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左右逢源的羅馬尼亞 

280

管理文章

知名探險家達爾文曾經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意思是在大自然規律中,弱肉強食,強者最終會將弱者取替。要生存下去,就要讓自己有一技之長,起碼能夠在存在天敵的環境中獲得生存空間。這句說話放諸四海皆準。在國家層面上,有強國和弱國之分,強國在世界事務的話語權比較大,弱國只能夠附和大國,成為跟班或棋子,以換取大國支持或援助。不過,大家可不要先太可憐弱國,只要懂得生存之道,弱國能夠「收兩家茶禮」,能夠獲得的東西或許更多。 

在一戰期間,羅馬利亞是處於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小國,人口只有九百萬人。巴爾幹半島國家由於民族背景原因,經常會發生不同衝突和磨擦,羅馬利亞也不例外。在1878年俄土戰爭中,羅馬尼亞失去了比薩拉比亞,另外羅馬利亞和附近的匈牙利、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也有不同程度的衝突。一戰發生時,羅馬尼亞十分清楚知道這不是一場普通戰爭,於是它在戰爭初期一直保持中立。如果說國家取向,羅馬尼亞國王本身是德國人,立場自然偏向德國。相反,王儲則鍾情法國,王儲太太則比較喜歡英國。從這個利害關係圖,大家不難發現羅馬尼亞的管理者對於戰爭雙方各有喜好,看來維持中立不歸邊,是羅馬尼亞希望達到的最好結果。羅馬利亞利用自己特別地位左右逢源,同時從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獲得利益。根據邱吉爾描述,羅馬尼亞在戰爭中一直同時接受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利益,例如它一邊向德國出口穀物和石油,同時卻阻止德國將軍火運往達達尼爾海峽,因為這海峽對於協約國(英國和法國)來說十分重要。  

有時,即使國家希望採取中立政策,讓自己離開戰爭之外,但命運卻未必讓他們如願。羅馬尼亞是歐洲當時唯一擁有油田的國家,油田對於戰爭雙方十分重要,尤其是對於十分倚賴國外資源供應的英國來說,拉攏羅馬尼亞是他們的頭等任務。羅馬尼亞不是省油的燈,它一直暗中觀察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戰況,羅馬利亞漸漸看到英國和法國在戰爭中獲勝機會較大,羅馬尼亞決定加入協約國一方,向德國宣戰。當時德國高層興登堡在羅馬尼亞加入戰爭對付德國時,曾經說過:「我可以肯定,羅馬尼亞這個小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扮演過如今一樣重要的角色,而且它對歷史走向將有決定性作用。」在接下來一戰中,羅馬尼亞一直參與其中,但它經歷的是一場持久苦戰,由於協約國援助不夠及時,導致羅馬尼亞差點落得戰敗收場。幸好,羅馬尼亞人有着堅毅的信心,最終以戰勝國身份打贏一戰。 

說實話,筆者並不關心羅馬尼亞在戰爭中是否取得勝利,筆者從這篇文章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羅馬尼亞這種左右逢源做法。羅馬尼亞國土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它經常會受到其他強國威脅,為了求存,它一直採取中立角色,也就是兩邊都不得罪,同時也為着兩邊服務以賺取一些回報。大家認為這樣牆頭草行為是否合適呢?如果從道義角度,不少讀者都會認為羅馬尼亞的行為有點二五仔,左右逢源,讓自己得益,卻讓自己盟友受到傷害。但大家請細心思考,羅馬尼亞是一個小國,它除了順從強國外,真的有選擇自立的餘地嗎?如果它得罪任何一方,自己也會落得亡國收場。所以,羅馬尼亞左右逢源其實既是自願,又是被迫的。有實力的人那個甘願當別人的跟班?有時,我們看見別人做出一些難看的舉動時,先不要論斷他們是否合乎道義,反而應該設身處地在它們角度思考,或許我們會有新的看法,甚至對他們加以憐惜。對於那些能夠挺起腰骨做人,凡事忠於自己意見,不需向不認同勢力屈服的朋友,筆者真的需要恭喜大家,因為這代表你擁有足夠能力堅持自我,不需為了求存而阿諛奉承,這是十分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