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章】邱吉爾談一戰:費賓戰略 

224

邱吉爾談一戰

首先先和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費賓戰略」。公元前217年,迦太基漢尼拔率領大軍千里迢迢、氣勢如虹對羅馬發動攻擊。由於漢尼拔戰略得宜,攻勢讓羅馬一時喘不過氣,眼看快要落得失敗收場時,羅馬新上任的獨裁官費賓看穿了漢尼拔軍隊舟車勞頓的缺點。雖然漢尼拔能夠從北非獲得補給,但過長的補給線會導致運送不夠效率所以漢尼拔需要在短時間內攻陷羅馬,才有勝出機會。於是,費賓採取以慢打快策略,盡量拖延時間,希望讓漢尼拔軍隊漸漸失去補給能力,軍心散渙,最後落得失敗下場。費賓策略以消耗敵人軍力為主,讓敵人由強轉弱,然後再一網成擒。可惜,當時羅馬人希望盡快將漢尼拔擊退,不希望拖延,費賓的方法最終未被落實執行,他卻已經被撤換下來,雖然如此,他卻為軍事界留下了拖延戰略的概念。 

一戰期間,英國長時間擁有制海權,這德國來說不勝困擾。本身,如果英國不參與戰爭,德國能夠在短時間內橫掃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但英國參戰後,憑藉強大軍事實力,導致德國和協約國在戰場上呈膠着狀態,彼此沒有獲得明顯優勢。德國知道要在戰爭獲勝,首先要讓英國收手。這時候,德國看穿了英國一個很大的缺點,英國是一個島國,它參與歐洲戰事便需要橫越海峽,而且英國十分倚賴外來物資輸入,所以德國決定採取費賓戰略,簡單來說就是要封鎖英國供應鏈,讓英國陷入消耗戰當中。根據德國估計,只要他們能夠封鎖英國幾個月,就足以讓英國失去戰鬥力。因此,德國推出無限制潛艇戰,他們會攻擊任何在海域上對德國利益構成影響的船隻,也就是商船亦無可幸免。大家試想一下,商船並不是戰船,他們航行主要目的是為了賺錢,如果他們在航行期間遭受攻擊,對於船主來說是重大損失,德國希望利用這種震懾心態讓英國失去了海上供應鏈。 

當然,世事往往不如理想,德國無限制潛艇戰表面看起來威力驚人,可惜他同時因這策略觸怒了另一個軍事強國美國,美國商船也因為德國無限制潛艇戰而遭受損失,於是最終迫使美國參加一戰,加入英國陣營對抗德國,適得其反。總括而言,德國對於英國消耗戰略方向是正確的,卻因用錯了方法,結果陷入「撩鬼攞命」情況。最後還是要說一句公道話,我們現在是從結果回望歷史,以結果論成敗,這其實對於歷史當事人有點不公平,因為他們當時獲得的資訊和觀察到的現場環境都不如我們清晰,他們當時作出那些決定或許是他們認為是最好的,只是歷史走向導致他們策略未能發揮淋漓盡致。這絕對不是他們的錯,因為做事向來都是「三分靠實力, 七分靠運氣。」我們卻能夠從這些歷史事件中鑑古知今,豐富我們腦海中的案例,日後遇到類似事件也能夠作為參考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