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廉價的建議 

0
勵志文章 最近在一個YouTube節目中看到主持人一段十分有意義的感想,值得和大家分享。這 位 YouTuber剛從外國回流香港,打算在香港置業,重新開始,但他朋友紛紛跟他說:「現在香港樓價很快就會下跌,你還是先將錢儲下來,等待時機再出手吧。」這位YouTuber跟這些朋友說:「明白的,我明白你們推斷香港樓價將會下跌,所以出於好心建議我先不購買。但我想問,如果半年後香港樓價上升5%,你們又是否願意和我一起承擔這5%差價呢?」這些朋友聽到YouTuber這樣說,紛紛三緘其口,因為他們都不願意和YouTuber一起分擔風險。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YouTuber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願意為我們提供意見(甚至在我們沒有主動查詢情況下,他們也會口若懸河地分享着想法,這是因為人們都喜歡表現自己,尤其是自己不需要為自己意且負責任的時候)。但當人們反問一句:「請問你是否願意和我一起分擔建議的後果呢?」這時候,朋友就會開始認真思考問題,和可能的後果,他們得出結論可能會截然不同。所以,我們在接受別人意見時,必須格外小心,不要照單全收,畢竟「針不刺到肉不知痛」,別人無法明白我們處境,他們提出的建議或許只是不加思索,胡說一通。我們給別人意見時,必須行多一步,先代入別人角色思考,否則只會增加對方的顧慮和風險,對解決事情沒有幫助,也不是幫助朋友的表現。 

【歷史文章】歷史真有趣:《背信棄義法例》 

0
歷史文章 在《牛津第三帝國史》一書中提到德國政府為了「管理」人民思想,推出《背信棄義法例》,鼓勵人民互相指控,凡是對政府有不滿聲音的意見,當事人只要被告發便會被控入罪,結果人人自危,人們之間漸漸失去了最重要的信任,人與人之間越疏離,越難結合起來,這就中了納粹政府的下懷。筆者現在和大家分享書中提到的幾個案例,讓大家欣賞一下。  有位名叫庫洛·魯曼的醫生有次飲醉酒,竟然模仿起希特拉神態逗身邊人開心,結果第二天他房東竟然到納粹黨總部作出舉報。魯曼醫生的下場在書中並沒有詳細說明,但相信也不會是開心結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有位猶太人米娜·布洛赫一直在一條小村莊中經營小商店。話說有天,布洛赫跟她一位清潔工說:「我真不明白為什麼希特拉會對猶太人那麼惡劣?」這位清潔工竟然將這句說話原封不動向當局報告,由於布洛赫本身是猶太人,當局馬上拘捕她,並判處六個月監禁。更可怕的是,布洛赫一家一向忠心愛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她兄弟在戰爭中代表德國戰死沙場,但當時納粹檢察官並沒有因此對布洛赫從輕發落,由此可見當時政府對於人們的負面評價是多麼認真看待;  最後一個案例發生在1933年,一位商人邁爾·布赫海姆對話中提到有很多猶太人被絞死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地區,這句說話完全是事實,但當時法院卻認為他觀點損害德國福祉,判處他八個月監禁。和米娜一樣,邁爾本身也是一位愛國分子,在一戰中更為德國出戰而受傷,但最後落得如此的下場,真的慘豬! 

【勵志文章】沉默的大主教 

0
勵志文章 提起二戰,大家必定會想起希特拉和納粹黨對於猶太人的逼害,他們用盡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對猶太人採取種族清洗,但大家又知道其實歐洲當時很多國家都對猶太人懷着不好感覺,基本都有着一點歧視心態,納粹黨只是將對猶太人的歧視心態發揮到極致而矣。大家翻開歷史文件,當納粹黨剛提出控制猶太人的時候,歐洲當時很多國家都並沒有太大反對,甚至有點支持態度。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1933年,德國國內部分人發起了反歧視猶太人的杯葛運動,發起人希望借此喚醒人民對於猶太人的生存權利加以尊重。當時屬於德國五大主教中德望最高的大主教阿道夫·貝特拉姆被問及他所屬宗教是否應該對於這次杯葛運動作出支持,從宗教角度向政府施壓,希望政府消除對猶太人的打壓。理論上,從宗教角度,世上人人平等,沒有人種比較優越,正常來說,大主教應該在這些大是大非的議題上代表教會發表立場,發揮宗教威力。但當時貝特拉姆回答是:「我認為宗教在這事中加以干預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是單純的經濟活動。」而且,貝特拉姆提到在過往日子中,天主教徒在不同國家遭受不公義情況,代表猶太人的傳媒也是一樣保持着沉默,現在天主教又何須為着不關自己的事出聲呢?  二戰前,反猶太人運動迅速興起,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大部份人看到這樣不公平的事也保持沉默,不願為正義發聲。正如當時德國天主教代表貝特拉姆表示猶太人的苦難並不關乎天主教事,所以不會加以干預,這是天主的教訓嗎?大家需留意的是,貝特拉姆並不是無名之輩,他的話語能影響着德國天主教成千上萬的教友,他的沉默也會感染着信眾,結果每人都抱着這態度,導致可憐的猶太人身處險境也沒有獲得任何支持。施襲者固然可惡,他們為了自己利益加害他人,但大家細心想一下,那些袖手旁觀的沉默者又何嘗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呢?人們的沉默是為了避免自己觸怒那些施襲者,讓自己成為施襲的目標,結果犧牲的就是那些手無寸鐵的受害者。大家不要以為遇到不公平事袖手旁觀,沉默不語就是正義,如果我們不願意為正義發出一聲,我們也是一位可惡的小幫兇。 

