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感恩你還有上進的動力 

0
勵志文章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某天大家上班途中,發現距離規定上班時間還有5分鐘,而正常由你所在位置步行至公司起碼要6分鐘,大家會選擇急步走,追回時間以希望準時到達公司嗎?」相信大部份朋友在這情況都會願意走快一點,希望準時回到公司,以免留下遲到印象。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大家發現所在位置到達公司最少需要6分鐘,而現在距離規定上班時間只有2分鐘,大家還會加快腳步嗎?」相信在這情況,不少朋友都會覺得即使自己用盡全力追時間,也沒有可能趕得及夠鐘之前回到公司,因此大家都會放慢腳步,優哉游哉地步行回到公司,甚至回到公司時間比正常步速還要遲。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如果大家都有這樣反應,先不用驚訝,這是正常的心理。準時回到公司就像我們每天小小的目標,如果我們發現正常步速或許會導致少少延誤,這就像生活中遇到的一點挑戰。這時候我們能夠選擇加快腳步追趕時間,也能夠選擇放棄並迎接遲到的結果。假如我們發現自己有機會透過努力改變遲到現實,通常我們會選擇盡力一試,畢竟遲到會為我們留下不好形象,而且我們心態上也覺得自己有責任準時。但當目標距離現實太遠,我們發現即使用盡全力也無法達到目標,就會出現消極心態,心想:「反正我用盡努力也不會達到目標,不如輕輕鬆鬆,迎接遲到的後果。」更可怕的是,我們腦海中會出現認知失調情況,我們知道遲到是不良的習慣,但既然已成事實,我們腦海中就會開始為遲到尋找各種辯解理由,例如當天公共交通工具延誤、當天路上人特別多導致擠塞、甚至當天天氣特別差導致我們身體不適等等,反正就是用盡不同方法為自己遲到進行解說,我們腦袋直接也會接受這些理由,並將當天遲到變成理所當然,撇清和自己的責任,結果我們不但沒有反省,而且更加將自己的責任推卸其他人和事身上。  因此,我們需要努力制定一些目標,但同時需要考慮這些目標是否能夠達到,達不到的目標不是目標,反而會成為我們努力的反作用力。 

【心理文章】語言藝術 

0
心理文章 記得筆者曾經被一位朋友形容:「你這個人真的懂得語言藝術,總能夠將沒趣的東西說成有趣,欺騙別人入局。」當然,朋友只是跟筆者戲言,但如果懂得一點心理學,我們就會明白其實語言的確是能夠改變人們心理想法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香港兩間點心店的餐牌,大家先參看一下,然後告訴筆者認為那間餐廳比較高級,對於這間的食物比較有期待。  點心店A:  一:鮮蝦韭菜餃  二:晶瑩鮮蝦餃  三:鮮蝦燒賣皇  四:香滑馬拉糕  五:美味炆鮮竹卷  六:美味鮑汁鳳爪  點心店B:  一:韭菜餃;  二:蝦餃;  三:燒賣;  四:馬拉糕;   五:鮮竹卷;  六:鳳爪;  相信大家都會認為點心店A的餐單比較吸引,我們也會對於這間的點心較有期盼。大家可要知道,大家看餐單的時候,大家並沒有見過這些點心,而且兩張餐單所說的食物其實都是一樣的,大家又怎會認為點心店A的點心較美味呢?其實大家有這樣的想法是正常的,這就是「語言的藝術」,我們心理會被一些形容詞所影響,從而引起我們的期盼感覺,不知不覺間墜進商家為我們設下的陷阱中。說實話,一款食品是否美味需要每個人親自品嚐才能知道,美味本身是主觀的東西,很難一概而論,但人們心理總會被這些正面字眼所吸引,選擇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更有趣的是,我們日常遇到這些商家佈下的「陷阱」時,我們往往不能輕易察覺,反而乖乖交出自己的錢包。不少人可能會說:「我們又怎會被這些甜言蜜語所欺騙呢?」,但這些字眼卻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影響著我們的潛意識,進而影響我們決定。如果大家不相信的話,筆者和大家分享一個在美國的真實案例,心理學家曾經在一間戲院進行實驗,在電影播放過程中,工作人員在影片中加插汽水和爆谷的照片,這些影像出現時間十分短,正常人視覺是不會察覺的,但在這個實驗的電影場次中,工作人員發現觀眾購買爆谷和汽水數量比正常多很多。這個實驗結果充分表現出人們潛意識很容易會受到別人影響而不自知,各地政府也擔心商家會利用影響潛意識方法影響消費者自主決定,紛紛禁止這種能夠影響潛意識的廣告方式出現,政府禁令正為本文提到的內容加持,大家可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要多一點抱着批判性的思考,看待自己看到的東西! 

