方,但工作人員也斷然拒絕,他們認為人們在火車營運期間進入路軌是十分危險的。事件足足擾攘了20分鐘也沒有進展,終於一架火車飛飛馳而至, Georgia 的貓兒被火車轍過,一分為二,當場死去。Georgia看着寵物落得如此下場而不能夠協助,這是沉重的打擊。更重要的是,這事本身是能夠避免的,只要工作人員願意抱着人性化處理手法處理,將火車暫時停止運作,或者利用這珍貴的20分鐘安排工作人員到路軌拯救貓兒,這事都是能夠避免的。可惜的是,工作人員表示動物闖進路軌並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不會主動處理。他們認為貓兒看到火車接近的時候,本能會驅使的牠們避開,因此他們不需採取任何防範措施。結果,Neko 果真在火車靠近時嘗試離開路軌,但已經太遲了,最後成為了輪下冤魂。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事件越鬧越大,不少愛寵物的朋友都抨擊法國國家鐵路公司的冷漠,愛護動物組織組織更加向公司作出控告,可惜的是,直至筆者執筆之時,法國國家鐵路公司看起來還未意識到問題,發言人說:「由於火車是電氣化自動運作,而且當時對面月台還有火車經過,所以容許任何人進入路軌是十分危險的。」由於筆者不在現場,所以無法判斷當時情況是否真的如鐵路公司說的危險,但筆者還是想拋出一個問題讓大家思考:如果當時闖進路軌的不是貓兒,而是活生生的人,鐵路公司還是會認為他們上面的解釋合乎道理嗎?難道鐵路公司真的在20分鐘內,沒有能夠採取避免意外發生的選擇嗎? 

【心理文章】駕車心理學:駕車永遠不能用「抵」來形容 

0
心理文章 首先,筆者是一位駕車人士,本身也喜歡駕車樂趣。各位駕車朋友,有沒有想過駕車是一個十分花錢的玩意呢?首先,我們要購買一部車子,一部二手車動輒也要數萬元,雖然不算大數目,但購車後需要進行一系列手續,例如向政府購買牌費,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這等等加起來可是一筆不少的數目,而且需要每年繳付,也就是說我們車子即使停泊在車場全年不動,也需要支付這些固定開支。  當然,有些朋友會說:「由於牌費和保險費是固定開支,只要我們開多一點車子,就能夠將相關開支攤分,顯得比較化算。」筆者也曾經利用這心理安慰自己,但很快便發現這心態其實是錯誤的,尤其對於現在油價高漲的年代,我們駕車越多,耗油量越多,結果我們為車子投放的成本亦會越來越高。經濟學上有個名為機會成本的概念,意思是一些已經發生的成本並不會因為我們將來行為而改變,例如我們已經在巴士站等了30分鐘,這並不代表巴士將會在短時間內到達,因此機會成本不應視為我們對於未來決定的參考因素。我們購買二手車的價錢、給政府的牌費和給保險公司的保費,這些都是機會成本,我們早已付清了相關費用,我們即使開多一點還是開少一點車,也不會讓我們節省相關成本,即使我們心態上覺得可以,其實只是自欺欺人。以剛才等巴士例子,我們等了30分鐘也沒有巴士,有些人會想:「正常巴士間距是15分鐘左右,現在巴士已經比原定班次遲了15分鐘,看起來下班車很快便會到達,我還是再等一回, 不轉乘其他交通工具。」真的嗎?你等了30分鐘就代表下一班車即將到來?當然不是,因為或許巴士在早前路段由於交通意外導致不能通過,在道路解封前,你即使在站頭多等1小時也未必會等到上車的機會。如果我們抱着「多等一會」便會有車的心態,受害的只會是自己,因為我們失去了理性分析,這只是一廂情願的主觀思考。相反,在等待巴士期間,如果我們發現既定班次良久沒有到達,我們應該嘗試了解延誤的原因,例如向巴士公司查詢,查看Google Maps附近是否有交通擠塞等等,我們應該用一些客觀行動了解問題核心,從而作出合適決定。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回到駕車例子,我們認為駕車次數越多,即能夠省卻越多成本的想法其實只是讓我們心態上好過一點,對於我們荷包不但沒有好處,還有傷害。在油價飛漲年代,為了逃避機會成本的影響,我們不妨多考慮其他通勤方法,例如思考:「會否乘坐Uber/的士能夠享受和駕車差不多的私隱度,而且成本可能比我們養一部車子還要呢?」最後,筆者重申自己也是一位喜歡開車的人,駕車能夠為生活帶來歡樂,這不能夠單單以金錢價值來衡量。這就像我們到電影院看電影不單止沒有收入,反而需要支付戲票,但我們在欣賞電影過程中能夠獲得愉快感覺,這樣已經足夠! 