【心理文章】沉默的忽視 

0
心理文章 在《一百種沉默的模樣》一書中,作者海莉葉‧蕭克羅斯分享了一個他的親身經歷。話說,他求學時代在一間以寄宿生為主的學校唸書,全學校只有三名學生是早上到校,晚上由父母接回家中的日讀生,其他學生則需要留宿學校。這些寄宿生大部份時間都不能隨意跟父母談天,只能夠在特定時間透過信件和父母聯繫。對於蕭克羅斯這些極少數的日讀生,其他寄宿生都表現得十分妒忌,他們心想:「為什麼你能夠每天回到父母身邊,我們卻不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同學之間本身不認識,所以蕭克羅斯在入學之前也不會有機會開罪了其他同學,但她每天能夠回家就成為了她的「原罪」。寄宿生不能夠和父母經常相見,這和蕭克羅斯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不是她阻止其他同學見父母的,但由於蕭克羅斯能夠每天和父母見面,就成為寄宿生和她之間的一條鴻溝。蕭克羅斯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學校生活,因為其他學生總是也對她視而不見,起初她嘗試透過對話打開隔膜,但卻不成功。日子漸漸過去,其他同學的忽視讓作者失去了和其他同學溝通的動機,自我孤立起來。群體忽視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一些新加入公司的成員往往會難以適應,因為其他同事會認為這些新同事對自己地位會構成威脅,因此會抱着戒心。如果每位同事都抱着這心態,新來的同事就會被群體忽視,感到公司沒有人情味,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新員工不能夠適應試用期的原因。面對這情況,新員工的心理質素十分重要,他們需要讓其他同事明白自己的存在並不是要取替任何人,而是希望起輔助角色。公司管理者需要特別保護這些新加入的成員,在保護過程中又不能出現過分偏幫,以免其他同事產生更加敵視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生活在這世界上大部份人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願意打開心扉,主動和他們溝通,其實大家都有無盡話題,與其互相提防,不如互相關心,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加快樂。 

【心理文章】美觀那回事 

0
心理文章 有天,上司說:「我想就一個產品設計跟你商討一下。」同事就仔細耹聽著上司意見。原來,上司認為那產品設計的顏色有點不美觀,認為需要作出修改。補充一點的是,這產品設計是由客戶親自設計並確認的。同事就跟上司說:「這產品是由客人親自參與設計,他們顯然是較喜歡這設計,我們最好就不要改動,因為經他們對自己有份設計的產品必定有較大歸屬感,也會讓他們更開心,對我們公司也會有更強歸屬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上司有點不服氣,於是他自己就產品作了一些調色改動,說:「這是否美麗得多呢?」說實話,這所謂的新設計其實只是採用了公司常用的顏色,更新後這產品看起來和公司其他產品並沒有分別。這位同事不是省油的燈,他不會對不同意的東西假意認同,他回答上司說:「如果客人真的認為這款設計比較美麗,他們在首輪選擇時早已經選擇了。」這例證說明人們有一心理,我們總認為自己美感和品味比其他人高尚,但其實其他人並不認同。有些設計由於我們周而復始地見着,日久生情,看起來比較順眼,所以認為它們比較美觀。相反,對於一些新設計,我們會有排他性,彷彿認同別人的設計,就像為自己的設計判上死刑一樣,失去了包容的心態。每個人美觀有所不同,我覺得漂亮,你未必覺得漂亮。人們經常會混淆自己美感和排他心理,當我們心理產生排他現象時,我們判斷問題時就不會從客觀出發,是否美觀並不是我們考慮之列,美觀只是我們用來攻擊別人的籌碼而矣。 