【心理文章】你吃得多少其實和食物味道無關 

0
心理文章 如果筆者告訴你,食物味道並不會大幅度影響我們進食的份量,大家會同意嗎?相信不少朋友都會認為,如果某樣食物難吃,我們就會吃得少一點,因為進食除了維持生命的基本功能外,就是為了讓我們開心,難吃的食物會減低我們快感,我們自然會減低進食的意欲。真的嗎?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相關研究,工作人員在一間戲院門口截停了一些就快觀看電影的參加者,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四組,並分別向他們詢問—些關於他們對於戲院的看法。當參加者回答完工作人員簡單的問題後,工作人員表示為了答謝參加者的參與,會為他們送贈一盒爆谷,好讓他們欣賞電影騬能夠享用。  第一組參加者獲得的爆谷份量較少,但味道一流;  第二組參加者獲得的爆谷份量較多,而且味道一流;  第三組參加者獲得爆谷份量較少,而且味道難吃;  第四組參加者獲得的爆谷份量較大,味道難吃;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參加者並不知道不同參加者獲得爆谷份量不一樣,在他們欣賞電影後,工作人員暗中觀察他們進食的份量。結果發現,爆谷是否好味,基本上不會影響參加者進食份量;相反,盛載爆谷的盒子大小則會對參加者進食份量構成重大影響,當爆谷盒子體積大兩倍,參加者進食份量則會增加30至50%,效果顯著。聰明的讀者或許會問,由於每位參加者只會吃到自己的爆谷,他們或許未能分辨爆谷是否好味和難吃,事實上,工作人員在實驗中準備的爆谷質素相差極大,那些幸運的參加者吃完美味的爆谷後都會讚不絕口。相反那些被分派難吃爆谷的參加者,他們完場時告訴工作人員這些爆谷10分難吃,又濕又淋,有趣的是他們這樣負面的評價卻不會減少他們吃爆谷的的份量。  不少商家知道人們這個盛載容量和進食多少呈正面關系的心理現象,紛紛推出不同銷售策略。例如一些餐廳推出自助餐,客人只需要支付優惠價格便能夠享受無限量食物供應。一些餐廳收費便宜,食物質素不差,讓人不禁為東主荷包擔心。事實上,大家只要懂得上面的心理現象,再發現這些餐廳用來盛載食物的容器都是小小的,讓人們不能夠一次領取很多食物,客人反覆取食物的過程會讓他們更容易有飽足感覺,容器較細也能夠讓人們覺得自己已經吃了很多,產生滿足感覺。那些餐廳東主根本不會有賠本可能,他們早已在餐桌上埋下一個又一個計謀,基本上由我們進入餐廳一刻起便被他們控制着心理,只是我們未有察覺而矣。 

【勵志文章】UPS防撞術 

0
勵志文章 UPS 是世上其中一間最大的速遞公司,他們利用飛機和車子將客戶貨物小心和迅速送到目的地,客人也因為這種高效率願意支付較高運費,這是UPS賴以為生的運作模式。UPS 十分倚賴其建立的成熟運輸系統,他們對旗下車隊管理有着一點心得,平時大家在街上不妨細心觀察,必定能夠發現其中一二。  UPS其中一個策略讓筆者十分欣賞,每當他們車子停泊路邊,即使是在停車場,司機都會小心翼翼從車上取下黃色雪糕筒,放在車頭前方。相信大家馬上會明白這個雪糕筒的用意,看到雪糕筒的時候,會激起他們警戒心,因為雪糕筒往往代表危險意思,這樣策略能夠有效減少UPS車子被其他道路使用者不小心撞到的機會。山不轉時人自轉,我們無法控制別人行為,但我們卻能夠利用自己的行為行多一步,減少意外發生機會。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很多時候車子發生交通意外,我們都會諉過他人,指責對方沒有看清楚路況,或者找無數原因為自己的責任開脫。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又有沒有預先做好防禦工作呢?當問題出現時與別人互相推卸,其實這是最不理想的處理方式,當意外發生時,必定已經造成損失,我們應該防範於燒未燃,在意外發生前強化自己,將自己生存機率提高。對於一些抱著消極態度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認為筆者方法過於懦弱,為什麼要改變自己以遷就他人,但細想難道我們人生是為了挑戰別人嗎?我們的時間不是應該用在更有意義的方面嗎?如果有些方法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共存得更好,為什麼我們不能行多一步,共同得益呢? 

【勵志文章】差點衝動了 

0
勵志文章 有次和小孩到公園玩鞦韆,由於鞦韆數量有限,小孩子需要排隊等待。當時正有兩位小朋友在鞦韆上玩耍,但其中一位小朋友的鞦韆是不動的,小朋友只是坐在鞦韆上,而站在他旁邊的婆婆正在講電話,筆者心想:「如果小朋友想玩鞦韆,大人應該推著鞦韆;如果小朋友不想玩的話,大人看見其他正在排隊的小朋友,應該先將小朋友從鞦韆上放下來,讓其他人能夠享用這遊戲設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說實話,筆者幾乎已經打算開口問:「婆婆,究竟你的小孩子是否正在玩鞦韆呢?」當然,筆者是一位情商甚高的人,只是靜靜地等待着,這位婆婆終於望着筆者,主動露出笑容地說:「先生,你的小孩子是否想玩鞦韆,我現在可以給你玩了,不過請問你能否幫我一個忙,協助我將孫女從鞦韆上抱下來,因為我的腰骨不好。」聽到婆婆這句話,筆者馬上感到一點不好意思,原來這位婆婆態度十分好,筆者怒氣全消,更為剛才心中的想法感到一點內疚。大家試想一下,這位老人家腰骨不好,但她為了讓孫女玩鞦韆,將她抱上鞦韆時一定用盡九牛二虎之力。這位老人家主動要求協助,無可否認是十分明智的心理策略。羅斯福是美國其中一位最偉大的總統,他曾經有一位十分難纏的政治對手,這位政敵的從政經驗和地位都比他高,讓羅斯福寸步難移。有天,羅斯福想一條妙計,他在開會後主動跟這位政敵打招呼,並說:「我聽說你有一本十分珍貴的書,我找了很久也找不到,請問你能夠借給我看嗎?」這位政敵或許從來沒有想過羅斯福會向自己不恥下問,提出請求,於是他不僅借出這本珍貴的書,從此更加主動跟羅斯福交流討論,提供意見,沒有再向羅斯福作出惡意攻擊。任何人都希望獲得別人尊重,希望自己能夠有一點地位,只要我們願意放下架子,向別人釋出善意,再難纏的對手也會成為自己團隊一員。  有些朋友可能會想,那位婆婆剛才讓孫女坐在鞦韆上不動,其實或多或少也會對後面排隊的人有點不公平。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婆婆不推小女孩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她剛才已用盡了力,現在需要休息一回呢?」世界無完美,人也沒有完美,我們不能將自己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大家應該找出一個合適的折衷辦法,將問題解決。 