【勵志文章】什麼事值得做?先想想別人會否因此感到快樂 

0
勵志文章 曾經有人跟筆者抱怨:「做人真難,總不知道自己做的東西是否合人心意。」對的,我們並不是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正常人每天需要做超過三萬個不同的選擇。幸好,大部份選擇都能透過大腦不加思索便能夠自動解決。然而,我們人生還是有很多選擇需要親自操刀,不能夠透過直覺而行。這時,我們又應該憑藉什麼理據作出最好選擇呢?  筆者思考了這個問題超過10年,直至現在也未敢說已經參透了當中迷思,但最近筆者的確有點靈光,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人生中做出任何選擇都必定會對身邊人有所影響,根據蝴蝶效應,南美洲一隻蝴蝶拍打翅膀,產生的威力足以引起遠在幾千公里外的美洲大陸的一場巨大龍捲風。這告訴我們不要看輕自己任何一個決定,我們行善的選擇會導致自己對世界帶來善良的果報以千百倍計算;如果我們做出的選擇出於壞心腸,當中負面後果也會以千萬倍計算。所以,我們在選擇的時候,第一步要思考我們的選擇是出於好心,還是出於壞心腸,憑藉這個簡單的二分法,相信已經能夠排除一半的選擇。特別留意,有時候壞心腸不一定是指作奸犯科的大事,我們一點貪心和私欲,也能夠當作壞心腸之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我們進一步思考,我們的選擇會否讓別人感到開心,如果能夠的話,這就是我們能夠選擇落實執行的選項之一。如果那個選項能夠讓別人越開心,這個選擇就更加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反之亦然。沒有一個方法能夠讓天下所有人都感到開心,這是現實的情況,但如果我們方案能夠讓最多人開心,這方法就更加可取。假如一個方法能夠讓一百個人開心,兩個人略為不快,這個方法肯定比另一個方法讓兩個人開心,一百個人不快為優勝。  總括來說,要判別一樣事情是否值得做,我們第一步是思考我們做這事是否出自善良心態。接著,我們需要思考這事是否會讓別人感到愉快,如果這事能夠讓越多人得到快樂,這事就越應該要做。 

【談判技巧】跟錯的人談判了! 

0
勵志文章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直和我們談判的對象其實不是我們真正的對手。我們一直想從對方身上取着數,其實只是自相殘殺,真正的敵人其實正在暗局偷笑。現在, 網飛、迪士尼和亞馬遜影業每年都會製作很多自家影集,而非單單將現有的荷里活電影或劇集上架,原因原來和談判有很大關係。  在網飛剛創立的時候,只是一個電影串流平台,簡單來說就是將傳統電影或劇集不用DVD光碟形式租借給客戶,而是轉至傳儲在網上,客戶安在家中就能夠隨時看到海量的荷里活電影和劇集。網飛為了獲得這些影片播映權,需要向那些荷里活製片商支付高昂轉播權費用。隨着越來越多的電影串流平台加入競爭,例如亞馬遜影業、迪士尼等等,電影串流平台競爭越來越大。起初,這些電影串流平台都以不同價格形式作出競爭,但很快他們就知道他們正為客戶提供的是同質物品,對於客戶來說彼此服務差別性不大,反正那裏便宜就去那裏。另一方面,那些荷里活制片商,他們眼見市場上眾多電影串流平台互相競爭,也就是說他們能夠將旗下影片價格相應提高,讓這些競爭者互相競逐,以賺取更多利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漸漸,這些電影串流平台開始知道他們繼續惡性競爭對於他們利潤並沒有好處,反而會減少他們和制片商的談判籌碼。它們開始轉變方向,進而製作出更多自家影集,自家影集是他們自行投資和創作的,他們一來能夠控制成本,二來這些影集屬於他們平台獨有,這樣他們便能成功將他們產品差異化,只要他們劇集受到觀眾喜愛,觀眾別無選擇地訂購他們平台,網飛推出紙牌屋、黑鏡和怪奇物語等等一系列自家影集都大受好評。另外,大家也必定會留意到,這些電影串流平台影集的參演明星大多不是一線演員。對於串流平台來說,二線演員能夠讓他們節省一些片酬成本,對於這些本身沒有很多機會在大螢幕表現自己的明星,能夠利用串流平台將自己向全世界展示,達成共贏局面。  那些我們一直認為是死對頭的競爭對手,其實並不是我們真正對手。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如果我們錯認對手,互相傷害,當我們實力大減的時候,真正的敵人便會從暗角走出來,坐享漁人之利。現在,大家不妨想一想,我們現在腦海中的假想敵又是否真正的對手呢?  

