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你願意為解藥付多少錢?別人需要付多少錢才能讓你接受有機會死亡的挑戰呢? 

234

心理文章

著名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曾經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兩個情況,並讓他們作出選擇。 

第一種情況:假設你在課堂上接觸了一種十分罕見的疾病,這種疾病有機會讓你在下周某天並沒有任何痛苦下死亡,你在課堂上感染這種疾病機會率是千分之一。老師手上剛好有一劑解藥,將會售賣給班上願意付出最多錢的人,那位幸運兒復用解藥後死亡機會會馬上降至零。你們試想一下會願意付出多少金錢購買這些解藥呢?為了讓學生不用擔心支付能力,老師會體貼地提供貸款方式,讓學生能夠分開30年以零利率方式償還; 

第二種情況:假設大學研究人員正就上面提到的疾病進行研究,他們需要招募志願者進入充滿疾病的課室,並在裡面停留5分鐘,學生因此有千分之一機會感染細菌,並在下周無痛苦地死去。在這情況下,工作人員並無針對這疾病的解藥,請問工作人員需要支付你多少金錢,你才會願意冒着生命危險參加這個實驗呢? 

結果發現,參加者在第一組情況時,他們一般不會為解藥付出超過2000美元。在第二種情況下,工作人員需要給他們支付50萬美金,他們才會願意冒着生命危險參加實驗。聰明的讀者必定會發現,其實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中,參加者面對疾病機率都是千分之一,感染後都是有相同死亡機會,所以理論上他們為規避風險而願意付出的代價是一樣的。有趣的是,人們在支付和被支付情況下,對於風險的付價看法會截然不同。當我們已經在充滿細菌的課室,我們選擇是否購買解藥時,由於我們需要從銀包真金白銀付出金錢,我們由於稟賦效應不願付出太多,寧願「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希望付出較少金錢獲得解藥。而我們也可能抱著超樂觀的心態,自己雖然身在充滿病毒的課室中,自己也未必會接觸到疾病,所以他們未必願意付出高昂的價錢購買解藥。 

在第二稱情況,我們有選擇完全避免接觸細菌時,別人要求我們需要冒上患上疾病風險參加實驗,這時候基於稟賦效應,我們認為自己生命比其他東西都寶貴,我們需要有較高誘因才會願意以身犯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願意用於購買解藥的金額比別人需要給我們參加實驗的報酬為少的原因。