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爾談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爆發,1918年才結束,這場人間浩劫足足維持了4年,導致數以千萬計人喪失生命,經濟損失更加無法估量。但大家知道嗎,其實在1916年,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之際,當時其實戰爭雙方都有契機能夠終止戰爭,但雙方卻對自己戰況過分樂觀,不願意向對方示弱,導致戰爭持續,導致更多人受到傷害。
戰爭爆發後,經歷了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無論同盟國和協約國都付出嚴重代價。這時候,德國有一刻希望能夠和協約國言和。在協商過程中,作為中立國的美國威爾遜總統十分合適充當和事佬。威爾遜總統周旋在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可惜的是,當時英國政府由於再組變得更加鷹派,他們對於戰爭採取更加強硬立場,協約國普遍認為德國當時在西部戰線承受重大壓力,軍事實力開始減弱,協約國應該乘勝追擊。對於德國,雖然他們有意欲言和,但它對於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出的建議表現態度模棱兩可,結果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並沒有把握好這個有機會達到和平的契機,戰爭只能繼續發展下去。
1916年,只要戰爭雙方的其中一方願意主動行一步釋出善意,不將自己佈置高高在上,戰爭或許就能夠提早兩年結束。相信大家也會記得在1914年的聖誕節,德國和英國士兵在戰壕間一起慶祝聖誕,一起唱歌、交換聖誕禮物、一起和平地在戰壕中間的地帶自由自在地行走。對於所有人來訪,戰爭是無謂的,奈何由於雙方人員都是戰爭機器中的一環,只要戰爭機器沒有停止,互相傷害行為依然會繼續。而停止戰爭機器運作的唯一希望就是人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有機會和其他人發生一些鬥氣,甚至爭執的情況,彼此為着一些立場而不願意讓步,非要大獲全勝不可,如果大家也有類似的問題,不妨主動向對方略作讓步,很快大家就會發覺這些行為是雙向的,當我們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我好,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