【談判技巧】多發問,少回答 

0
勵志文章 大家有沒有發現,那些有身份和地位的人,總是在公開場合惜口如金,聆聽比說話多。說實話,這些成功人士通常滿腦子都是點子,思考是驅使他們成功的關鍵,理應有很多東西可以跟其他人分享,為什麼他們卻以聆聽為主呢?這正是他們成功的原因,聆聽是永遠沒有錯誤的機會,說話卻有機會說錯東西,輕則導致自己被他人取笑無知,重則得罪他人。  如果大家無法避免少說話,又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減低自己說錯東西的機會呢?有!答案很簡單,就是善用問句。在對話過程中,多向別人發問,少表達自己意見,這個世界並沒有愚蠢的問題,只有愚蠢的答案。打一個比方說,當我們問別人:「請問小說《書劍恩仇錄》作者是誰?」或許這個問題在別人的眼中十分簡單,但他們正會覺得這是自己發揮才華的機會, 因此十分樂意為我們解答:「《書劍恩仇錄》作者就是著名小說家金庸。」由於我們給予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他們滿足的時候也會更加願意跟我們繼續溝通,甚至會主動為我們解圍,說:「畢竟金庸是年代久遠的作家,而且已經死去,你不知道他的作品也不足為奇。」一段正面的對話能夠由一個愚蠢的問題展開,而且能夠為你在別人眼中建立友善的形象。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相反,如果我們在溝通時班門弄斧,卻口快快說錯東西,例如說:「《書劍恩仇錄》作者是倪匡。」(倪匡的確有協助金庸寫小說,但他寫的是《天龍八部》,並不是《書劍恩仇錄》。)別人聽到你這樣說,馬上就會覺得你是一個無知的人,而且還在他們面前班門弄斧,他們對我們的印象自然不s會好,接下來必定會想盡辦法給你下馬威。  這個世界沒有愚蠢的問題,但卻有無知的答案。問題讓別人有發揮機會,也能夠從中增加自己的知識。班門弄斧的說話卻會自暴其短,每句說話都有機會向別人展示自己無知的一面。  

【心理文章】為什麼有些人會害怕可愛的狗仔? 

0
心理文章 狗仔對於不少人來說是可愛的寵物,為人們帶來很多歡樂。但對於不喜歡狗的人,他們除了認為狗隻會對他們生活帶來滋擾,有的更加會害怕狗隻會為他們帶來傷害,例如人們在街上看見小狗迎面而至,都會退避三舍,害怕小狗會忽然咬自己的樣子。  事實上,這世界上真正被狗咬過的人不多,絕大部份害怕小狗的人都沒有被狗咬過。那麼,他們究竟為什麼會為一些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東西感到擔心呢?奧地利歌劇院總監赫伯特·葛拉夫的親身經歷能夠給我們帶來一點啟示。話說他小時候和母親一起在街上散步。忽然,兩隻正拉着馬車駛過街頭的馬匹在葛拉夫面前經常過。讓事情惡化的事,其中一隻馬匹忽然因為身體不適倒下,牠就像失去常態一樣,瘋狂用腳重踏着地下,發出十分恐怖的撞擊聲。當時只有四歲的葛拉夫對於眼前這隻龐然巨物做出這樣瘋狂的行為,自然感到懼怕。由那天起,葛拉夫每次看見馬匹的時候,都會想起那隻發瘋的的馬,因此感到十分不安,甚至不願意出街。由於葛拉夫生活的年代並沒有現代化車子,馬車是當時主要交通工具,父母看見孩子如此害怕馬匹,便開始對孩子成長感到憂慮。幸好,隨着葛拉夫不斷長大,他漸漸克服了對馬兒的恐懼,最終回復正常生活。事後,葛拉夫回想為什麼年幼的自己會那麼害怕馬匹,他記得自己當時害怕馬匹會咬人,進而傷害自己。但大家細心想一下,葛拉夫害怕馬匹是源於他四歲時姚街上看見一匹發瘋的馬,但這隻發瘋的馬並沒有對葛拉夫構成任何實質傷害,牠只是發瘋地用腳踏地下,馬會咬人情景其實只是葛拉夫想像出來的。心理學家認為葛拉夫經歷4歲那件事後認為馬匹有機會傷害自己的原因是,他經歷那情景後對馬匹產生恐懼,但他同時知道馬匹當時並沒有真正傷害自己,於是腦袋中產生認知失調。最後,腦袋為了讓葛拉夫思考一致,於是他想像馬匹有機會咬人的故事,讓自己有一個名正言順懼怕馬匹的理由。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大腦是一個很富想像力的器官,它為了讓我們的生活過得「合理」一些,甚至會編造故事,這些故事是從來沒有在真實世界發生過的,卻足以影響我們思考。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對於一些新項目或許會感到憂慮,甚至懼怕,不願落實執行。當別人問我們為什麼不嘗試的時候,我們如數家珍地說出執行這計劃將會導致的可能後果,事實上這些都是腦袋為了配合我們對於這些項目憂慮而創作出來的。大腦是人類最聰明的器官,同時也是最狡猾的器官,他十分懶惰,反正如果我們不「逼」大腦活動的話,他就會反其道而行,對我們施加反方向影響,導致我們出現各種因為認知失調而篡改記憶情況,讓我們不敢嘗試,直接面對失敗。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人一樣,他們從來沒有被狗隻傷害,一切都是源於他們腦袋制做出來的恐懼而矣! 

【心理文章】我們看到的色彩都是自己虛構出來的,你相信嗎? 