【勵志文章】群眾的迷思:人多的選擇,不代表一定正確 

0
勵志文章 在某次德國全國選舉中,這個政黨獲得87.9%支持率。相信在現代社會,尤其是那些號稱西方民主國家,都不會輕易有一個政黨能夠獲得那麼高的支持率。需要特別一提的是,這些選舉結果後來經過眾多公信力歷史學家反覆驗證,說明這場選舉都是在公平和公正情況下進行,這個政黨並沒有採取任何恐怖和武力手段,迫使民眾將選票投向他們。大家知道這個政黨是什麼嗎?這就是德國納粹黨。相信聽到這裏,不少讀者心中已開始反駁筆者說:「筆者一定讀錯了書,大家都知道由希特拉領導的納粹黨是一個專制和恐怖的政黨,又怎會利用民主方式舉行選舉呢?」  不管你相信與否,這的確是事實,納粹黨成立初期,他們以重拾德國光輝為口號吸引民眾,獲得當時大部分德國人真心認同,畢竟整個德國民族在一戰後受到的屈辱是讓整個國家每天都沉溺於黑暗迷霧當中。1936年,德國國會大廈舉行一次公民投票選舉,這是為了授權希特拉重新在原屬德國的萊茵河地區建立武裝軍隊,這次公投獲得98.8%民眾支持,這次公投強化了希特拉信心和威權,無可否認的是,德國當時每位參加這次公投的國民,皆是讓希特拉勢力變大的原因。假如沒有這次公投,或者 這公投結果不是那麼一面倒,歷史將會被改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些公投中最引起筆者興趣的是,在公平的選舉中,人們還是會作出一些錯誤的選擇。一直以來,不少人都認為民主選舉制度是利用民眾智慧結合下來的。不少人認為,群眾智慧能夠讓人們做出最明智的選擇。在德國這幾次的選舉和公投中,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即使就民眾能夠自由選擇,結合出來的選擇也不一定是理想的,更有可能走向極端。德國當時選舉結果很大原因是因為當時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承受諸多屈辱,國民認為列強正要消滅他們,他們心中懷着怨恨,希望抱着「搏一搏」,而獲得重生機會,因而一面倒支持納粹黨。我們不是當時的德國人,無法完全感受到他們當時心境會是那麼灰心。歷史鑑古知今,一個為世界帶來災難的大魔頭卻真的是由人民一次又一次選舉產生出來的。  進入21世紀,亞洲諸國冒起,以中國為首的國家開始對於西方傳統民主制度產生懷疑,並堅持走自己民主路向,由於東西文化大不同,亞洲民主相對西方比較有管束,但筆者認為這並不一定是壞事,畢竟從各種經濟、人民生活質素等數據看起來,亞洲地區發展的確比傳統西方民主國家發展厲害得多。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完美制度,有利必有弊,有時候我們有絕對的選擇權對於社會也未必是最好的,畢竟人們想法是主觀的。 

【心理文章】講起道德,我們對待自己有不同的尺子 

0
心理文章 相信大家對於不同時事議題都會有著不同意見,有時候我們更加會像導師一樣就不同事件作出正確與否的判斷。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判斷是否合理呢?合理的意思是,我們對於別人有嚴格要求的同時,我們又是否能夠要求自己做到呢?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首先要求參加者就一項道德事件進行批判。同一時間,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記下一串長長的數字,目的就是要讓參加者「燒腦」,花上部份精力處理一些需要動腦筋的事情。實驗第二部份,工作人員再次要求參加者就一件道德事件進行分析。結果工作人員發現,當參加者需要同時處理其他事項,例如記下一串長長數字時,他們會顯得比較公正,不會偏幫自己。心理學家從這個特點推斷,人們在沒有事情分心時,我們立場會比較偏幫自己,這可能是因為人們腦袋中有個機制,讓自己改變想法免受傷害。但當我們腦袋需要兼顧其他事情時,也就是出現認知負荷的時候,由於我們腦部精力分散了,所以偏幫自己的技能也相應降低。  無論我們是否察覺,或者承認與否,一般人對於自己偏幫情況經常出現,我們需要採取一些方法協助自己克制這種偏幫心理特性,其中一種方法就是讓自己變得忙一點,讓自己同時處理多一點事務,讓腦袋不能夠為所欲為。當我們明白這道理,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有時候看到別人大義懍然地說着一些不合理東西,他們卻說得頭頭是道,彷彿真心相信自己正說的東西,其實他們或許真心相信自己正在說的東西,因為他們正沉溺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勵志文章】你知道我是誰嗎? 

