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是香港最大規模特許經營連鎖便利店。7-11擴張策略有賴於特許經營制度,有意投身創業的朋友能夠向7–11支付加盟費,從而獲得授權經營便利店。有趣的是,雖然這些加盟者以創業者自居,但他們在經營便利店的時候,能夠發揮的自由度卻十分有限。他們的店面裝飾、售賣產品類型及價格、甚至推廣策略都要跟從着7-11公司規定,不能夠擅作主張,看起來他們其實和打工仔沒有分別,更加需要負上虧損風險。
既然如此,為什麼那麼多人依然會願意加盟7–11 ,成為小老闆呢? 7-11看中了人們「喜歡自由」的假象,人們表面上喜歡自己有選擇的權利,但內心面對過多選擇時會有不安和難以取捨感覺。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發現一間公司如果為員工提供眾多的保險方案,員工購買保險的參與率反而會更加低,原因是員工無法從眾多選項中找到自己最合適的選項。當公司縮減可以選擇的項目後,果然發現員工參加保險機率大增。對於等待器官捐贈的朋友來說,每分每秒也是關鍵時刻,很多人等不到器官捐贈已經失去生命。由此可見,增加器官捐贈人數是增加病人重獲新生機會的關鍵因素。在一些北歐國家,例如荷蘭等,當地人捐贈器官率參與達八成,甚至九成以上。相反,香港平均每一百萬人,只有5.8人在死後捐出器官給有需要的人,兩者之間形成強烈對比。大家或許認為,香港屬於東方社會,人們對於自己死後能夠保持完整身體有強烈觀念,但其實在不少西方國家,器官捐贈的百分比也只是10至20%。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強烈而且兩極的差異呢?原來,那些器官捐贈百分比較高的國家都是採取默認器官捐贈方式,也就是這些國家國民無需選擇,政府制訂政策假定人們在沒有預先反對情況下,默許死後願意捐出器官,造福人間。當然,人們能夠在生前隨時修改器官捐贈意願,但大部份人都不會修改,選擇遺愛人間。這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第一,人們的選擇往往會受到「方便」影響,一些默許選項(即別人預早為我們作出選擇),我們通常不會輕易改動預設選項,一來怕煩,二來我們會認為政府「權威人士」為我們作出的選擇應該是最好的。另外,不少人不修改的原因是羊群心態,我們會認為由於默認選項,其他人也會面對相同的默認選項,所以我們不願意改變而孤立自己。
回到主題,不少成為7-11特許經營商的朋友,他們既想自己人生多一點選擇,又不想因為選擇太多導致選擇困難,所以就選擇成為7-11的特許經營商,自己成為一位「老闆」,同時又享受着母公司為自己制定的各種規條和服務規格,這種矛盾的心理現象說明人的心理充滿矛盾,很多時候連我們自己也不會發現自己思維和行為會是多麼的南轅北轍,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