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拍賣

556

「這張$20鈔票我可拍賣到$204。」

麥斯‧貝澤曼(Max H. Bazerman) –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馬克思.巴澤曼( Max Bazerman) 曾經和學生們做了一個實驗,稱為「$20美元拍賣遊戲」。在實驗開始時,巴澤曼先在學生面前揮動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然後將這$20美元的鈔票作拍賣。學生們每次競投叫價為$1美元,出價最高價者可以獲得這張鈔票,而第二名則需要兌現自己的拍賣價,且不會獲得任何的回報

起初,拍賣十分激烈,同學都為著得到這$20美元鈔票而爭先出價。不過當拍賣價到了$12至$16美元時,大部分的同學們都紛紛的退出拍賣了。拍賣進行到這個時候,對所有參與競投的人來說,情況已經變得很清楚了,那就是:他們並不是唯一想以低價得到那張$20美元鈔票的人。參與競投的因而變得緊張不安、戰戰兢兢,並漸漸退出了競投的行列 – 除了兩個出價最高的人以外

只剩下的兩位參加者繼續競投,互相叫價。當鈔票拍賣至$20美元時,此時,課堂上一片寂靜,大家都注視著出價$19美元的人。他是接受$19美元的損失還是接著出價,指望對手認賠出局?這兩人的競價超越$20美元時,大家哄堂大笑。

然而,兩位同學的競賽並沒有停下來,$30美元…… $40美元…… 最後這$20美元的鈔票以$204美元的紀錄成交。為了這張$20美元的鈔票,哈佛商學院的天之驕子甘願付出超過$20美元的拍賣價,又是為著甚麼原因呢?

其實驅使他們不斷競價的,只是因為「騎虎難下」。

當我們成為這兩位最高的叫價者時,我們心裡知道結果只有「贏」和「輸」,而$1美元叫價的規定下,「贏家」勢必比「輸家」多付$1美元。然而,因為第二高的叫價者也要付出代價,但卻不能「贏」得這$20美元的鈔票,意味著成為「贏家」總比「輸家」多賺$19美元。

正是這個原因,我們都會努力爭取成為這拍賣「贏家」。不過,宏觀一點看,付出$20美元成為輸家,總比付出$204美元成為「贏家」來得合理。哈佛商學院高材生自動地把盲目競爭的黑幕套了在眼前,令這一場拍賣注定只有巴澤曼教授本身才是真正的「贏家」。

 

#散文 #文章 #勵志 #正能量 #創意 #心理 #實驗 #中學 #小學 #幼稚園 #歷史#創新 #歷史 #理想人生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