【心理文章】這不是我的女孩 

0
心理文章 有天,筆者和小朋友一起拿着滑板車到公園玩耍。由於公園不能踏滑板車,所以小朋友進入公園後便將滑板車停靠一邊。公園內一位小女孩看到這台沒有人的滑板車,就拿著滑板車玩耍。筆者看到小女孩,心想:「反正這位小女孩只是玩一會兒,所以沒有加以阻止。」過了一會,一位保安走到筆者旁邊對我說:「對不起,這裏不能玩滑板車。」出於筆者直覺反應,筆者回答說:「這不是我的女孩。」保安馬上露出一下得尷尬的微笑,然後走開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事對於筆者來說有點特別感受。從這位保安的尷尬笑容,他起初以為小女孩是筆者骨肉,所以希望藉着提醒筆者,阻止小女孩不再在公園範圍內玩耍滑板。但筆者一句話:「這不是我的女孩」,讓這位保安有點難以為情的感覺,筆者本來的意思是:「這女孩不是我的,我自然沒有能力管控她的行為,所以如果你對這位女孩行為有意思,應該直接跟她溝通。」筆者當時雖然沒有說得那麼直白,但筆者當時反應的確有這樣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保安覺得有點尷尬的原因。說實話,筆者上面的對答,完全是出於直覺反應,筆者馬上便為自己的反應感到後悔,可惜已經沒有修正機會。「責任分散效應」是一個常見的心理現象,意思是當我們認為有其他人存在的時候,就會認為責任落在其他人身上,自己對於一些應該處理的事情視而不見。如果每人都抱着這態度,大家都「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導致社會冷漠出現。本身,保安存在是為了負責一些維持社會秩序的工作,減低責任分散效應的存在,因為他們透過支薪來負責執行維持秩序的任務。但是如上面例子,保安哥哥在執行任務時點錯相,感到尷尬,他下次遇到相同問題的時候,可能會避免尷尬而選擇得過且過,減低他們積極執行工作的誘因。我們應該提醒自己,當一些人願意執行任務和肩負責任的時候,有時候他們出錯,應該加以體諒和包容,畢竟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情況很可能會變得更加惡劣。畢竟我們被人錯怪一次不會受到很大損害,但如果衝動讓執法者失去動力,對於整個社區的影響則無法估計。 

【勵志文章】談判技巧:無限賽局 

0
勵志文章 1986年,卡爾斯教授撰寫了《有限賽局和無限賽局》一書,提到人生中需要面對不同比賽,部份競賽有明確的出勝者,例如運動會設有金銀銅三名;戰爭中,總有一方會被打敗離場,這些有明確輸贏的競爭稱為有限賽局。抱着有限賽局的參加者會總思考:「有甚麼東西對我最有利呢?怎樣才能夠成為最後的贏家?」但卡爾斯告訴我們,生活上更多情況是無限賽局,意思是說在競爭中並不是一戰定輸贏,而是細水長流,彼此需要經過多輪比試,甚至到最後也未必能夠分出勝負。抱着無限賽局心態的管理者,總是會想:「怎樣做才會對我們最好?怎樣才能夠得到共贏局面?」做生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經營業務期間,我們很少會能夠一戰將敵人消滅,獨佔整個市場,這就是無限賽局。  當然,有些企業會相對行業其他對手表現出色。大家只要留意一下他們的管理層作風,他們成功之處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們運用了「無限賽局」心態,他們不是要將對手消滅,而是抱住將整個市場規模擴大心態營商。簡單來說,他們不是要擊敗對手,而是要讓市場需求增大,讓市場能夠滿足所有供應商生存。抱着「有限賽局」心態的經營者,他們總想成為市場第一,消滅其他對手。每當對手出現時,他們都會加以藐視,甚至惡意抨擊。在他們的世界中,自己才是最完美的,其他人都比不上自己,所以他們營商的目的就是要擊敗對方。這些經營者常用的口號就是「第一」,當對手出現時,他們常會表示自己將對手看不上眼,認為自己有很多比對方優越地方。舉個例子,一個本身以旅遊業聞名於世的城市,近年發展停滯,被媒體批評將被另一個後起之秀城市所取替。這時候,這個城市負責人卻懶懶閒地說:「我們還有很多優勢,起碼我們的山是真的。」這樣說法明顯就是抱着有限賽局心態,不願反省自己不足,反而是借助尋找對方缺點來強化自己。事實上,世界是不會因為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意欲而改變,如果我們總是自以為是,不思進取,最終會被潮流所拋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商業史上有個著名例子,柯達公司曾經以發明一部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夠負擔得起的相機聞名於世,這讓它成為世界市值最高公司。柯達公司當時抱着的就是無限賽局心態,它希望為世界創造一樣全新產品,從而讓所有人獲得利益,這個市場是無限大的,也是全新的。無限賽局心態為公司創造新的市場,無需在市場上和對手惡意競爭,爭取更大利潤。可惜的是,當公司發展成熟的時候,人們很可能會產生惰性,或者沉醉於現在的成功,不思進取,產生有限賽局思維。當我們在市場上佔有一定市佔率,我們就會認為其他對手比不上自己,自己產品才是最好的。柯達公司同樣面對這問題,它現在在數碼相機市場已經不值一提,但其實它是世界上第一間發明數碼相機的企業,不過當時管理層認為數碼相機不會成為潮流,而且會威脅它們實體相機底片銷售,所以不願意投入數碼相機市場發展。如上面提到,市場不會因為一間公司的想法而改變,最終柯達公司被淘汰落得破產下場。柯達公司因為抱着「無限賽局」心熊而輝煌,期後因為抱着「有限賽局」心態而末落,這就是一念之差導致的後果。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一些企業在市場上看似被對手攻擊但沒有作出過大反應,我們會認為他們是懦弱表現,其實它們十分聰明,他們抱着的正是無限賽局心態,它們不是要在市場中鬥得你死我活,而是要尋找共存空間,一起將市場做大。 