0
勵志文章 以下是一位歷史名人的資料,筆者保證各位都一定聽過他的大名,不妨從以下資料,試猜想一下他是誰。  一:出生於1889年的奧匈帝國;  二:2 O歲依然一事無成,甚至曾經充當流浪漢;  三:曾經想過當畫家,卻被藝術學院拒絕入學;  四:曾經想當一位舞台劇的舞台設計師,但不成功;  五:曾經入住維也納一間專供無家可歸人士入住的收容所,三年都過着困苦生活;  六:壯年時,基本只靠繪畫明信片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他究竟是誰呢?他就是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大魔頭,德國元首希特拉。希特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只是一位落托人,連他自己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有施展抱負的一天,但他有着堅定志向,落拓時候並沒有自怨自艾和放棄自己,反而不斷尋找新的機會。如上面提到,他當不成畫家後,他嘗試充當舞台設計師,其後又參軍。這些工作之間本身沒有什麼關係,牛風馬不相及,這一來反映他當時沒有很多選擇,二來可見他適應力十分強,為了生存願意做任何東西。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正是天賜給希特拉的一個完美機會,德國在大戰後需要割地賠款,被逼簽訂《凡爾賽和約》,背負龐大財務負擔,而且軍事發展也被完全限制。希特拉盛勢而起,表示他能帶領民族重拾光輝,因而獲得大部份民眾認同。特別留意的是,他上位是經民主選舉產生得來的,其後他變為獨裁則是後話。希特拉的成功或許只是偶然,是歷史走向替他創造一個機會,但他差不多到50歲才冒出頭來,這絕對不算年輕的年紀。反思人生,相信不少讀者現在都比希特拉當時年輕,或許我們覺得自己還是一事無成,但其實我們或許只是時機未到,更加需要努力裝備自己,當機會來到的時候,我們需要馬上抓着,不能希求那時才努力,否則只會望煤輕嘆。對於一些一直努力中的朋友,大家不用灰心,不用放棄,很多歷史偉大的人物都是年紀甚大才獲得成就,肯德基上將步入老年才售賣出他的炸雞配方;林肯經過多次參選失敗才成為美國總統;這些成功人士都有着天才級本領,但他們都經歷了長時間不得志,這告訴我們一時不成功並不代表我們能力不夠,只是運氣和時機未到,我們需要沉着應戰,裝備自己,總有一日會獲得成功。 

【管理文章】為的不是$100 

0
管理文章 最近,筆者公司來了一位在旅行社工作了數十年的同事,他本是旅行社的分行經理,他在工餘時間和筆者分享一些過往的工作點滴。有次,他告訴筆者一個關於旅行社的小秘密,每當客戶報了一個旅行團後,旅行社職員馬上會告訴客戶:「你剛才報的旅行團真的!十分超值,但現在有一個更化算的一天遊正要向你推介,價錢只需$100 ,就能玩足一天。」正常來說,客戶報一個四至五天旅行團動輒也要數千元,相對之下$100一天遊實在是無法抵擋的價格,大部份客戶都會願意掏出銀包報埋這個一天團。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聽到同事這樣說,筆者心中有一疑問:「這個$100團,旅行社就算沒有營運成本,最多也是能賺$100 ,為什麼旅行社不將這一天團定價高一點,或者會那麼着力推銷這些一天遊呢?」筆者同事解解釋著:「其實旅行社推出這些一天團並不是為了賺錢,主要原因是出於對於推動代理鬥志的一個方法。」大家試想一下,作為一位推銷員,每次吸引客戶開單都能夠獲得一陣滿足感,但要客戶報名一個數千元的旅行團,實在不簡單,可能向數十位潛在客戶推介後也只能夠促成一張單,難免會消磨代理的鬥志。旅行社!推出這個超誘惑價格,讓客戶無法抵擋,就是想鼓勵客戶在同一個交易中報名兩個項目,讓代理有更大滿足感。  這就是一個感人的策略,老闆制定一個推銷策略不是為了賺取更多收入,而是關顧代理心態。這是一個聰明的方法,畢竟代理心態良好,努力為公司推銷,公司能夠賺取的生意也會較多。 

【心理文章】好東西全是我主動爭取的,壞東西則是被動的 

0
心理文章 人心理總有一種保護機制,總希望自己能夠和負面東西劃清界線,好的東西則會認為是自己主動爭取得來。舉個例子,經濟好的時候,從政者會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推出的政策奏效導致的;當經濟未如理想時,從政者往往會歸咎於環球經濟大衰退,自己處於被動形勢,即使自己的政策良好,也未能夠發揮作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1977年在美國舊金山,一位男士駕駛着車子發生了一場靈異的交通意外。根據這位男士說法,當時他駕著車子,忽然一條電線桿向著他車子方向移動,由於他收掣不及,車子和電線桿發生碰撞。調查員發現,電線桿根本由始至終豎立在原本位置,根本沒有移動過。但為什麼那位男子會認為這場意外是由於電線桿移動導致呢?這就是由於意外是負面事件,這位男子希望透過編造電線桿會移動的故事,將自己在意外的角色變得「被動」一點。  大家需要小心這種心理,因為我們如果將好的事情全都歸咎自己努力,將不幸事件全都和自己劃清界線,我們不會反思自己的缺點,也不會有進步空間。而且將正面東西歸功自己,容易會讓自己產生自大感覺,目中無人。 

