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爾談一戰
大家有沒有試過,我們採取某些方法是為了大局着想,卻得不到其他人認同,甚至遭受排斥的情況呢?人類有個通病,總是着眼於眼前發生的事,而忽略長遠的東西。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先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情境一:假如你能夠選擇馬上獲得一萬元,但如果你願意多等一星期才提取,你就會獲得額外$100作為獎勵;
情境二:假如你在一年後會獲得一萬元,同樣如果你願意在一年後等多一星期才提取,你會獲得額外的$100作為獎勵;
請問你在情境一及情景二中,你會選擇多等一星期嗎?如果你跟大部份人選擇一樣,你很可能在情境一中會選擇馬上提取一萬元。相反在情境二,你會願意在一年後再多等一個星期,以獲得額外的$100。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情況呢?很簡單,因為時間對我們選擇構成重大影響。在情景一中,由於你馬上能夠提取一萬元,你會抱着「先取先享受」心態,寧願馬上取得一萬元,而放棄$100的獎金。相反,在情境二,反正你要等一年才能取得一萬元,你會想:「反正我已經等了一年,還不差多等一星期連那$100也領取吧!」同樣$100 ,由於時間不同,導致我們對他的價值產生不同想法。回到今天的命題,很多時候我們今天做的決定是為了大局着想,讓大局長遠能夠獲得最好效果,但任何策略都是有副作用的。如果這些副作用在短時間內發生,很可能會導致別人對我們觀感由期望變失望,因為他們在短時間內看不到我們的成果,他們同時沒有耐性等待較長時間待我們策略的好處浮現出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海軍上將傑利科必定會對筆者上述評論感觸良多。
日德蘭海戰是一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英國動用了150多艘艦隻,德國則派出99多艘戰艦出戰,也就是說戰場上同時出現了差不多250艘戰艦對壘,這是人類史上從來沒有試過的,足見戰爭的規模。日德蘭海戰是由德國發動的,由於德國在凡爾登戰役中失利,德國日漸發現自己被列強包圍,導致它的物資供應鏈中斷。由於參與世界大戰需要大量資源生產物資,所以德國必須要盡快突破封鎖。經歷凡爾登戰役,德國對陸路入侵法國沒有信心,加上南部意大利倒戈加入協約國對抗自己,所以在歐洲南部建立運輸網絡幾乎是不可能的。回到北面,德國也俄國經歷了慘烈戰役,由於俄國地大物博,加上採用消耗戰策略,導致德國傷亡慘重,所以這方向也不是一條出路。當時,德國知道他們唯一能夠嘗試的辦法,就是突破當時英國擁有的制海權,從海路上出發運送物資。不過也不是毫無道理的,當時德國海軍發展神速,戰艦的堅固程度甚至比英國還要厲害,但英國依然牢牢掌握着制海權,德國軍隊未能將自己港口發揮應有優勢。1916年5月31日,德國決定對英國海軍發動攻擊,意圖摧毁英國的制海權,為自己殺出一條血路。
本身,英國政府或許不知道德國的入侵計劃,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有時候命運的一些偶然會讓歷史改寫。大家參看不同的歷史事件,大災難通常是由微小錯誤引發的。1914年,德國戰艦馬吉德寶號觸礁沉沒,當時其他目擊此事的德國戰艦以為敵軍將殺到,為了保存實力決定先行離去。結果,俄國軍方意外在這艘戰艦殘骸上找到了一本列明德國海軍使用密碼的記事本,俄國順水推舟,將這記事本交給英國,從此英國掌握到德國的秘密溝通密碼,德國海軍從此的海軍調動走不出英國法眼。所以英國預早已經知道德國將會在1916年對英國發動強烈海上攻勢,及早提防。
有趣的是,當時英國和德國海軍領導心有靈犀,他們幾乎想出同一樣的作戰方案。他們是這樣想的:「我們應該將旗下戰艦分為兩批,分別是主力艦隊和誘敵艦隊。主力艦隊由最強勁的戰艦組成,它們無論裝甲防守和船上大炮威力也最強。相反,誘敵艦隊賣點是他們的速度性和機動性。戰爭過程中,我們應該先調動誘敵艦隊將敵軍主力艦引誘到某個位置,然後安排主力艦採用圍捕方式將對方軍隊一望成擒。」簡單來說,這招名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本身這是一條妙計,但當戰爭雙方都同時想出這方法,有趣情況便出現了。1916年5月31日,英國和德國誘敵艦隊在丹麥對開的若德蘭海峽以近乎水平方式並排前行,彼此只相隔14公里,但他們卻一直沒有發現對方存在。這時候,一艘丹麥商船剛巧在英國和德國戰船中間穿過,這個「架兩」成功吸引英國和德國海軍注意,他們都將戰艦開近這艘商船查看究竟。誰知他們將船靠近商船時,馬上就發現了敵軍蹤影,正式打開了日特蘭海戰的序幕。