【心理文章】 十個有九個香港市民不認同餵野豬 

0
心理文章 要鼓勵他人改變生活習慣,直接指出對方現在行為錯誤方法的功用是最低的,沒有人願意成為別人棋子,也不願意盲目跟從其他人指示而行。要讓別人心悅誠服改變根深蒂固行為,我們要善用各種心理策略,群眾心理就是其中之一。下面照片是一個巴士廣告,車身寫着「十個有九個香港市民不認同餵野豬」,這就是利用人們群眾心理影響,從而改變他們的行為。人們是一種群體生物,不喜歡標奇立異,廣告清楚指出絕大部份香港人( 90% )不贊成餵野豬,如果我們都是香港人一份子,我們也會乖乖地跟從主流意見,不再餵野生動物。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簡單來說,一位本身有餵野生動物的朋友,看到這廣告而停止餵野生動物並不是他們認為餵治行為有什麼問題,而是他們希望自己行為跟大眾一樣,不喜歡自己被標籤在主流之外。善用群眾效應的好處是,我們可以避開一些並非「非黑即白」的議題,我們無需直接評論對方行為是否正確,因為這世界大部份事情都並非「非黑即白」的。如果我們硬將自己想法加於他人身上,必定會引來強烈反彈。利用群眾效應,人們改變行為是因為他們享受和民眾一樣的心理,即使他們未必同意廣告內容,但他們也會乖乖照着做,大眾主流意見已經成為他們的指南針。 

【心理文章】為什麼今天我們明知汽水不健康,但仍會飲? 

0
心理文章 最近,筆者看見了一個巴士廣告,這是一個關於糖尿病病人能夠自行注射胰島素的產品廣告。廣告上有一對年老夫婦樂也融融的照片,廣告策劃者明顯是想告訴受眾。很多老人年老時會受到糖尿病困擾,他們產品能夠為人們帶來了愉快的藥物注射體驗。  筆者從這廣告有一個啟發,糖尿病一般是在人生中期或後期時出現的慢性疾病,它的出現是由於人們長期不健康飲食及生活習慣造成的。由於糖尿病不是近期醫學發現的疾病,人們對於這疾病已經有一定了解,就是說人們如果在年輕時候及早預防,其實能夠有效預防糖尿病出現在自己身上。既然如此,為什麼人們在年輕時候還是會放縱自己,到了患病時才後悔呢?難道人們都喜歡生病嗎?心理學上的拖延心理或許能夠為我們帶來一點解釋。人們有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心態,對於近期發生的事感覺會較明顯,例如筆者給大家兩個選擇: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選擇一:現在給你$100;  選擇二:一年後給你$110 ;  雖然等待一年後可以獲得額外10%回報,但根據筆者經驗,大部份人也會選擇馬上領取$100 ,而非等待一年。回到糖尿病例子,我們固然知道不健康飲食習慣將會引致糖尿病,但不健康飲食往往是最美味和吸引人的。由於糖尿病常發生於中年和老年期,對於年青人來說有點遙不可及,所以人們還是喜歡放縱自己,享受今天。拖延心理,我們希望將一些不好事情拖到最後發生,甚至視而不見,即使現在行為有機會導致未來惡果也不加以理會和重視。 

【心理文章】只要你願意發問,你就比別人優勝多一點 

0
心理文章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戴爾·米勒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小組,每組三至八人,並讓他們閱讀一篇文章。工作人員刻意將文章寫得十分深奧,正常沒有參加者能夠在實驗時間內明白文章內容。實驗開始時,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如果他們對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走到實驗人員所在的辦公室發問。實驗完結後,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填寫一份問卷,表示自己對於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估計其他人對於文章的理解程度。結果,在實驗過程中,並沒有一位參加者主動向工作人員提問,而他們填寫問卷時坦誠表示自己其實對文章內容不知甚解,但他們卻認為一起參加實驗的其他參加者對於文章理解程度比自己高。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是十分有趣的現象,工作人員在實驗開始時已經提到,參加者能夠隨時向他們發問,但參加者顯然因為害怕出醜亦尷尬,即使看不明白也不願意發問,畢竟他們發問時要經過其他參加者的位置才能來到實驗人員辦公室。這說明沒有人甘願在其他人面前示弱,即使遇上解決不了的困難也只願默默承受,甚至有解決辦法也不願意採用。更有趣的是,參加者雖然看到其他參加者也沒有發問,但他們卻會認為其他人不發問是由於他們已經認識文章內容,故無需發問,其實真相是所有參加者對於文章內容都不了解。  人們這種心態是導致成長效率降低原因之一。人總沒有可能懂得所有知識,我們發現越成功人士越謙卑,越願意發問。筆者曾經看過一個研究,隨着一個人知識增加,他同時認為自己懂得的知識越少,因為透過增進知識,我們會發現這世界比我們想像複雜得多。日常看書除了豐富我們知識,更加讓我們了解自己不足,每打開一本書看到新知識,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更懂得謙遜學習。 