【心理文章】為什麼講大話通常都不眨眼 

0
心理文章 經常聽人說:「你講大話唔眨眼。」這句說話是有心理學理論支持的。根據研究發現,當人們緊張的時候會坐立不安,眨眼次數也會較多。但有趣的是,當人們說謊話的時候,眨眼的次數卻會較少,身體也會表現得比平時平靜,語速較慢,每句話之間停頓時間也會較少。為什麼會出現這現象呢?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和人們的「認知負荷」有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當人們講大話的時候,需要兼顧很多東西,我們需要思考自己所說的東西是否合理,會否露出破綻。我們需要將說話內容加以鋪排和掩飾,讓人不容易發現真相,以及相信我們的說話。我們說每一句話都需要瞻前顧後,確保中間邏輯一致,不會互相衝突,這過程需要花費巨大專注力和判斷力,導致我們認知出現負荷,減低我們身體另外一些行為出現的機率,例如眨眼等等的小動作。  當我們明白這個心理,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一些人明明說謊話,他們總是表現得十分冷靜,其實他們腦海中正進行着宇宙大爆炸般思考的激蕩。他們越冷靜,越表現出他們正在說謊。有時,當我們說謊的時候出現一些突發情況,讓自己不能夠自圓其說,謊話暴露在別人面前,我們就會感到無比尷尬,身體變得緊張。這時候我們身體就會變得焦慮不安,因為我們已經不能夠利用邏輯思考為自己掩飾,身體則會作出各種焦慮反應,例如瘋狂眨眼,身體蠕動等。緊張和認知負荷只是一線之差,我們透過細心觀察別人的身體反應,也能夠從中分析對方是否真誠,當然這能力需要我們透過日常和別人溝通一點一滴累積下來,準成度漸漸增加。 

【勵志文章】小偷效應 

0
勵志文章 小偷效應意思是,當一個人嘗試過第一次偷東西後,便會不能自拔地反覆偷竊,直至被捕為止。2002年4駩,一對醫生夫婦在黃埔花園一間超市偷竊超過$1600的產品,而且他們所偷的東西體積不少,有蜜瓜、西瓜、雞等等。按理來說,正常人也會認為如果不付款的話,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地離開超市的機會十分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就是小偷效應例子,正常人未能理解小偷心理,因為我們沒有試過偷東西,未能代入其中。對於醫生來說,他們工作幾乎是香港最高薪金職業之一,相信他們要購買多麼名貴的水果,其實也不是巨大負擔,為什麼要出此下策呢?心理學家認為他們偷竊主要不是享用這些物品的快感,而是享受偷竊過程不被發現的刺激。小偷初次犯案都是由小的東西開始,循序漸進,產品的價值也越來越高,直至被捕。 

【勵志文章】關於財富分配的現實 

0
勵志文章 記得十多年前,筆者還是在讀書年代,當時老師上堂中提到世界貧富懸殊問題越來越嚴重,八二定律告訴我們,世界上80%財富集中在最富有20%人手上。十多年過去,財富集中於少部份人問題並沒有改善,而且有越見嚴重情況。現在,美國最有錢1%的人擁有的財富比美國一半人口總和還要多。  不少長輩告訴我們:「只要努力,我們就會獲得對應的成果。」說實話,人越大,越覺得這句說話不通,很多人經過一輩子努力,還沒有獲得成功;不說那麼遠,有時候我們盡了一番努力,希望達到目標,但總是事與願違。我們要享受人生,就先要接受人生的規矩,努力不一定獲得預期回報便是其中之一。我們需要明白「努力不一定會獲得回報」的原因是,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我們用盡努力向着標桿跑去,成千上萬的人向着同一個目標努力,例如筆者是一位勵志作家,但世上勵志作家有很多,要在當中突出重圍,一點也不容易。簡單來說,我們認為自己已經用盡努力,但對比其他人來說可能還是差了一點。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運氣在成功的路途上佔著頗大比重。無可置疑,生活在香港的我們已經比生活在非洲的小朋友幸福得多,我們雖不算大富大貴,但起碼三餐飽足,任何人也能夠自由地追逐夢想。相反,在非洲的小朋友三餐不繼,每天都是為着生存而努力。運氣對人生成敗影響佔了比重不遜於我們付出的努力。如果我們單靠運氣,但沒有實力,即使運氣到來也不會掌握得到。筆者是勵志作家,平時需要閱讀不同書籍增進知識,等待一個被讀者賞識的機會。筆者在寫作路途上,無法估計自己何時會獲得別人重視,但我相信持之以恆,靜待一個突出機會。如果筆者抱著只有在機會來到時才努力,相信一輩子也不會成功,因為當運氣到來的時候,別人重視自己,但自己只是一位空心老官,並沒有任何知識能夠和別人分享,別人總會捨棄自己而去。  21世紀,貧富懸殊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是不爭事實,對於成功也沒有一個必然的公式,實力和運氣比重各佔一半,我們要接受世界不公平的現實,另外要告訴自己面對徬徨時應繼續努力,靜待運氣來臨,這樣的習慣不一定會導致我們成功,但起碼不會讓機會來到的時候白白流走。 

