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Ben 哥哥有話兒 / 你應該知道的心理學小知識

【歷史趣聞】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抵抗蘇聯的入侵

歷史趣聞

1939年,蘇聯隨便杜撰找了一個理由,指責芬蘭軍隊攻擊曼尼拉村,導致蘇聯士兵死亡,正式宣佈《蘇芬互不侵犯條約》結束,對芬蘭隨即展開入侵。當時蘇聯派出的大軍超過45萬人,芬蘭當時軍隊只有三萬人,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軍力相差差不多15倍,但這場戰爭最終已簽訂和約告終,雖然芬蘭需要向蘇聯割讓十分一領土,但蘇聯在戰爭中付上沉重代價,蘇聯公布官方數字,蘇聯陣亡的人數高達4萬人 ,也就是比整個芬蘭本身擁有的軍隊數目還要多。在某程度上來說,芬蘭在這場戰役並不是真正的輸家。

接下來我們需要討論的是,芬蘭這個小小北歐國家,它憑藉什麼和蘇聯這個大國抗衡呢?首先,芬蘭承襲着祖先維京人血統,維京民族出名驍勇善戰,尤其適合在惡劣環境中作戰。在芬蘭獨立之後,政府很快意識到貧富懸殊問題的嚴重性。當時芬蘭76%人口從事中耕作,但當時土地都集中於地主身上,結果導致貧者愈貧,富者越富。芬蘭政府知道要人們富足,首先要解決土地問題,芬蘭政府決定先墊支向地主購買土地,然後分發給農民,農民每年支付一定金額給政府,最後大部份農民如果願意的話,都會擁有到自己的土地。而且,芬蘭政府更加對於勞動階層實施工時規管,每天不能工作超過8小時,讓人們能夠在工作和生活取得平衡。大家或許會想,芬蘭政府提出的方案雖然美好,但錢從何來?答案很簡單,芬蘭政府決定將軍隊數目大幅減少,削減至數目只有原來的10%。當時有人曾經詢問芬蘭政府,現在我們軍隊數目那麼少,如果蘇聯入侵,那麼我們可以怎樣防衛呢?蘇聯政府的答案是,如果蘇聯真正入侵的話,那麼我們全國人民就跟他拼命。政府致力為國民提供最優質的生活,他們期盼國民會有良好歸屬感,即使災難發生時也會敵慨同仇,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常備強大的軍隊,當戰爭發生時,相信國民也會挺身而出,保衛自己喜歡的家園。結果,蘇聯政府的期許是正確的,當蘇聯真的入侵時,芬蘭全民皆兵,蘇聯即使揮動大軍進攻,也不得要領。

蘇聯的事例告訴我們,用心待人的確能夠獲得別人的應許,彼此信任能夠產生的影響力遠遠高於我們需要投放大量資源建構的制度或規管。芬蘭利用削減軍備的方法為市民謀取利益,但最後它並沒有因此犧牲自己的防衛能力,從戰果上看來反而變得更厲害。時至今日,不少國家依然憑藉龐大的軍費開支希望能夠為自己提供最大的保護,但現今社會和國際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阿爾蓋達組織利用數位自殺式份子,已經能夠騎劫數部飛機,導致超過3000名美國人死亡的911恐怖襲擊。利用軍備的確能夠起着一定的震懾作用,但只限於對付一些講道理的國家,但對於一些小國或恐怖組織,他們根本不會理會你的軍事能力有多麼強大,因為他們總是能夠想出一些出其不意的方式發動襲擊,讓你防不勝防。真正化解危險的方法其實每一個人都擁有,就是利用愛和包容,芬蘭政府的故事就為我們上了這寶貴的一課。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