【心理文章】人越大,越重視他人對自己看法 

0
心理文章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小組,每組參加者都是由幼稚園到小學六年級學生組成。有些小組由一位參加者及一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組成,有些小組則由一位參加者及數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組成。簡單來說,每組只有一位真正的參加者,其他成員都是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在實驗過程中,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同樣是小朋友)會露出一些不適表情,工作人員暗中觀察參加者會否主動為這些有需要的人提供協助。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結果發現,年紀較輕的組別,例如幼稚園組別的小朋友,他們發現小組內有其他小朋友存在時,他們會更加有機會協助那位有需要幫助的小朋友。相反,對於一些年紀較大的組別,當在場有其他小朋友時,參加者願意提供協助機會將會減少。工作人員認為,這是因為小朋友年紀越小,他們越不會介意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的表現,所以他們不怕出醜,當遇到別人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會懷着赤子之心協助。相反,隨着年紀越大,人們顧慮越多,我們每個行動都會顧及自己利益,以及顧及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瞻前顧後,導致未必願意對有需要的人提供協助。  大家回想我們日常行為,又是否和這實驗結果相似呢?我們決定對別人提供援助的時候,是否會考慮其他人(包括旁觀者和受助者)對我們的看法呢? 

【心理文章】你知道的東西比想像中多 

0
心理文章 1834年,美國科學家皮爾斯進行一個實驗,首先他在受試者皮膚上放置一個定點,然後工作人員將預早準備好的不同重量砝碼放在皮膚定點上。這些砝碼重量略有不同,但差異十分少,正常人是感受不到它們的重量的差異。實驗正式開始,工作人員先後將不同重量的砝碼放在受試者皮膚上,讓他們感受不同砝碼重量分別,並請他們說出那個砝碼比較重。最後,工作人員詢問參加者對於自己的答案有多大信心。結果,所有的參加者對於自己是否能夠有效分辨砝碼重量差異都沒有信心,但根據他們的答案顯示,他們成功猜對的機會率卻有60%,也說明人們其實還是有一點本事能夠猜到較重的砝碼。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人類是很厲害的動物,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怎樣會做到某事,但我們卻真能做到。不少科學家表示人們現在啟動了的身體基能只是潛能的冰山一角。聰明如愛因斯坦,他的大腦使用率也不足10%。由此可見,人們能夠做到的東西其實比我們想像中多,這能夠解釋為什麼經常會出現一些我們解釋不到的人類潛能。2020年,英國有位14歲小朋友能夠透過閱讀書本首句句子,就能夠知道這本書的名字,他最後以這方法辨認出129本世界名著,打破健力士世界大全。小朋友的成功在於他有驚人的記憶能力,過目不忘。相信對於不少朋友來說,先不要說129本書,相信大家看完一本書,過了1小時,相信大家已經將書中第一句句子忘得一乾二淨。有些人就是擁有這樣的潛能,但他們也是人類,他們本應和我們一樣擁有相同的能力,問題是他們懂得銳意開發某方面的潛能,讓自己看起來跟別人不一樣。  皮爾斯的實驗告訴我們,不管我們對自己有沒有信心,人們都是有着連自己也未必看到的潛能。有些人比較成功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意外發現了自己在某方面的長處,加以發展,讓自己在這方面比其他人做得出色,進而建立起自信心。回朔人生,我們看似平平無奇,但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有一些優點可以進一步發揮呢?當然,要做到發揮所長,並不是文章所說的那麼輕鬆,而需要天時、地利和人和,就以上面的英國14歲小男孩為例,他本身就是喜歡閱讀和挑戰記憶力,由於他熱愛這活動,加以發揮配合潛能,才會達致這樣極致的結果。對於我們,第一步應該是尋找自己的專長,然後再看看自己是否對於這項目有興趣,如果兩者的答案都是正面,筆者想恭喜大家,因為只要大家多一點努力,成功就在不遠處。 