【勵志文章】對不起,你沒有自己想像般重要 

0
勵志文章 各位打工仔,大家平常工作時,會否覺得其他人會無時無刻注視着自己的工作表現。有時候自己做出一點成績,但其他人不發覺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無比失落,甚至會作出抱怨。筆者並不是一個虛偽的人,我坦誠自己有時的確會有這種消極表現,但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明白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想法,從而開解自己。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記得筆者初進職場的時候,找到第一位客戶簽訂合同,筆者那時覺得整個世界都圍繞著自己轉,自己好像剛完成了攀登喜馬拉雅山的奇蹟一樣。筆者對着電腦半天,利用各種方式,例如電郵, WhatsApp嘗試向老闆表達自己在完成這任務過程中的克服過的困難和挑戰,為的就是希望獲得上司一聲讚揚。可惜的是,老闆由始至終都沒有什麼特別表示,導致筆者感到失意了幾天。直至有天,筆者走進老闆房和老闆交談的時候,無意看到他電腦內的電郵,發現他當天還沒有閱讀的電郵數目多達數百封,筆者豁然開朗,明白自己平時發給老闆的電郵只是這數百封電郵中的其中之一,難怪老闆未必留意得到。很多時候,我們總認為自己是世界中心,因此我們的想法十分重要,別人需要對自己加以附和,其實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當然,每個人都十分重要,我們要像管理者一樣管好自己人生,但我們不能期盼其他人也抱着相同態度看待我們。嘗試將自己看輕一點,多一些站在對方角度思考,自己會開心一點,對別人構成的壓力也會少一點。相反如果將自己無限膨脹,對自己也會構成巨大壓力,因為只要別人稍將集中力不是放在自己身上,自己就會認為自己必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或者認為別人一定是歧視自己,腦海中亂想一通,結果別人或許全無這些意思,自己卻被自己幻想出來負面情緒弄得整天不歡,這是絕對不值得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心理文章】看到,就會增加購買意欲 

0
心理文章 雞蛋仔是香港傳統美食,由雞蛋造成的鬆軟鬆餅,讓人吃起來津津有味。本來隨着年月過去,人們對於雞蛋仔喜好已經日漸減少,但早幾年隨着「媽咪雞蛋仔」出現,人們在街頭聞到濃郁的雞蛋仔味道,口角就會不期然流出口水,走到店前交出銀包,願意花上比傳統雞蛋仔高幾倍價錢購買。媽咪雞蛋仔成功之處在於他們懂得嗅覺行銷,他們不知道利用什麼方法能夠將雞蛋仔味道在店舖附近街道洋溢,吸引潛在客戶注意。潛在客戶看到店面七彩斑斕的產品介紹,上面介紹著不同味道的雞蛋仔,讓人無法抵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外國有心理學家曾經進行研究發現,參加者看到垃圾食物實物後,比另一組只看到照片的參加者,他們主動購買這些垃圾食物機率會多出40%。這說明看到實物,能夠引起人們消費意欲。這實驗結果能夠解釋到為什麼商場店舖的櫥窗總是擺着不同款式的產品,這些櫥窗就是最好的推銷員,讓人們看到這些產品的特色和賣點。如果大家想求證筆者的說法,不妨到商店的櫥窗看看,這些櫥窗上通常只會放着產品,不會寫上價錢,因為商家利用這些展示品想引起消費者的渴求,他們盡量也不會將一些會導致消費者猶豫的資訊(例如價錢)寫出來,只要我們對於這些展示品有興趣,走進店內,我們幾乎已經將錢包取出來了,商家袋袋平安。 