0
心理文章 對於正常人來說,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彩色的。但如果筆者告訴大家,我們眼睛其實能夠清楚分辦色彩的視覺角度只有15度左右,其他周遭看到東西色彩其實只是我們構想出來的,大家能相信嗎?大家也許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明明眼前全部都是彩色東西,又怎會只有少部分是彩色呢?筆者初次接觸這個眼部構造理論時,也和大家抱著相同想法。原來人類眼睛視網膜上有一個結構名叫中央小窩,上面充滿着讓我們分辨色彩的錐細胞。當我們集中注意力觀看某物品時,中央小窩就會向着這物品專注着。科學家研究發現,眼部只有中央小窩能夠讓我們分辨顏色,隨着遠離中央小窩專注的部份,人們眼睛對於色彩的敏感程度會迅速下降,雖然人的視網膜滿佈其他能夠分辨光暗的幹細胞,但這些桿細胞只能夠讓人們分辨黑白色。也就是說,人們眼睛看到的七彩環境,其實都是人們腦部自行想像出來的,並不是真實看到的。這個概念對於不少人來說很難接受,因為我們每天看到的東西明明都是彩色,又怎會是虛構出來的?這就是本文的重點,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看到的東西,其實大家能夠肯定它們是真實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我們就連眼睛看到的顏色也可能是腦部虛構出來,試問我們還能夠希求自己對於周遭事物有多真實的了解?我們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知道的東西,多一些尋找事物背後的原理,能夠有效協助我們填補盲點。我們都會知道1+1等於2 ,等大家知道背後的道理嗎?為甚麼不是1+1等如3或等於4呢?凡事查根究底,抽絲剝繭,讓我們專注力聚焦在身邊不同的事物,我們對這個世界了解就會越多。相反,如果我們自以為自己眼前世界全都是真確的,這無疑就是給予我們大腦偷懶的機會,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  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是一位充滿觀察力的偵探,每當他到達現場,都會仔細觀察周遭環境,從中找出一些破案關鍵。老實說,他比其他人優勝的地方就是他願意更加深入了解細節的每一部份,例如衣着、面部表情等等,這些細微的觀察,讓他能夠慢慢像砌圖般歸納出有意義的案情。上天給我們每人的都是公平的,每人都有五官,彼此能力大致相若(相對其他動物),有些人總能夠創造出更出色的東西,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的專注度,專注力讓他們沉醉於自己工作中,從而找到突破機會。我們眼部結構局限了我們觀看周遭顏色的能力,但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後,不要被大腦誤導,滿足於現狀,反而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一些理所當然的東西經過反覆調查,便會發現其實我們了解的只是真相的冰山一角。我們越理解自己的不足,這代表我們了解這世界城多。我們求知欲越強,越能夠擺脫人類生理結構帶給我們自己的局限。 

【心理文章】你究竟講什麼? 

0
心理文章 我們每天都會說數不盡的話,我們對於自己所說的話究竟了解多少呢?究竟我們所說的東西是否真的是自己所想的意思呢?大家可能覺得筆者上面兩個題目十分奇怪,因為我們說的話當然是自己想說的,說話用來表達心中意思,否則我們又為什麼這樣說呢?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首先要求參加者從兩張人物照片中選擇一張認為比較漂亮的出來。然後,工作人員會將兩張照片收起來,然後將那張剛才參加者沒有選擇的照片(也就是參加者看起來認為不是太漂亮的照片)交回給參加者,並對他們說:「現在,請你們解釋一下為什麼剛才會認為這張照片最美麗呢?」聰明的讀者必定會發現,工作人員在這回合偷龍轉鳳,參加者本身就不是挑選這張照片。  正常來說,如果人們清楚了解自己選擇,一定會發現工作人員給他們的照片並不是自己剛才選擇的,但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能夠清楚指出問題所在的參加者佔極少數。更有趣的是,大部份參加者彷彿認為現在手持的照片正是剛才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並且搬出一大堆理由証明這說法,例如:「你看看他長着一雙藍色迷人眼睛,我就是喜歡這點。」這實驗證明人們十分擅長編造故事。當我們遇上一些未如自己初衷的事件,我們能夠因應結果作故事,讓自己心裏好過一點,不會認為自己思維不一致。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不少商家會針對人們這種特性讓人們進入他們推銷陷阱中,保險就是好例子。大家如果有被推銷保險的經驗,就會發現對方通常都會在會面開始時跟我們暢談人生道理,例如問我們:「你們是否喜歡過著快樂美滿的人生?」「你們是否十分珍愛自己家人,珍惜和他們相處的時光?」「你們都希望自己年老時生活有所保障,不是嗎?」正常來說,當我們面對以上普世價值問題,都會回答:「是」,這時,推銷員就會搬出一個又一個的保險儲蓄計劃,讓我們選擇。當我們面露出猶豫的表情時,銷售人員就會說:「你剛才不是說希望獲得美滿人生嗎,這些計劃就是為了協助你達到這些目標。」真的嗎?我們必定要透過這些保險儲蓄計劃,才能獲得美滿人生嗎?有趣的是,消費者的確會被推銷員這些黃金術語影響,乖乖地交出荷包購買這些保險。消費者在過程中一直被推銷員拉着鼻子走,心中雖然未必完全認同這些保險計劃,但為了證明自己的言行一致,只好就範。 