英國和德國的誘敵艦發生激烈戰鬥。德國憑藉較精準的導彈發射技巧,戰爭初期獲得一定優勢,並擊沉了英國兩艘戰艦。英國由於被擊沉了兩艘戰艦,敗陣漸現,於是他們將計就計,假裝敗退。德國未知有詐,一直緊追其後,德國人不知道自己正中英國圈套。不久之後,德國艦隊發現前面不遠處有看不盡的英國主力艦陣,英國主力艦對於德國戰艦採取包圍進攻方法,德國軍隊就像走進魚網中的魚一樣,一時被打得措手不及。德國是民族性很強的國家,他們雖然在戰役中暫時處於弱勢,但他們仍然奮勇作戰,面對兵力比自己多的英國船陣全無認輸的心態。在關鍵一刻,德國軍隊決定先保留實力,他們在大海中施放煙霧彈,然後向西南方向猛烈攻擊,殺出重圍,打算回到德國母港。雖然德國暫時撤退,英國軍隊不敢貿然跟着後面追趕,因為他們也懼怕自己會成為德國埋伏在前邊的獵物,同時也怕闖進德國港口會遭到德國潛艇和水雷攻擊。他們決定利用英國船隻航速較快的優點,嘗試在德國戰艦回到母港之前將它們截擊,於是他們採用了另一條較快的航道,埋伏在德國戰艦回母港的必經之路。當德國戰艦其後看到英國戰艦正在「恭迎」自己,他們除了「震驚」二字外,實在想不出其他形容詞。在這生死關頭,德國人再也顧不上其他事,他們施展出前所未有的勇氣,向着英國戰艦發動最後攻擊。當一個人面對絕望時,如果他鼓起勇氣反擊,能夠發揮的力量可以十分大的。德國最後採取了「棄車保帥」策略,安排一隊戰艦向英國艦隊某位置發動強烈攻擊,英國士兵為了迎戰這隊德國戰艦,將大量主力部隊也調往這個位置迎戰。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德國主力艦在另一方向成功逃出重圍,回到德國母港。
表面看來,德國在這場戰役中戰敗了,但從士兵傷亡和戰艦損失數目看來,德國才是這場戰役中的贏家,德國損失11戰艦,噸位總計62,300噸 ,英國卻損失了14艘戰艦,噸位總計113,300噸 。德國士兵傷亡人數約三千人,英國卻損失了超過六千人,也就是說英國和德國的損失比率,達致二比一,英國雖然以勝利者結束這場戰役,但他們的損失遠遠超過德國。事實上,英國人也不是蠢的,他們也知道自己國家在這場戰役中損失慘重,他們將損失歸咎於他們海軍上將傑利科在戰役中過分保守,沒有採取更進取的進攻。其後,歷史學家針對這場戰役過程和結果進行一系列分析,對於傑利科的功過有不同看法。但是,其實早在這戰役爆發前,傑利科來已跟英國政府領導人表明了自己作戰方案,他提到由於現代戰爭中戰艦及其他武器的發展一日千里,如果貿然對敵人採取過分激烈的進攻,有可能會導致國家墮入敵人佈下的圈套,導致損失慘重。所以他在上戰場前曾經跟內閣報告自己將會採取較被動的戰略,在其他人眼中或許會有點保守和懦弱,但這才是保留實力,用最少損失獲得長久勝利的方法。當時英國政府高層也同意這位海軍領導的說法,並採取絕對信任方式。事實上,雖然傑利科在戰爭後飽受批評,甚至被撤換了官職,但其實局勢的發展真的如他所料一步步地發展下去。首先,德國本身希望透過日德蘭海戰挑戰英國制海權,但由於德國在這戰役後再也不能承受這樣嚴重的損失,他們之後再不敢向英國發動這樣規模的海戰,制海權依然牢牢把持在英國手上,傑利科單在這點已經立下了不少功勞。第二,當時英國戰艦損失較德國多的原因其實並不單純是因為戰略保守而引致的,在戰爭中獲得高度評價的貝蒂 將軍應該對此付上一定責任。貝蒂是一位和傑利科截然不同的領導,他在戰役中表現得決斷和進取,獲得了不少英國人讚許。但進取的進攻方法同時也導致英國戰艦防禦力對應下降。英國戰艦本身設計時,甲板上的炮彈發射台和船底炮彈儲存室中間有管道連接,中間則有些安全門能夠在運送完成後關上,確保如果戰爭時甲板上的炮彈發射台被擊中產生大火不會波及船身下面的炸藥庫。但貝蒂將軍為了加快英國戰艦能夠發射炮彈的速度,容許士兵沒有按照既定安全指令,沒有在每次發射完炮彈後先在安全門關上。結果,不少英國在這場戰爭中沉沒的戰艦都是由於甲板上的大火波及的船底火藥庫導致炸彈爆炸導致戰艦沉沒的。從這個角度看來,貝蒂將軍雖然是這戰役中是功臣,還是犯了一些基本錯誤導致英國損失!可惜的是,人們都是表面的,他們看到貝蒂將軍比藍進取,活從來沒有考慮過傑利科保守的原因,也沒有花時間了解保守政策帶來的長遠益處,海軍上將傑利科亦因此失去海軍領導地位。
看待歷史時,其實我們都是從結果說話,由結果倒推當初歷史人物作出決定其實會有一定的盲點,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歷史的結果,相反歷史人物在發生時對於前途並未確定,所以他們當時背負心理壓力會較大,我們在判斷一位歷史人物是否正確時,應該代入他角度思考,或許我們的想法將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