【心理文章】責任分散效應:為什麼越熟悉的人越有機會傷害我們 

0
心理文章 早前,香港發生一宗駭人的謀殺事件,可憐的女死者慘遭分屍,案件兇殘程度引起全港嘩然。大家覺得兇手一家已經冷血到沒有人性,竟然能夠為了金錢向一位持續為自己施加援助的恩人下毒手。這案件讓筆者想起,如果我們平日在街上看見路人在爭吵,我們會主動調停,甚至協助形勢比較弱的一方嗎?大家還記得此前幾年香港曾經發生「14巴港女」事件(影片如下),一位男生跪在地上,任由一位女性掌摑超過10巴掌,附近人來人往,卻沒有一人作出調停,有人更加將這片段利用手機攝錄下來,在場的目擊者正為這男生帶來二次傷害。  不過,目擊者效應(責任分散效應)其實是正常的人性,世界任何地區的人也會有相同特性,所以大家不能苛責在場的目擊者,只能提醒自己遇到相同情況,應該採取不一樣的行動。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蓋斯·肖特蘭教授曾經進行一個實驗。首先,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獨自在一間房間填問卷。然後工作人員會安排一對男女在房間外走爭吵,聲量足以讓正在房間內填寫問卷的參加者清楚聽得到,這對男女正爭論地上的1美元是誰人的。接着,這對男女一邊爭吵,一邊走進參加者所在的課室,那位男生開始對這位女生毛手毛腳,甚至作出一些推撞行為。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組別,對於第一組別的參加者,他們聽到這位女生說:「我不認識你,快放開手。」第二組參加者聽到女生說:「我當初真的不應該嫁給你。」工作人員想知道,當參加者知道這對男女是否認識會否影響他們加入調停的機率。結果發現,在這對男女糾纏的45秒中,如果參加者認為這對男女互不相識的話,他們有65%機率會加以協助;如果參加者認為男女互相認識,只有19%會加以調停。因為參加者認為如果他們是夫妻關係,理論上有其溝通方式,或許只是在耍花槍,所以他們不願意介入其中。  這類實驗屢見不鮮,這告訴我們人們腦袋充滿想像力,我們看到同一件事,如果接收到不同資訊,便會編做出不一樣劇情,作出不一樣的決定。可惜的是,事情發展往往不會跟從我們想像力而行,我們的袖手旁觀會構成一個又一個的悲劇。正如「14巴港女」事件中,我們驟眼看來這位男生必定因為做錯了事而乞求女生原諒,才會卑躬屈膝。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位男生或許有其他問題導致未能反抗,他心中或許期盼着其他人能夠施加協助,我們卻因為他們看似情侶關係而袖手旁觀,抱着吃花生心態,這正正是導致他人二次傷害的原因。  ***14巴港女男主角在10年後卻成為了另一單時事新聞的主角,這是後話 

【勵志文章】談判技巧:不要空口說白話 

0
勵志文章 合作最緊要就是人們之間的信任,如果彼此沒有信任基礎,即使勉強合作也不會順利。有位客人和筆者分享一個親身經歷。有次,一位潛在供應商在見標會不斷自吹自擂,表示自己公司比筆者公司優越。這時候,客人問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你能夠說出一個自己比現在供應商優越的例子嗎?」這時候,潛在供應商回答說:「我們公司設有二十四小時服務熱線。」客戶好奇地說:「那麼你們熱線的號碼是多少?」潛在供應商就說出他們公司電話號碼。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接着,客戶竟然即場取出自己手提電話,撥打這個電話號碼。由於開會時間是晚上九時多,結果客戶連續撥打三次也沒有人接聽,他就跟潛在供應商說:「看來你們的二十四小時服務熱線並不能接通。」坐在會議桌另一邊的潛在供應商當然面目無光,為著自己剛才信口開河的發言感到懊惱。當然,在商業會談中,我們未必會面對面將對方不合理論點拆穿,不少人抱着賭大細心態期盼對方不會進行抽查而獲得利益。但「上得山多終於虎」,如果經常抱着僥倖心態,總有一天會遇到難堪的事情。在經營角度上,最重要的是讓合作夥伴知道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我們當然要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以獲取對方信心,同時我們也要坦誠說出自己能力不足之處。有時候坦白自己弱點,更加會獲得對方敬重,因為他們知道我們不只是為了從他們身上獲得利益,同時也會顧及他們的利益,達至共贏局面。  合作是細水長流的,沒有人能夠在任何項目都表現卓越。根據筆者經驗,當我們坦誠說出自己弱點,客戶很多時候還是會提點一下,讓我們進步。我們第一次或許力有不逮,但吸收經驗加上謙卑學習,我們能力會日漸提升,獲得客戶信任,下次提供服務自然會更加如魚得水。放棄眼前蠅頭小利,擁抱未來的發展潛力,這需要下一點苦工,卻是值得的。 

【勵志文章】總是看到別人忽略的機會 

0
勵志文章 八歲的約翰是一位天真的小男孩,有天他跟媽媽在超市購物時順手牽羊,將貨架上的乳酪放進嘴裏。結果,店主當場發現並命令小孩為他打掃店面一個月,以作偷食的賠償。由於被當場斷正,小孩子只能夠接受店主這要求,他每天來到店舖進行打掃。一個月後,他竟然向店主表示自己願意繼續為他打掃,唯一條件就是店主讓他每晚取走一些店主因為賣相不好而打算丟棄不要的食物。原來小朋友觀察到店主每天都會將一些賣相不好的食物拋棄, 這些食物本身都是能吃的,十分浪費,他竟然想出一條妙計為自己賺多一點零用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每天,當他取走這些食物後,都會用一個十分便宜的折扣價賣給附近的貧窮人家。對於貧窮人來說,他們能夠以廉價購買原本昂貴食物;對於小男孩來說可以賺取額外收入;對於商家來說多了一個每天協助打掃店面的好幫手,形成共迎局面。這位八歲的小男孩真的聰明,能夠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整合,讓各持份者也有所得益,沒有一方損失。說實話,這些賣相不好的食物,如果沒有被小朋友取走,店主也會採用拋棄方式處理,徒然浪費食物。  這位小朋友面對一次懲罰,並沒有感到怨恨或沮喪,反而利用好奇心和觀察力,為自己未來尋獲了寶貴的發展機會。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最大差異在於他們勇於嘗試,不管周遭多麼普通的事物在他們眼中也充滿機遇。這故事另一個啟示是,很多時候機遇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多麼普通的事情也能夠成為我們發揮的助力,只在乎我們是否願意思考。 