【勵志文章】從美國聯邦航空管制局系統故障談墨非定律 

0
勵志文章 墨非定律是指,當有兩個方法能夠處理面前問題,而其中一個方法將會導致災難性情況時,我們往往會選擇這個方法。簡單來說,墨非定律告訴我們,事情總是較可能向最壞情況發展,我們必須及早準備。2023年1月11日,美國聯邦航空局指令國內所有航班停飛,原因是他們控管系統出現故障,需要進行緊急重新啟動,啟動時間長達90分鐘。大家可能會想,既然航空管制系統那麼重要,當局應該有後備系統,當主要系統失誤時能夠馬上使用。  對的。美國聯邦航空管制局的確有一套後備系統,但當他們啟動後備系統的時候發現後備系統出現和正系統一樣的漏洞,無法使用。相信航空管制局負責人看到主系統和後備系統同時出現相同錯誤時,一定感到晴天霹靂。我們經常告訴別人,做事必須有後備計劃,但很多後備計劃使用時卻發現有問題不能使用,那麼後備計劃還有功用嗎?人類沒有水晶球,我們無法預計意外在未來何時發生,以及以什麼形式發生,我們能夠預防災難能力其實十分有限。從這次美國國內航班停飛事件中,我們學懂了單有後備方案是不足夠的,尤其是後備計劃如果和主計劃完全相同,當主計劃出現一些核心性問題時,後備計劃有可能會出現相同的問題,結果即是沒有後備計劃。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相信墨非定律的朋友,當我們擬定後備計劃時,應盡量讓後備方案和主方案截然不同,能夠起互補作用。例如港鐵發生事故時,往往會安排穿梭巴士疏導乘客,這就是一個互補例子。鐵路網絡出現故障,首要目標就是疏導乘客,這時候道路交通就成了很大的輔助作用。當然,港鐵公司遇早已經擬訂了穿梭巴士後備方案,並且每年會進行相關演習,好讓巴士司機能夠知道遇到突發情況的應變方式。定期演習和測試對於後備方案執行十分重要,因為我們能夠應變突發情況的時間往往很少,如果執行者對於後備方案不了解,後備方案執行效果會大打折扣。總括而言,後備計劃並不是簡單指我們需要準備相同設備作為後備用途,對主方案發生突發情況時能夠馬上替補,這才是成功的風險管理。 

【勵志文章】一言堂的專家 

0
心理文章 專家凡指在某些範疇獨當一面的人,由於他們學歷或工作經驗,造就他們在這些範疇有較多認知,能夠透過分享自己看法,影響其他人行為。不少人都會被專家光環效應所影響,搬字過紙地將專家論調點宣揚出去,結果專家的影響力像病毒般散播在大眾當中。然而,這個世界有很多人類從來不認識的東西,即使我們現在自以為了解的東西,其實很可能都是錯誤的,只是我們至今還未發現矣。  由於看起來在某些範疇上有出色表現,專家表達看法時往往流露自信,他們徹底相信自己所說的東西全都是正確的,這種堅定也大大增加其他人對專家信任的程度。在公元2世紀,羅馬有位著名醫師名叫蓋倫,他是當時一位著名醫生,涉獵範疇廣泛,包括解剖學、生物學、病理學、藥理學等等。他憑着自己多年行醫經驗,歸納出人們體內四種重要液體,分別是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和黏液,他認為這些種液體正正是影響人們情緒的關鍵,導致人們有不同行為反應。由於蓋倫是當時著名醫生,他的能力和輩分看起來比其他醫生高得多,當時醫學界基本上由他說的算。有次,一位朋友訪問蓋倫,希望了解他在醫學上那麼出色的原因:「你是否經常會進行一些醫學實驗,以驗證自己的理論是否正確?」蓋倫笑着說:「我本身就是醫學權威,我說的話就已經能夠代表醫學了。」他的意思是說,他在醫學上的知識無人能及,基本上他能夠一錘定音,也從來沒有其他醫生夠膽挑戰自己的理論和地位。每當一些病人接受了蓋倫的治療後死亡,大家都不會認為這是蓋倫問題,而是這位病人早已病入膏肓,錯過拯救的最好時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蓋倫對於醫學界影響力驚人,時間長達1300年。現代醫學家回眸歷史,發現蓋倫提出的不少理論都是錯誤的,甚至和真理南轅北轍。為什麼蓋倫能夠影響古時醫學界那麼長時間,期間沒有其他醫生能夠指出相關錯誤呢?第一個原因,蓋倫是當時的權威,其他醫生即使發現他的理論有瑕疵,但也不敢貿然挑戰,以免失敗被人取笑。第二,蓋倫自大讓他失去自省能力,他認為自己知識足以解釋整個醫學界的問題,其實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時間證明了他不少醫學概念也是錯誤的。回到21世紀,不少專家也在不同議題中發表偉論時滿滿信心,聽得人們如痴如醉。幸好,現在科技發達,我們能夠從不同渠道接收資訊,只要我們願意花出時間,就能夠從各種觀點和角度了解事件,得出相對中肯答案。當然,人類的智慧對於這世界來說還是十分渺小的,如果我們有時光機去到未來,回眸現在的今天,或許我們今天思考的東西全部都是錯誤的,所以懷着謙虛心態看世界是十分重要的。 