【勵志文章】不團結,就是死亡 

0
勵志文章 今天和大家介紹美國第一幅政治漫畫,它首次出現在1754年5月9日的《賓夕法尼亞公報》,這幅漫畫創作者就是著名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當時美國並未如現在般強大,只是歐洲列強(特別是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而法國正磨刀霍霍打算在北美洲加強它的影響力,將它殖民地範圍一再擴大。當時英國為了抗衡法國,鼓勵北美洲八個英屬殖民地聯合一起,組織中央政府對抗法國,這八個殖民地分別是新英格蘭、紐約、新澤西、賓夕法尼亞、馬薩諸塞、弗吉尼亞、北卡羅萊納、南卡羅萊納。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賓夕法尼亞的代表,他透過設計一條斷開八節的蛇代表美國當時面對的現實環境,上面寫着「參與或者死亡」,意思是說如果這八個英屬殖民地不團結一起,彼此遲早會被法國殖民地取替,承受滅頂之災,富蘭克林希望殖民地能夠團結一起,釋除彼此歧見。富蘭克林這幅漫畫的確能起着期盼作用,在1756年至1763年,以法國為首的歐洲諸國在北美洲和英國展開了長達七年的戰爭,為的就是爭取它們在殖民地利益。戰爭最終以英國一方取勝,法國落得戰敗下場。當然,我們不能斷言這幅漫畫就是英屬殖民地取勝的關鍵,但從歷史角度看起來,富蘭克林作為美國其中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他對於團結國內勢力,的確起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美國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國家,大家可以將它看待為一個整體,但它本質上國中有國,每個州都有不同法律,有時候各州法律和聯邦決定互相抵觸時, 州有很大權力自由發揮。美國中文譯名為美利堅合眾國,字面意思就是這個國家是由一些國家聯合起來構成的大帝國,他們為着相同理念和價值觀相聚一起一些國家聯合起來,卻同時保留着每個州的特色和部份管治權。當然,美國人十分清楚知道他們立國至發展成為強國全因為他們懂得團結,讓每個州都能夠發揮所長,獨當一面。美國立國初期,只是由13個州分組成,它們一起制定出影響美國以後發展的憲法。當時每個州分對於是否應該制定共同擁抱的憲法抱著懷疑態度,有些人會想:「我們現在獨立生活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讓自己被管束於國家憲法之下?」當時,一位漫畫家在報紙上發表:《聯合一起能夠生存,分裂則會導致死亡》漫畫,漫畫中有13條支柱支撐着一條橫樑,支柱上分別寫着當時13個州分的名字。漫畫寫着:「我們需要聯合在一起,否則橫樑就會倒下。」意思是說如果13個州分國民不團結起來,制定出憲法管理國家,國家會變得四分五裂。  美國立國200多年獲得長足發展,相反有數千年歷史的歐洲國家卻每況愈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國人知道團結的重要,他們同樣是愛好自由的西方民族,但他們同時知道在自由情況下達致一定的團結,有助國家長足發展。美國不同州分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長處,彼此付出自己能夠付出的東西,同時包容其他州分的缺點,讓美國變得更強大。相反,歐洲諸國民族意識強烈,每個國家都將鄰國看不上眼,無論語言、政策、甚至宗教都互相抵觸,他們雖然有些類似同盟的組織,例如歐盟,但其實彼此之間互相看不上眼,難以坦誠合作,這就是為什麼歐洲國家近百年不斷衰弱的原因。 

【勵志文章】那架裝滿鈔票的馬車 

0
勵志文章 1787年,美國流傳一張十分有名的政治漫畫,漫畫中有一架裝滿鈔票的馬車,上面寫着「康涅狄格」,也是美國其中一個州分的名字。美國立國初期需要大量資金,每個州分為了應付沉重的財政壓力,紛紛利用印刷鈔票方式支撐,瘋狂印銀紙方式治標不治本,更會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如此下去必定會導致國家財政危機。  漫畫中的馬車裝滿了鈔票,但卻因為鈔票重量導致陷於泥土中不能動彈,這時候馬夫對周圍的人說:「先生們,你們現在的分歧讓馬車泥足深陷,不能前進。」畫家的意思是,那些旁觀的人正對馬車說三道四,這代表人們對於政府政策有著不同看法,例如增加稅收、減工資,反聯邦政府等等不同意見,社會正在充滿分歧。當時人們只懂為著自己利益發聲,卻不知道國家正面對嚴重困難,如果大家不放下成見,坦誠合作,美國就會像這架馬車一樣泥足深陷,不能繼續發展,更加有機會陷入危機中。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漫畫給我們的啟示是,當面對危機時,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很容易提出不同解決方案,但我們需要了解問題核心。例如漫畫中的美國表面上需要面對過分印刷銀紙導致的通貨膨脹危機,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國內人民對於國內發展有着不同看法,彼此互相拉扯,導致馬車泥足深陷。危機總有解決的一日,但如果國內人們理念不一致, 國家撕裂造成的後果,卻是無法估計的。 