【心理文章】你想不到的巧合 

0
心理文章 最近閱讀了傑洛米.迦奇撰寫的《創新大未來》一書,其中一節提到人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會倚賴過往數據,即使兩者看起來毫無關聯,十分有趣。筆者現列舉一些例子讓大家參考。  一:羅馬時期的四輪馬車車輪寬度1.4米;  二:英國及美國等鐵路寬度正常為1.4米,即使新型的高速鐵路也維持着這寬度;  三:負責運送美國太空總署(NASA)固體的火箭助推器的軌道,寬度也是1.4米,而火箭推進器則只略比軌道寬一點;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從上面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人們有一種慣性,無論現代人多麼重視創新,其實大家思維都是受根深蒂固概念影響。再舉一些例子,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世界各國國旗都是長方形,尺寸相同呢?為什麼大部份國家硬幣也是圓形呢?為什麼車輪都是圓形呢?為什麼世界各地地鐵站設計類似?為什麼各地公路寛度相若?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同類產品四海設計皆相似,歸根究底,人們在不經意情況下,都會受着既有東西影響,我們以為自己很有創意,其實我們思維決定了我們思考的寬度。 

【心理文章】兩元的意義 

0
心理文章 兩元對大家來說是什麼概念呢?相信對於不少朋友,即使在街上跌了兩元,也會覺得不痛不癢,對生活質素不會有什麼影響。有天,我回家時看到警察正在路邊抄牌,筆者發現一架泊在咪錶位的車子已經逾時停泊,如此看來,這架可憐的車子很快就會被警察抄牌。作為一位經常被抄牌的駕駛者,以往的筆者看到這情景會心中暗笑,因為自己被經常抄牌,現在看見其他人被抄牌,心中難免會有一點快感。筆者無意隱瞞當時情緒,這畢竟是人性,筆者也是一位普通人,擁有人性是理所當然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不過,筆者腦海當時忽然出現了一個念頭:「與其看着這架車被警察抄牌,筆者何不花二元為這位車主入錶呢?」於是,筆者掏出銀包,為這架車子入了15分鐘時間,足以為這位車主省回$320的違例泊車罰款。筆者只是支付了二元 ,但事件為筆者帶來的快樂感覺卻不能以筆墨形容。筆者為別人入錶過程很可能不會被車主發現,明天他取車的時候一定不會知道自己昨晚差點成為警察抄牌對象。筆者也不會因為這次幫助別人而獲得任何嘉獎,甚至連一句「多謝」也不會得到。但是,這次助人經驗卻會讓自己心中快樂半天,這種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也是最珍貴的。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筆者這行為多此一舉,畢竟違例泊車是不值得鼓勵的行為,車主理應接受法律制裁,筆者不應該代車主入錶,反而應該讓車主承擔相關責任。說實話,筆者代入標過程中也有思考這問題,但筆者還是認為「上得山多終於虎」,如果這位車主長時間都是利用違例泊車來節省停車場費用,最終還是會接受到法律制裁,畢竟沒有可能每次都那麼巧合有其他人代付停車費用。筆者相信人與人之間交流是一種緣份,既然筆者和這位車主有緣,我們能夠幫助別人也是一種難得的福氣。 

【心理文章】陋習不從小解決,漸漸成為摧毁我們的武器 

0
心理文章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這是一個關於數學計算的實驗,參加者透過計算正確的答案,能夠獲得相應獎金。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三組,每組獎金計算方法略有不同。  第一組:參加者在每回合中只要成功回答每條問題,都會獲得2.5美金;  第二組:參加者在頭兩回合成功回答問題並不會獲得任何獎金,但由第三回合開始,每條正確回答問題可獲得2.5美金;  第三組:參加者在第一回合答對會獲得25美分,第二回合答對可獲得1美元,第三回合可獲得2.5美金;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有趣的是,工作人員在參加者完成相關題目後,會讓參加者自行核對答案,也就是說工作人員並不會直接知道參加者答對了多少題目。這個實驗是一個誠實機制,工作人員想測試參加者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否虛報自己正確回答的數量。結果發現,第三組參加者作弊機會是另外兩組的兩倍,這是因為第三組面對的遊戲玩法中,獎金是遞進的,起初參加者答中一題,只能獲得25美分,這根本不是什麼大數目,但他們心理卻因此受到影響,由於他們認為25美分不是大數目,他們覺得即使作弊騙取獎金也不是很大的問題,他們作弊機率遠比另外兩小組為高。接着,隨著每題獎金提高,由於參加者在早前回合嘗過作弊的好處,這惡念已經在他們內心植根起來,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作弊並不會被人發覺,因而再接再厲。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些陋習需要在起初階段制止,否則這棵邪惡的種子會萌芽生長,直至不能控制局面。  人們這個心態不單止在作弊時有用,相信大家都聽過「輸錢皆因贏錢起」,不少人購買股票或賭博時,起初都是小賭怡情,投資金額有限,但漸漸越玩越大,甚至超出自己財務能夠承擔範圍,導致陷入財務危機。說實話,如果人們知道過分投資有機會導致破產風險,相信沒有很多人會願意承擔這風險,任何大額賭博其實都是由小錢開始。筆者意思並非是表示承擔風險是不合理的,事實上如果不願承擔風險,也不會有相應回報。問題是,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任何決策都需要在自己承擔範圍內。大家在作出決定前,必須要向最壞方向設想。當最壞情況出現時,我們如果也能夠全身而退,這樣的決定必定不會錯得太過,大家可放心執行。 