【勵志文章】禮物的意義 

0
心理文章 有天,筆者大兒子在測驗中獲得好成績,於是筆者決定帶他到深水埗玩具街購買禮物,以表揚他的成績。為公平起見,筆者當天也同時帶著二兒子一起選購禮物,順便鼓勵他跟哥哥一樣做得那麼好。在選購禮物過程中,筆者完全沒有干預他們的選擇,筆者認為選購禮物必須是他們真正喜歡的,他們只有這樣才會感到自己努力有所回報。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結果我們在玩具街走了兩個圈,大兒子依然沒有挑選到喜歡的玩具,最後只是隨便挑選了一架售價十名元的塑膠飛機玩具。而二兒子則老實不客氣地挑選了一盒大樂高,價價300元。回到家中,筆者就問兩位孩子是否喜歡自己挑選的禮物。大兒子率先回答說:「當然喜歡。」筆者問他為什麼喜歡這份禮物。大兒子回答說:「喜歡就是喜歡,沒有特別原因。」看着大兒子手上的小禮物,筆者確實有點出奇,因為起初筆者認為大兒子努力學習獲得好成績,他一定會選購一些售價較貴或較大盒的玩具。大兒子卻身體力行地告訴筆者:「禮物價值不在乎售價,而是在乎於自己是否真的喜愛和需要這禮物。」即使這禮物售價只是十多元 ,但如果這是自己真的喜歡的,也會覺得十分珍貴。」大兒子跟筆者上了一堂課,對於入世已深的筆者,在商業世界以利益掛帥環境下,身心難免會受到金錢污染。有時候,我們論斷一樣東西是否張價值,會很膚淺地根據一些外觀因素作出決定,例如售價、美貌、以及能夠為自己帶來什麼利益來計算。原來,對於小朋友來說,這些都是不需要的考量,我們喜愛就是會因為擁有而獲得開心的東西,和售價完全沒有關係。  隨着年月,人們是長大了,還是退步了?從大兒子一番說話,或許帶來了一點啟示。我們時刻需要回望初心,人生並不是為了利益而活,我們應該多一些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即使這些東西在別人眼中看來並無價值,因為只要我們喜歡便足夠了。 

【心理文章】駕車心理學:別總是站在自己角度思考 

0
心理文章 當我們在公路駕駛打算超前車的時候,被超前的後車總會忽然鳴笛或閃動車頭燈,表示對我們超前行為的不滿。這我們會想:「在超車之前,我已經跟足程序望倒後鏡和盲點,亦有打指揮燈向其他道路使用者作出警示,我也確保自己和後車有足夠行車距離,為什麼後車還會如此不禮貌呢?」其實,上面想法只是我們為自己辯解一廂情願的想法,很多時候人們只會站在自己角度思考,不懂逆地而處。如果我們駕駛的是私家車,由於車子比較靈活,所以我們不用很多位置便能夠作出反應,因此我們也會認為其他車子也能夠一樣應付自如。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現實情況是,每個人面對的處境皆有不同,一些新手司機需要較長時間為路面情況作出應變。對於一些駕駛着大型車子的司機,例如巴士和大貨車,由於這些車子比較笨重,司機需要保持較長的安全距離,確保車子在像便情況也能夠受到控制。也就是說,我們認為自己已經為後車預留足夠安全距離,其實只是一廂情願想法。對車司機作出的反應正告訴我們剛才超車的舉動或許未如自己想像般理想,值得我們檢討。  駕車是危險的活動,我們駕駛着的是一件能夠讓人生命嚴重受到傷害的工具,我們做出任何決定之前,都必須多想一步,尤其是站在其他人角度出發,這樣我們做出的決定往往會和我們衝動時作出的決定截然相反。 

【心理文章】日久生情 

0
心理文章 美國康乃爾大學曾經進行一個心理研究,工作人員找來166名學生,然後給予他們欣賞兩張印象派畫作,其中一張畫作是受訪者在日常教科書中較容易看到的,另一幅畫作則比較冷門。接著,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選出自己比較喜歡的作品。結果發現,較多學生會選取那幅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接觸到的畫作為自己喜愛的。大家可能會認為,這幅畫作經常在教科書上出現,這表示這幅畫作比較有名,所以受訪者只是由於畫作的光環效應,才聲稱自己比較喜歡,真的是這樣嗎?  實驗人員和各位讀者一樣抱着相同疑問,所以接下來工作人員進行了另一場實驗,他們找來了另外151名參加者,這些參加者都是研究人員心理學的學生,工作人員故意在學期內不斷在課堂上展示那些在藝術界比較不知名的印象派畫作。學期完結後,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挑選自己比較喜歡的畫作。結果,工作人員發現參加者對課堂上經常見到的作品日久生情,表示比較喜歡。相反,那些在課堂上幾乎沒有出現過的名畫雖然出自名家手筆,在藝術界享譽盛名,卻無人問津。這個研究正好說明,當我們經常接觸到某物品時,漸漸就會對它產生正面感覺。這就是為什麼營銷人士經常需要將廣告重複展示在潛在消費者前。有記憶學專家發現,一個正常人需要對於一樣東西接觸七次,才會留下長期印象。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對於學生來說,如果我們對於某些學科不感興趣,千萬不要強迫自己囫圇吞棗地將學科內容死記爛背,反而要讓自己放開懷抱,不為自己強加壓力情況下多一些接觸學科內容,例如閱讀一些課外書籍、上YouTube 找一些相關影片,起初我們或許會對這些學科有反感,或者對相關內容感到不明白,但只要我們在輕鬆態度下反覆接觸這些資料,漸漸會激發起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能夠更容易對這些學科產生興趣。對於天下男生來說,這篇文章告訴大家日久生情是真的,多一些爭取機會接觸心儀女生,但不用操之過急,隨遇而安,女生在沒有壓力下跟自己接觸多一點,我們很快便能夠抱得美人歸。 