【勵志文章】談判技巧:魔術語:「這就有一點尷尬」 

0
勵志文章 有時,談判雙方因為既定立場,為着自己利益出發,大家都知道未必能夠完全滿足對方要求。與此同時,我們亦明白對方難處,為了好讓雙方在立場利益之外,心態上達成一致解決問題,我們有一句十分有用的魔術語,就是:「這樣有一點尷尬!」  我們可以說:「這裏說起來有點尷尬,我知道這件事未必是你完全控制得到,但同時也不是我控制得到,我們都是打工的,畢竟背後還是需要向老闆負責。」從這段說話中,我們清楚向對方釋出善意,自己願意和對方達成共識,起碼心態上是願意的,但由於事情並非能夠由我們全權決定,所以有一點尷尬。對方聽到我們這樣說,心態上會覺得我們是有誠意的,警戒心自然會降低一點,甚至會願意作出一點讓步,讓彼此之間的差距減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尷尬」的意思表明我們在這事中有點無奈和力不從心,這有點示弱的表現,但談判最重要的並不是找出贏家和輸家,而是希望雙方能夠透過討論達成對互相有利的成果,只要成果達到,其實雙方都是贏家。下次如果大家遇上一些膠着狀態,不妨多一點說:「這就有點尷尬」,然後說出自己難處,好讓對方感受得到。 

【心理文章】好東西全是我主動爭取的,壞東西則是被動的 

0
心理文章 人心理總有一種保護機制,總希望自己能夠和負面東西劃清界線,好的東西則會認為是自己主動爭取得來。舉個例子,經濟好的時候,從政者會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推出的政策奏效導致的;當經濟未如理想時,從政者往往會歸咎於環球經濟大衰退,自己處於被動形勢,即使自己的政策良好,也未能夠發揮作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1977年在美國舊金山,一位男士駕駛着車子發生了一場靈異的交通意外。根據這位男士說法,當時他駕著車子,忽然一條電線桿向著他車子方向移動,由於他收掣不及,車子和電線桿發生碰撞。調查員發現,電線桿根本由始至終豎立在原本位置,根本沒有移動過。但為什麼那位男子會認為這場意外是由於電線桿移動導致呢?這就是由於意外是負面事件,這位男子希望透過編造電線桿會移動的故事,將自己在意外的角色變得「被動」一點。  大家需要小心這種心理,因為我們如果將好的事情全都歸咎自己努力,將不幸事件全都和自己劃清界線,我們不會反思自己的缺點,也不會有進步空間。而且將正面東西歸功自己,容易會讓自己產生自大感覺,目中無人。 

【心理文章】一張照片如何誤導我們 

0
心理文章 大家相信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嗎?如果筆者告訴大家,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由其他人為我們精心設計的,大家會相信嗎?大家有沒有試過看到餐廳精美的菜單,照片看起來十分吸引,讓人垂涎欲滴,但當我們真的品嚐了卻感覺不以為意,照片看起來言過其實。美國立國初期,國內人們就因為黑奴議題展開前所未有的矛盾,南方人普遍贊成繼續保留黑奴制度,北方人普遍追求人們平等,要求解放黑奴。由於南方既得利益者極力反對,美國幾乎陷入內戰局面。(內戰最後的確在林肯時代發生了) 。這時,美國出現了各種政治漫畫,表達不同立場。著名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就是一位堅定反對黑奴制度的漫畫家,他其中一幅作品名叫《一場夭折的革命》,漫畫中一位樣子謙厚的黑奴正和他主人交談,這位黑奴樣子看起來和善,有著讓人覺得穩重的厚嘴唇,表情謙遜,反正給別人印象就是比較可信和值得同情。相反,那位奴隸主面容瘦削,怒髮沖冠,雙眼幾乎凸了出來不友善,雙手還持著一把長戟和手槍,看起來並不友善。當這兩位人物特性截然不同的角色出現在同一個畫框裏面的時候,人們不禁同情這位正被刻薄的黑奴,異口同聲責罵那位苛刻的奴隸主。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望今天的報紙,我們經常都會在報紙上看到不同政治人物照片,這些照片都是由編輯(作家)為我們創作出來的,當記者想表達政治人物不好一面時,總會挑選一些較為負面的照片,例如嘴藐藐、目光向上彷彿目中無人、頭髮蓬鬆的照片,我們在不經意情況下會受到這些照片影響,影響我們對這些政治人物的觀感,從而認同作者文章內容。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會受到其他人蓄意影響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