【心理文章】我只是執行任務,不應付起相關責任 

0
心理文章 在組織中,不少人做了壞事,卻會認為結果與他們無關,他們認為自己只是按照上層意思而行,責任不應該由他們承擔。其實這樣想法看起來有點不負責任,但這樣人性的確是存在的。在組織中,下層成員往往認為自己只是上層的工具,他們在執行時不用動腦筋,也不用思考上層決定是否正確,反正他們唯一責任就是將上司囑咐的任務做好。既然如此,如果事情弄壞了,他們並沒有責任承擔後果。每年,不少國家行業工會組織都會威脅透過罷工方式,要求公司增加福利,即使管理層苦口婆心地表示公司制定員工政策時需要考慮穩健財政基礎,以便公司作出長遠發展,那些員工都不會加以考慮,認為公司財政情況是管理層需要思考的,不是他們責任,這是責任分散效應的一種。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責任分散效應是團體管理的剋星,這會導致權責不分,人們只是「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結果人們之間壁壘分明,不願多出半分努力,當錯誤來到時不願承擔,反而將後果推搪到其他人身上。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精神學家派翠克·海嘉曾經進行一個相關實驗,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批,他們告知參加者過程中需要對於另一位參加者施加電擊,從而觀察他們願意對對方施加電擊程度的分別。針對第一組參加者,參加者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對於另一位參加者施加電擊,如果他們願意執行,他們就會獲得相應獎金;針對第二組參加者,他們並沒有選擇權利,他們只能夠按照工作人員要求,對另一位參加者施加電擊。在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利用腦波儀進行觀察,這儀器作用是監察參加者大腦神經反應,如果越激烈的話,則代表參加者對於正在進行行為較有感覺。結果發現, 87%參加者在能夠自行選擇情況下施加電擊,他們會認為自己需要的負上較大責任。相反,如果他們只是按照工作人員指示施加電擊,只有35%參加者認為自己需要負上相關責任。  簡單來說,即使人們需要執行某些任務,只要這些任務並不是由他們策劃的,只是奉命行事,他們認為自己需要為事件後果負擔責任也是相對較低的。對於團體來說,責任分散導致團體中人人都以為責任不在自己身上,結果衝動式行事,導致團體走向越來越偏。要解決這問題,團體內部最重要增加溝通,在策劃任何決定前,需要讓團隊成員知道自己也能夠參與其中,大家並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工具。讓參加者明白自己決策有影響力,自己也需要承擔相關責任,並不是以局外人態度處理問題。以香港醬油品牌李錦記為例,第三代傳人李文達曾經提過,他們雖然是家族公司,財務報表理論上不用向外人公布,但公司高層即使不是家族成員,他們也會清楚知道公司財務狀況,他們對應獲得薪酬和花紅也是公平公開的,因此公司員工並不會覺得自己只是為李錦記家族打工,而是認為自己擁有公司一部份。當然,資訊公開程度要視乎資料敏感程度以及團體規模。以李錦記為例,公司機密財政資料當然不能夠向全公司數以萬計員工廣傳,畢竟這是公司機密資料,究竟需要開誠布公到什麼程度,則要視乎管理者的判斷,沒有一招行天下的準則。 

【心理文章】筆者確切地告訴你,每人都是預言家 

0
心理文章 如果筆者告訴你,人類天生都有預言能力,大家相信嗎?筆者並不是開玩笑,根據人類身體構造,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東西,是由於光線進入視網膜,經過大腦產生影像而成。光線進入視網膜再轉化成為影像的過程足足需要0.1秒時間。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景象和實際的景象理論上有0.1秒的前後誤差。這就奇怪了,如果筆者上面說的東西沒有錯,我們應該會察覺到眼前影像有些不協調的地方,就像我們DVD 影象和聲音不一致的情況,十分容易發現,但為什麼我們或許這一輩子也不會發現這誤差呢?  人類構造很奇妙。無錯,光線化成影像需要0.1秒時間,但我們強大的大腦卻有超厲害的想像能力,他能夠憑藉接收周遭的資訊,預早想像接下來0.1秒的情況,填補我們視覺的誤差。不單如此,由於人類眼睛形狀,人們視線理論上是有盲點的,理論上我們眼前景象中某個位置應該是漆黑的,但是正常我們也不會察覺這盲點。人類大腦就像一部超級電腦,我們窮一生精力也只能夠發掘到功能的一小部份。更多時候,即使我們用了大腦強大的力量,自己也不知道。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大家可能會認為:「我們都不是生物學家,我們知道大腦有無窮想像力又有什麼用呢?」當然有用,每個人每天都享受着大腦想像力帶來完美的視覺效果,這代表我們每個人都富有無窮想像力。至於是否能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在乎我們是否願意努力發掘和啟動大腦的能力。大腦想像力甚至讓我們有0.1秒的預視能力,大家想像一下這需要多麼精準的預測。我要讓大腦的想像力盡情地應用在日常生活,第一步要先讓自己認同自己能夠做到。根據吸引力法則,當我們想擁有某東西時,我們就先要想像自己已經擁有這東西,接着神奇事情便會出現,我們想要的東西會從四方八面向著我們而來。大家留意一下那些成功人士,他們都是充滿自信的,即使一些看似抑鬱的成功者,他們在自己專長方面也是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能讓我們大腦盡情發揮,不會加以控制和管束,做事自然事半功倍。  大家有沒有試過一些想了半天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晚上睡覺時卻頓然想出解決良方?大家覺得奇怪嗎?我們明明在日間認真思考解決方案但不得要領,晚上是休息放鬆時間,我們卻將問題在不知不覺間找出答案。人類潛意識就是這麼奇妙,我們需要讓潛意識自由和奔放地思考,不加任何管束,讓潛意識幫助我們想到一些破格點子,解決難題正正需要這些破格思維。由今天起,大家確切相信自己的腦袋潛力無限,大腦既然能夠幫助我們預視0.1秒後的世界,要解決日常難題,根本就易如拾芥 ,相信自己,相信大腦,啟發無限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