【心理文章】千萬不要追問愛人為甚麼喜歡你 

0
心理文章 各位熱戀中的情侶,都會喜歡聽到愛侶的甜言蜜語,我們經常會問情人:「BB,你喜歡我什麼?」經驗告訴筆者,很多深愛着對方的情人,也不會喜歡回答這樣尷尬的問題。這時候,如果對方繼續不知進取繼續追問下去,很可能會導致對方反感,對方甚至會開始思考:「對的,究竟我喜歡他什麼呢?」當這類問題被問及的次數越多,被問一方會開始對於愛侶和自己的關系產生懷疑,結果對情侶關係構成不良影響。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首先要求參加者對於英國前首相進行評分。然後,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列出關於這位前首相的一些優點,而且參加者不能隨口亂答,而被要求說得越詳細越好。完成後,工作人員發現參加者對於這位英國前首相的喜愛程度大為減少。這結果告訴我們,了解越詳細不一定越好,因為詳細思考過程會迫使我們大腦抽絲剝繭進行分析,而人類有一個特點,就是想着負面東西比較容易,想好東西則比較難,結果我們就會漸漸失去對那東西的好感。凡事適可而止,我們知道愛人喜歡自己便足夠,至於他/她為什麼喜歡自己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對於營銷朋友也須注意,很多時候我們會利用問卷調查,讓消費者表達意見。說實話,作為商人,問卷調查主要目的是讓顧客知道我們願意聆聽他們感受,而非想將問卷變成批鬥工具。我們需要留意問卷設計方式,問題越簡單越好,關鍵是不要燃燒消費者的大腦精力,否則輕則我們會收到顧客抱怨意見,重則更加會導致消費者思考:「其實這個品牌也不是自己想像般好。」嚴重更加會對我們品牌產生負面感覺。舉個例子,我們可以讓參加者以分數表達自己對品牌的喜愛程度,但我們千萬不要讓消費者列出五個選擇我們品牌的確切原因,否則我們很可能會因此失去一位忠誠顧客。  

【勵志文章】你知道聖誕老人原本是甚麼顏色的呢? 

0
勵志文章 今天我們看到的聖誕老人都是身穿紅色大衣的,而且長着長長白色鬍子,給人十分祥和感覺。但其實古時的聖誕老人衣着並不是紅色的,而是藍色、綠色和啡色等等相對比較沉實的顏色。那應究竟何時聖誕老人的顏色變成我們熟悉的紅色呢?這改變的始作俑者原來就是我們都熟悉的飲料品牌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在某個聖誕節利用市場推廣將聖誕老人重新包裝,並以他們品牌紅色結合一起推廣,效果非常好,聖誕老人是紅色因始成為人們根深蒂固概念。  聖誕老人源於北歐,藍色在這些地區是代表高貴顏色,聖誕老人在古時亦因此以藍色為主色。可口可樂成功利用高超推廣技巧,改變了人們對於聖誕老人的形象。事實上,當聖誕老人顏色剛改變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對此感到反感,覺得不協調。但日子有功,紅色是暖色系,讓人們有開心、愉快和溫暖感覺。更重要的是,人們看慣了紅色的聖誕老人,漸漸對這個紅色聖誕老人產生好感,甚至忘記了聖誕老人本身應該是藍色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任何轉變都有適應期,當我們進行改變的時候,或許身邊人,甚至自己都覺得改變看起來怪怪地,但我們需要讓時間證明我們的嘗試是否成功,不要實行後不久便因為自信心不足而選擇放棄,這時候失敗的並不是計劃本身,而是我們心態。藍色和紅色是南轅北轍的色系,藍色是冷冰冰的,紅色是溫暖的,可口可樂利用時間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聖誕老人的感觀,這是困難的,但卻不是沒有可能的。 

【勵志文章】孔雀開屏,你還有什麼懶散理由呢? 

0
勵志文章 大家有沒有想過:「我是一個有實力的人,不需要在別人面前班門弄斧,其他人自然會主動欣賞我們。」人類總是有一種不理智的自我感覺良好心理。事情發生卻往往事與願違,自己彷彿被世界拋棄的樣子。  孔雀長有長長的尾巴,驟眼看來造型並不特別,而且和普通鳥類相比看起來身形龐大和笨重,長長的尾巴拖在地上,不甚美觀。但每當雄性孔雀求偶的時候,牠們都會花盡力氣將尾部羽毛提高和展開,形成一把美麗的大扇,吸引雌性孔雀的注意。在自然界中,不少雄性生物造型比雌性漂亮,都是因為雄性需要吸引雌性而演變出來的。中國人有句說話:「有麝自然香」,這句說話其實是有前設的,就是首先有第一批人知道你的存在,而且對你有好感,繼而口耳相傳,將你推廣到更遠的地方。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藝術家,至死一刻仍是一貧如洗,例如哲學家尼采、畫家梵高等等,他們的作品美麗嗎?大家只要到拍賣行看一看梵高名畫拍賣價格,再看看尼采的哲學觀念對於現今世界的影響力,就可見他們本身都是人類瑰寶。為什麼他們在人生大部份時間卻獲不到別人賞識呢?關鍵原因就是他們不懂包裝自己,結果他們需要等待一位(一些)知音人出現,為他們著意推銷。可惜的是,子期常有,伯樂卻不常有,如果我們自恃有才華而靜待他人發們掘自己,不少歷史名人例子告訴我最終很有可能會落得失望收場。 

【心理文章】無聊的百分比 

0
心理文章 昨天公司開會談起人手招聘事宜,大家討論一位潛在應聘者會否願意加入公司。忽然,一位同事說:「我覺得他有70%會加入我們。」另一位負責同事回答說:「我認為只有60%。」接着,另外幾位同事各自說出不同的百分比。直至最後一位同事說:「其實你們說的百分比數字各有不同,但其實那人真的會加入我們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這位同事成功突破盲腸,老實說,大家都不是那位應聘者,我們都只是按照自己估計說出一個百分比。其實不同的百分比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應聘者只有兩個可能性,就是「加入公司」或「不加入公司」。不同同事說出不同百分比,這是因為沒有一人願意跟其他人的答案相同,這是為了突顯自己獨一無二,不甘與別人相同而矣。 60%成功機率其實和70%成功機率並沒有不同,因為這只是我們主觀的估計。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胡亂拋出一個機率,卻沒有人夠膽指出應聘者100%會加入公司或不會加入公司,大家都知道世上是沒有東西能夠保證絕對會不會發生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不少人喜歡用數字說服別人,在對話中拋出一個數字,彷彿會比較有可信性。例如我告訴你某個項目有80%機會成功,80%代表什麼呢?這個概念是摸不到、抓不到和聞不到的,但當我們聽到這個項目有80%機會成功時,我們就會直向思維預期這項目成功機會很高。我們卻忽略了80%以外的20%,我們還是有失敗的機會。當然,對於提出百分比的人來說,他們只是利用這個百分比來訴說他們想告訴我們的故事,他們毫不在乎那20%的存在。即使結局未如他們預期,他們可以將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因為他們從沒有說過這項目必定成功,事實上有20%失敗空間,現在只是最不幸的情況出現而矣。當我們明白這道理,當別人跟我們說事情發生機率的時候,大家可不要滿心歡喜,以為自己得到什麼貼士,其實你還是一無所知,反而有機會墜進別人圈套,做出錯誤選擇。  #數據

【心理文章】蠱惑的數字 

0
心理文章 疫情期間,各國政府都會公布每天確診數字,大家會發現不同地方對於這些數據反應南轅北轍。某些國家每天確診數字達到數十萬 ,甚至上百萬,但當地人彷彿視作小菜一碟,毫無動靜。相反有些國家雖然面對極少確診數字,卻臨陣以待,彷彿如臨大敵的樣子。大家不禁思考,大家面對同一隻病毒的確診數字,民眾反應差異是如何造成的呢?  數字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分析和看待數字。我們的想法會受到向我們公布這些數字的人表達方式和態度影響。如果報告者驚惶萬狀,彷以彿局勢失控的態度向我們報告,不管數字多麼的小,也會將我們引導至驚慌方向。羊群心理由古到今皆運作,特別受到那些影響力在我們之上的人,例如專家、學者和組織等等。如果大家不希望自己輕易被別人利用數字引導,就需要凡事想多一步,思考每個數字背後的含義,拒絕照單全收。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每天看着確診數字超過1萬單,心中難免會有所擔憂,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數字背後代表什麼呢?例如:大家知道每天香港患上感冒的人有多少嗎?每天感到頭暈的人又有多少呢?如果筆者告訴大家,其實每天有超過萬人有感冒症狀其實是十分平常,大家還會覺得每天確診新型冠狀病毒人數上萬單是天大的事情嗎?當然,有些人會說,新型冠狀病毒和普通感冒症狀和後果難以比擬,不能如此直接比較。筆者同意這說法,所以接下來大家就要繼續查找背後資料,究竟兩者有什麼不同,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後果是否真的那麼可怕?這就是「想多一步」。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筆者並不是希望透過本文告訴大家新型冠狀病毒並不可怕(雖然筆者的確認為這樣),筆者並沒有專業資格,也沒有能力作出如此結論,但希望透過這文章告訴大家不要輕易相信日常生活看到的數字,因為這是毫無意義的,我們需要懂得海納百川地利用各方資訊查證這些數字,從而作出解讀分析。最後,筆者給大家一個小貼士,向我們主動提供數字的人,他們的結論往往是最不可信的,因為他們就是要透過這些數字訴說他們自己想說的故事!  #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